“梨园弟子”最早不是指戏曲演员,而是指乐器演员。《旧唐书·礼乐志》上有这样一段记载:唐玄宗李隆基喜欢音乐,精通音律,尤其欣赏清雅的“法典”。他挑选了300名乐工,在皇宫的梨园中专门教他们演奏“法典”。李隆基亲临指导,称这些乐工为“皇帝梨园弟子”。这就是“梨园弟子”一词的由来。后来,人们就把乐工通称为“梨园弟子”,如刘禹锡的诗句“梨园弟子请词来”中的“梨园弟子”就指的是一般的乐工。随着时代的发展,“梨园弟子”的词义也逐渐发生变化,元末明初著名戏曲家高则诚在他的《琵琶记》中有一段开场白:“今日梨园弟子,唱演琵琶记。”可知当时“梨园弟子”已经不是指演奏乐器的乐工,而是指戏曲演员了。
“借光”一词最早出自战国时期。据《战国策·秦策》记载,战国时,秦国大臣甘茂得罪了秦王,从秦国逃往齐国。刚走到秦国边境函谷关,他就遇上了苏秦之弟苏代。苏代是作为齐国的使者来访问秦国的,为了让苏代把自己介绍给齐国,甘茂便给苏代讲了一个江边姑娘的故事。江边住着不少人家,一到晚上,姑娘们都聚在一起做针线活,其中有一位姑娘家境贫寒,买不起灯烛,其余的姑娘就讨厌她,说她爱占便宜。这位姑娘说:“我虽然买不起灯烛,但我每晚都先到,把房间打扫干净,把坐席铺整齐,使大家都能方便地干活,你们的灯总要点的,为什么不让我借点儿光呢?”姑娘们听了,觉得有理,便把她留下来了。听完这个故事,苏代明白了甘茂隐喻的含义,就把甘茂带进齐国,并向齐湣王竭力推荐,甘茂遂被任命为齐国的“上卿”。“借光”一词也由此流传下来,并沿用至今,指请求别人给自己方便。
如今,世界上仍有十分之一的人出于各种原因从不接吻。比如,苏丹一些地区的人们拒绝亲吻,因为他们认为嘴是灵魂的窗户,嘴对嘴的接触会让灵魂被偷走。还有著名的“因纽特式吻”—鼻碰鼻而不是嘴对嘴亲吻。在一些人看来,这是因为因纽特人害怕他们的嘴唇会冻在一起。因纽特人这样接吻是由于天气极端寒冷,他们只能将眼睛和鼻子露在外面,進而形成了独特的表达情感的方式。
【文稿】晓 军
【责任编辑】蒲 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