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心怡
关键词:标准化护理路径,结直肠癌术,生活质量,满意度
结直肠癌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是来自结肠和直肠黏膜细胞的恶性肿瘤疾病,发病位置包括直肠、升结肠、乙状结肠、盲肠、横结肠等,好发部位为直肠和乙状结肠的交界处。结直肠癌是国内多发的消化道恶性肿瘤疾病。高龄、有炎症性肠病病史、酗酒吸烟、超重肥胖、2型糖尿病、不健康作息等均可增高结直肠癌的患病风险[1]。手术治疗是结直肠癌常用的治疗手段,但考虑到作为一种有创术式,在术后会给患者带来相应的损伤。加上不同患者对手术的耐受、心理承受能力、文化程度等差异性特征,亦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整体治疗效果,降低患者的预后生活质量。标准化护理路径包括患者入院前评估、治疗方案、运动锻炼、护理以及出院后的路径化护理干预,在降低护理风险隐患、促进患者的机体康复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2-3]。基于此,本研究探讨在结直肠癌术患者治疗中实施标准化护理路径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3月—2022年10月期间收治的结直肠癌80例患者,按照隨机抽签方式分两组各40例。对照组:男27例,女13例,年龄在38~82岁,平均年龄(42.83±5.92)岁。观察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33~80岁,平均年龄在(42.87±5.96)岁。纳入标准:(1)入选患者经过直肠镜、活检病理等检查确诊为结直肠癌。(2)入选对象均符合结直肠癌的手术指征,临床资料没有缺失。(3)患者对本次的研究具有知情权,能够自愿签署知情协议书。排除标准:(1)造血功能异常。(2)认知缺陷、无法结合治疗者,存在严重的精神疾病。(3)伴随其他重要器官器质性病变。(4)依从性极差。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的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有可比性。本研究得到伦理委员会审批且通过。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实施常规的护理。包括具体包括入院诊治的基础病史调查、术前治疗注意事项讲解、术后体征指标观察、用药指导等。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标准化路径护理。基于患者的文化程度、病程、病史、过敏史等基础资料来制定出可行的临床护理路径流程,并告知患者路径护理内容,按照路径内容展开护理工作。在术前,帮助患者完成相关的检查,并带患者熟悉院内的环境和院内的规章制度,消减对医院的陌生感,对患者保持怀疑、焦虑以及抗拒等不信任的表现需及时进行对应的疾病健康知识宣教工作,最大程度消除患者的顾虑,尽可能地将患者的情绪引导在稳定的状态下。术前的12 h做好禁食准备,术前控制相关指标在合理范围内,做好备皮、禁食饮水、急救药物等术前准备工作。(1)手术当天。在术前的1 h为患者滴注抗菌药,准备尿管,进行麻醉、消毒、铺巾等工作,建立静脉通道,留置尿管、胃管,配合医师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率、脉搏、瞳孔等指标,保持胃管、尿管等的通畅,做好相关的抗感染、镇痛护理。(2)术后1~3 d。期间做好患者的引流工作,记录引流的液量和颜色等,维持引流通畅,密切关注患者期间的异常表现。结合患者的机体恢复能力适当地进行简单的肢体被动锻炼,如床上肢体活动、扶床行走等,时间和力度结合患者的耐受做出对应的调整。(3)术后的4~12 d。结合胃肠道功能的恢复情况从流食逐渐过渡到普食,饮食搭配以清淡易消化为主,期间戒烟戒酒,勿食辛辣、油腻等刺激类食物,以高蛋白、新鲜果蔬等为主,少食多餐。为促进创口愈合,可引导患者进行一些打太极、慢跑、呼吸锻炼等运动,期间观察患者伤口的愈合情况。针对患者伤口出现水肿、化脓等并发症针对性使用抗生素等措施遵医嘱处理。(4)出院后。可通过微信群及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做好延续性健康宣教等护理工作,定期发送结直肠癌知识,持续性提升患者对疾病的掌握知晓力度,定期做好复查随访工作,一旦出现异常需及时就诊。
1.3 观察指标
1.3.1 生活质量
使用美国医学研究制作的生活质量SF-36分评量表对患者护理前后6个月随访复查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内容涉及36个条目,评估内容有生理职能、精力、生理功能以及情感职能4个维度,分值采用百分制,得分越低则证明生活质量越低。
1.3.2 不良反应
包括术后的肠梗阻、伤口感染、吻合口瘘、胃肠道反应的发生率情况。
1.3.3 护理满意度
在对病人的满意度调查中通过问卷的方式评估,分值在100分,低于60分为不满意,60~89分以上一般满意,89分以上非常满意,总满意率=[(一般满意+非常满意)/总例数]×100%。
1.3.4 生存率
记录经过干预后两组病人5年生存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将患者的各项指标进行对比分析。计数资料使用%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使用( )表示,采用t 检验。若组间数据有明显差异,则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情况
护理前组间的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比较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所有病人的生活质量均可以提升,而观察组的生活质量评分相比于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显示,在术后的总不良率对照组更低对照组,组间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详细数据见表2。
2.3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情况
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的总满意率问卷调查结果高于对照组(χ2=5.0000,P <0.05),详细数据见表3。
2.4 两组患者的5年生存率
观察组的5年生存率较高于对照组(P<0.05),详细数据见表4。
3 讨论
因为早期缺乏典型的症状表现,因此多数结直肠癌发病较为隐匿,当发现确诊时多已发展为晚期。临床症状多表现为排便异常、腹泻、便秘等交替出现,进展到晚期可累及到肝、骨、肺等多个器官及系统,诱发肠梗阻、肠出血、血尿等一系列并发症,具有较高的死亡率,直接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4-5]。手术可通过根治病灶、进行淋巴清扫等来达到切除肿瘤、控制肿瘤进展、提升预后生存率的目的。患者除了要接受积极的手术治疗之外,还要注意个人心理情绪、饮食结构、运动锻炼等。这些因素也能影响到机体的恢复进度[6]。
通常结直肠癌患者的年龄偏大且体质偏弱,缺乏对疾病的正确认知,容易形成悲观、焦虑、担忧等消极情绪,均不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临床护理路径为针对不同的患者,将时间作为横轴,将患者入院后的指导工作、疾病诊断、用药指导、治疗方案、术后护理、饮食锻炼、健康宣教以及出院后延续性干预等流程作为纵轴,以此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日程计划表,及在何时该完成的治疗检查和护理[7-8]。本研究的结果显示,观察组的生活质量以及护理满意度均更高(P<0.05),在护理路径中观察组的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护理路径中,患者也了解护理的内容和目的,并参与到护理过程中,通过健康宣教加强自身对疾病的自我管理能力,不仅降低了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且纠正了患者对疾病的不正确认知和行为观念,对护理流程更加理解和支持,以此促进护患信任,提升了对护理的满意度。同时在护理路径中对患者的疾病恢复程度进行记录,并依照计划表对应实施运动锻炼干预、饮食方案调整,维持机体营养需求,利于伤口愈合,促进机体血液循环,做好室内环境消毒,减少感染风险。在殷维佳对96例结直肠癌术患者的临床护理路径研究中,和常规护理对照分析得出,临床护理路径组具有更低的并发率,且具有更高的满意度(P <0. 05),促进机体恢复,与本研究的结果相似[9]。
综上所述,将标准化护理路径用于结直肠癌术中,有利于促进患者伤口的愈合,增强生活质量和预后能力,同时提升了患者在护理期间的满意度,并发症和不良率得到减少,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