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桑赋能乡村组团发展路径研究

2024-05-04 23:26:23康宇茜宋珊珊
经济研究导刊 2024年6期
关键词:桐乡市乡村振兴

康宇茜 宋珊珊

摘   要:在浙江省持续深化“千万工程”背景下,省内多市推动本地乡村片区化、组团式发展。因此,在分析“组团发展”概念的基础上,聚焦于江浙地区蚕桑发展的悠久历史,论证蚕桑作为乡村组团式发展支点的可行性,进一步探索蚕桑赋能乡村组团发展的机制,提出产业联合、文化联动、生态联接、特质联通等四大重点任务,并以桐乡市“蚕花胜境河山路”作为蚕桑赋能乡村组团发展的具体实践方式进行重点分析。

关键词:蚕桑文化;乡村振兴;乡村组团;桐乡市“蚕花胜境河山路”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4)06-0011-04

一、研究背景

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通过亲自调研、部署、推动,启动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2022年2月,为持续深化“千万工程”,促进农村农民共同富裕,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提出关于开展未来乡村建设的指导意见,①省内各地纷纷响应。例如,湖州市人民政府深入贯彻该指导意见,提出了高标准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样板片区、高水平打造组团式未来乡村的方略;②慈溪市龙山镇立足各村优势,在组织、项目、资源、产业等方面多方联动,探索乡村利益共同体,并走出从“各村为战”到“组团发展”的新发展模式;平湖市运用党建联盟引领乡村组团式发展,实现各村的组织、资源、发展的大融合,引领乡村振兴“强片拓面”。通过观察发现,浙江省村域抱团“进步”、组团发展已成为一股新趋势。

二、组团发展相关概念的界定

组团发展是各乡村之间通过道路、信息、文化、产业等多方面实现相互连接,形成紧密的联系,最终形成一个可持续的区域发展体[1]。从组团目标来看,乡村群通过个体乡村的辐射和聚集作用,发挥各自资源的最大利用率,优势互补,以强带弱。从组团方式来看,重视协同发展,突破单村发展瓶颈,集中优势资源,通过推示范带、打样板区、组精品线等实施片区化、组团式发展。从组团思路看,强调一体规划设计,立足片区实际,统筹编制与区域产业优势、生态特征、交通区位、文化特色等相结合的建设发展规划。③

三、蚕桑赋能乡村组团发展的路径

江浙各地区的乡村资源各有不同,如何找到适合不同地区乡村群组团发展的支点,已成为目前重要的目标与任务。在江浙地区范围内,桑蚕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就有“丝绸之府”的美誉。当地的自然环境很适合蚕桑种植,加之政府高度重视蚕桑的经济效益、文化传播,因此,利用桑蚕文化赋能当地乡村群,促进乡村“组团式发展”,实现文化发展和乡村振兴是可行的,并具有一定的优势。所以,桑蚕文化可以作为江浙地区乡村群实现组团发展的支点[2]。

将蚕桑作为江浙地区乡村群实现组团发展的支点后,从哪些方向上利用桑蚕文化、桑蚕产业来实现江浙地区农村的组团发展呢?浙江各地关于乡村组团有着各自的思路和策略。台州市路桥区通过推行片区化“党建联盟”,整合优势资源,实现全域提升,推进“乡村组团式”发展。慈溪市在跳出村庄地域边界的基础上成立片区党委,共建组织、共谋发展、共商事务,探寻乡村振兴新方法,实现了在基础设施、服务资源、产业发展、基层治理上的合作共赢,目前已成立26个片区,覆盖所有乡镇街道。这些都是很有效的探索。此外,《湖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高标准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样板片区高水平打造组团式未来乡村的实施意见》指出,乡村建设总体目标是以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为基础,统筹推进主导产业兴旺发达、主体风貌美丽宜居、主题文化繁荣兴盛的新时代美丽乡村样板片区,组团式开展未来乡村建设。①《关于省十三届人大五次会议湖26号建议的答复》②指出,各地应当从以下四方面抓好美丽乡村建设:着力用生态为乡村添绿、着力用特质为乡村塑形、着力用文化为乡村铸魂、着力用产业为乡村点金。根据这些经验以及建议,各地可以考虑将产业联合、文化联动、生态联接、特质联通作为组团式乡村发展机制的四大重点任务。那么,在以蚕桑为支点的基础上,如何从这四个方面出发实现乡村组团发展呢?如何用蚕桑连接推动各村产业联合、文化联动、生态联接、特质联通呢?

(一)产业联合

在产业联合方面,地方可以在乡村组团发展背景下扩大蚕桑生产,整合、打通多村资源,探索多村组团发展实现共赢的新路径。蚕桑产业的经济价值较高,具有长产业链,包括栽桑、养蚕、缫丝、织绸、制作服饰等;同时,覆盖面广,涵盖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3]。通过乡村组团发展蚕桑产业,有以下途径:第一,利用蚕桑盘活土地资源,家家种桑,户户养蚕,使蚕桑产业成为多村村民共同致富的大产业。第二,多村联合建设小蚕基地,在技术共享、小蚕共育的基础上减少小蚕的养殖难度,进一步提高蚕种存活率,降低养蚕回报率低甚至赔本的风险。第三,多村联合壮大蚕桑产业,使产业链得以延伸、旅游线得以增长,因此有条件建立集旅游观光、休闲品茶、桑葚采摘、养生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桑蚕产业园区,将一二三产业相结合,提升附加值,实现富民强村,推动融合发展。

此外,在多村联合发展蚕桑产业到一定规模后,可以将科技、会展、休闲等作为手段,巩固多村蚕桑产业发展体系。在科技方面,蚕桑产业拥有先进技术,如机械化收割、无人机飞防、小蚕标准化共育、大蚕条桑地面育、轨道电动给桑、电动喷粉消毒、方格蔟自动上蔟、电动采茧等,科学技术上的进步进一步推动了蚕桑产业的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在会展方面,开展博览、节庆、商贸展销和学术会议等服务[4],通过龙头企业、示范基地、农业博览等多种形式的展览,展示蚕桑产业的风采;积极组织民俗文化节等活动,挖掘蚕桑农业附加价值;以农业博览会、展销会、洽谈会的商贸展销带动商品交易;参与或主办相关学术会议,扩大蚕桑产业影响力。在休闲方面,推动蚕桑产业与教育、养生、体验、旅游和文创等结合,为劳动教育、研学实践提供平台;为各单位疗休养、老人養老提供更多选择;发展乡村旅游,提供采摘桑葚、养蚕宝宝、文创制作等体验;制作文创产品,宣传蚕桑文化。

(二)文化联动

在文化联动方面,通过共同传承蚕桑文化、保护与蚕桑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技艺,推动乡村联合发展。蚕桑丝织是我国的伟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共同认同的文化符号。2008年,“蚕桑习俗含山轧蚕花”和“扫蚕花地”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09年,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看,传统手工艺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和产业资源[5]。因而,拥有桑蚕养殖产业的相关村落群可以将传统桑蚕丝织技艺引入到多村组团建设中,从而构建地方乡村群文化生态,在多村共同发展蚕桑文化的基础上,推动乡村景观的规模化建设,突显传统文化,进一步扩大当地蚕桑文化影响力。

此外,民俗文化活动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区域中民众创造、共享、传承民俗文化的集中体现,蕴含追求和谐、憧憬先民、爱国爱乡等中华传统美德,既可以调试农业生产、丰富精神世界,也有利于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发展,有利于进一步增强民族认同、强化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品格。多村联合举办“蚕花姑娘”巡游、祭拜蚕神、“轧蚕花”等系列民俗文化活动,可以实现蚕桑民俗文化活动的规模式效应,有利于宣传蚕桑习俗这类民俗文化遗产,弘扬中华农业文化,推动多村组团发展。

(三)生态联接

在生态联接方面,农业文化遗产独特的景观格局与水土资源利用模式,可使组团式乡村群具有更高的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能力[6]。如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作为一个有机生态整体,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远高于桑园生态系统和鱼塘生态系统提供的价值之和[7]。其充分利用水土资源,通过“塘中养鱼、基上种桑、桑叶饲蚕、蚕沙喂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的桑基鱼塘绿色循环生态模式,最终形成种桑养蚕和养鱼相辅相成、桑地和池塘相连相倚的水乡典型生态农业景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世间少有美景,良性循环典范”。2014年,该系统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7年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作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桑基鱼塘系统是生态宝藏。在保护生态资源、建设生态文明的同时,运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金字招牌”的影响力,推动鱼桑资源转化为“美丽经济”,使生态财富泽被当地乡村群,既可以为组团式乡村发展打造生态基础,又能夯实乡村群发展的经济基础。但如何用好这块“金字招牌”来推动乡村组团发展呢?首先,要创新各村桑基鱼塘应用,将保护开发“桑基鱼塘系统”与现代农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农民创业创新融为一体。其次,要以桑基鱼塘系统为依托,以各村之间共同的鱼桑文化为载体,将生态资源转化为旅游文化资源,通过开展以鱼桑文化为主题的文化节和一系列研究性学习活动,引进桑基鱼塘农产品加工项目,研发生产具有当地特色的鱼桑小吃,不断延伸鱼桑文化旅游产业链,实现多村范围的产业融合、经济发展。最后,要利用良好的生态系统,推动其转化为可利用的文化景观资源,增强组团式乡村产业发展活力,促进遗产地的农民就业、增收,实现在发掘中保護,在利用中传承。因此,推动符合条件的村落共同建设桑基鱼塘系统,可以实现一个大片区内的生态和谐、共同富裕。

(四)特质联通

在特质联通方面,各组团单位间都有自己的蚕桑基础,各村蚕桑元素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并具有丰富的内涵。各村落应当找准自身的潜在优势和发力点,并挖掘周边资源的可用价值,共同围绕蚕桑这一大主题建设片区,使各村在抱团发展、串点成线的同时又保留各自特色,推动组团式乡村群在更高的经济基础上辐射更强的服务价值和凝聚力,从而实现共赢的目标。

首先,地方政府对产业集中区域的主导产业给予政策扶持,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社会资本、现代要素流入乡村,形成蚕桑产业的集中发展,即形成一定的集聚效应,促进美丽乡村转化为美丽经济。在综合分析各村经济水平的基础上,通过优势互补型、错位发展型、以强带弱型等组团方式,加强各乡村经济平衡发展,缩短区域发展差距。其次,各村充分挖掘自身特质,扩大蚕桑特色产业规划的区域和体量,更好实现功能布局,既相互照应,又彼此区别,同时把优质资源进行集成,进一步拉长旅游线路、留住更多游客。这样,既能避免新一轮的重复建设,又能进行一体化规划、项目化运作、集成化示范、片区化共享,发挥更大效能,为当地农民提供更多就业渠道,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帮助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四、桐乡市蚕桑赋能乡村组团发展的具体实践

随着浙江省“千万工程”在各地的推进和落实,不少地方前期完成了美丽乡村建设,在此基础上又开始了新阶段的建设,从而涌现出了一批批乡村建设情况较好、具有较高代表性的乡村群,为其他乡村的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其中,桐乡市河山镇的美丽乡村精品线“蚕花胜境河山路”为乡村组团发展提供现实样本,桐乡市蚕花胜境河山路及八泉村分别获得“2021年度浙江省美丽乡村风景线”和“2021年度浙江省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的称号。

蚕花胜境河山路线路总长18公里,由2个示范村(东浜头村、八泉村)、3个提升村(堰头村、五泾村、石栏桥村)组成,以“舞动绿脉、串联乡村、传承文化、融合发展”为主要打造思路,以丰子恺人文、蚕桑农事、乡村马拉松等文化元素和桑基鱼塘、精品果蔬等农业产业资源为依托,紧密结合了“传承蚕桑文化、文旅融合发展”的主旨。2022年,八泉村入选浙江省首批100个未来乡村建设试点村。因此,对“蚕花胜境河山路”的乡村组团发展模式的研究很有必要。那么,蚕花胜境河山路是如何践行蚕桑赋能乡村组团发展的呢?本文将从产业联合、文化联动、生态联接、特质联通四个角度来剖析这条乡村精品线的发展模式。

图1  美丽乡村精品线“蚕花胜境河山路”线路图①

(一)蚕桑赋能产业联合

自南宋以来,河山镇居民世代以植桑养蚕、缫丝织绸为业,有深厚的文化和民众根基,是名副其实的“丝绸之府”。如今,桐乡蚕桑产业日趋完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各村栽桑养蚕,形成集桑苗培育、蚕种繁育、桑园建设于一体的生产格局,同时,开发桑叶茶、桑叶面、桑果酒、桑叶绿豆糕等蚕桑产业特色食品。变革传统的在家中养蚕的模式,推进规模化、集约化、工厂化养蚕,统一使用小蚕共育设施,有效保障小蚕质量。同时,缫丝织造蓬勃跟进,形成蚕丝被、濮绸等丝织品,为当地时尚产业注入活力。美丽的自然环境以及颇有魅力的蚕桑文化,使不少儿童在此开展研学活动。村里的桑果、水蜜桃采摘、蚕乡乐园、儿童亲子游乐场、足球场为研学活动增色添彩,新兴业态为八泉村农、旅、体融合发展的美丽经济不断加码。依托八泉村深厚的蚕桑文化,有机结合非遗元素和现代旅游,建设“野邻·桑野岛”景区,打造综合型户外旅游研学度假村。景区运营采取“村党委全面引领,公司运营管理、村民自主经营”的乡村旅游模式,向村民免费开放,为村集体创造了可观收益。各个区域精心布局,童玩区、垂钓区、烧烤野炊区等应有尽有,为游客提供“多元化+多场景”的新型郊野生活体验。在为当地带来游客流量的同时,当地政府及相关企业通过嫁接户外品牌进入乡村,形成可持续经济生态圈,通过和谐良性的村企合作模式,带领村集体、广大村民和外来投资企业协同获益、共富共赢。

(二)蚕桑赋能文化联动

在蚕花胜境河山路沿线,有丰子恺纪念馆、画圣浜·理想村、野邻·桑野岛、乡村马拉松跑道等文旅休闲点位。丰富的文化元素互相联通,形成了一个资源联动的文化场域,发挥了重要的推动当地文化发展的作用。其中,悠久的蚕桑养殖业滋养了独特的蚕乡文化。这种文化融入了当地村民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形成了清明轧蚕花、双庙渚蚕花水会、龙蚕会、乌镇香市等一系列蚕俗活动,孕育了桐乡蚕歌、蚕桑谚语和蚕神绘画。当地乡村依托丝织馆、蚕乡食府、茧画文创馆、蚕乡风俗体验馆,以蚕桑文化、“蚕花胜境”为核心,在传承蚕乡习俗、保持农村独特韵味的基础上,挖掘乡村多元价值,开展多样活动,做到产业与人文协同发展,将传统文化以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在各村落间进行传承保护。为更好传承和发扬悠久的蚕俗文化,当地特设了中国蚕乡风俗体验馆。馆内展陈和体验内容以“桐乡蚕桑习俗”“含山轧蚕花”为重点,全面展示了种桑、养蚕、缫丝等蚕桑丝织技艺的全过程以及当地蚕农悠久的养蚕历史和独特的蚕乡风俗。此外,馆内还设有育蚕、缫丝、剥绵兜、拉丝绵被、经布、织布等活态展示和体验项目,游客可以亲自体验古老的蚕桑丝织技艺,进一步了解桐乡的蚕俗文化。每到清明节前后,“清明轧蚕花”民俗活动、民俗巡游就会沿着蚕花胜境河山路这条精品线热闹开场,形成独特的文化景观。

(三)蚕桑赋能生态联接

组团布局中各村采取“桑+菜”“桑+禽”“桑+果”“桑+菌”“桑+茶”等高效生态发展模式,以“生态村庄”理念打造美丽乡村。其中,五泾村俞家湾桑基鱼塘历史悠久,有“基四塘六”“九埂十三池”之称,是江南“鱼米之乡”的雏形,于2011年被列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当地至今仍保持“池埂种桑—桑叶养蚕—蚕茧缫丝—蚕沙养鱼—鱼粪肥泥—河泥培桑”的传统生态农业循环生产方式,形成了独特的农业景观和生态景观。当地政府已为俞家湾桑基鱼塘注册商标,通过“桑基鱼塘+”的形式盘活文物资源,高质量发展农村经济。在近几年乡村组团发展过程中,五泾村的发展模式不断影响着其他村庄,各村在借鉴、吸收其优秀经验中形成了生态圈。此外,八泉村作为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富有浓郁水乡田园韵味的自然生态景观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

(四)蚕桑赋能特质联通

河山镇是国家级非遗——清明“轧蚕花”民俗活动的保护地,八泉、五泾等村庄是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蚕桑文化系统的核心保护区。依托深厚的蚕桑文化底蕴,当地政府将若干有共同基础又有不同特色的乡村资源进行了重组和重构。

这些村包括被誉为“郊野胜地蚕花村”的八泉村、以俞家湾桑基鱼塘为名片的五泾村、因桂花年糕制作技艺而出名的桂花村、被称作“漫田画乡理想村”的东浜头村。政府串联各村,重点打造“蚕花胜境”非遗主题精品旅游线路,推动蚕桑丝织文化的传承和活化。因此,这条美丽乡村精品线以“蚕花胜境”命名,其中的蚕花十二境为画圣浜理想村、田园双创、运动驿站、画圣追思、破茧成蝶、归乡牧歌、蚕花野邻、智慧社区、三新家园、智慧闲庭、乡村绿道和乡圃拾趣。近年来,桐乡的这条美丽乡村精品线备受瞩目,取得了可观的发展成绩,为乡村组团发展提供了蓝图。

五、结束语

近年来,浙江省对于组团式未来乡村发展模式的探索是广泛、深入的。目前,对于蚕花胜境河山路的乡村群研究只是探究蚕桑赋能乡村组团发展机制的开端。而在浙江省还有众多相關的乡村群落正在建设中,有待相关学者的进一步关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陈超.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村镇组团式发展模式探究[D].天津:河北工业大学,2016:22.

[2]   徐靖楠.以蚕桑产业为主导的特色田园乡村发展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21:5.

[3]   陈涛.中国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1.

[4]   赵之阳.以产业融合引领乡村振兴[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8,39(8):60-64,74.

[5]   王潇.传统手工艺的再生产研究[D].西安:西安美术学院,2016:1.

[6]   刘某承,苏伯儒,闵庆文,等.农业文化遗产助力乡村振兴:运行机制与实施路径[J].农业现代化研究,2022,43(4):551-558.

[7]   王静禹,周逸斌,孟留伟,等.湖州桑基鱼塘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评估[J].蚕业科学,2018,44(4):615-623.

[责任编辑   彦   文]

猜你喜欢
桐乡市乡村振兴
裤子穿反的一天
都是『神医』惹的祸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人民论坛(2017年33期)2017-12-21 17:55:53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当代党员(2017年23期)2017-12-20 21:42:47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经济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经济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环球时报(2017-12-02)2017-12-02 04:50:09
桐乡市蚕桑生产与缫丝业现状调查
蚕桑通报(2015年1期)2015-12-23 10:14:31
钟顾杰?剪纸《安心》
桐乡市美术教师优秀作品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