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悦 蒋柠 冯莹
关键词: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标准化,现状分析
0 引言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残疾人总数达850 0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6.21%,是我国规模较为庞大的一个社会群体。由于身体跟心理的缺陷,残疾人的心思较常人更敏感、更脆弱,极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及时疏导和解决,不仅会影响其生活质量,也对社会的和谐稳定产生不利影响。
心理健康服务是指为患者找到心理障碍的全部症状及其原因,以及这些症状所反映的情绪、心理和生理改变,通过咨询的方式解惑疏导,或通过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有形的治疗方式,来缓解对方负面情绪,治疗患者的身心疾病,使他们恢复身心健康和找到社会角色的完满状态[1]。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都明确提出加强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残疾人事业的格外关心、格外关注。李娜[2]的研究发现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服务方面的需求内容主要集中在两部分上,一方面是基础性的健康性心理服务需求,另一方面则是发展性的心理服务需求;皇甫柏会[3]对河南省J市居民进行心理服务需求的调查,发现居民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不是十分强烈;宫黎明[4]对安徽省新生代农民工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发现安徽省新生代农民工心理问题检出率为27.0%,高于全国人均水平;张迪等人[5]对苏州市社区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分析时发现,社区老年人有多方面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需求存在差异。上述案例表明目前我国在心理健康服务方面的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健全人,极少涉及到残疾人,这也严重制约了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的发展。本文对我国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标准化现状进行梳理分析,找到其发展短板,并提出针对性建议,以期为残疾人心理健康事业的发展提供思路,也为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的研究奠定基础。
1 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现状
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是我国残疾人保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残疾人全面参与社会和经济活动的关键。为此,国家、地方和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的政策法规。
200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该法规定了国家保障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权利和机会的政策,包括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的保障;2008年3月2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工作的意见》,要求各级政府要加强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務的建设,建立健全相关机构和制度,为残疾人提供更好的心理健康服务;地方政府也制定了相关政策法规,如1990年北京人大常委会会议通过的《北京市残疾人保护条例》、2008年广东省人大常委会会议批准的《广州市残疾人保障条例》等,这些地方性法规要求各级政府要建立完善的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为残疾人提供必要的心理健康服务;部门也出台了一些政策法规,如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宣部等22部门以国卫疾控发〔2016〕77号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要求各级医疗机构要建立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的专业团队,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
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央政法委联合出台《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到2019年,全国30个省份82个市区设立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标志着我国心理健康服务取得了长足的进步。2020年,内蒙古初步建立起由精神科医生、护士、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康复师、社会工作者组成的心理健康服务队伍,且达到国家每10万人配备2.8名精神科医师要求;针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开展社区康复和社会支持服务,如江苏省苏州市民政部门在全市94个街乡建立了104个精神康复驿站,出台《苏州市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机构建设标准(试行)》,选定19个社区探索多样化社会化运营;重庆市创建社会工作创新创业基地和城乡社区社会工作室,累计投入2800余万元补助支持社会工作服务,重点服务对象包括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和留守儿童等。
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以下简称“基金会”)成立于1984年,是我国最早成立的民间残疾人福利组织之一。该基金会自2014年起开展“心理支持服务项目”,旨在为残疾人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和支持。该项目通过设立“心理支持热线”“心理支持微信公众号”等形式,为残疾人提供电话咨询、在线咨询等多种服务方式。此外,项目还开展了多项专业培训和知识普及活动,为残疾人提供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培训。该项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底,该项目已累计服务超过7万名残疾人,其中涉及听力、视力、肢体残疾等多种残疾类型。
2 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标准化现状
标准化是指为了在既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促进共同利益,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确立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以及编制、发布和应用文件的活动。实践证明,标准化对于支撑产业发展、提高服务质量、促进贸易等方面都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标准化已成为优化管理效能、提升服务质量的重要技术手段。标准化在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发展中占据有利地位,标准的制定可以统一服务质量、保障残疾人权益和安全、为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事业提供基本遵循、促进相关专业的发展,甚至可以改进政策和法规,促进社会的包容和平等。
虽然标准化对于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的益处颇多,但有关心理健康服务的标准数量少、覆盖面不全,严重制约了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的发展。在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上,以“心理”“心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服务”为检索关键词下载标准文件,经过梳理标准内容,最终检索到国家标准5项,行业标准2项,团体标准11项,地方标准7项,具体标准清单如表1所示。
通过表1可以发现,25项标准中,仅有1项地方标准涉及残疾人心理,但该标准仅适用于残疾人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的评估。没有标准的支撑,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的质量和均等化就无法保障。为了促进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的发展和质量提升,保障残疾人基本权益,急需梳理制定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标准,发挥标准化的技术支撑作用。
3 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标准化存在的问题
尽管国家在残疾人服务方面做出了许多实践和探索,出台了相关标准,但是与其他服务工作相比,我国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标准化的工作仍处在萌芽阶段,与党中央、国务院对心理健康工作的要求和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需求相比,还存在许多不足。主要问题表现在:
3.1 缺乏适应性和个性化
传统标准往往缺乏针对残疾人群体的个性化服务。每个残疾人的心理健康需求都可能不同,因此仅依赖通用标准可能无法满足他们的具体需求。在制定针对残疾人群体的心理健康服务标准时,要考虑评估残疾人的心理需求,找准症结,精准服务。这一过程需要相关的专业人士、残疾人组织和残疾人本人广泛参与,以确保标准具有包容性。这意味着将不同残疾类型、文化背景和个体差异等因素纳入考虑,制定个性化的服务准则。例如,针对听力障碍的残疾人可能需要使用手语或辅助通信工具进行心理支持。
3.2 缺乏专业培训和指导的基本依据
许多心理健康服务提供者缺乏对残疾人心理健康问题的专业培训和指导,是因为没有统一的标准去参考。这可能导致他们对残疾人的特殊需求和挑战不够了解,无法提供适当的支持。因此相关机构应该出台相应的培训、指导和评价标准,对心理健康服务提供者进行专业培训和指导,使其能够了解不同残疾类型的特点、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最终为残疾人提供最佳服务方案;同时,也可以通过服务的评价标准,约束培训机构,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率。
3.3 缺乏监督和评估机制
标准化服务需要有效的监督和评估机制,以确保其质量和可行性。然而,当前的监管体系还不够健全,无法对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的实施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评估。因此相关政府机构和组织应建立有效的监督和评估机制,确保标准化服务的实施符合规定和要求。这可以包括定期的审核和评估过程,监测服务提供者的执行情况,并对服务质量进行評估。
3.4 资源分配不均
实施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的相关标准需要充足的资源投入,包括经费、人力和设施等。然而,在一些地区和社区,可能缺乏足够的资金和资源来支持标准的实施。这导致一些地区的服务机构无法提供符合标准的心理支持,造成服务的不平衡和不充分。因此,需要加强资源的合理分配和配置,确保残疾人在各地区都能够平等获得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服务。
3.5 社会认知和偏见
标准的实施还面临着社会认知和偏见的挑战。残疾人群体仍然面临着许多刻板印象和歧视,这可能导致一些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忽视残疾人的需求或提供不足的支持。加强社会的教育和宣传,改变对残疾人心理健康的观念和态度,可以为标准的实施提供更好的社会支持和认可。
4 结语
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问题作为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解决。随着我国进入“共同富裕”的全新发展阶段,加上百姓身心健康意识的进一步提升,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将加速释放,行业发展的风口已经到来。在这种形势下,通过加强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标准的研制、宣传和实施,可以有效解决残疾人心理健康问题,为残疾人创造更加公平、健康、幸福的社会环境,这对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和进步,切实提高残疾人的生活质量,使他们成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