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象岭

2024-05-04 23:26安礼德梁志海
源流 2024年2期
关键词:石坝乡贤

安礼德 梁志海

1949年9月下旬,弃守河源南逃的国民党军第一九六师被粤赣湘边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尹林平指挥南北線主力部队及地方部队阻击于河源埔前、博罗石坝一带,其中石坝镇象岭村是主战场之一。石坝阻击战从9月22日开始,经过历时六昼夜激战后,于9月27日将敌击溃,使敌与第一五四师汇合南逃的计划彻底破产。

走进博罗县石坝镇象岭村,只见一块块方型稻田如阅兵方阵严阵以待,放眼望去,蔚为壮观。纵横交错的水泥路像一条条银白色的飘带,在这片绿意盎然的稻田里穿梭。土木棉站在路旁,还未来得及零落的花朵挂在枝头,红艳艳的花瓣,金灿灿的花蕊,正如别在英雄胸前的勋章。

如果这些如诗如画的风景足以让人流连忘返,那么,翻阅他的历史,更是那么的惊艳,足以让人震撼。

岁月峥嵘九月天,英豪洒血祭流年

据村里老人回忆:“这里曾经硝烟弥漫、烽火连天,战斗整整持续了六个昼夜。石坝籍战士有5人参战,我们象岭村1人参战,名叫朱怡,时任老虎队队长。当时参战的还有很多未成年小战士,我们叫‘小鬼班,这场战斗就牺牲了十多个‘小鬼班战士。战斗结束后,村民将他们的遗体掩埋在战场遗址附近的一个山窝窝里,象岭村的人称这个山窝为‘孩子窝。”战争是残忍的,即使没有亲临战斗或目睹战斗的惨烈场面,转述人的嘴角都在不停地抽搐。

1949年9月,共和国成立前夕。人民解放军根据中央军委关于解放华南的统一部署,为歼灭国民党军余汉谋集团主力于广东境内,切断粤桂两省残存国民党军的海上退路,创造聚歼白崇禧集团于广西境内的有利条件,决定兵分三路,进军广东。9月下旬,人民解放军各部队翻越五岭天险,直插粤北。此时,败局已定的国民党军队仍负隅顽抗,并且愈发疯狂。打不赢就逃,得不到就烧,给地方百姓带来了灾难。

在粤赣湘边纵队南线主力歼击柏塘、罗村十二岭之敌的同时,北线主力于1949年9月中旬向南推进,于河源田龙歼击国民党县警中队及地方反动武装后,直逼河源城。9月18日,当河源城外围之敌被痛击后,固守河源孤城的国民党军第一九六师立即弃城连夜向埔前、石坝方向逃窜。

9月22日,粤赣湘边纵队司令部获悉国民党军第一九六师1万多兵力在石坝一带集结,将其大本营设在象岭村朱因记大屋。一部分兵力部署在紧靠桂山的交椅岭、大桥板、和盛一带的碉楼和村庄,一部分兵力部署在广梅公路旁的太记、石坝墟一带,并在集结点周围构筑战壕工事。

争夺三角岭一带高地,拉开了石坝战斗的序幕,也是石坝战斗中最激烈的战斗场面之一。三角岭位于石坝以东,埔前以西,是石坝与埔前之间一带的制高点。要追击和围歼朱因记和太记一带的国民党部队,就必须占据埔前三角岭一带高地。

9月22日上午10时许,粤赣湘边纵队直属第四支队第一团抢先占领埔前三角岭一带高地。国民党第一九六师发现三角岭一带高地被占领以后,立即对三角岭阵地实施猛烈的炮火轰击,并以1000余人的兵力向三角岭高地发起攻击,但遭到第四支队的迎头痛击,迅速败下阵来。恼羞成怒的第一九六师立即以更大规模的兵力对三角岭高地发起冲击,除继续炮轰外,太记据点的敌军也出动助战。粤赣湘边纵队独立第四团、第六团和第四支队的部分兵力从左右两翼夹击敌军。第一九六师见状,立即改用火炮连续对三角岭阵地进行狂轰滥炸。激战第三天拂晓,由龙门赶来的粤赣湘边纵队南线主力部队独立团、第三团以及东江第三支队相继加入了战斗,才得以击退顽敌。

攻占交椅岭炮台是扭转战局的关键。交椅岭又名鼓岭顶,是石坝一带的制高点,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国民党军第一九六师一个团的兵力集结在交椅岭、丝茅以及和盛一带。9月24日下午4时许,部署在石坝北面城陂的独立第一团临危受命,接受强攻交椅岭的任务。独立第一团抽调了两个连的兵力,组成突击队,在北线主力直属第四支队一个炮排和其他部队的轻、重机枪的掩护下,兵分三路向交椅岭炮台发起攻击。突击队冒着敌军密集的炮火,勇往直前,前仆后继,经过浴血奋战终于攻克交椅岭炮台。

第一九六师见交椅岭炮台被占领,左翼防线全线崩溃,三面受到夹击,便仓皇突围,沿着石坝公路向黄麻陂方向南逃。

据不完全统计,此役共毙敌副团长以下官兵 300多人,俘敌营长以下官兵40多人,伤敌100多人,缴获各式轻重机枪7挺、冲锋枪15支、长短枪数百支、战马4匹,及各式炮弹、子弹、军用物资一大批。

石坝战斗,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司令部组织和统一指挥,由北线、南线主力部队和所属支队协同进行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战斗。从9月22日至27日,历时六昼夜,敌我双方各投入万人以上的兵力。此役是对国民党军第一〇九军第一九六师展开的大规模追击战,经过反复交战后,使其撤退到杨村与第一五四师汇合南逃的计划彻底破产。成功阻止了其南逃的进程,打破了国民党广东军事当局在广州北郊构筑外围防线的部署,为南下大军围歼残敌、解放广州赢得了时间和战机。

随着参战者和见证者相继离世,我们有义务拨开历史的烟尘,擦亮那些掩埋在叶绿花红间的红色词汇,照亮复兴路上的中国梦,照亮高质量乡村振兴中的幸福家园。

硝烟尽处传薪火,时运来临扬快鞭

每逢清明节,石坝镇象岭村村民朱裕坤都要提前从深圳回到家乡象岭,为一年一度的祭祖做准备。年逾花甲的朱裕坤,早年外出经商,成就一番事业后并没有不忘记家乡。除了和其他乡贤一样为家乡的建设捐款捐物外,还希望通过投资一些项目带动老乡一起过上好日子,真正实现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转变。

朱裕坤说,“我从小经常听到爷爷和父亲讲以前的革命故事,耳濡目染,现在有机会了,我也想出一份力”。随着“薪火象岭”学习教育基地项目启动,朱裕坤自己出资4000万元,准备建一个集餐饮住宿、会务展览、学习培训、生态康养为一体的大农庄—坤鸣农庄,建好后采取村企合作模式纳入红色文化学习教育基地,统一管理和运营。对于外出乡贤的慷慨解囊,村委书记朱云标感慨万分:“人心齐、泰山移。村委担当、村民齐心、乡贤友爱,得天时地利人和先机,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薪火象岭”东南临长深高速,西临乡道355,北临乡道183,规划总面积为30.26公顷。以全方位、系统化的视角出发,强调区域间发展协调性及联动性,充分考虑片区与石坝镇的协调发展,提升象岭村阻击战场遗址片区与周边区域经济、社会、人文、生态等方面的互联互通,构筑统一协调发展的区域发展形态。

根据象岭村阻击战场遗址片区的自然地理条件、资源环境禀赋、产业发展基础和民俗文化,尊重现状地形进行开发,最大程度保护和合理利用现有自然生态资源。保护好规划区内的水体、山林等自然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良性循环,尽可能减少对原生态环境的破坏,确保景观资源利用最大化,达到与自然的共生,构成保护与开发和谐共荣的发展格局。

从实际出发,依托石坝镇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红色革命文化教育基地,传承和发扬石坝阻击战的斗争精神;盘活闲置村屋资源,打造标准化、个性化民宿和农家乐产业,推动“红色+绿色”旅游。

基地建成后将划分为三大空间片区,其中:综合服务区—以会议会展活动为主的管理服务区,负责内外交通的转换,兼具文化宣传、游览指引等功能,确保“进得来,散得开,走得通”。红色教研区—以阻击战场遗址为核心,打造研学景观节点、研学产品馆、红色文化教研楼等,讲好粤赣湘边纵队英勇阻击国民党军第一九六师的红色故事,传承和发扬石坝阻击战的斗争精神。生态康养区—以规划范围北部山地、水塘为主,以餐饮住宿、休闲观光、生态康养为主题的生态康养区。

“薪火象岭”旨在打造集“革命教育、文化传承、农旅体验”为一体,能够承办党课、团建活动的综合性教育培训基地。基地建成后,将成为象岭村的支柱产业。村集体收入也将从现在每年大约6万元增加到50万元,实现村集体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思路决定出路,格局决定结局。在县委县政府大力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蓝图中,象岭村紧紧抓住了产业振兴的“方向盘”,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必将行稳致远。战鼓声声催人急,不待扬鞭自奋蹄。机会总是属于那些有准备且勤奋的人,当时运降临,并乘势而上。村委书记朱云标激动地说道:“机会来了,我们也已经准备好了,村民也有干劲,未来可期。”

驻石坝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员、象岭村第一书记王友军介绍道:接下来,象岭村将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依托该村红色资源,以象岭阻击战遗址保护开发为主体,规划实施建设“薪火象岭学习教育基地”项目,通过农业与服务业相互融合,打造集“革命教育、文化传承、农旅体验”为一体的综合性教育培训基地,提升文化软实力。

志士还乡成事业,群贤献策著新篇

在象岭村,除了红色文化历久弥新,乡贤文化也是村民津津乐道的话题。外出乡贤,曾经是城市文明的建设者,现在又是农村文明的捐资人,说他们是文明的搬运工好像也合情合理。

石坝中学、石坝镇卫生院、卫生院的救护车,象岭小学、象岭村委办公楼、村道建设、路灯安置、奖学金等等,这些都是外出乡贤集资捐建捐赠的,村支部书记朱云标自豪地告诉笔者。

朱百祥不仅是众乡贤群体中的突出代表,更是乡贤精神的塑造者和传播人。岁月更替而初心不变、四处奔走但心系故乡。朱百祥出生在象岭新屋下村一个贫苦的农家。家境的贫寒不能让他按时入学,直到十一岁时,朱百祥才有机会进入学校学习。在学校里,当他听到共产党人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英雄事迹时,并暗暗立志将来有机会要建设家乡,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不久,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学校不得不停课,朱百祥也随之辍学。

抗日战争胜利后,百业待兴的时局让27岁的朱百祥充满对未来新生活的希望。本该是成家立业的年龄,却选择背井离乡,孑身一人来到香港闯荡。起初,他在同乡管理的建筑工地当学徒。凭着吃苦耐劳,淳朴厚道精神,经过几年的经验和人脉积累,朱百祥开始承包砂石工程,当上了包工头。因物美价廉、诚信待客,拥有一批稳定的客源,久而久之,朱百祥的建筑事业越做越大,甚至展至国内外。

乡情乡音,是朱百祥等乡贤们心底深处最柔软的情愫,从离开家乡外出打拼开始,他们始终对这份情愫珍而重之。

尝尽没有文化知识的苦痛,朱百祥深深体会到教育的重要性。“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要从根本上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必须先要改变家乡的教育。为改善家乡落后的教育条件,发展家乡的教育事业,从1987年开始,分别在石坝圩镇和象岭村捐资兴建教学楼。为了乡亲们的生命健康,又捐资兴建石坝门诊大楼,改善镇内医疗环境,方便群众看病就医。同时,还凭借数十年在海外经商的经验和人脉,带动博罗招商引资,号召海外华侨返乡投资兴业。

和朱百祥一样事业有成后,积极回报家乡的乡贤还有朱裕坤及其同胞兄弟。年仅16岁朱裕坤就外出深圳打拼,在他发家致富后并没有忘记象岭的生养之恩,毅然投资4000万元助力政府打造本土红色文化教育基地。

朱百祥、朱裕坤……他們这股德润桑梓的大潮,让见贤思齐、崇德向善在象岭蔚然成风。他们感召了一批又一批新生代乡贤饮水思源,或捐款捐物接济贫困,或集资兴业带动村民共同致富,或回乡创业造福桑梓。乡贤,不失为促进象岭村高质量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

回眸弹迹伤情处,叶绿花红意正鲜

看!一片片金黄色的稻田方阵,一只只低空翩飞的白鹭,一片繁忙的丰收景象,一卷浑然天成的美丽画卷……

置身遍地金黄的稻田,回村的乡贤迫不及待地纷纷拿起手机打卡。摆弄各种曼妙的身姿,与稻穗变幻各种排列组合,仿若忘记了身在故乡,而是他乡经历一次愉悦的旅行。

近年来,敢闯敢干的象岭村党支部,遵循“以党建为引领,助推产业发展”的思路,设法整合资源,“头雁”引航,由党支部牵头厘清撂荒面积、承包关系、耕种现状;围绕共享发展理念,采取“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积极做通村民工作,通过“土地流转+代耕”的形式,整合出50亩连片土地。此外,从县农业农村服务中心进行实地实测的结果了解到,该示范点亩产稻谷1068.72斤,达到优质丝苗米高产目标。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在村民上下齐心、积极参与撂荒耕地、复耕复种后,引入的优质水稻南晶香占长势良好,丰收在望。通过举办丰收节,现场销售农副产品,进一步扩大宣传效果,实现村集体增收,达到“10万+”经济收入。

早年外出打拼的乡贤强叔,是地道的象岭村人。虽然习惯了大城市的生活,但一看到满地金黄的水稻,也忍不住“大显身手”。他还在电话里跟友人打趣地说:“乡下风景好,我现在回来耕田,属于二次创业!”强叔只是众多回乡乡贤的缩影。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越来越多的乡贤承载着乡亲们的期待,纷纷回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近年来,象岭村高度重视人才教育培养,除了石坝镇会对优秀大学生发放现金助学奖励,象岭村乡贤也设立了助学奖励基金,乡村振兴需要人才支撑,激励人才是播种希望。驻村第一书记王友军表示:未来象岭村将继续立足本村实际,聚集体之智,唤醒沉睡的乡村资源,夯实乡村振兴根基。

70多年前的峥嵘岁月,远去了炮火烽烟,空留几许炮坑枪痕在残垣断壁上。站在英雄们用血泪祭奠过的这片土地上,不仅得到精神的洗礼,更能获得革命力量的加持。象岭村紧跟新时代步伐,立足红色资源优势和生态资源禀赋,依托党建引领+乡贤“资援”,以“薪火象岭”项目拉动相关产业发展,以石坝战斗精神激发村民激情,象岭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猜你喜欢
石坝乡贤
打好“四张牌” 奏响乡贤“同心曲”
“蜀”润乡贤,“陶”享美好
让新乡贤助力乡村组织振兴
宋泽平:当代乡贤赋能乡村振兴
“人大代表+乡贤”助力乡村振兴
基于响应面和遗传算法的土石坝变形反分析方法
欢迎订阅《碾压式土石坝设计》
新型加筋土技术在土石坝除险加固中的应用
南安乡贤再发力
浅谈土石坝输水涵管安全隐患及处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