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市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情况

2024-05-04 16:48公翠萍张圆琴张金鹏胡大雁劳顺健
科学养鱼 2024年2期
关键词:小龙虾种养主体

公翠萍,王 曙,张圆琴,张金鹏,胡大雁,劳顺健

(1.湖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 湖州 313000;2.湖州市农业种质资源创新与应用重点实验室,浙江湖州 313000)

2018 年以来,湖州市农业农村部门将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的重要抓手,大力推广“稻—小龙虾”“稻—鳖”“稻—青虾”等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综合效益显著。截至2023年12月,全市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20.29万亩,严格规范稻渔共生种养模式,重点鼓励稻渔轮作种养模式,培育省级稻渔综合种养重点示范县5个,在浙江省率先实现全覆盖,其中南浔区、长兴县通过省级第一批验收,创建省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38个,数量位居全省第一。

一、具体做法

1.明确指标体系 在浙江省率先出台《湖州市大力推进稻渔综合种养发展实施方案(2019—2021 年)》,提出到2021 年,全市发展稻渔综合种养面积15 万亩,创建万亩特色乡镇5 个、千亩专业村20 个、百亩示范主体100 个,力争走出一条规模化开发、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运作,具有湖州特色的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科学发展路径。

2.构建政策体系 出台《支持渔业绿色发展的十条意见》,在浙江省率先提出支持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示范和应用的政策意见,明确对列入稻渔综合种养万亩特色乡镇、千亩专业村和百亩示范主体创建计划的实施主体,每亩分别给予一次性300、250和200元补助;对开展水稻机械化插秧的稻渔综合种养实施主体,面积达到100 亩以上的,每年每亩给予50 元补助;对承担稻渔综合种养基地管护任务和责任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每年每亩给予30 元的补助。各区县也出台了相应的补助政策,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3.完善科技体系 发挥科技创新对稻渔综合种养发展的驱动作用,充分整合浙江省淡水研究所、湖州师范学院、基层水产技术推广队伍等“产、学、研、推”资源,在基础性研究、新技术模式研发、良种选育繁育、稻渔品种选择、种养殖管理、农机农艺融合、投入品和产品质量监管等关键环节上,优化集成种养技术模式,着力打通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4.强化推广体系 紧紧依托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和“1+1+N”产学研联盟,以“三联三送三落实”活动为载体,加强对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应用培训,5年来,全市开展各类渔业下乡科技服务5 000余人次,积极宣传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举办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培训班,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授课指导,组织外出考察学习,有效提升农业主体的技术水平,推动“大养虾”和“养大虾”的同步实现。

二、取得的成效

1.产业发展更加强劲 稻渔综合种养规模和发展水平走在了全省前列。截止2023 年12月,建成全省唯一的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培育省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县5 个、示范基地38 个,培育市级万亩特色乡镇3 个、千亩专业村17 个。2019 年,成功举办首届“浙江农业之最”小龙虾擂台赛,并获得“浙江小龙虾之最”。如湖州南浔浔稻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在南浔大虹桥省级粮食生产功能区内,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打造万亩稻虾生态种养示范区,目前已建成标准化核心示范基地1 200亩。积极推动稻渔综合种养与休闲渔业、旅游业有机结合,如每年的石淙花海龙虾节,能吸引游客30 余万人次,消费小龙虾5 万千克,实现销售收入600多万元。

2.增收增效更加明显 通过大力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使稻渔产业“强”、环境“美”、产品“优”、主体“富”。特别是在粮食价格持续走低、生产成本持续升高、单一种植水稻效益低下、农民种稻积极性不高的背景下,有效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的粮渔共赢局面。从对示范主体的调查情况看,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亩均效益3 000 元左右,比传统单一种植模式增收300~2 800 元/亩。如长兴和平银丰家庭农场的赵和平,从种粮大户成功转型为稻渔综合种养示范主体,现在稻、虾效益在7 000~8 000 元/亩,相当于过去种50 亩水稻的效益,还带动周边农户发展了5 000亩。

3.生态环境更加优化 发展稻渔综合种养能降低农药、化肥使用量,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有效方式。与单纯种植水稻相比,全市稻渔综合种养单位面积化肥使用量减少30%、农药使用量减少50%以上;与池塘养殖相比,饵料系数减少30%以上。如德清清溪鳖业有限公司所属养殖基地荣获全省唯一的“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通过在国内首创“稻—鳖共生”生态循环模式,生产的“清溪花鳖”和“清溪香米”分别获“中国名牌农产品”和“全国稻米博览会金奖”,并成功入选农业农村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

三、下一步计划

1.坚持科学规划强引领 紧紧围绕“以粮为本、以渔促稻”的原则,合理布局稻渔综合种养的适宜区和非适宜区,避免盲目发展。以行业标准《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SC/T 1135.1—2017)为指导,大力推广标准化、规范化种养模式,充分利用中低产田、低洼田、冬闲田、低产鱼塘,采用共作、轮作等方式,发展工程标准化、产区规模化、管理规范化的稻渔综合种养基地。探索建立联合监管长效机制,严守稻渔综合种养田块鱼沟、鱼凼开挖面积不超过10%的红线,坚决防止“重渔轻稻”“挖塘养鱼”现象。

2.坚持连片发展强示范 紧紧围绕“注重创新、注重实效”的主线,进一步强化体制机制和技术模式创新,激励和调动广大主体发展稻渔综合种养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按照示范引领、辐射带动的要求,创建一批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打造一批万亩特色乡镇、千亩专业村、百亩示范主体,集成一批稻渔综合种养先进适用技术,特别是加强稻渔综合种养基地小龙虾的苗种供给能力,切实提高稻田综合效益和农民收入,真正让广大农民得到实惠。

3.坚持质量至上强发展 紧紧围绕“减少肥料、减少农药、减少排放”的要求,大力推广绿色防控、生态循环、综合利用等新技术,严格投入品监管,保障稻渔综合种养产品质量安全。扩大宣传推广,科普“稻渔米、优质米、放心米、有机鱼”的理念,打造一批具有湖州“鱼米之乡”特色的稻渔品牌。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方向,优化稻渔综合种养产业体系,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促进产业兴旺。

猜你喜欢
小龙虾种养主体
山西灵石:种养专业合作社助农增收
花椒树下做文章 生态种养增收入
小龙虾不火了?亩赚10000元!快来看看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循环种养 带富乡邻
小龙虾
鄱阳县富大种养专业合作社
小龙虾的正确打开方式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小龙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