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主题写出新精品
——浅谈如何做好交通成就报道

2024-05-04 14:11:49经济日报齐慧
中国公路 2024年2期
关键词:经济日报成就改革开放

■ 文|《经济日报》 齐慧

成就报道是媒体的一种重要宣传方式。对历史成就、工作经验、改革成效等进行总结提炼,可以起到弘扬主旋律、凝聚精气神的作用,是媒体打好主动仗、守好主阵地、发挥“喉舌”作用的基本要求。

在重要的时间节点、历史时刻进行成就报道,基本上成为新闻界的“规定动作”。每个媒体都会根据自身的性质、特长,选取相关领域进行报道,成为媒体间同台竞技的时刻。

不过,成就报道也存在诸如题材重大、内容严肃、宣教味道浓厚、时效性差等问题,容易陷入“高、大、上、硬、老、旧”等误区。以交通为例,交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官,能直观体现经济发展的成就,是主题报道的重要领域和话题。但做好交通成就报道也存在不少挑战。一是成就报道反复做,做出新意不容易。近年来,围绕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脱贫攻坚、建党100周年、迎接党的二十大等重大话题,各媒体都开展了回顾式报道,如何体现与其他媒体的差异、如何与自身以往报道有所不同是个难题,对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传播手段变化大。以前的成就报道主要借助文字,最多配一些图片,而现在的媒体竞争则是全方位的,短视频乃至长视频的应用也越来越频繁,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三是受众需求发生变化。碎片化新闻阅读习惯与宏大新闻主题之间如何协调成为新的课题。

处理好以上几个问题,做好受众分析,提高传播力,才能在老主题下写出新精品。

│ 把握主题 写出时代感 │

主题宣传是成就报道的灵魂,成就报道是主题宣传的依托。虽然成就报道多次做、反复做,但是每次的主题都不一样。要想做出新意,必须把握好主题,不管是题材的选择还是报道方式的确定,都需要围绕主题展开。

比如改革开放40周年成就报道,主题是反映改革开放40年间党带领广大干部群众锐意改革取得的辉煌成就,阐述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同时也能激发广大干部群众改革开放再出发的信心和决心。

而建党百年报道,时间跨度更长,历史更加波澜壮阔,成就更厚重。要充分把握主题,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展现建党百年的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展示党领导人民的奋斗史、创业史、改革开放史,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欣欣向荣的发展前景,展示中华民族在世界舞台上逐渐崛起的铿锵脚步,展示中国人民精神面貌的巨大变化。

迎接党的二十大报道,则要聚焦党的十八大之后这10年,党中央敏锐洞察和深刻分析世界大势,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有力有效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

做好成就报道,需要紧紧围绕主题展开,策划、采访、写作、拍摄都要以此为基准,才能起到良好的社会舆论效果。

比如,2021年建党百年时,《经济日报》推出“路通国运兴”等专版报道,从路网越织越密、科技大显神通、补齐民生短板等方面入手,回首了百年来我国交通行业以建设人民满意交通为目标,自立自强,艰苦奋斗,发展成为交通大国,取得了举世瞩目发展成就的过程。

2022年迎接党的二十大时,《经济日报》推出“中国高铁领跑世界”“交通强国建设蹄疾步稳”等多个专版,报道更加侧重于高铁技术领跑世界、现代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新基建助推新升级等高质量发展内容,生动展现10年来交通大国向交通强国迈进的步伐。

│ 讲好故事 写出真实感 │

成就报道往往是就过去一段时间甚至是很长时间内发生的变化进行报道,具有全局性、广泛性。因此,成就报道必须有高的视角,站在宏观的角度、历史的维度上,深入地对新闻事件进行分析、对新闻素材进行梳理,全方位、多层次地揭示事件发展的规律和本质,从而烘托主题,将广大受众的注意力吸引到成就报道上,反映出成就背后的艰苦努力、英明抉择、伟大领导。

然而,成就报道要实现好的效果,不能只有高度,还要有温度,有细节,才能具备感染力。成就报道不能飘在空中不落地,不能只有数据不见人,要更多以普通人的视角来报道,讲好经济发展故事,讲好民生改善故事。

见人,首先要见参与历史的人,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展示参与创造历史的人,用每个时间节点、历史坐标上的人串联历史事实,这样更容易让读者接受。比如改革开放40周年成就报道,《经济日报》就推出了“改革开放40年·人物志”专版,通过参与交通建设的人和故事,反映时代变迁。

见人,还要从基层的角度切入,反映普通人的生活。成就报道主要是讲变化,不能只讲大不讲小,要重点讲普通人的亲身感受,提升报道的接近性。比如,交通发展成就报道,不仅要报道长江大桥,也要讲村口的溜索改桥;高速铁路发展让人振奋,乡村公路更能让农村居民有获得感。多讲讲老百姓身边的变化,更容易使人产生共鸣,提升报道的可读性、可信度。

《经济日报》近年来开展交通成就报道,除了宏观叙事,还注重讲故事、写细节。比如,新中国成立70周年报道中,笔者选取了独龙江通车的故事。这虽然只是云南大山里的一个小地方,但很具有代表性。从没有路,到人畜路,到简易公路,再到高速公路,独龙江交通的变化,完美契合了我国交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脉络,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此外,“别了,溜索飞渡”“‘慢火车’带来稳稳的幸福”等一系列小切口的文章,也有较好的可读性,起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材料可以堆砌,故事却无法编造。这就要求记者在进行成就报道时,不能只在办公室堆材料,而是既要掌握行业、社会的发展脉络,也要走出去,深入基层,发掘鲜活的故事。

│ 创新手法 写出新鲜感 │

随着传播手段的丰富,人们的阅读习惯和信息接收渠道发生了重大变化。从纸到屏,从大屏到小屏,从两微一端到抖音、快手、B站,花样越来越多,时间也越来越碎片化,必须创新手法,增强成就报道的到达率、传播率、转发率。

一方面,要摆脱传统成就报道的窠臼,尽量避免套路式报道。在素材准备上,要注重将手里积攒的材料和新近采访到的鲜活素材相结合,要讲故事,讲新故事,让故事和材料相互印证,相互补充,点面结合。在行文过程中,要综合运用各种写法、体裁、结构,将所掌握的丰富资料和新鲜故事变成一道美味大餐提供给读者。在语言使用上,要少用文件的话、空话大话,要多用群众的语言、网言网语来反映生活的变化。这就要求记者多和群众在一起,笔记本上多记群众的话、镜头里多拍群众的身影,以鲜活的社会实践反映成就,增强报道的说服力和亲和力。

数据的合理运用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数字是成就的直接体现,能够提供大量信息,是做好成就报道的重要手段。但也要避免数据堆砌、内容干巴,不能让文章成为总结报表。可以选取合适的数据制作图表、动图,丰富报道元素。同时去粗存精,加强数据对比、分析,既纵向和历史比,也横向和世界比,对交通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满足受众信息获取的个性化需求,增加报道的信息量与含金量。

另一方面,要多种传播手段娴熟配合。记者在采访中不仅要带纸和笔,也要带手机和相机,采访、拍照、录音、摄像,尽可能多地搜集各种素材,以便进行编辑加工,针对不同受众的不同需求,以更加丰富的形式呈现,形成报道合力,扩大传播范围、提高传播效果。

2023年5月,《经济日报》推出了深度调研文章《万桥越黔山》,就是交通成就报道的一个例子。该万字文章从桥“见”贵州、桥“见”希望、桥“见”奋斗、桥“见”梦想、桥“见”巨变、桥“见”未来等角度切入,既有宏观大局也有故事细节,既条分缕析又娓娓道来,可读性很强。同时,围绕报道主题,采访后制作了多期微信产品和视频产品,在各网络平台进行发布,进一步扩大了传播覆盖面,增强了传播效果。

猜你喜欢
经济日报成就改革开放
了不起的成就
今日农业(2021年2期)2021-11-27 19:19:53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金桥(2018年12期)2019-01-29 02:47:30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快乐语文(2018年7期)2018-05-25 02:31:51
失恋“成就”的CEO
华人时刊(2017年13期)2017-11-09 05:39:16
回顾五年成就
《经济日报》整版报道:银光集团在军民融合中提升竞争力
中国军转民(2017年9期)2017-01-23 23:45:18
今年财政补贴社保逾9741亿元
妇女生活(2015年9期)2015-09-14 19:00:13
《甘肃经济日报》:在活动策划中实现双赢
中国记者(2014年9期)2014-03-01 01:4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