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鹏,沈雄杰,李灏宸
布鲁菌病是一种由布鲁菌引起的危害人类健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主要传染源为感染病菌的牛、羊,多通过皮肤破损处、呼吸和消化系统进行传播[1]。布鲁菌病可造成神经系统、骨关节、循环系统、生殖系统和免疫系统等全身多个组织系统损害[2]。脊柱是布鲁菌病感染的最常见器官,可引起布鲁菌性脊柱炎。布鲁菌性脊柱炎无特异性症状体征,其临床及影像学表现与脊柱结核类似[3],仅靠临床表现来明确诊断有一定难度,且在非牧区综合性医院接诊此类患者较少,接诊医生对本病不熟知,警惕性较低,当接诊患者以腰痛、发热为主诉就诊且影像学检查示椎体、椎间盘破坏时,常易误诊为脊柱结核[4]。本文对我院收治的7例布鲁菌性脊柱炎早期误诊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引起非疫区综合性医院接诊医生的重视,减少本病早期误诊率。
选取我院2019年6月—2021年6月收治的早期误诊为脊柱结核的布鲁菌性脊柱炎7例,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34~62(51.22±8.63)岁;均已婚;均为汉族;病程10~24(18.46±2.17)d;均有近期牧区旅游史及牛羊接触史;1例曾患肺结核(现已治愈);均为我市居民;职业:退休职工3例,公司文员2例,公务员2例;基础疾病:高血压病2例,糖尿病1例,甲状腺功能减退1例;均为脊柱单节段受累,病变部位:腰椎5例、胸椎2例;就诊前均曾自服解热镇痛和抗生素等药物;均误诊于我院脊椎外科门诊。
7例中均持续性胸腰背疼痛伴活动受限、间断发热(37.6~39.2 ℃,不规则热)、乏力,全身关节游走性疼痛6例,食欲不振5例,脊柱局部压痛、叩击痛3例,神经根放射痛2例。查体:脉搏72~78/min,呼吸14~19/min,血压108~148/73~95 mmHg;左膝反射亢进、Babinski征阳性各1例,双下肢直腿抬高试验阳性2例;肝脾大3例,颈淋巴结增大2例,睾丸疼痛1例。
7例中淋巴细胞百分比均增高(46.5%~72.3%),4例血白细胞计数升高(12.8~23.6)×109/L;7例红细胞沉降率增快(36.6~47.2 mm/h);2例C反应蛋白升高6.7~9.2 mg/L。7例肿瘤标志物、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指标均无明显异常。
7例病椎部位:腰椎5例,其中L23例、L31例、L41例;胸椎2例,T11和T12各1例。7例均行CT检查,主要表现为椎体前部、边缘部分虫蚀样骨质破坏,病灶内无死骨,病灶小而不规则,边界清,呈刀锯样外观;6例病椎边缘不同程度骨质增生硬化,5例局部形成骨桥呈“鸟嘴样”突出;3例前纵韧带局部钙化;5例椎间隙轻微变窄;4例病椎旁软组织轻度肿胀,内无钙化。7例均行MRI检查,其中4例病椎(L23例、L31例)呈T1低信号、T2高信号,见病椎周围软组织肿胀但范围未超过病椎;3例病椎(T11、T12、L4各1例)信号不均,病椎椎间隙轻微狭窄;3例病椎呈条形、窄环样不均匀强化。
7例因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表现初步诊断为脊柱结核(腰椎结核5例、胸椎结核2例),收住院予诊断性抗结核治疗10 d,但患者症状无缓解。行结核三项检查均阴性,排除结核病。请会诊,详细追问病史,得知患者均有近期去牧区旅游或出差史,结合患者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表现,怀疑布鲁菌病,行布鲁菌血清学检测、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及血清凝集试验均阳性,最终确诊布鲁菌性脊柱炎。误诊时间10~12 d。
7例确诊后予利福平联合多西环素和(或)头孢曲松抗布鲁菌治疗2周,7例发热症状消失,5例腰痛症状明显减轻,继续治疗12周后所有患者症状均消失。随访半年预后良好。
布鲁菌病好发于成人或青少年,流行范围较为广泛,主要因食入感染动物食品,皮肤或黏膜接触感染动物组织或体液,吸入感染的气溶胶颗粒物后,布鲁菌经人体消化道或损伤的皮肤和黏膜进入,后经淋巴管侵入淋巴结、肝、脾、神经系统及骨关节等组织器官形成感染灶,引起机体多脏器多系统损伤而致病[5]。本病为人畜共患传染病,临床表现复杂,早期症状类似上呼吸道感染,表现为发热、多汗、咳嗽、肌肉关节酸痛、乏力及肝、脾、淋巴结和睾丸增大等,后期出现呼吸系统、生殖系统、大关节等感染征象,其中最易侵犯脊柱造成脊柱炎,发生率占所有布鲁菌病的2%~60%[6]。布鲁菌性脊柱炎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常表现为发热、大汗、乏力、食欲不振及持续性颈胸腰背疼痛等,其中发热以弛张热或波状热较为多见,疼痛以腰痛为主并有放射痛、肌肉痉挛、棘突叩击痛、腰部运动受限[7]。大汗是本病又一突出性表现,同时还可出现全身游走性肌肉关节疼痛(主要为大关节),男性患者可出现睾丸炎症,部分患者(30%)还伴肝脾增大[8]。布鲁菌性脊柱炎主要病理改变为骨组织见肉芽肿[9]。本文7例均有近期牧区旅游史及牛羊接触史,7例均有持续性胸腰背疼痛伴活动受限、间断发热、乏力,全身关节游走性疼痛6例,食欲不振5例,脊柱局部压痛、叩击痛3例;肝脾大3例,睾丸疼痛1例。
布鲁菌性脊柱炎诊断要点:1)具有流行病学接触史(有牧区居住史或带菌牛羊接触史);2)具有脊柱受累表现;3)血布鲁菌培养、血清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及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4)病理检查见病变组织细胞增生、增殖性结节和肉芽肿,内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10]。
布鲁菌性脊柱炎与脊柱结核鉴别可从病史、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4个方面着手进行。1)病史:布鲁菌性脊柱炎多有布鲁菌接触史,患者常来自牧区、布鲁菌病流行疫区或有牧区旅游史、感染牲畜接触史或进食史;脊柱结核患者多有肺结核病史或结核病接触史[11]。2)临床症状:上述2种疾病均会出现长期反复腰痛、发热、乏力、大汗、食欲不振、肌肉关节痛及肝脾大等症状,当炎症累及椎间隙、椎间盘或存在硬膜外脓肿时可压迫神经出现相应区域疼痛、麻木、感觉障碍及肌力下降甚至瘫痪。但布鲁菌性脊柱炎以发热高于38 ℃(常为弛张热)为主要症状,持续1~3 h后或服用解热镇痛类药物后可缓解,热退后肌肉关节痛加剧伴全身大汗;腰痛较脊柱结核剧烈,常伴关节疼痛或泌尿生殖系统症状,少数(约20%)有脊髓压迫症状。脊柱结核由身体其他部位结核感染所致,常伴午后低热、乏力、盗汗、体质量减轻、红细胞沉降率加快、食欲不振等;常出现持续性腰背痛、局部棘突压痛及椎旁叩击痛,并可伴相应神经根放射痛、肌肉痉挛、腰部活动受限,但疼痛多较轻微,多数形成椎旁或腰大肌脓肿,部分脊柱后凸畸形明显[12]。3)实验室检查:布鲁菌性脊柱炎患者血布鲁菌培养、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及抗人球蛋白试验均阳性,血常规检查结果常介于正常和异常之间;而脊柱结核患者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均升高,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试验、结核抗体均呈强阳性。4)影像学检查:布鲁菌性脊柱炎X线最常见表现为边缘型病椎骨质破坏,但破坏程度较脊柱结核轻,椎间隙变窄,无椎体压缩及后凸畸形,病椎周围可见“鸟嘴”状骨质骨赘增生,椎旁囊肿少见;主要CT表现为骨小梁粗大紊乱及小的、多发性骨质破坏灶,结构不清,病椎边缘骨质增生及程度不等硬化,病椎骨密度增高,无死骨及椎弓根破坏,病椎骨膜肥厚,病椎旁极少见寒性脓肿;MRI检查可发现病椎骨周围软组织和骨髓内炎性变,T1MI呈低信号,T2MI呈高信号;炎性变壁厚、不规则强化,与周围正常组织界限不清[13-15]。脊柱结核X线表现为病椎骨质疏松及骨质破坏,椎间隙变窄,成角畸形及寒性脓肿形成,病变以溶骨性破坏为主,骨质增生硬化不显著;CT示病椎骨质破坏,骨皮质完整性丧失,见死骨和轻微骨增生,早期椎间盘相对完整,后发生破坏、椎间隙变窄,脓肿呈单房或多房[16]。病椎内死骨、椎间隙狭窄或消失是脊柱结核的特征性表现[17]。此外,布鲁菌性脊柱炎所致脓肿常发生于受累椎间盘周围,不发生流注。
布鲁菌性脊柱炎的治疗手段包括药物和手术治疗。主要治疗药物有利福平、左氧氟沙星、多西环素、头孢曲松、链霉素等,利福平联合多西环素治疗效果一般良好,但难治性或重症者需在此基础上联合头孢曲松或左氧氟沙星治疗[18]。对药物治疗1、2个疗程无效或症状加重,脊柱稳定性差,椎间盘破坏、椎旁脓肿或腰大肌脓肿形成,脊髓或神经根受压者需行手术治疗[19]。术式包括前路、后路、前后路联合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旨在清除局部病灶,解除脊髓、神经根压迫,减轻患者疼痛,恢复脊柱结构稳定性,改善患者生活质量[20-24]。大多数患者给予针对性治疗后预后一般良好。本文7例确诊后予利福平联合多西环素和(或)头孢曲松抗布鲁菌治疗2周,7例发热症状消失,5例腰痛症状明显减轻,继续治疗12周后所有患者症状均消失,随访半年预后良好。
1)临床少见,接诊医生对本病认识不足:远离牧区综合性医院布鲁菌性脊柱炎接诊率极低,临床少见,许多接诊医生未接触过本病、对本病认识不足,未能详细询问相关病史,且症状体征与脊柱结核有相似之处,故早期未能考虑布鲁菌性脊柱炎,导致误诊[25]。2)病史采集不详细或被其他既往病史干扰诊断:本文患者接诊医生因对本病不熟知,均未能询问到相关病史,遗漏家族布鲁菌病病史、牧区牛羊群接触及近期牧区旅游史等流行病学史,导致早期未能考虑到布鲁菌性脊柱炎可能,导致误诊。本文1例有肺结核病史,亦对临床诊断有一定干扰,从而误诊为脊柱结核。3)临床症状不典型,初始治疗掩盖症状误导诊断:布鲁菌性脊柱炎和脊柱结核均可表现为发热、乏力、盗汗、食欲不振、腰背痛、椎旁叩击痛、腰部活动受限等症状,且本文7例来院就诊前均曾自服解热镇痛和抗生素等药物,掩盖了临床症状,使得入院就诊时主诉临床症状体征不够典型,增加了确诊难度而导致误诊[26]。4)鉴别诊断不仔细:布鲁菌性脊柱炎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表现与脊柱结核相似,均可表现为发热、乏力、盗汗、食欲不振、腰背痛、椎旁叩击痛、腰部活动受限等症状,且脊柱X线或CT检查均可见脊柱不同程度骨质破坏及硬化,病椎椎间隙狭窄或消失,部分患者病椎椎旁有低密度脓肿形成。布鲁菌性脊柱炎患者多有传染源接触史,脊柱结核患者多有肺结核病史,布鲁菌性脊柱炎患者以高热、热退大汗、腰背痛为主要表现,而脊柱结核患者以午后潮热、盗汗为主要表现,且腰背痛程度不及布鲁菌性脊柱炎患者剧烈。本文接诊医生鉴别时未从病史、热型、疼痛程度、病椎部位、病变严重程度等方面仔细鉴别,对本病相关知识及鉴别诊断缺乏了解,诊断思维局限,导致早期误诊[27]。
1)详细询问病史:遇及类似患者应详细询问相关病史,尤其是询问近期是否有疫区旅游史,是否有牛、羊等家畜接触史,是否进食病菌污染动物肉制品或乳制品等。2)在未明确诊断且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接诊医生尽量勿过早使用解热镇痛类药物,勿被初始治疗结果有效而掩盖症状误导临床诊断。3)加强对本病临床特点及鉴别诊断知识的学习,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及警惕性。4)建立正确的诊断思维,全面分析病情。若接诊腰背痛、发热等表现且初始诊断性抗结核治疗无效者,临床医生要考虑到布鲁菌性脊柱炎可能,详细追问相关病史,尽早完善相关医技检查,综合分析患者临床表现、医技检查结果,以早期明确诊断并治疗[28-29]。
总之,非牧区综合性医院布鲁菌性脊柱炎接诊率极低,临床医生对本病不熟知,警惕性低,相关病史询问不详细,加之结核病史及解热镇痛类药物使用干扰诊断,而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表现与脊柱结核有相似之处,使得容易误诊为脊柱结核。非牧区综合性医院接诊医师应加强对该地区少见病的认识,提高警惕性,详细追问相关病史,尽早完善相关医技检查,综合分析病情,仔细鉴别诊断,以提高本病早期确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