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学方式,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2024-05-03 17:53:31郭建然
学苑教育 2024年6期
关键词:教学方式能力教师

郭建然

(河北省廊坊市第十二小学,河北 廊坊 065000)

怎样才能以学生为主体,改变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创新教学方式成为了唯一的落脚点。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落实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一、创新教学方式对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创新教学方式,如跨学科学习、项目式学习等,可以增强趣味性和互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愿意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创新教学方式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自我探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探索出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增强自我管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教学方式鼓励学生自我管理,包括制定学习计划、管理学习时间、评估学习成果等。这些能力的培养,可以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从而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创新教学方式往往强调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需要学生具备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不断的训练,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提升信息整合,促进思维创新的能力

在创新教学方式下,学生需要学会利用各种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如网络资源、查阅资料等。这种学习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信息整合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的学习环境。创新教学方式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通过讨论和交流,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这种思维方式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运用创新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采用大单元项目式教学,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颁布,更加强调对于教学内容的整合。如何在整体视角下展开大单元教学,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统编教材普遍实施以来,小学语文的教学迎来了新的教学改革。从课本内容来看,教材的改变本身就是按照“单元”为单位进行主题设计,这为教师的“大单元”教学提供了思路。结合探究式、任务教学的改革思路,项目式学习活动脱颖而出。项目式学习活动最早的萌芽时期出现在欧洲,其根本是通过真实的问题让学生可以在具有生命的学习过程中获得活的知识,把知识的构建融合到任务当中去,让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学会如何学习、分析、探究,并最终解决问题。

以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本单元围绕“革命岁月”这个主题编排了《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灯光》四篇课文。整个单元既有鲜明的价值导向,又丰富而不单调。虽然反映的是不同革命斗争阶段的事情,但其表现的精神主旨是统一的,旨在引导学生感受革命者英勇斗争、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表现出来的积极向上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根据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教师确定了“追寻红色记忆,赓续革命精神———做燕赵红色文化宣讲人”的大任务。为此,设计了以下学习活动:走进单元导语页,整体感知单元内容,解读语文要素,布置本单元的任务——传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精神的宣讲活动。如在《狼牙山五壮士》一文中,痛击敌人这一部分,我通过让学生圈画关键语句,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进行分析等方法,让学生去感受五位战士作为一个战斗群体的团结勇敢,去体会每一位战士的英勇顽强,从而领会点面结合的写法。本单元的教学,我把知识的学习融入到任务当中去,让学生通过合作的方式学会如何学习、分析、探究,并最终解决了问题,也习得了知识,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二)跨学科主题学习,学科间互相融合,促进学生能力发展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以多学科知识和技能为手段,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的学习方式。新课标指出: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而语文课程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所以以语文学科为主体,融合其他学科进行语言实践活动,这样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是促进学生能力发展、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方式。

以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例,这一单元以“民风民俗”为主题,编排了《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四篇课文。这些课文体裁和题材不同,但都充满了浓郁的民俗风情。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教师采用了项目式的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方式,先确定了本单元的主题“探寻中华传统习俗,举办民风民俗作品展”,又创设了“制作传统习俗展示作品”这样的大任务。在进行第二个大任务“制作传统习俗展示作品”的活动中,采取了多次跨学科学习,如:在制作传统节日手工作品时,采取双师课堂的教学模式,先由语文教师引领学生交流拜年习俗,借助口语交际——即兴发言创设情境,学说拜年祝福语,感受新年礼物对于节日的重要性。再由美术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对比制作手工小礼物。采取分组形式,分别学习制作剪纸、彩泥小兔子等手工。在学习完古诗中的传统节日或习俗后,每个人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传统节日进行文配图的创作,最后小组合成画作集。美术教师先给学生观看相关的画作集图片,讲解封面的制作以及色彩的搭配等专业知识,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创作。学习完《藏戏》后,由音乐教师带领学生欣赏《藏戏》,并同时欣赏其他地区的戏剧,感受不同地区的戏剧的不同的特色,由学生选出他们最感兴趣的戏剧曲目,音乐教师指导学生学唱,课下练习熟练后,录制成小视频。在“如何让自己的手工、画作和音乐作品完美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这一任务驱动下,在美术、音乐等专业学科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完成了深度学习。整个项目化学习实现了语文学科的主体和美术、音乐学科的辅助价值,加强了学科间的相互关联,达到了学科融合共同育人的目的。

(三)借三段五环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三段”是指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五环节”是指预习质疑、认定目标、交流探究、梳理小结、达标反馈。课前,教师根据本班学生情况设计预学单,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下发给学生。课中教师及时统计学生预学情况,确定学习目标。在教师的引导下,针对预学中的疑问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教师进行适时点拨与讲解。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解决疑难;教师带领学生梳理小结,通过检测,达到知识的巩固。课后通过生生互评,师评的反馈,查漏补缺,完善自己的学习成果,并不断改进。课后教师可以通过微信、QQ 等媒体发布作业和习题,巩固所学;可以通过互联网随时查看学生的做题情况,并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学生可以及时将作业反馈给教师,获得及时评价和反馈。

以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习作《那次玩得真高兴》为例,教师采用了三段五环节的教学模式。课前,教师录制了《六何法》的微课视频和《丢手绢》的游戏视频,通过微信推送给学生。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微课视频,知道了什么是六何法,为课上的学习奠定了基础。通过整理学生的预学单中的疑问,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把玩的过程说清楚;表达出当时快乐的心情;课中先出示大家在预学单中的疑问,确定了学习目标。学生通过观看提前录制好的微课视频《玩碰碰车》,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讨论如何把玩的过程说清楚、怎么表达出快乐心情。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大家积极主动地思考,畅所欲言,总结出了用上表示顺序的连接语可以帮助我们把玩的过程说清楚,用上表示心情的词语就可以很好地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再播放情节梯视频,通过这种直观的方式,让学生知道情节梯可以很清楚地把玩的过程梳理出来。前面学习了用六何法梳理事件的六要素,用情节梯梳理玩的过程,接下来就是要让学生把玩的片段写下来。并在全班分享交流,通过评价,写的人和评的人都知道了自己的不足,便于及时修改自己的习作。接着教师带领学生总结写作方法,并通过班级微信群给学生推送优秀习作资源包,开阔学生的眼界;课后学生根据父母对自己习作的评价,再次完善习作,发送回班级群,班级评选出最佳习作。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中突破重难点,获得学习收获,增强了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融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创新教学方式,还需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融合。如教师在智慧中小学app 中,把学习任务单推送到师生群,学生以任务单为驱动,观看课程视频,边听边依据任务单做好观看批注笔记,并通过作业形式把预习成果反馈到教师发布的作业活动中,教师根据学生的预学情况对学生进行详细分析与预判,准确了解学生的情况,设计以问题为导向的思辨性课堂。因为课前的预习,课上的课堂气氛也开始活跃起来,自主预习的学生可以引领没有预习的学生,在回答问题的同时,既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也巩固了所学知识,通过倾听视频中学生的回答,也规范了自己的语言表达。长此以往,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也提升了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

以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习作《那次玩得真高兴》为例,教师在教学时,就借助了信息技术。课前通过微信群向学生推送了微课视频,让学生自主学习什么是六何法,知道利用事件的六要素可以帮助我们理清一件事的脉络。课上播放微课视频《玩碰碰车》,增强了教学的可视性,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小朋友玩碰碰车时的激动与快乐的心情。课后又借助微信群向学生推送了习作资源包,有利于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参与学生课前课后学习和讨论,及时了解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这样课堂教学就能有的放矢。信息技术的融入,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有效实现了教师的教学优化。

(五)创设真实情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创设真实情境是指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与现实生活或实际工作场景相似的情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和兴趣。创设真实情境在教育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所学知识,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生动性;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促进知识的迁移和应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体验和理解所学知识,增强情感体验,从而更好地掌握和应用所学知识。

以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例,教师依据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综合课程内容和过程技能两方面内容,确定本单元的主题是“探寻中华传统习俗,举办民风民俗作品展”。同时创设了这样的大任务:制作传统习俗展示作品。学校举办的民风民俗作品展的活动,正好与主题相吻合,于是教师设置了以下情境:廊坊电视台的知名记者将会亲临现场,全程直播,网络实时投票,入选的作品将会在廊坊电视台展出,同时还会邀请你作现场嘉宾,详细解说你的作品,并给予你“廊坊地区民风民俗传承人”的称号呢!这一情境是真实的生活场景,孩子们都渴望上电视台,得到大家的关注,如此才激发学生的热情。兴趣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求,创设真实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

(六)利用图示支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思维可视化是指运用一系列图示技术把本来看不见的思考方法和思考过程呈现出来,使其过程变得更清晰可见。那么,这些让思考方法和思考过程看得见的图示,就是思维的“支架”。图示是让思维可视化的工具,运用图示能有效锻炼学生的精读能力,掌握各种阅读策略,提升学生思维能力,使其更具科学性、系统化、直观性;图示是组织学习和交流的工具,将重点问题与学习要求结合起来,通过读一读、找一找、写一写、选一选、摘一摘、想一想等形式,将任务融入填写完成图示的过程中,并以图书展开说明、交流和讨论。降低难度,增加乐趣。

例如,在教学《北京的春节》时,因为本课具有明显的时间线索,是按时间顺序记叙的,所以教师采用时间轴的图示,让学生提取出相关的时间点以及对应的春节习俗,这样能非常直观地显现出北京人过春节的习俗有哪些,文章的详略也显而易见;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时,教师采用情节绳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提取关键词句,把课文的主要情节串联起来: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英勇跳崖,这样就理清了课文的脉络,降低了理解课文的难度;在教学《桥》这篇文章时,教师采用鱼骨图,让学生找到文章中的四次冲突:村民的慌不择路与老汉如山般站在桥前;个别人的抱怨与老汉的坚持原则;一个党员排在前与老汉揪出小伙子;老汉与小伙子互相推让过桥。通过鱼骨图的对比分析,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老汉的忠于职守、尽职尽责和舍己为人的高大形象。图示是展示知识核心原理的工具,通过图示能了解文本内在的结构的框架、各种信息的组合与关系、思路的变化、情感的发展、内在道理的展示、写作手法的运用,文本的相同和不同的比较展示了相同文本的创作规律。

三、结语

创新教学方式的实践方式多种多样,这些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了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就能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不再依赖教师和家长,在不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逐渐掌握了自主学习的方法,体验到了自主学习的快乐,从而有了学习内驱力,在学习效率不断提高的同时,学习成绩也不断提高。如此一来,父母不用整天为孩子的学习挂牵,教师也可以轻松地教学。

猜你喜欢
教学方式能力教师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最美教师
快乐语文(2021年27期)2021-11-24 01:29:04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河北画报(2020年8期)2020-10-27 02:55:14
教师如何说课
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08:11:16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人大建设(2018年6期)2018-08-16 07:23:10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高中数学高效教学方式与方法优选例谈
学周刊(2016年23期)2016-09-08 08:57:40
高中化学教学方式探析
学周刊(2016年23期)2016-09-08 08:57:16
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