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格局下乡村振兴问题研究*

2024-05-03 13:46赵伟峰张迪迪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双循环人才资源

赵伟峰,张迪迪

(安徽科技学院 管理学院,安徽 滁州 233100)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在新冠疫情冲击和逆全球化结构性压力叠加的大背景下,双循环新格局的提出无疑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开拓了新的战略思维。双循环格局可以促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完备性、安全性以及韧性,形成供给和需求相互满足的动态平衡[1-3]。大国之间的博弈愈加激烈,国际形势风起云涌,国际环境的紧张性迫使我国必须加快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互相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乡村振兴也加快了步伐,有了更大更优的发展环境,有望实现高速度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基于此,要把握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带来的机遇,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探索高效发展路径,促进乡村振兴新局面的形成,满足人民对美好新生活的需要[4-5]。

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助力乡村振兴的意义

在复杂的国内外发展形势和环境下,“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推进具有重要作用,为我国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提供了方向性指导。

(一)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序推进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为资源要素向乡村地区的流动提供了便利,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实施。发展乡村产业与建设生态宜居乡村相辅相成。在发展乡村产业的同时,也可以发展附属产业,帮助本地村民不远行也能有工作,在家门口就可以获得满足生活需要的收入,实现对美好、富裕新生活的向往。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增加文化交流可以丰富当地文化内涵,建设乡风淳朴的文化环境,吸引更多的游客体验不一样的乡村风貌[6]。

(二)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在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发挥农村地区的主体地位,促进城乡之间各要素的自由流动。打破城乡发展壁垒,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实现城乡协同发展新常态。城市为乡村提供资金、技术、人才、信息、资源等要素,可以为乡村在原有资源的基础上,注入丰富的、新鲜的活力,构建乡村发展新格局。互联互通水平的提升可以促进区域间实现互惠互利,拓展发展空间。我国乡村的发展潜力较大,有待开发的资源丰富,这些资源的创新性开发必定会助推乡村振兴,推动乡村产业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实现城乡协调发展[7-8]。

(三)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新生活的向往已经成为当前各项工作的基本要求,因此,急需出台相关政策,帮助农民就业,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旅游业作为乡村重要产业之一,对于增加居民收入,实现乡村振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为了更快更高效地推进乡村振兴,要提升服务水平,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乡村旅游项目,以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在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大环境下,推进供给侧和需求侧结构性改革,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要,有助于实现乡村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近二十年来,我国的乡村产业发展迅速,尤其是乡村旅游业异军突起,多元化的旅游消费层出不穷。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倾向于追求深层次的旅游体验,因此丰富乡村旅游业产品供给,开发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项目势在必行[9]。

二、乡村振兴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地大物博,河流纵横,地势起伏很大,乡村道路蜿蜒曲折,部分地区交通落后,对外联系困难。这样的地形地貌环境导致了乡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近年来,由于国家加大对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投入,一系列有利政策陆续出台,乡村经济发展明显提速,成为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力量,但乡村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治理体系滞后,乡村治理能力不高

新形势下乡村治理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和短板,因此必须立足于乡村治理的实际状况,坚持问题导向,从问题中找办法,精准施策,确保治理方式方法有效。部分村党组织负责人综合素质能力并不适应乡村治理的新要求,习惯于以“经验”为主、靠“面子”办事。部分村党组织管理体系和管理方式极为松散,自身实力不硬,缺乏完备的管理体制。部分村委组织的群众组织力不强,在凝聚群众力量方面的工作有所欠缺,导致农村内部松散,没能形成坚固的凝聚力。治理主体的主要支柱力量匮乏,大批有知识的青壮年外出务工或者经商,选择到大城市寻求发展。农村地区的空心化、老龄化问题长期存在,导致乡村治理力量薄弱。留在农村的人员年龄偏大且专业知识匮乏,缺乏创新能力。权责分配问题突出,乡镇政府习惯于将与自己并无行政隶属关系的村委会作为自己的辅助力量,对其下达多种任务,增加乡村工作负担,职责的模糊不清导致工作开展受阻。

(二)产业层次不高,缺乏整体规划

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我国乡村自然资源较为丰富,但农村产业层次较低,缺乏整体系统规划。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取得一定成绩,但整体融合水平尚待提高。第一产业延伸不足,农村多以出售原材料为主。第二产业连接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不够紧密,农副产品综合使用率不高。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生产生活服务业发展程度较低,乡村内在价值开发程度不足。农村产业规模较小,农村生产机械化程度还有提升空间。现代化农业农村生产体系尚未完全构建,农村创新力和竞争力不高。一些农村地区产业结构单一,仅以农业种植为主。

(三)资源利用率低,资源承载力不足

乡村振兴对于资源的承载能力提出新要求,资源的多样性已经不足以为加快农村地区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尽管我国农村地区的资源丰富,但以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的产业项目受季节性影响较大,资源的利用率很低。乡村自身的资源承载力有限已经成为乡村振兴面临的一大挑战。乡村劳动力等要素从农村单向流入城市,导致农村的发展后劲不足,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城市的人才更倾向于在大城市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而不愿意回乡发展创业,乡村现有的劳动力又不足以支撑起创新创业的重任,这就导致了乡村发展内生动力不足。乡村基础设施和现代化信息技术设施相对落后,城市的资源流入乡村后很难得到应有的配套服务,资源的利用效率低。

(四)人才储备不足,专业性人才缺乏

与经济发达的城市相比,农村地区环境艰苦,缺乏配套生活设施,人才愿意留在农村发展的意愿不强,从而形成了农村地区人才短缺的局面。各地注重人才引进和培养,出台了很多有关政策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但和城市的人才扶持计划相比还有差距,对人才的吸引力度相对不强。农村地区普遍缺乏现代产业发展所需要的技术骨干、运营管理等方面的高素质人才。

三、“双循环”格局下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

乡村振兴则国家复兴,乡村富裕则国家富强。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要想稳步推进乡村振兴,必须深刻认识农村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内生动力,加强协同合作,强化创新机制,注重发展效率,实现乡村振兴促发展。

(一)完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深化农村改革

乡村振兴作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力量,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要想使乡村在内循环体系中发挥更多的作用和更大的价值,必须循序渐进地完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不断深化农村改革,逐渐形成乡村发展新态势。对于乡村的布局规划,要深入把握乡风民情,遵循科学有序原则。强化农村宣传,让更多的人关注农村发展,展现乡村的新面貌。大力推进乡村旅游示范区建设,设置评级标准,打造具有各地特色的传统村落景区。深化文旅融合,结合当地乡土文化,进行乡村旅游升级。深化乡村供给侧改革,打造满足多元需求的乡村产业项目。政府、乡贤等多方主体共同维护农村地区的和谐稳定,推动农村的经济发展,促进农民生活幸福富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强化基层创新,完善乡村治理体系,确保乡村充满活力,井然有序,形成良好的乡村风尚。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强化党员干部职责,推进村民自治组织规范化建设,鼓励村民参与乡村公共事务治理工作。同时注意引导村民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家风教育等非正式制度的作用[10]。

(二)建设现代化乡村产业体系,推进高质量发展

在“双循环”格局下,通过要素汇聚、技术支持、人才帮扶等措施,不断促进农村地区的各业态发展。我国长久以来的乡村文化积淀深厚,少数民族集中居住地区特色鲜明,风格独树一帜,是乡村产业发展的文化支撑。挖掘乡村文化价值,打造特色乡村产业,延长产业链,推进全产业链发展,最终实现文化、生态、旅游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当前初级产品供给和服务,已经不足以满足人们的高层次、个性化需求,应转变发展观念,确立乡村产业新发展理念,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在政府的支持下,优化整合资源,发展优势项目,建设一批具有地方风格的产业发展示范区。发挥各地比较优势,促进农村地区高质量、高效率发展,必须科学规划路径,推动各类产业融合发展。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契机下,不断引进技术、资金、人才、信息等资源,充分利用政府的政策支持,发展特色产业。通过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实现农村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经济发展质量。通过互联网平台,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为乡村振兴提供信息化动能。通过产业定位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发展丰富的新兴产业,营造多元产业群,促进乡村振兴。

(三)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充分挖掘资源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畅通要素流通,就是要促进乡村现有的资源要素自由流动,推动农村要素高效组合发展,深入挖掘并着重培育乡村的内生发展动力。在开展乡村建设的具体工作中,必须充分尊重并考虑广大农民的意愿,把当地农民的实际需要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引导农民踊跃投身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强化农民主人翁意识,从内心深处增强作为农村主人的归属感、责任感和认同感。同时尊重乡土民情和历史文化,保留原生文化作为改革红线,不能以破坏历史传统文化为代价谋求一时的发展。认真研究乡村文化的发展规律,发掘乡村文化的潜在价值,形成促进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加强城乡统筹规划,引导城乡各类资源进行优化组合,发挥各方优势力量,促进资源和服务更多地向农村地区倾斜。着力挖掘乡村传统文化资源,创新文化内容,追溯文化渊源,提炼文化符号,推进乡村振兴与文化保护有机结合,形成具有各地特色的文旅示范区。

(四)实施人才强基工程,培养创新人才

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稳健发展的重要支撑。“双循环”格局下,为了进一步使人才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主力作用,应做好对各类型人才的培育工作。当前,我国乡村创新型人才仍不足以满足日新月异的发展需要,需求和供给失衡,创新人才缺口大。需要大力培育高学历、高质量人才,充分激发人才的创新创造力,为“双循环”下的乡村振兴进程提供人才支撑。农村地区应加大力度实施人才引进工作,疏通人才内循环,使人才到最需要的地方去,为农村地区持续发展凝聚后备力量。改进人才引进机制,根据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明确人才引进的要求和方向,改变人才由农村单向流动到城市的状态,创新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使人才扎根农村建功立业。同时,对返乡发展特色乡村产业方面的人才适当降低门槛,提供优惠政策,进行定向扶持。完善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建立灵活机动的激励机制,引导各类人才服务乡村,对致力于乡村振兴的创业型人才给予一定资金支持。

总之,党和国家长期以来十分注重农村地区的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深厚最广泛最强大的基础还是在农村。“双循环”格局为我国的乡村振兴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对乡村振兴产生了重大影响。目前农村产业仍然存在治理体系滞后,产业层次不高,缺乏整体规划,资源利用率低,人才储备不足,专业性人才缺乏等问题。落实好农村地区的建设工作,实现乡村振兴,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需要深化农村改革,建设现代化乡村产业体系,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培养创新人才。

猜你喜欢
双循环人才资源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内涵
人才云
打造内外“双循环”安全生态系统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玩具产业如何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
李奇霖:“双循环”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