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杰
(凉州区农村饮水安全服务站,甘肃武威 733000)
凉州区是河西走廊三大内陆河流域中人口密度最高、人均水量最少、水资源最缺乏的地区之一,近年来,凉州区坚决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十六字”治水思路和“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四水四定”要求,实现“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五水共治和“天上水、地下水、外来水”三水齐抓,切实加强水生态保护与治理,优化水资源配置,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为全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水利保障。
凉州区位于石羊河流域中上游,总面积5 081 km2,全区辖37个镇,2个生态建设指挥部,8个城区街道办事处,442个行政村,常住人口88.5万人,区内年均降水量171 mm,蒸发量1 943 mm,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凉州区上游有西营、杂木、黄羊、金塔河四条主河流,均发源于祁连山北麓,径流来源主要为山区降雨和冰雪融水,是全区主要地表水资源。在地表总径流中降水直接产流占61%,降水渗入基岩裂隙再重复排入河流的地下水占31%,冰雪融水占8%。四条河流多年平均径流量8.94亿m3,亩均水资源量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是全国的1/3,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省的1/2、全国的1/3,是典型的资源性缺水区域。市上分配凉州区水资源量为10.05亿m3。全区现有灌区7个,其中:西营、黄羊、杂木、金塔4个灌区是以河水为主的混灌区,金羊、永昌、清源3个灌区为纯井水灌区。
为提高全区水资源空间调度能力,改善区域农业生产和生态用水条件,切实压减地下水开采量,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凉州区立足全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实际,从合理节约和高效利用有限水资源的战略高度,规划实施一系列水资源调配工程。一是实施杂木河毛藏寺水库工程。为保障武威城区及杂木灌区生产生活用水,提高杂木灌区供水保障能力,规划建设了总库容4 183万m3杂木河毛藏寺水库,现已低水位蓄水运行。二是实施城区第二水源工程。为提高城区供水保障能力,减少杂木河向凉州城区供水量,建设实施了武威凉州城区第二水源工程,从金塔河南营水库年引水2 433万m3,实现了城区供水双水源联网串供目标。三是大力推进调蓄工程建设。为优化水资源调度,破解资源性缺水和时空来水分布不均难题,提高水资源空间调度能力,实现丰蓄枯用,改善区域农业生产和生态用水,保障区域内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经反复调研论证,规划建设调蓄水池13座,总容积1 998.82万m3(相当于一座南营水库),形成以河流水系为脉络、调蓄水池为骨干、受益村庄和企业为节点的“四河十三池”水系连通网。西营五干片区调蓄水池工程,新建调蓄水池2座,总容积733.82万m3,2022年4月份已完成建设任务并蓄水。凉州区调蓄水池工程,在西营、杂木、黄羊灌区建设调蓄水池11座,总容积1 265万m3,项目采用PPP模式建设,于2022年4月开工建设,全部工程计划2023年建成投运。四是积极推进重大引调水工程。为减少地下水开采量,保障流域内生态安全,从根本上解决凉州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凉州区积极开展引大入秦延伸增效工程前期工作,目前已完成工程“三性”论证,正在开展项目前期工作。五是积极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提升农村供水保障能力的重要抓手,积极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2022年,共实施清源、金羊、杂木、西营灌区、张义镇河湾村供水保障工程和刘庄村收缩安置点供水项目、乡村建设示范村组饮用水供水保障工程等7项,总投资8 000万元。项目建成后全区37个镇、2个生态指挥部、425个行政村可实现农村集中供水工程管网全覆盖,农村集中供水率、农村自来水入户率分别达到95%。
探索建立以明晰水权、严控水量、严格审批、加强管理、交易水权为主的“五位一体”水资源精细化管理模式,全区用水总量控制到目前的10.05亿m3以内,完成向下游民勤调水任务。一是明晰水权。建立了区级、灌区、镇(街道)、用水户协会、用水小组五级水权分配机制,核发实名制水权证,将水权逐级明晰到17.02万用水户,落实到具体地块、机井、渠系,核发实名制水权证。二是严控水量。农业用水分作物、分轮次登记核算,河水灌区2 237处斗口全部配套量水堰,做到干、支、斗、农、田水量“五对口”;井水灌区4751眼机井全部安装智能化计量设施,做到刷卡水量、水表读数、台账数据“三对口”。2022年,全区率先在永昌灌区开展信息化管理提升,将信息化技术与水资源管理相融合,集成“灌区一张图、数据大屏、地下水管理、智能灌溉、自来水管理”等数据采集5大模块,29个功能,从取水源头到供水终端,实现设备远程监控、取水计量覆盖、总量精准控制、信息自动采集、数据智能分析,为全区水资源精细化管理推广,建立了新的模式。三是严格审批。按照“户申请→组汇总→协会核实→镇审核→灌区确认→用水户缴费取水”的程序,逐级严格审批水权,做到先申请、后审批,先缴费、再供水,逐级规范了取用水行为。四是加强管理。加强供用水过程性控制,水务部门、各镇、水管单位对供用水过程实行“三方核查”,杜绝违规取水。实行网格化管理,确定550名网格水管员,灌溉期间24 h跟水服务,维持供用水秩序。水务部门对水权使用进行年初预算、分阶段审计、年终决算,确保用水总量不突破。五是交易水权。和中国水权交易所合作,建立了凉州区区级和灌区级水权交易平台,出台了《凉州区水权交易管理办法》,安全运行高效的区域水权交易平台,实现了全区水资源的余缺调剂和二次优化配置。2020年以来,累计开展水权交易367期,交易水量共计1 374万m3。
深入实施国家节水行动,聚焦节水行动,推动重点领域节水。一是推动农业节水增效。调整产业结构,今年,在保证完成粮食安全种植任务的前提下,种植设施瓜菜、露地蔬菜、中药材等高效经济作物3.1万hm2。建设1.10万hm2高标准农田,预计12月底前全面完成,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11万hm2。推广以垄膜沟灌、垄作沟灌、滴灌等节水技术为主的农田高效节水面积8万hm2,打造农田高效节水示范点61个,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6以上。二是推动工业节水减排。对年取水量10万m3以上的24户用水企业,开展水平衡测试,实行用水三级计量考核,对年用水量1万方以上的87户工业企业落实计划用水管理。对工业园区内企业改造节水、中水回用及水循环利用输水管网设施建设,促进企业间串联、分质、一水多用、循环利用等方式,工业企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90%,培育创建节水型企业10户。三是推动城镇节水降损。新建改建城镇供排水管网60 km,换装智能水表14.91万块,推行计量设施智慧改造,城镇公共建筑节水器具普及率达100%,城区供水漏损控制在10%以内。充分利用非常规水资源,2022年再生水利用量1 500万m3,再生水利用率达到50%以上,有效缓解了城区用水供需矛盾。城乡建成28处雨水收集利用示范点,今年建设20个,雨水收集利用量达2万m3。
制定落实年度水权配置方案,明确了五级用水控制总量和灌溉定额,将水权分配、管理、落实和交易的具体程序方式细化,探索建立五级水权管理机制,确保全区年度用水总量和定额的有效控制,激发水权交易市场新活力,全区用水总量由10.22亿m3,控制到2022年的10.05亿m3,农业用水量由7.51亿m3,减少到7.352亿m3,减幅2%。
全区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由2020 年的333.36 m3,下降到2022年的217.53 m3,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由2020年的89.5 m3,降低到2022年的81.6 m3。生活、生态、工业、农业配水比例调整到8.5∶8.4∶4.4∶78.7,2022年全区实际用水量8.77亿m3,占配置水量10.05亿m3的87.3%。凉州区连续16年超额完成调水任务,累计向民勤蔡旗断面调水35.97亿m3,年均调水2.25亿m3。
自2006年以来,凉州区科学分析水情,统筹灌溉、防汛和天然河道补水,每年完成向下游民勤调水任务,使下游民勤青土湖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全区地下水开采量由2015年的3.53亿m3,控制到了2022年的3.36亿m3,有效地遏制了地下水水位下降的趋势,区域内生态环境逐步恢复和改善。
凉州区四条河流20世纪50年代年来水为11.14亿m3,多年平均径流量8.94亿m3,近十年来总体处于平稳趋势。平水年份需要向下游民勤蔡旗断面调水2.18亿m3,上游需下泄水量约3亿m3,加上部分洪水下泄河道,年均可利用地表水量约5.2亿m3。根据凉州区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全区耕地面积为14.75万hm2,其中水浇地14.22万hm2,为保障粮食安全和整治撂荒地,灌溉用水需求不断增加,供需水矛盾更加突出。
上游来水年内各时段分布不均,1~4月径流约占全年总量的9%,5~6月占22%,7~9月占51%,10~12月占18%。同时,为完成向下游民勤调水任务,调水时段集中在7~9月份。近年来,西营、杂木、金塔7~9月份向下游调水下泄水量年均2.49亿m3,占到该时段上游来水量的60%。农业需水高峰期为5~9月份,在保障城区、农村居民生活用水和完成向民勤调水任务后,上游来水不能满足农作物需水要求,杂木、金塔、黄羊等灌区每年春季均有“卡脖子旱”现象,部分时段农作物生长期不能适时、适量灌溉,农作物受旱现象时有发生。
全区建成西营、南营、黄羊中型水库3座,总库容9 994万m3,其中:黄羊水库总库容5 644万m3,南营水库总库容2 000万m3,西营水库总库容2 350万m3。上游3座水库兼顾防汛安全,在汛期水库低水位运行,水库调蓄能力弱,尤其是杂木河毛藏寺水库还未完全运行,起不到调蓄作用,春夏季雨洪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向混灌区补给水量有限。
目前,凉州区还有部分斗农渠尚未与骨干工程连通,部分田间灌溉渠系设施配套还不完善,地表水用水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高效节水工程因土地碎片化、农户分散种植经营、运行管护费用高等原因,河水灌溉区农户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已建成的部分大田滴灌工程运行率不高,节水工程效益未充分发挥,节水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把有限的水资源作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紧紧抓住水资源供需矛盾,着力破解有限的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统筹防汛、灌区、调水,着力提升水利高质量发展。
为让有限的水利资源发挥最大效益,积极与相关部门对接,在原有13座调蓄水池的基础上,谋划在凉州区北部沙区和南部山区实施31座调蓄水池供水工程,其中:景电二期生态供水武威调蓄水池工程,规划在北部沙区洪水河右岸沿线和邓马营湖区建设调蓄水池4座,总容积2 000万m3;南部祁连山区调蓄水池工程,规划依托西营、黄羊、杂木三个灌区水利工程体系,谋划建设27座调蓄水池,总容积1 055万m3,有效提升南部山区水资源调蓄能力和抗旱应急供水能力。
坚持“节流”与“开源”两手发力,抢抓全省水利建设的黄金时期,按照省、市水网建设布局,启动和实施一批成熟项目,力争项目早日开工建成并发挥效益。积极协调省水利厅加大对金羊、西营、清源、张义等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凉州区南部山区和北部沙区调蓄水池工程项目扶持和资金支持力度,靠前安排项目计划和资金安排,确保项目及早实施。
落实国家节水六大行动,做足“深度节水、极限节水”文章。以重点领域节水为重点,推进农业、工业、城镇三个领域节水,巩固国家节水型社会达标县区创建成果,全力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带动全社会节水,不断提高用水效率效益。
积极配合省、市加快推进引大入秦延伸增效工程和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等省级重大水利项目前期工作,完善供水网络,拓展供水功能,力争建成流域调水与区域水资源调配工程水网体系,为全区水资源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