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东兴
(商丘广播电视台,河南 商丘 476000)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受众的阅读需求和习惯发生改变,传统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纷纷跻身新媒体领域,以此提升自身的核心市场竞争力。在此过程中,新闻价值要素、传播方式及交流互动等方面也随之改变,给新闻采编工作产生了相应的影响[1]。新媒体时代的新闻采编工作必须突出采编人员主体价值地位,加强各个方面新闻采编技巧运用,达到线索快速收集、丰富信息、新闻整合延伸以及强化价值引导等目的。
新媒体对传统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新媒体环境下,出现了大量的新媒体平台和新媒体账号。凭借强大的信息传播能力和便捷的信息获取方式,新媒体迅速占据新闻市场主体地位,获得大众的青睐。大众对传统广播电视媒体的依赖程度下降,转而开始从手机等移动终端中的新媒体软件平台获取实时新闻[2]。在这种形势下,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必须寻求变革,主动拥抱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模式,在原有的采编工作基础上吸收新媒体的特征和优势,提高时效性、互动性。新媒体视域下,依托新技术和新平台,广播电视新闻媒体可以进一步拓展自身的新闻传播阵地,实施全媒体深度融合协作,跨媒体、跨平台地开展新闻联动报道,扩大受众面,提升影响力。新媒体的出现丰富了新闻内容,推动新闻形式多样化,为广播电视媒体打造差异化新闻产品创造了基础条件。基于后台大数据分析实现受众精准定位,有助于工作人员及时调整新闻采编内容和形式,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
新媒体视域下,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工作主要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是新闻采编覆盖全媒体[3]。自新媒体诞生以来,许多有远见的广播电视新闻机构便立足现有的广播、电视、报纸等基础媒介,开启了新媒体领域的新闻采编探索,与多家新媒体平台建立合作关系,开通新媒体账号,制作带有新媒体特征的新闻产品,迅速抢占新媒体新闻市场,形成自身的全媒体传播矩阵。
第二是新闻采编形式更加多元化。基于不同媒体受众的个性化需求,采编人员需要整合优质新闻资源,运用不同的新闻采编方式,向用户推送符合其兴趣的新闻信息。例如,对年轻人而言,短视频新闻内容更具吸引力。通过图像、视频、文字及音频等多元素组合,制造短视频新闻、数据新闻等较为新颖的新闻产品,并利用平台功能进行社交互动,可以有效获得年轻人关注[4]。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采编较为突出的特点便是资源复用。利用新闻采编系统收集整合来自各渠道的新闻信息,通过采编人员进行二次加工后发布到各个新闻载体中,能够实现新闻资源“一次采集,多次运用”。
第三是新闻生产流程呈现信息化、多媒体融合特征。社会重大事件信息由前方记者实地采访获得后会在第一时间通过互联网传输至编辑部。编辑部策划选题和采编角度,再安排记者进行稿件采写,获取不同类型、不同角度的新闻素材。采编人员根据所收集的新闻素材进行内容编辑,制定新闻产品发布到全媒体矩阵中实现新闻资讯全覆盖,让各媒体受众最快时间了解到最新的新闻信息。
新媒体等新兴技术和信息载体的应用,推动新闻采编工作创新升级,进一步提高了采编工作质量。但在实际采编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具体如下。一是采编理念较为落后[5]。以传统媒体采编理念开展全媒体新闻采编工作,无疑会影响新闻采编成效。部分采编人员对新媒体新闻传播特点和新媒体运营不甚了解,对新媒体受众的需求把握不准,对新媒体技术支持下的各类采编技巧没有熟练掌握,导致其所制作的新闻产品内容深度不足、形式单一、可读性和新颖度较差,难以适应新媒体新闻传播发展形势。其二是高素质采编人员较为稀缺。受年龄、专业及工作习惯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广播电视新闻采编人员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部分采编人员年龄偏大,习惯传统采编模式,缺乏学习新工作模式的动力和能力。其三是过于倾向经济利益导向。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常常与经济效益紧密联系,选题、制作只考虑节目收益和市场关注,忽视了社会服务功能,导致新闻价值导向作用被严重弱化。
新闻选题是新闻产品制作的首要环节,选题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内容能否吸引受众。新媒体环境下,发布不实新闻内容的“标题党”屡见不鲜,对整个新闻行业生态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严重危害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广播电视新闻采编人员在新闻选题上必须下足功夫,坚持真实性原则,选取贴近大众生活的、新颖的题材,加强选题技巧运用,快速吸引受众眼球。首先,新闻选题必须坚持客观真实性原则为导向。采编人员树立严谨慎重的思维模式,在快速收集第一手资料的同时对选题信息进行全面审核,要求新闻选题必须客观真实且与广播电视节目类型、主题、风格等要素契合,从而为广播电视节目受众提供真实可靠的新闻信息。其次,新闻选题要贴近社会和受众关注点。新媒体环境下,各类新闻产品鱼龙混杂,媒体之间竞争激烈。新闻信息想要收获大量关注、迅速传播、占据媒体头条,新闻选题就需要聚焦社会大众的关注点,以主题突出、高度凝练的新闻标题,向受众简明扼要地阐述新闻内容,揭示新闻中的矛盾点、冲突点和其他重点,满足受众迫切了解新闻内容要点的需求。最后,新闻选题要适当创新。新颖的标题往往能起到出其不意的聚集关注度效果。坚守传统广播电视并不意味着放弃创新,相反,采编人员应当学习吸收新媒体的新闻选题技巧,联系当下网络热词,以更具艺术性的语言改造标题,吸引网络受众尤其是年轻人点击浏览。
新媒体环境下,采编人员应及时转变新闻信息收集方式,善于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收集效率,不断拓宽收集渠道、丰富收集内容、缩短收集周期,为新闻产品制作提供更可靠的信息支持。具体措施如下。一是拓宽信息收集渠道,丰富信息收集量。每逢重大事件发生,互联网上便会出现大量的信息。采编人员需要时刻关注互联网、各大新媒体平台动态,寻找热点新闻信息线索,争取第一时间了解新闻事件全貌,谨慎判断信息真实性,并结合电话联系、实地采访等其他方式对整个新闻事件信息进行补全纠错,保证信息收集效率和可靠性。二是采用大数据手段整合新闻事件信息,缩短信息收集周期。相较于传统的实地采访,采编人员可以利用大数据手段收集和整合互联网上的社会热点事件信息,分析影响事件进展的因素,为制作有深度的新闻内容提供支持。三是多角度收集信息,强化价值引导。受众容易受单一信息影响,听信片面言论。采编人员应尽可能收集事件更多角度、更多维度的信息,以多角度向受众展现事件全貌,加深受众对新闻内容的理解,引导受众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无论在哪个时期,高质量新闻内容是受众不变的追求。新媒体促使大众形成碎片化阅读习惯,给新闻内容和形式创新提供了更多可能。但在目前的新闻大环境下,存在普遍的新闻内容和表现形式同质化问题。千篇一律的新闻内容和形式极易造成受众感官疲劳。为了提升受众的新闻信息浏览体验,采编人员需要制作精品新闻内容,创新内容表现形式,提升新闻产品价值。在新闻内容方面,要创作有深度的新闻作品,广泛收集新闻信息,深入挖掘新闻信息潜在价值,以不一样的视角重新认识社会事件,透过事件表象提取社会价值,强化作品的教育引导作用。在新闻内容表现形式方面,采编人员可以在短视频平台发布新闻报道、纪录片等长短视频,借助短视频平台强大的信息传播力迅速扩大影响,吸引短视频平台用户关注。采编人员还可以借助平台互动功能,设置用户互动环节,线上解答受众对于新闻内容的疑问,以此拉近与受众的距离,凝聚受众,提升受众好感。此外,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等新兴技术的运用,对增强新闻产品表现力有着巨大帮助,能为用户带来不一样的沉浸式媒体体验。
采编人员是运用采编技巧的主体。新媒体环境下,新模式、新标准、新要求的采编工作对采编人员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应对采编工作中的新难题、新挑战,必须重视采编人员发展,建设高素质的采编人才队伍,提升整体能力。一方面,要加强采编人员培养,更新采编人员的采编理念,帮助采编人员形成“全媒体”和“用户中心”思维,让采编人员充分了解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新闻创作的差异,引导采编人员创作满足各媒体受众需求的精品新闻作品。要开展技能培训,围绕新媒体新闻作品创作所需的摄影、视频剪辑、平台运营等技能需求,设置专题课程,提升采编人员的多媒体新闻产品创作能力,适应广播电视新闻机构全媒体发展技能要求。另一方面,要健全绩效考核激励机制,将新闻作品阅读量、点赞量和新媒体账号粉丝数等数据纳入采编人员绩效考核体系,给予精品内容创作者丰厚的奖励,激励采编人员主动学习全媒体新闻采编理念和方法。
转变新闻采编技巧和方法,发展适应新媒体环境的新闻采编模式,是新媒体视域下广播电视新闻机构改革创新的必然举措,有助于提高新闻采编工作质量,从而在受众中建立强大的媒体影响力、亲和力和感染力,助力广播电视新闻行业的振兴和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