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站
□ 汤春桥
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安徽省农业机械试验鉴定站按照“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创一流”的总体目标,以“增强能力、规范操作、确保质量、提高效率、优化服务”为切入点,突出创新驱动,持续开展“质量建设年”活动,全面推进农机鉴定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是坚持“打基础、管长远”,不断夯实设施设备基础条件。围绕“部级鉴定能力、省重点产品鉴定能力、补短板鉴定能力和拖拉机等重点实验室”建设,采取“部站补助一点、省厅支持一点、科研切块一点、工作经费挤出一点”的办法,筹集专项经费,逐年对仪器设备和实验室进行维修维护和升级改造。2023年还专门制定了三年发展规划,着力推动鉴定检测基地和重点实验室提档升级。
二是坚持“强弱项、补短板”,不断扩充鉴定资质能力。围绕部总站关于鉴定工作“三个要”和安徽省“机械强农”行动方案要求,统筹条件、人员、能力、经费等鉴定资源,按轻重缓急不断扩充急需急用农机产品鉴定能力。2023年新增粮食色选机等4 种产品的国推鉴定能力、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播种机等22 种产品的省级鉴定能力和7 种“补短板”产品的专项鉴定能力。
三是坚持“强化培训、岗位练兵”,不断提升鉴定人员业务能力。针对安徽站鉴定人员非专业人员转岗较多的实际,在外派培训的同时,落实站技术委员会的培训主体责任,开设“鉴定讲堂”,以老带新、以专带非。
四是坚持“锲而不舍、有为有位”,努力提高工作经费保障水平。围绕安徽省“机械强农”工作,主动作为、勇挑重担,争取主管部门认可和重视支持,如每年重大活动和工作经费,安徽省农业农村厅都予以帮助解决,并积极争取安徽省财政预算支持,工作经费保障问题有望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一是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优先保障工作资源,努力完成部总站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近5年共完成国推鉴定项目646项,年均129 项。
二是加强与兄弟站(企)协作,全面完成委托鉴定任务。对外省站(企)“委托鉴定”项目,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予以满足,实行免费服务。
三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为“机械强农”做贡献。发挥鉴定工作与企业联系紧密、对农机产品熟悉的优势,全力以赴,高质量完成省委、省政府、部农机化总站、省厅交办的重大活动和重要任务,不断拓展业务领域。利用好检验鉴定资质,为农机补短板“揭榜项目”和“新型农机装备推广应用项目”开展检验鉴定服务。
四是创新方式方法,提高鉴定工作效率。树立为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以及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理念,建立“农机鉴定和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协调联动工作机制”,利用全省“双随机一公开”一体化监管平台和执法力量开展质量监督,把农机产品质量监督和投诉服务纳入农资打假专项行动计划,利用行政资源开展相应工作。采取“组织发动、工作支持、评先评优”等措施,调动农机化系统工作积极性,协同开展用户调查、质量调查、证后监督、质量投诉和补短板工作。围绕安徽省“10 个千亿级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计划,对支撑生产、加工、环保、救灾的关键农机装备,在关键农事季节,集中力量,采取“集中鉴定、跨区域鉴定”等方式,缩短鉴定周期,提高工作效率。据统计,近5年共完成省级鉴定3035 项,年均607 项。
一是持续开展“质量建设年”活动。按照“四大行动”计划,制订工作清单,明确责任主体,逐项推进落实。
二是紧盯关键环节,完善鉴定流程和要求。完善农机鉴定项目受理、立项审查、现场抽样试验、报告编制、发证评审等全流程程序,采取项目受理全年放开、核验用户购机发票信息、用户调查工作前置及随机现场核查、现场抽样人机合影、现场宣读承诺书、企业生产条件现场评估、现场鉴定全过程拍照录像记录、“组长+主审”负责制开展发证评审等手段,努力推进鉴定过程“溯源再现”。
三是全面加强质量监管,换版修订《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在实行“鉴、管分离”的基础上,成立质量管理委员会统管质量工作,将影响鉴定质量全流程的关键岗位人员全部纳入质委会。完善省级层面的鉴定办法细则和各类作业指导书等制度文件。落实“授权签字人”及职责。内外发力,强化内审外管,对原始记录表和鉴定报告进行定期不定期抽查;采取回避制开展证后监督;对现场鉴定开展随机现场监督,对发现的问题,无论是鉴定人员还是企业采取“约谈存档”处理。不断固化创新成果,2023年对《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进行了全面换版修订。
四是着力“转作风、优服务”,树立农机鉴定品牌形象。按照“一改两为五做到”要求,采取“站局共建、站企共建、联合共建”,强化思想作风建设,为推进各项工作提供政治保证。通过建立“基层观察点”,随时了解基层和企业诉求,有针对性地开展调查研究,2023年集中开展了6 个方面的专题调研。转变服务方式,努力实现由“企业找鉴定服务”到“鉴定为企业服务”的转变,并设计制作了安徽省农机鉴定品牌形象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