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提升农机鉴定和技术推广新能力

2024-05-02 13:26吉林省农业机械化管理中心
农机质量与监督 2024年1期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农机化

吉林省农业机械化管理中心

□ 卢景斌

进入“十四五”以来,吉林省农业机械化管理中心围绕推进全省农机化智改数转和高质量发展,锚定农机化高质量发展,重点在“三个着重、三个加快”上求新求变、提质提效、增智增能,农机试验鉴定检验检测和农机化技术推广能力实现新提升,努力为建设农业强省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一、瞄准粮油机械“重头戏”,加快实现农机试验鉴定检测能力新提升

1.在受理上求新求变。一是增资扩能。围绕保障粮食安全、油料扩种、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装备供给,先后新增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播种机、鲜食玉米收获机、鲜食玉米剥皮机等15 个产品鉴定资质,总体达到12 大类45 个品目67 个产品。二是一网通办。开发农机试验鉴定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受理全程在线、全面公开、科学高效。三是内外一体。积极作为、挖潜扩能、合作提效,部省、省际、省内业务受理通盘安排,变企业上跑为主动下沉,加快扩展提升农机鉴定服务能力,构建起内外同向畅转新格局。近5年来,累计完成鉴定项目突破1500 项,其中域外项目占50%以上,2023年承担鉴定项目超过400 项。

2.在实施上求新求变。一是强装备。建成并修缮50 亩地试验场,新上东方红LP3004 型重型负荷车等先进仪器设备,拖拉机鉴定能力达到300 马力全国先进水平;谋划筹建现代智能高端大型农机试验鉴定检验检测中心,占地面积200 亩以上,前期已取得积极进展。二是强格局。实行项目统筹、人员统筹、经费统筹,项目负责人制、上岗考核持证制、鉴定员动态管理制,中心一半以上人员都具备鉴定员资格,仅这两年招录的近30 名大学生均通过上岗考核,构建起全员齐上阵的“大鉴定格局”。三是强承诺。严把受理、实施、发证和监督等“四关”,严格实行廉政承诺告知制度,每鉴定一个项目,鉴定人员和申报企业都要在统一印制的《廉政承诺告知书》上签字盖章,并存入项目档案,双方都要对项目的廉洁行为负历史性责任。

3.在标准上求新求变。一是紧扣主粮作物。制修订旱田秋耕机械、青贮玉米收获以及水稻育秧盘播种机、钵苗移栽机等机械作业标准。二是紧扣重大技术。制修订保护性耕作、玉米秸秆覆盖还田、耕地深松、条(带)耕作整地机等机械作业技术质量规范。三是紧扣绿色发展。制修订秸秆碎混技术规程、秧蔓除膜揉切机质量评价技术规范。近5年来,制修订行业标准4 项、地方标准15项、部级推广鉴定大纲8 项、省级专项鉴定大纲9 项。

二、扭住保护性耕作“牛鼻子”,加快农机化先进适用技术推广能力新提升

1.在保护性耕作上提质提效。一是精细化实施。成立实施小组,制定方案,专题部署,压实责任。成立专家指导组,制定技术指引,一对一指导。建设高标准应用基地264 个、长期监测点22 个、整体推进县15 个。二是模式化导引。主要有免耕和少耕2 种类型,秸秆全覆盖免耕播种、宽窄行秸秆覆盖免耕播种、秸秆覆盖原垄耕作和秸秆覆盖条带耕作等4种模式。2019—2023年,推广面积四连增四跨越居全国首位。三是智能化监测。率先在东北4省区实施保护性耕作远程电子监测,2021—2022年实施县域基本全覆盖,2023年实施县域全覆盖,累计安装监测终端设备4.3 万台,2023年实现监测面积3454.65 万亩。

2.突出在耕地深松上提质提效。一是实施范围扩大。由单一秋季深松扩大为秋季和苗期双季深松,2022年开始将苗期深松纳入补助范围,在7 个县实施,2023年扩大到23 个县,监测面积856 万亩,超出计划任务56 万亩。其中,苗期深松631 万亩,秋季深松225 万亩。二是补助投入增大。自2008年率先实施深松整地以来,已累计超过2.2 亿亩,其中补助1.3亿亩,累计投入补助资金22.57亿元,补助标准由5 元/亩提高到25 元/亩。三是监管力度加大。形成村级初检、乡级复检、县级抽检的核检方式。2017年率先实现深松整地远程电子监测全覆盖,截至目前已累计安装监测设备超过1 万台,项目实施县全覆盖。

三、运用信息化“赋能器”,加快实现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新提升

1.在农机智能化上增智增能。一是搭建一个平台。开发建设“吉林省农业机械化智慧云平台”,投入资金650 万元,包括保护性耕作、深松整地、试验鉴定、购置补贴、安全监理、社会化服务、其他作业和数据分析等8 个板块,实现全省保护性耕作、耕地深松远程电子监测全覆盖。二是实现三个统一。全省平台统一、接口统一、数据统一,把监测数据作为质量监测、面积核查、补助资金发放的重要依据。二是发生两个转变。从“肉眼”向“天眼”的转变,从质量监测难、面积核查难、补助资金发放风险隐患大的“两难一大”向“两易一小”转变,有效改变了“眼睛看、尺子量、人工统计层层报表”的传统落后手段。

2.在农机合作社经营上增智增能。一是设施装备补短板。指导帮助农机合作社在功能、结构和质量上加快设施装备补短板,着力破解中小型有余、大型不足难题,抓住玉米水稻大豆等主粮作物高性能耕种管收关键环节,开展农机智能化、精准化播种、施肥、打药、减损等试点试验示范。二是规模经营出新招。指导帮助农机合作社争取政策和项目扶持,推行生产托管和股份合作,增强自我造血和滚动发展功能。全省土地托管超过6000 万亩次,服务带动小农户覆盖面达到80%,股份合作模式在一大批农机合作社渐次推开。三是延长链条拓新路。指导帮助农机合作社抓住农业产前产中产后重点环节延长产业链,挖掘“土特产”优势,把好粮食好产品打出好牌子、卖出好价钱。截至2023年末,全省农机合作社发展到6694 个,比5年前增加一倍。

3.在农机化技能培训上增智增能。一是基地带动。争取人社部门支持,建设“吉林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开展农村实用人才技能培训和技能大赛,颁发培训证书。二是注重实用。围绕农机合作社带头人、农机手、农机维修、农机信息化智能化等方面,开展急需急用、短缺对路、送技上门等灵活多样、着实管用的培训。二是方式有效。线上线下结合,名专家、田秀才结合,讲座答疑、实操实训结合,听得懂、看得会、用得上。数据显示,近5年来举办各类农机化技术培训班32 次,投入140万元以上。

猜你喜欢
保护性耕作农机化
《贵州农机化》征稿启事
《贵州农机化》征稿启事
《贵州农机化》2018年征稿启事
宁夏保护性耕作的必要性及技术模式探讨
保护性开发利用高铝煤炭资源的必要性及相关建议
耕作深度对紫色土坡地旋耕机耕作侵蚀的影响
玉米保护性耕作的技术要领
草地耕作技术在澳大利亚的应用
保护性耕作机具选型中注意事项
《山东农机化》2015年要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