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伟
近年来,大同财政在省财政的指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财政工作的部署,全面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的重要要求,靠前发力、主动担当、攻坚克难、锐意进取,扎实做好稳定收支、深化改革、服务发展、防范风险各项工作,为大同市加快实现“奋斗两个五年、跨入第一方阵”总目标贡献了财政力量。
牢牢把握财政工作政治属性和财政部门政治定位,坚持“以政领财、以财辅政”,自觉从政治上审视和谋划财政工作,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市各项要求,确保政令畅通、执行有力、落地见效。一是突出政治引领。牢牢把握蓝佛安部长“当家是党中央当家,理财是党中央理财,财政部门是执行部门、服务部门”的内涵要求,将“旗帜鲜明讲政治”从外在要求变为内在主动,贯彻体现到预算执行、政策落实、强化管理、推进改革等全过程各方面,推动中央和省市各项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实到位,确保财政工作始终保持正确发展方向。二是强化理论武装。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纳入党组会第一议题、中心组常设议题、党支部主要议题,建立常态化、全覆盖、多形式、分层次学习机制,持续在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上下功夫,不断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三是开展主题教育。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强化组织领导,聚焦主题主线,采取务实举措,充分发挥领导班子示范表率作用,一体推进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建章立制等重点措施,全面落实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的重要要求,确保主题教育高起点开局、高标准推进、高质量见效。
坚持把实现收支平衡作为财政工作的基本底线,化收支压力为工作动力,强化责任担当,狠抓工作落实,持续加强财政收支管理,切实推动财政平稳运行。一是全力抓好收入组织。加强同税务、发改等相关部门的协调联动,深入开展收入分析,充分挖掘增收潜力,加强重点税源监管,积极盘活存量资产,确保各项收入应收尽收、足额入库。2021-2023 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分别完成166.73 亿元、186.74 亿元、194.06 亿元,分别为调整预算的103.5%、100.3%、101.2%,三年增幅分别为23.5%、14.5%、3.9%。特别是2023 年努力克服煤炭价格下跌等不利因素,多措并举挖潜增收,较好地完成了全年收入任务,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排名全省第三,跨入全省第一方阵。二是严格落实“零基预算”。打破预算安排、资金分配的基数依赖,以零为基点,根据当年可用财力、资金实际需求、项目轻重缓急、绩效评价结果等情况,从紧、从严、从实、从需编制年度预算,持续提升预算编制的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水平,为年度预算执行管理、收支平衡打下了坚实基础。三是把严把紧支出关口。坚决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和非急需、非刚性支出,严格“三公”经费管理,切实做到“有保有压”“应保尽保”,把宝贵的财政资源用在刀刃上、花在紧要处。2019-2023年市级连续五年压减一般性支出共计13.9亿元,全部用于“三保”支出以及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的重大项目。四是强化资金精准投向。紧抓“融入京津冀、打造桥头堡”战略机遇,认真研究政策资金投向,积极沟通对接争取支持,全力争取更多转移支付和债券资金支持大同市高质量发展。2021-2023 年,全市分别争取上级转移支付资金213.6 亿元、257.6 亿元、277.3 亿元,争取新增地方政府债券资金45.81 亿元、61.55 亿元、57.84 亿元,为全市经济稳步向好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
坚决扛起服务保障重大战略的政治责任,聚焦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各项重大决策部署,强化政策支持和财力保障,全力推动各项重点任务落地见效。一是建立完善大事要事保障机制。制定《市级财政大事要事保障工作机制(试行)》,对重点领域重点项目进行系统梳理,积极与省财政厅沟通对接,在打基础、利长远、补短板、调结构上加大投资。二是全面落实退税减税降费政策。不折不扣落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政策,推动政策红利更好更快惠及市场主体。2021-2023 年,大同市累计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125.7 亿元,用“真金白银”支持了企业发展、提振了市场信心、激发了经济活力。三是持续推动财金政策落地见效。加强财金协同联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2021-2023 年,大同市累计办理融资担保业务1853 笔、96.3 亿元,在保业务1202 笔、41.97 亿元;积极落实创业担保政策,累计办理创业担保贷款843 户、2.1 亿元,在保客户795 户、1.8 亿元,有效缓解了企业融资问题。四是积极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2023 年设立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项资金,全年累计拨付奖励资金5304 万元,有效激发了民营企业发展活力。同时,通过调整新增专项债券资金、安排财政预算资金等方式,积极筹措资金偿还企业账款,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五是有效助力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政府采购项目向中小企业倾斜,公开招标限额以下、适宜由中小企业提供的,全部向中小企业采购;达到公开招标限额的,向中小企业采购份额占到40%以上。优化“政采智贷”线上融资服务,实现全市“政采智贷”业务全覆盖,累计授信28 笔,授信额度2.1 亿元。
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兜牢“三保”底线,持续加大民生领域投入,全力支持办好人民群众牵肠挂肚的民生大事和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是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坚持把民生支出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项,持续加大民生领域投入,在高质量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2021-2023年,全市民生支出执行981.7 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9.2%,为民生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财政保障。二是积极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保持过渡期内财政支持政策总体稳定,财政衔接资金规模稳中有增。2021-2023 年,市级安排衔接资金9 亿元,争取上级衔接资金21.9 亿元,重点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务重、推进乡村振兴底子薄的地区倾斜,有力保障了乡村特色产业、人居环境整治等重点工作落实。三是严格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加大力度支持落实就业优先政策,2021-2023 年,全市投入就业创业资金4.5 亿元,健全就业创业促进机制,支持开展养老、家政、护理等民生技能人才和地方特色产业技能人才培训,加大对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帮扶,扎实稳住就业基本盘。四是持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认真贯彻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严格落实教育投入“只增不减”要求。2021-2023 年,全市投入各类教育经费171.5 亿元,积极推进学前教育普惠优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高等教育质量提升、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建设,助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五是全力支持医卫事业发展。2021-2023 年,累计安排卫生健康资金110.4 亿元,重点加强公立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等重点医疗领域资金保障,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增强突发重大传染病应对处置能力,全力支持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切实推动构建高质量医疗服务体系,有效提升大同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六是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社保基金财政兜底补助力度。2021-2023 年,安排社会保障资金227.2 亿元,对居民低保补贴、基本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提标、困难群体救助等17 项民生政策进行提标扩面、动态调整,支持建设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持续做好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各项工作,兜牢了困难群众生活底线,保障了破产企业职工权益。
严格落实“财政管理只能加强、不能放松”要求,持续深化财政体制改革,进一步优化基础管理、完善体制机制、提升治理效能,促进财政职能作用更好发挥。一是加大财政资源统筹力度。坚持事业发展规划与预算安排相结合,进一步加大财政资金整合力度,全面统筹预算资金、存量资金、债券资金以及各类政府资产,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物价变动和财力变化等动态调整支出标准,在优先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的基础上,持续提升重大战略任务财政保障能力。二是完善现代预算管理制度。深化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推动资产管理、绩效管理、直达资金纳入系统,持续提升预算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和信息化水平。按照“谁的财政事权谁承担支出责任”的原则,出台教育、科技、公共文化、应急救援、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六大领域市与县(区)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改革方案,推动形成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政府间财政关系。三是推动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将绩效理念和方法深度融入预算管理全过程,按照“申报预算时同步申报绩效目标、审核预算时同步审核绩效目标、批复预算时同步批复绩效目标”的“三同步”要求做实绩效目标管理,实现3159 个预算管理项目绩效目标管理全覆盖、市级85 个预算部门整体支出绩效目标全覆盖,持续提升财政资金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四是提升财会监督管理水平。推动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加大内控报告编制审核和检查力度,不断提升财政管理现代化水平。出台并实行《大同市市直部门对所属单位财务监督管理改革的实施方案》,进一步推动完善财会机构设置、健全财会监督体系、防范财务运行风险、提高财政资金效益。五是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妥善处理“防风险”与“促发展”的关系,加强政府债务“借、用、管、还”全流程闭环管理,制定并实施一揽子化债方案,建立完善常态化督导调度机制和应急处置预案,实行全覆盖动态监测预警,持续查处政府违法违规举债化债用债等问题,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