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观教育” 理念下高校《人文地理学》 课程思政设计

2024-04-30 07:03韩会庆汪俊雯张英佳张沿婷
现代农村科技 2024年5期
关键词:三观价值观思政

韩会庆 汪俊雯 张英佳 王 喆 罗 婷 张沿婷

(贵州理工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03)

高等教育的重点是立德树人,培养学生正确的理想和抱负。在新时代新形势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理念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大学的课程思政教育显得尤为重要[1]。随着当前“三观教育”理念研究的深入,其成为社会的关注焦点。“三观教育”是指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统称。这一理论与课程思政的立德树人的立意一致,强调把思想政治素养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中,围绕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以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主旨的课程思政教育,这对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和思想政治素质具有重要意义[2]。

目前,已有学者针对课程思政进行了大量相关研究。研究初期,研究重点主要聚焦在分析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对策和发展路径[3]。如王学俭等[4]对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和难点进行了分析和梳理,并以此为基础提出相应的对策。随着对课程思政研究的逐渐深入,大量研究结果表明,课程思政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体系等在一定程度取得丰富成果,但存在课程思政相关制度体系构建缺乏理论和实践不协同的问题[5]。针对此问题,学者提出了多样化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6],其中陆道坤[7]提出通过完善课程思政制度体系、理论体系、标准体系和评价机制,构建遵循量化评价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有效实现课程思政理论与实践的协同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新时代的思政素养主题不断更新,结合时代的新变化、新发展和新理念,在课程思政研究基础上进行新的创新和突破[8]。如高珊等[9]在“大思政”格局下,针对课程思政教育资源缺乏和教育能力不足等问题提出具体的应对策略。曹柳星等[10]在“新工科”视角下,借助通识课程,探索了课程思政隐性化的教学方式。尽管学者在课程思政设计与实践方面取得丰富的成果,但是在“三观教育”理念下探究高校课程思政设计与实践的研究相对较少。

新时期,在“三观教育”的背景下,专业课程教育成为高校进行课程思政实践的主要渠道[11~12]。《人文地理学》作为地理类专业的必修课程,其课程中思政元素较为丰富,素材选取广泛,有利于将思政元素充分应用到课程中,将课程教学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具备开展课程思政实践的可行性。因此,本研究以《人文地理学》课程为研究对象,从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核心世界观、以中华民族传统精神为指引的人生观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的价值观的“三观教育”为视角,设计《人文地理学》课程的思政内容。

1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核心世界观

世界观是建立在对自然、生活和社会在科学、系统的认知上的观察,是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和方法[13]。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切入点,从社会主义国情、科学精神、新发展理念、发展全局观、新农业发展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等六方面来引导学生树立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核心的世界观,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信念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

1.1 社会主义国情教育。从城市化发展、政治地理要素特征角度融入社会主义国情教育,其中包括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并从人口角度出发了解人口的发展过程、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融入社会发展规律的教育,使学生正确理解党的基本路线,拥护党的领导,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1.2 科学精神。从研究方法论出发,在理论结合实践过程中,明确融入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让学生深刻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理念,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从社会学研究方法出发,将可重复和可检验精神融入实践结果检验中,让学生明确科学具有反映客观现实的特性,研究客观规律应具备可重复、可检验原则,培养学生具备实事求是的研究精神。

1.3 新发展理念。以可持续发展问题为切入点,融入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教育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同时从工业发展及分布角度出发,融合科学发展观教育,让学生了解中国工业成就及其发展助推因素和阻碍因素,从而引导学生用科学合理的发展理念看问题。

1.4 发展全局观。从世界经济一体化格局出发,融入习近平提出的命运共同体理念,让学生了解世界一体化是世界发展的总趋势,从全局观和大局观解读世界发展,培养学生的大局观和思考问题、看待事件和世界的全面性,提高学生的能力素养。

1.5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通过对语言起源的科学认识,促使学生形成严谨的现代科学研究态度,构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

2 以中华民族传统精神为指引的人生观

人生观是世界观在人生理想、目标、态度和道路等方面的表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指导人们明确人生道路的重要条件[14]。以中华民族传统精神为切入点,强调民族团结、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树立学生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奉献的人生观。

2.1 民族团结。通过探究民族发展及民俗文化,融合民族团结教育,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教育,党的民族政策教育,民族团结教育,让学生了解我国民族团结政策,树立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思想,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从调查研究方法出发,在实践过程中融入为集体服务,维护集体荣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以集体主义为导向进行人生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从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出发,融入集体主义观念教育,培养学生自觉维护社会稳定和团结的民族意识,进而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国民一心的集体精神,有利于维护国家和谐统一。

2.2 民族精神。从工业发展难题的角度理解工匠精神,从中塑造学生刻苦耐劳、坚韧不拔的个人品质,激发学生爱国情怀,提升社会责任感。此外,从工业发展的新变化角度融入创新精神,通过工业发展顺应时代发展的变化,引导学生勇于突破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3 民族文化。从全球文化本土化出发,融入文化传承教育,让学生了解甚至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提高文化自信从而激发当今社会青年的爱国意识,促进国家的进步。通过探索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强调文化自信。从语言的传播角度引导学生了解汉语承载的社会思想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认识汉字强大的适应能力和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促进学生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认定事物和辨别是非的思维方式,会影响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15]。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理念,通过爱国情怀、国防教育和宗教信仰侧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1 爱国情怀。通过探究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从文化角度解读人文地理学的五大研究主题,引入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爱国情怀。探究民俗文化的发展与特征,融入国情教育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从党的基本路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引入,融入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宗教起源的角度解读宗教管理工作对于国家稳定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以爱国主义教育为切入点,从而让学生正确认识、对待宗教,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并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旅游地文化特征为出发点,了解旅游文化三大要素、特征和我国旅游城市及景区发展,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激发爱国意识。

3.2 国防教育。从城市体系发展为切入点,融入国防教育(包括国防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捍卫祖国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教育),增强学生的国防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从城市发展角度培养爱国情怀,可从城市发展引申到国家发展,进行领土保护意识教育。以国家领土和领土权为切入点,融入国防教育,让学生了解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进而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国家政治为切入点,融合国情教育,让学生了解国家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展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3.3 宗教信仰。从宗教与国家民族的关系出发,进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教育和党的宗教政策的教育,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引导学生充分认识我国宗教政策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进而正确认识宗教的两面性,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性辩证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4 结论

利用《人文地理学》课程专业性和富有思政元素的特点,从“三观教育”视角,不断挖掘课程知识和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通过案例结合、课堂互动、课堂教学创新、社会实践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该研究可为地理学相关课程思政设计提供范例。此外,本研究提出的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核心世界观、以中华民族传统精神为指引的人生观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的价值观为核心的课程思政设计是对“三观教育”在高校课程思政教育应用中的拓展和深入。

猜你喜欢
三观价值观思政
我的价值观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你的三观,我很喜欢
你的三观,我很喜欢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五毛钱的“三观”
请告诉女儿,三观不合的人不能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