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军
“主人-奴隶道德说”最早出现在《善恶的彼岸》一书中,这是尼采在42岁,也就是1886年出版的一本著作。不过,在介绍这个理论之前,我们要先解释一下尼采所说的“道德”。
尼采所说的道德,并不是我们常说的人们约定要遵守的准则和行为规范,而是人对世界的态度,或者说世界观,以及在此之上形成的文化。尼采认为,道德可以分为两种,分别是主人道德和奴隶道德。
在尼采看来,价值观有好与坏的分别,凡是有助于自身追求卓越和超越自我的,就是好的价值观。比如,高贵、坚强、强大都是好的,他把具有这些价值观的人称为主人。主人所具有的道德自然就是主人道德。如果一个人秉持主人道德,就会思想开阔、勇敢、诚实、守信,对自我价值有准确的认识。
尼采认为,与上述价值观相反的自卑、懦弱、小气等是坏的,有这些价值观的人就是精神上的奴隶。奴隶所拥有的道德就是奴隶道德,具有这种道德的人遇事只是被动反应,他们是悲观主义者和犬儒主义者。不过,秉持奴隶道德的人不只是逆来顺受,他们其实也在小心翼翼地通过祈求强者的怜悯或者腐蚀强者来获得权力。比如,一个秉持奴隶道德的人可能会利用游戏规则的漏洞来谋求自己的利益。用俗话讲,就是在底下玩阴的,做事不光明正大。尼采用“实用性”来形容具有奴隶道德的人。相反,具有主人道德的人是有原则的。
举两个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一下。面对孩子升学的压力,如果父母坚持按照孩子本人的特点将他培养成才,不在意别人的议论,而且绝不做任何违规的事情,这就是主人道德的体现。但是,如果父母不顾孩子的个人特点和需求,盲目追随潮流去“鸡娃”,甚至为了分数投机取巧,这就是奴隶道德的体现。类似地,如果一个人对待周围的人大大方方、坦坦荡荡,总是本着合作的精神去解决问题,这就是主人道德的表现;但如果一个人笃信厚黑学和丛林法则,总是相信阴谋论,这就是奴隶道德的表现。
此外,关于主人道德和奴隶道德,还有几点需要注意。
首先,尼采所说的“主人”和“奴隶”,并不是指一个人在真实世界中的身份,与一个人的地位高低、财富多少也没有关系。一个人秉持哪种道德,并不取决于他的身份地位,而是取决于他行为中所蕴含的心态。一个独断专行的国王,也可能被奴隶道德控制,因为他的所作所为可能是由怨恨和报复之心推动的,而并非由光明正大的信念推动。相反,一个身处底层的贫民,也完全可能拥有主人道德。如果他总是自我肯定、积极主动地去做事情,他就拥有主人道德。如果通读过尼采的著作,你就会发现他多少有一些“贵族情结”。虽然尼采一生都不富裕,但他始终都是精神上的贵族。这种精神贵族的表现和中国古代的士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追寻的都是崇高的理想信念。
其次,虽然尼采更欣赏主人道德,但他也认为奴隶道德中具有的韧性是值得肯定和学习的。在他看来,秉持奴隶道德的人虽然逆来顺受,但生命力顽强。人最好能具有主人道德,大大方方地待人,遵守规矩做事。不过,如果你注意过自己身边的情况就不难发现,一个遵循某种道德原则做事的人,即便他遵循的是奴隶道德,也总比没有任何道德原则的人要好。有些人完全没有道德原则,看似身段柔软,但在需要做出选择时,他们总会选择最坏的道路,并且最终半途而废或者总是原地转圈,因为他们只能看到眼前的利益。一个人但凡要做成一件事,想走得远一点儿,或者找到一些伙伴一同做事,就一定要坚持一些道德原则。
最后,尼采讲的主人道德和奴隶道德的部分内容已经过时了,在读他的书时要注意这一点。
关于主人道德,有人会觉得“主人”这个词听起来有点傲慢。结合上下文来看,我倒不觉得。就我个人而言,拥有主人心态是一件好事,它不需要丰厚的物质条件和很高的社会地位,重要的是做人的原则和对世界的态度。不过相比于尼采讲的“主人道德”和“奴隶道德”,我更愿意用“主动心态”和“被动心态”来区别二者。对个人而言,能够做到以积极的态度去生活,赋予生命新的意义,以主人翁的心态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就是真正理解了“主人-奴隶道德说”。
今天,在全世界范围内,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已经比尼采所处时代的高出很多倍了。但是,这并没有改变一些人精神匮乏、道德沦丧的问题。对金钱的过度崇拜导致很多人没有原则,做事不择手段,似乎在当下想要堂堂正正做人比在尼采所处的时代更困难了。同时,我们身处互联网时代,获取信息比以前任何一个时代都容易,但很多人也因此失去了自我和创造力,娱乐至死的现象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严重。尼采的哲学虽然在有些方面有点极端化,但贯穿始终的是他对人生意义和个人价值的肯定,以及让人们以主人的心态面对社会的主张。人在成了主人之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超越自我。
(楚 风摘自新星出版社《境界》一书,〔韩〕金大炫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