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
(北京丹青园林绿化有限责任公司,北京 100093)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园林施工行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成就,施工建设单位在施工建设技术和管理方面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社会大众对园林施工的要求也在提高,施工企业需要加强施工细节处理的强度和能力,从而更好地满足大众需求。
首先,在园林施工中,细节处理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园林项目通常包括众多元素,如植物、水景、景观石材等,而这些元素的组合和安排都需要高度的精确性。细节处理涉及每个阶段,从规划到最终的施工完成,都需要精心考虑。其次,规划阶段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园林施工的成功。规划不仅仅是设计蓝图,还需要考虑地形、气候、植被等因素,确保整体布局合理且可持续。合理的规划能够降低施工过程中的问题和风险,为后续的细节处理奠定基础。最后,在施工的每个环节,细节处理都是确保项目质量的关键。例如,在植物栽培过程中,对土壤的选择、植物的培育和栽植的精细化处理,都直接关系到园林景观的成活率和美观度[1]。
在许多项目中,规划阶段未能充分考虑到地理、气候、植被等因素,导致后期施工面临不必要的困难。例如,规划中未对植被的适应性和生长需求进行详细研究,使得后期施工中需要面对植被死亡、生长缓慢等问题,给整个工程的实施带来了阻碍。首先,规划不足体现在对地理因素的忽视。在一些园林项目中,规划阶段未对地形地貌进行深入分析,导致在施工过程中面临地势不合理、水流不畅等问题。例如,未对场地的坡度、排水系统进行充分考虑,导致雨水在园林中积聚,引发地面塌陷、植被浸泡等不利情况。其次,对气候因素的缺乏考虑也是规划中的一大症结。在一些项目中,规划师未能充分了解项目所在地的气候特点,导致选择的植物种类不具备足够的抗逆性。这就在后期施工中引发了植被死亡的问题,因为植物未能适应当地的极端温度、湿度等气候条件。另外,对植被适应性和生长需求的详细研究也被忽视。在规划中,植被往往被简单地归类为装饰性植物,而忽略了它们对土壤、光照、水分等方面的独特需求。这就使得在后期施工中,由于土壤配比不当、光照不足等问题,植被生长缓慢,或甚至出现植被无法存活的情况,影响了整个园林的生态平衡。最后,规划不足导致的问题也包括对植被与其他自然因素的相互影响考虑不足。例如,在规划阶段未对植被的根系与地下水位的关系进行充分评估,导致在施工中可能会遇到植物根系侵蚀地下管道、污水回流等问题,影响整个园林的可持续性运营[2]。
首先,在一些园林项目中,规划者往往只依赖历史气候数据,而未对未来季节性变化进行足够的预测和分析。这导致了在实际施工中,园林环境面临着与规划不符的气候挑战,如异常的降雨、温度变化等,从而使得规划时选用的植物和灌溉系统显得不够适应。其次,这一问题的具体表现在植物选择和灌溉系统设计上。由于规划时未充分考虑气候季节变化,导致植物的选择缺乏对季节性特征的合理权衡。例如,在规划中可能选择了在某个季节盛开的植物,而未考虑其在其他季节的生长状态。这种植物选择不当将直接影响到整体园林的美观度和观赏性。同样,由于未考虑气候季节变化,规划中的灌溉系统设计可能存在缺陷,导致在某些季节缺水或过度浇水,影响植物的生长健康。再次,在施工中对气候适应性的不足可能表现为对自然环境的过度依赖。在一些项目中,由于对气候变化的忽视,施工方可能仅仅依赖自然降水来满足植物的水分需求,而未建立完善的灌溉系统。这种情况可能在干旱季节导致植物缺水死亡,从而降低了园林工程的整体生态价值。最后,这一问题对园林工程整体效果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规划时忽视气候季节变化,导致施工中出现对气候适应性不足的问题,最终影响了园林工程的美观性、可持续性和生态性。植物的不适应性和灌溉系统的不合理性可能导致大量植物死亡,不仅增加了工程的维护成本,还损害了园林工程的整体形象和可持续性。
在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智能灌溉系统是一项能够显著提升园林施工效率的关键技术。然而,在实际项目中,智能灌溉系统的广泛应用仍然较为有限。这可能是因为在规划阶段,设计者对该技术的了解不足,未能充分认识到其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维护成本方面的巨大潜力。在当代园林施工中,还存在对其他科技创新的忽视,例如,传感器技术的应用较为有限。传感器可用于监测土壤湿度、植物健康状况等关键参数,从而实现对园林环境的实时监测与调整。然而,由于施工团队对传感器技术的了解不足以及相应的高成本,这一创新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并不普遍。另外,缺乏对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的充分应用也是当前园林施工面临的问题之一。这两项技术可以在规划阶段提供更为直观的设计体验,有助于规划者更好地理解和调整方案。然而,在实际工程中,对于这些技术的应用还存在着认知不足和技术实施难度大的问题,导致了这些潜在的优势未能被充分发挥。同时,当前园林施工中缺乏对可再生能源的充分利用,这与现代科技的发展密切相关。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园林灯光、水景等方面的应用潜力巨大,然而,在实际工程中,仍存在对这些能源的应用认知不足、成本考虑和技术难题等问题,导致园林施工在能源利用上的可持续性水平相对滞后[3]。
首先,为确保园林施工规划在实施过程中不对周边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关键之一是制定全面的环境评估指南。这一策略的首要步骤是明确环境评估的目标和范围。在明确项目的生态定位、功能定位的基础上,建立起一个全面系统的评估指南,明确各个阶段需要关注的生态因素,包括植被、水域、土壤等多个方面。其次,环境评估指南应侧重于植被方面的考量。这包括对植物物种的选择和植被布局的详细规划。通过深入研究当地的生态环境,规划者可以选择对周边环境适应性较强的本地植物,避免引入外来物种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的潜在威胁。在植被布局上,根据植物的生长特性,科学合理地设计植物分布,以促进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最后,环境评估指南还应注重对水域的考虑。在规划中应当对水体的水质、水量、水流方向等进行详尽调查,以避免因园林项目施工而引发的水体污染或生态系统紊乱。对水体生态的综合评估,包括对水生植物的选择、鱼类栖息地的保护等,有助于在规划中更好地保护水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此外,土壤的环境评估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规划中需充分考虑土壤的质地、肥力、保水性等特性,以便合理选择植物并制定合适的土壤管理措施。对于可能涉及土地开发的园林项目,需要在规划中设定土地保护区域,确保土壤的自然特性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在规划和设计阶段,首先,需要建立起涵盖材料选用、施工工艺等多个方面的详细标准。这包括对使用的材料进行环保性评估,确保所选用的植被、建筑材料等符合环保标准,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其次,倡导生态友好型施工理念是实现可持续性的关键一环。引导园林施工企业朝着低碳、环保的方向发展,鼓励采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传统能源,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推动绿色建筑材料的研发和应用,如生态混凝土、可降解材料等,以确保建设项目的环保性。同时,建立施工过程中的监测系统是保障可持续性发展的有效手段。通过引入先进的监测技术,实时监控施工过程中的环境影响,包括土壤质量、水质情况等。这样的监测系统不仅有助于发现潜在问题,还能及时采取调整措施,确保施工过程对周边生态系统的最小影响。
在实际操作中,可以采用传感器网络,布置在施工现场和周边环境中,实时监测土壤湿度、植被健康状况等关键指标。这些数据将通过云平台进行集中管理和分析,为决策者提供及时的环境监测结果,指导调整施工过程的关键环节,确保整个工程的可持续性。最后,对施工过程中的环境影响进行实时监控与反馈是提高可持续性的重要手段。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将监测结果及时传达给相关利益相关方,包括设计师、施工团队、监管机构等。这样的反馈机制有助于及时调整施工计划,避免环境问题进一步恶化,从而确保园林施工在可持续性方面持续取得进展[4]。
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建立施工现场与设计团队之间的实时沟通渠道是关键的应用策略。首先,采用高效的通信工具,如即时通信软件和在线会议平台,使设计师与施工人员能够随时随地进行沟通。这种沟通机制不仅能够迅速传递设计意图,还能及时解决施工中的问题。例如,在设计方案需要微调时,设计师可以通过视频会议实时与施工团队进行沟通,快速达成共识,避免了信息传递滞后导致的施工错误。其次,应用移动端技术是另一个有效的策略,可提供施工指导手册、技术规范等信息,方便施工人员在施工现场随时获取所需信息,从而提高对施工过程中细节的关注度。通过开发专用应用程序,设计师可以将详细的施工图纸、操作手册等上传至移动端,使施工人员能够方便地查阅和遵循。这有助于减少误差,确保施工按照设计要求进行。例如,当施工人员遇到技术难题时,可以通过移动应用直接查阅相关技术规范,并在现场得到问题的解决方案,提高了施工的效率和准确性。最后,在信息化手段的应用中,建立一个集成的项目管理平台也是重要的步骤。该平台应涵盖项目的各个方面,包括设计文件、施工计划、资源管理等。通过这个平台,设计师和施工人员能够实时共享项目进展、技术要求、工程变更等信息。这有助于减少信息的传递阻滞,提高工程实施的协同性。例如,施工人员在平台上上传施工过程中的照片,设计师可以及时查看并提供反馈,确保施工符合设计要求[5]。
为促进园林施工领域的技术创新,建立技术研发与实践应用的密切联系是至关重要的。在规划和设计阶段,建议成立专门的技术研发小组,由园林施工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的专业人员组成。该小组应致力于深入研究园林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并探索创新性解决方案。通过不断的技术测试和实验,确保新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促进技术创新的实际应用,鼓励园林施工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等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可以通过签署合作协议,共享技术资源和研发成果。科研机构和高校的专家可以提供前沿的科技支持,而园林企业则为实际应用提供场地和实验基础。为了激励园林施工团队在实践中积极尝试和应用新兴技术,建议设立技术创新奖励机制。这一机制可以包括两个层面的奖励:①对于在项目中成功应用新技术的施工团队,给予项目奖励或资金支持。②对于在技术研发中取得显著成果的个人或团队,给予技术创新奖励,如荣誉证书、奖金等。通过奖励机制,可以激发园林从业者的创新热情,鼓励园林从业者在实践中不断尝试新技术,推动整个园林施工行业的创新升级。另外,为了提升技术创新在园林施工中的实际应用,还可以建立技术创新交流平台。定期举办技术研讨会、行业峰会,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和企业代表分享创新经验和成功案例。同时,为了确保技术创新的顺利推广,建议开展示范项目。通过在一些典型项目中的成功应用,展示新技术的实际效果和优势,提高园林从业者对新技术的认可度和信心。这可以通过专业的推广团队、宣传材料以及在线平台等多种手段来实现,确保技术创新在园林施工中的广泛应用[6]。
综上所述,在园林施工过程中,细节处理是极为重要的工作环节,其不仅能够影响整个园林工程的美观度,还对工程的质量带来推动作用。然而,当前部分园林工程依然存在细节问题亟待解决,因此园林施工单位应该重视相关问题,及时完善细节处理,提高施工建设的科学性与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