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条、种丹参、养梅花鹿,在带领村民致富的路上,她一马当先;
救病人、助学子、帮困难户,在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时,她慷慨解囊
隆冬时节,天气十分寒冷,远离城市的山村里,因为人们鲜少出门,显得很是寂静。但在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区上峪乡鹿厂村的梅花鹿养殖基地里,工人们仍如往常一样忙碌着。
2023年12月初,记者实地采访了河南省鹤壁淇水鹿苑工贸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晓娟,听她讲述了自己的创业故事。
从5000多亩到1万多亩,再到现在的3万多亩,她让荒山变成绿山,也让周边农户多了一份收入
张晓娟出生于1968年,大学毕业后进入一家大型酒店做经理,后来认识了在公安局工作的老公,组建了幸福的小家庭。
张晓娟聪明伶俐,很有经商头脑。36岁时,她承包了位于鹤壁市淇滨区上峪乡鹿厂村的一家酒店。酒店环境幽静,服务又好,客源充足且稳定。闲暇时,张晓娟眺望酒店周围的景色,发现外面还有一大片荒山,就想着种一些果树,既能将荒山利用起来,也能为酒店的客人提供休闲采摘项目,丰富他们的游玩体验。于是从第二年开始,酒店淡季的时候,她就带着员工开山造林。
山上荆棘密布,无路可走,他们就拿着工具,砍伐出一条条小路。可他们好不容易种下的树木,常常因为土地贫瘠且无法及时得到浇灌,一批又一批地死掉。夏天,山上连一个可以乘凉的地方都没有,张晓娟被晒得像煤球一样黑,以至于好长一段时间都不好意思见人。
半年后到了冬天,张晓娟觉得靠人力开山造林实在困难,就开始利用大型机械开山修路,并铺设了供电设施。每天4台钩机同时开工,张晓娟在零下10℃的天气里,早上6点多出门,天黑透了才回家。她说:“1台钩机1小时300元,一天工作9个小时。4台钩机的费用,加上吃饭喝水杂七杂八的花费,每天都超过万元。我得在现场盯着,确保钱都花在了刀刃上。”
这样一段时间后,张晓娟脸上的皮肤被吹裂了,一碰就疼;腿脚也站肿了,疼得没办法下地。张晓娟直言,从开山造林开始,她就没休息过一天。6岁的孩子发高烧,抱着她恳求她陪自己一天。她答应得好好的,可等孩子一睡着,就偷偷从家里溜出来,又上了山:“既然开始干了,就不能停,要一直干下去。”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年辛勤劳作,荒山上种的毛桃、苹果、核桃等都结出了果实,荒山变成了“花果山”。果园具备一定规模后,修剪、施肥、采摘等需要大量用工,为周边农户提供了就业机会,实打实给当地群众带来了收益。
慢慢地,张晓娟开山造林的事迹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相关部门给了她很多政策支持,还为她提供了部分免费苗木,鼓励她继续做下去。
从5000多亩到1万多亩,再到现在的3万多亩,张晓娟带动周边农户向荒山要效益。如今,近20年过去,荒山变成了绿山,周边农户也多了一份收入。
做粉条、种丹参、养梅花鹿,她带领村民走上致富之路
绿化荒山、种植果树给周边村民带来了切实的收益,张晓娟又开始思考,怎样靠山吃山,带领更多人一起富起来。
当地很多农户种植红薯。2015年,张晓娟免费向周围8个村的村民发放红薯苗共计228万余株。红薯收获后,她统一回收加工成粉条,当年就带动620个农户(其中贫困户432户)脱贫致富。
张晓娟在酒店里销售粉条,因为粉条的品质和口感好,很多客人都愿意购买。
看粉条销售量持续上涨,有一天,给张晓娟加工粉条的工厂负责人给她打电话:“张总,咱这粉条看起来疙疙瘩瘩的,现在一些厂加工粉条的时候,都往里头加胶,这样做出来的粉条表面光滑、颜色透亮,看起来美观,市场销路也更好,还能降低成本。您看,咱的粉条要不要也加点儿胶?”
张晓娟一听就急了:“你可别加!我一点儿胶也不要,千万不要加!”叮嘱完,她还不放心,跑到加工厂专门盯着粉条加工。
她盯了一整天,有个员工实在看不下去了,跑过来对她说:“张总,您别在这儿盯着了,加胶是有成本的,咱不给人家钱,人家才不会给咱加呢,您就放心吧!”听到这话,张晓娟才放下心来。
2016年,张晓娟经过考察,决定发展林下经济——种植丹参。种植过程中,她不打农药、不施化肥,也不过度管理,结果种出来的丹参品质可媲美野生丹参,很受中药材收购商的欢迎。
后来,张晓娟得知,丹参不仅可以做药材,还可以切片做成丹参茶,供人们日常饮用,便联系加工厂,直接做丹参片,投向市场。
见到效益后,她鼓励周边村民也种植丹参,凭此一项就带动上峪乡2个村100余户贫困户脱贫。
2017年,张晓娟又发现了一个致富项目——养殖梅花鹿。上峪乡鹿厂村相传为殷商时期的皇家鹿苑狩猎场,极具旅游开发价值。张晓娟前往东北考察养鹿项目后,得知鹿浑身上下都是宝,鹿茸、鹿肉、鹿鞭、鹿血都是很好的保健品,就连鹿的粪便也是上好的肥料,很受欢迎,决定建设一个梅花鹿生态养殖基地,开展产业扶贫。
两年后,梅花鹿养殖就为上峪乡14个村31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带来了每户每年1200多元的分红。
因为救助别人,原本家境优裕的她和丈夫曾欠下外债,但他们从未后悔过
张晓娟平时不讲究吃穿,也不购买奢侈品,最大的爱好就是上网。但她上网不是为了刷视频和购物,而是为了浏览当地论坛上的求助帖,从中寻找救助对象。
说起救助别人,张晓娟说最早可以追溯到1998年。当时,她结婚没多久,发现当民警的丈夫每个月拿回家的工资从300元降到了200元,有些奇怪:丈夫不喝酒不打牌,会把钱花到哪里呢?一问才知道,丈夫得知辖区内有些贫困家庭的孩子上不起学,便每月从工资里拿出100元,资助他们。
“这是大好事儿,你怎么也不给我说一声?”得知实情后,张晓娟不仅没有埋怨丈夫,还从自己的工资里也拿出一部分钱,和丈夫一起资助贫困学生。
2013年春节期间,张晓娟夫妇回老家过年,发现村里有个小男孩一直趴在地上,四肢僵硬,用手撑着地,瞪着大大的眼睛,看着过往的行人。她感觉这个小男孩一定是得了什么病,便到他家里询问情况,这才得知,这个男孩已经9岁,患有先天性心脏病,自幼丧父。他母亲带着5个孩子,生活异常艰难,根本无力为他治病。
张晓娟和丈夫商量后,决定帮男孩看病,把他送到鹤壁市第一人民医院检查,确诊男孩患的是法洛四联症——先天性心脏病中最严重的一种。于是,张晓娟通过医院从北京请来专家会诊,后又带男孩到北京进行手术和治疗。做过手术后,男孩有一段时间处于危险期,身体状况很不好。张晓娟坐卧不安:“咱把人家孩子送进医院,万一有啥意外,可怎么给人家妈妈交代呀?!”
好在小男孩最终度过了危险期,张晓娟也松了一口气。
后来,只要知道张晓娟回老家,男孩就跑来找她。有时候张晓娟从他家门口过,他也会飞跑出来,往张晓娟手里塞个梨或者别的吃的再跑开。
现在,这个男孩已经长大,过着正常人的生活。
2014年,邻村有户人家得知张晓娟救助小男孩的善举后,也找到了她。那户人家的孩子12岁,也是先天性心脏病。张晓娟回忆:“救助那个男孩前后花了十几万元,几乎是我们当时全部的积蓄。邻村那户人家找来时,我们已经没有什么钱了,而且当时我们的孩子还小,花销也很大。但看着他们渴求的眼神,我实在说不出拒绝的话。”
后来,张晓娟借了亲戚5万余元,将这个男孩也送去医院治疗。遗憾的是,这个男孩在治疗后的第4年去世了。但前后治疗费用,张晓娟也花了不少钱。
那几年,因为救助别人,原本家境优裕的张晓娟夫妇欠下了外债。“那时候,我给孩子吃最便宜的奶粉,也不敢买什么营养品,吃个包子就算改善生活了。”张晓娟说,那几年她没买过一件新衣服,一家三口偶尔出去吃拉面,也只要一碗。
尽管如此,张晓娟和丈夫也从未后悔过,遇到求助的人,他们还是会伸出援手。生活好起来后,张晓娟更是把帮助别人当成了一份事业。每年的“金秋助学”活动,她都给予上峪乡5名贫困大学新生每人2000元资助;多年来,她多次去敬老院看望老人,给他们送粮送物;对周边困难家庭,她不仅给他们实际帮助,还带他们一起致富;每年春节,她都为上峪乡鹿厂、南山、纸坊等8个村10余户留守妇女家庭送去价值3万余元的米、面、油等生活物资……
采访快要结束时,张晓娟说起了乡村振兴:“只有人们觉得在乡村一样可以施展拳脚,愿意留在乡村,乡村才能够振兴。”她未来几年就是要把鹿养好、把药材种好,让周围的村民腰包更鼓、生活更好,愿意留在乡村,发展乡村。
【编辑:潘金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