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放学了,爸爸来接苏倩时,她正蹲着,跟同学刚学会走路的妹妹玩。一群女生兴冲冲地蹲下,围成一个圈,拍手轻唤:“宝宝,快到姐姐这里来。”
那个小娃娃被妈妈放下来,站在圆圈中央,像冰原上第一次见到人类的企鹅一样,走路摇摇摆摆。她憨态可掬的模样,让苏倩学习的疲惫一扫而空。她征得孩子妈妈的同意,摸了摸小娃娃的手。那嫩芽儿一样软和的小手,让苏倩心头的忧郁和焦虑都融化了,她有了一个清晰的念头:“我也想有一个同款妹妹。”
回家把这主意一说,爷爷奶奶很赞成,苏倩爸妈很犹豫。妈妈已经41岁,这个年纪带孩子肯定不如年轻时那么轻松;更重要的是,他们担心苏倩是一时头脑发热。秉承“丑话说在前头”的原则,全家一同开家庭会议商量此事,问她:“你想要妹妹,可能来的是一个弟弟,你是不是能接受?”“妹妹不见得像你理想中的样子,你能不能接受?”“妹妹总有不听姐姐话的时候,你是否依旧接纳她?”
在苏倩一一回答“是”之后,爸妈也向她保证,有了妹妹,不强迫她帮忙照顾;两个孩子闹矛盾时,绝不因为老二年纪小,就无条件地偏袒老二。
2
在苏倩17岁的时候,她有了妹妹朵朵。
朵朵出生后,苏倩终于有机会目睹“没有印象的婴儿时代”,父母一晚上要起床哄娃好几次,很辛苦;妹妹半岁后,一天要吃5顿辅食,又很烦琐;妹妹1岁后,踉踉跄跄开始学步,要时刻看护着她,又要付出很多耐心。苏倩知道自己也是这样成长的,她逐渐学会照顾和考虑他人的感受,有空也会帮忙替妹妹换纸尿裤、冲奶粉、梳头扎小辫子。
妹妹和苏倩很亲。后来苏倩去外地上大学,妹妹每晚临睡前,都吵着跟姐姐视频。在视频里,妹妹为姐姐表演儿歌、跳摆手舞、站在小板凳上刷牙。妈妈在视频哭笑不得地告诉大女儿,如今带着妹妹出门,给她买任何东西,元宵灯笼、指甲钳、彩色针织袜、发卡,她都要求“给姐姐也买一个”。妈妈有时企图说服小女儿:“你姐姐上大学了,她不是小朋友了,戴这样的发卡,同学会笑话她的。”为了说明两姐妹年龄差距大,妈妈硬着心肠说下去:“等朵朵长大时,姐姐说不定已经离开咱们家了……”
小人儿就像被闪电击中一样,怔怔地问道:“姐姐会去哪儿?姐姐不要朵朵了吗?”
妈妈蹲下来,耐心对小娃娃解释:“姐姐可能会到外地工作,姐姐也会结婚,长大了的孩子,都会离开家的。”妹妹不甘愿地说:“朵朵不想姐姐走,要是朵朵对姐姐超级好,姐姐是不是可以不走,或者,晚走一会儿?”这是妹妹突然学会的一个新词——或者。她讲出这个拗口的词语,只是为了表达对未来分离的不舍。
当妈妈把这些话原封不动地告诉苏倩时,苏倩的眼睛里忽然蓄满了热泪,妹妹对她的爱,是如此纯粹,如此发自肺腑。
3
大一放寒假,苏倩回到家。一进门,妹妹就献宝似的给了她一个盒子,里面装着一小袋一小袋的零食。准确地说,每样零食都只有半袋,朵朵想把自己吃到的好东西都分享给姐姐。
在假期里,姐妹俩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小区街心公园。苏倩与妹妹坐在秋千上,晒着太阳,闻着梅花的花香,听小鸟在发芽的柳丝上跳来跳去,啾啾叫唤。苏倩想到了与妹妹的相遇,想到她们必然会有的分离,想到生命奇妙的缘分,心里一会儿饱满得仿佛要滴出水来,一会儿又变得空落落的。
过了年,苏倩所在的大学还没有开学,朵朵就要上幼儿园托班了。第一次送妹妹去幼儿园,苏倩目睹妹妹穿着红棉袄,牵着生活老师的手离开。那一小团红色越来越远,苏倩不由自主流下了眼泪。她想到还不到3岁的妹妹独自要走的路,以及她将要面临的考验,汹涌的共情,让她进一步感受到与妹妹强烈的情感羁绊。
苏倩的电脑里有一个叫“朵朵”的文件夹,存的是妹妹从小至今的照片和视频,手机备忘录里也记录着妹妹的童言趣语。妈妈有时会留出一点给大女儿“独占”的时间,带着她单独外出吃饭或游玩,苏倩总说把妹妹带上。对此,爸妈一直夸奖苏倩大度。苏倩的大度,理由竟然是“妹妹比我可怜啊,我毕竟当了17年独生子女,独占过爸妈的爱,妹妹一天都没有当过呢”。
是的,作为已经成人的老大,心胸开阔很重要,与其锱铢必较地守护自己的权利,不如让弟妹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
很多时候,望着朵朵酣然熟睡的小脸,感受朵朵那么依恋地抓紧自己的一根大拇指,苏倩都会想起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的一句感叹:“没有宝宝的时候,你不能想象有她的生活;而生活中塞满了她的欢声笑语,你便不能想象没有她的生活。”
秦文君是在说做了母亲的感受,而苏倩做了姐姐的感受,与之庶几相似。
编辑 东篱 623358414@qq.com
斜阳里,我正对着那几树繁花坐下。春在眼前了!
这四棵海棠在怀馨堂前,北边的那两棵较大,高出堂檐约五六尺。花后是响晴蔚蓝的天,淡淡的半圆的月,遥俯树梢。这四棵树上,有千千万万玲珑娇艳的花朵,乱哄哄的在繁枝上挤着开……
看见过幼稚园放学没有?从小小的门里,挤着的跳出涌出使人眼花缭乱的一大群的快乐、活泼、力量和生命;这一大群跳着涌着的分散在极大的周围,在生的季候里做成了永远的春天!那在海棠枝上卖力的春,使我当时有同样的感觉。
——冰心《春光》
编辑 乔可可 1525188915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