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关乎国本、国运。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在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纷纷表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奋斗和实践中展现新气象新作为。
“今年两会,我建议设置话剧类的相关奖项。无论是对老艺术家,还是年轻文艺工作者而言,都将是一个巨大的肯定和荣誉。”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冯远征表示,除了聚焦话剧行业本身,他还带来了关于持续推进“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常态化、制度化的提案。
坚守人民立场,向精品向高峰迈进
“希望通过表彰优秀话剧作品和从业者,激励大家不断追求艺术精品,尤其让更多年轻人创作出有特色的、接地气的文艺作品。”冯远征说。
身为演员,如何更好地创作精品、讲好中国故事?冯远征认为,必须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开展精品文艺创作的必由之路,也是应有之义。
对此,在今年两会上,冯远征还建议,“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作为一项主题实践活动,在这些年的开展中已经形成了很多好经验、好做法、好成效,相关部门可在深入调研各地做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统筹调配和机制保障,形成长效机制。特别是调动各级文联和艺术家协会、文化艺术基金等组织,对“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加强资源统筹与服务保障。
冯远征提出,例如对慰问演出、结对帮扶等项目,可采取加强东西部联动,扩大辐射范围,鼓励文艺工作者下基层;对艺术采风、体验生活等工作,可采取项目制跟踪服务,对采风成果转化为文艺精品、获得国家级奖项的,可追加相应奖励。
“广大的文艺工作者要进一步去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发掘更多的现实主义题材,再通过艺术创作,把它转化成能够让时代留得住、让观众记得住的好作品。”冯远征说。
让戏剧在青年一代落地生根
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人才是关键。
如何加强对青年演员的培养?冯远征认为,演员的“声台形表”符合要求是基础,首先得能说清楚台词,最重要的还有德行要好。“德艺双馨是我们演员一辈子都要恪守的标准。”
近年来,随着影视行业发展,“演技派”受到更多关注。在冯远征看来,“演技派”的回归是必然。“这是文化的沉淀,观众的喜爱不光是说你长得好看,他喜欢的是你的表演,所以,作品才是立身之本,是你的真本事。”
新时代为文艺工作者提供了广阔舞台,文艺工作者必然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冯远征还提到,“演员拼到最后拼的是文化。文化是不断学习来的,而看书就是必修课,应该像吃饭一样。我常常和剧院的年轻人说,没事就拿起书看看,读书的过程也是自我愉悦的过程。”
冯远征表示:“人民对文艺的热爱和渴望,是我们持续努力和不懈追求的动力源泉。只有敬畏舞台,磨炼演技,同时紧贴时代脉搏,不断守正创新,才能创作出更多深受人民喜爱、贴近生活的优质作品,为文艺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过去这一年,文学拥有了更多读者,一批精品力作以积极力量照见时代,彰显了文学的力量。”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广西作协主席田代琳表示,近年来,优秀文学作品屡屡“破圈”,当今读者的审美能力水涨船高,创作者更应深入生活、练好内功,坚定文化自信,以现实主义创作精神书写精彩中国故事。
“现实主义题材引领潮流,让中国故事传得更远更广。”在近年的文学创作中,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备受瞩目,大批作家深耕现实主义沃土,书写普通人平凡而坚韧的奋斗生活。影视行业也纷纷将更多优秀文学作品搬上荧屏、银幕,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成为影视剧改编的“第一梯队”。
“这些年,书写现实题材的作品有所增加,但把现实题材写好的作品还不是太多。”田代琳直言,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创作难度高,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有距离的题材更好把握。书写过去,我们有历史经验;书写未来,我们可以天马行空。唯独‘现在进行时’,需要超高的技艺才能准确把握。”
“作家要观照所处时代的社会和问题,呈现现实主义艺术品格和精神质地,才能让作品有力量。中国故事很精彩,但需要优秀的创作者来讲述。最怕创作者急功近利,只想走捷径,不想下功夫。”田代琳认为,当今读者的审美能力水涨船高,创作者更应深入生活、练好内功,创新表达方式,挖掘精彩故事,让中国故事传得更远更广。
“人工智能带来新挑战,但创作的源头仍然是人”。写故事大纲、谱曲、跳舞、作画……近年来,人工智能(AI)持续介入文艺创作活动,在丰富文艺创作方式和文艺表现形式的同时,也对传统文艺创作带来了挑战。
特别是ChatGPT引爆社交网络,有不少用户尝试使用AI生成故事。随着人工智能写作能力越来越强,文学创作是否有可能被机器替代?
“ChatGPT、Sora相继问世,引发了作家、编剧、导演等创作者深思,假如人类教给AI足够的知识、足够的情感体验、足够的哲学思想,它会不会砸了大家的饭碗?”在田代琳看来,人类的创作能力逐渐被新型智能模仿取代,这不是创作者的“杞人忧天”,人工智能的发展速度不容小觑。
但同时,田代琳也看到,技术与人文的结合可以为创作者提供了新视角、新方法。他提出,广大文艺创作者应该以更积极的心态去迎接挑战,让人工智能更好地为创作服务。
“说到底,AI是人的创造,ChatGPT、Sora的作品遵循着我们的个体经验和审美标准。创作的本质没有改变,创作的源头仍然是人的思想和情感。”田代琳表示,“AI考验着我们的语言能力和想象力,对我们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强原创、避免同质化是未来努力的方向。”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是古人创作文章诗歌流传的一句古训。在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文联主席、贵州省作家协会主席欧阳黔森看来,“为时”“为事”之后,还要加上“为民”。
“为时”“为事”,就是文学作品要发时代之先声,在时代发展中有所作为,“为民”则是体现文学创作要以人民视角,展现人民坚忍不拔、积极向上的精神。
2024年,《求是》杂志第1期发表了欧阳黔森最新创作的报告文学《黔村行记》。据了解,为创作《黔村行记》,欧阳黔森先后赴9个市州、36个县、156个村寨采风调研,走进老百姓家中,和老百姓交朋友、拉家常,目睹了贵州农村发展蒸蒸日上的火热场景。
在《黔村行记》的题记里,欧阳黔森写道:“只有贫困过,你才会知道,不再贫困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只有贫困过,你才会倍感珍惜,才会自觉地牢记使命、感恩奋进。”
寥寥数语,将文学作品“为时”“为事”“为民”展现得淋漓尽致。在过去一年里,欧阳黔森将笔尖对准新时代贵州大地的巨大变化,创作了一件件反映贵州大踏步前进的文学作品。
《人民文学》发表的报告文学《天堑变通途》,记录贵州交通大发展的伟大实践和历史巨变,真实展现了作为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重峦叠嶂、绵延纵横、高山险峻不再是贵州前进的阻碍,就像他在文章所写的那样:“高山挡不住,天堑变通途。”
欧阳黔森引起更大反响的长篇小说《莫道君行早》,同时入选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和“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作品以武陵山腹地的贵州山村为切入点,聚焦三个典型的贫困村庄,全面、细致、鲜活地展现了脱贫攻坚在这片土地上的生动实践,深刻阐释了由深度贫困到乡村振兴的蝶变。
欧阳黔森认为,好的文学创作要“两脚沾满泥”,就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实际上,讲好人民的故事,就是讲好江山的故事。要始终和人民在一起,写人民的作品,才有可能写出老百姓喜欢的东西。”欧阳黔森说。
《莫道君行早》之所以如此成功,重要的创作经验就是接地气,与老百姓交心,扎根基层,真正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了解他们的所想所思。“否则,坐在家里面写,你写的东西和老百姓毫无关系,他们就是认为你是瞎掰的。不可能写出一个让人看得见、摸得着的文艺作品。”谈及未来计划,欧阳黔森说,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作品诠释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的重大成就,围绕红色文化、阳明文化、民族文化、屯堡文化,创作更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讲好贵州故事。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文化服务贸易已成为国民经济和国际贸易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纽带。
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对外文化服务贸易始终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双方文化产业合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在文化产品方面有广泛的合作空间,在旅游和数字化产业方面也有广阔的合作前景。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张时荣在调研中发现,中国和阿拉伯国家间贸易结构相对单一,主要以传统服务业为主,数字文化产业、国际传播等新兴领域的合作还相对较少。文化产品附加值不高,缺乏品牌效应和创新能力,实现外贸跨越式发展难度较大。其次,现阶段国内文化产业人才缺口较大,缺乏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和团队,尤其是高端管理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人才更为紧缺,政策支持力度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都相对薄弱,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
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张时荣提出了关于推动中阿对外文化贸易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张时荣建议,支持宁夏建立“共建‘一带一路’阿拉伯国家文化交流和教育合作促进平台”。建设阿拉伯国家融媒体矩阵,搭建各类数字化平台,重点开展影视、中文教育、资讯、文化活动等领域的文化贸易和国际传播。加大对中阿文化服务贸易的政策支持,制定更加优惠的税收政策、资金扶持等,鼓励更多企业参与中阿文化贸易,成立中阿版权贸易中心、中阿网络游戏联盟,举办中阿国际中文教育大会、中阿高校校长高峰论坛。
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的思路,支持宁夏整合文化领域知名企业及优势资源,成立以政府为建设主体的“对外文化贸易基地”,畅通文化贸易渠道,加强与国际市场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国文化产业走向世界。
支持宁夏高校与阿拉伯国家知名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学生互访、联合培养等项目,培养实践性、专业性强的人才。强化高校与政府、媒体、企业的合作,加快应用型、实战型人才培养。加强对海外本土化的人才培养,积极拓展国外资源,和国外知名友华媒体、国际知名公关公司、主要智库等机构建立合作机制,提升人才在国际贸易规则、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支持宁夏统筹国内各类外宣文化产品,利用社交媒体、自建网络平台等现代传播手段,打造新闻、期刊、图书、电影等综合性、多样态的国际传播产品体系,采用贴近阿拉伯国家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提高文化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支持宁夏构建对外文化传播AI模型及场景应用,加强中阿数字文化产业领域的合作,推动双方在图书版权、网络文学、动漫游戏等新兴领域的科技赋能,通过AI、数字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促进中阿对外文化服务贸易的转型升级。搭建宁夏数字文化产业资源共享平台,实现AI模型、技术、人才、内容等资源的共享与互通。
建议支持宁夏用好中阿博览会等平台,推进中阿博览会由政府主导逐步向市场主导转变、由单方举办逐步向中阿共办转变,促进双方在对外文化服务贸易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同时,发挥中国在阿拉伯国家知名企业的带动和示范作用,推动中阿对外文化贸易发展。
“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我国精神文化产品供给数量和质量明显提升,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安徽再芬黄梅文化艺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韩再芬表示,她将继续扎根徽文化,唱好新黄梅,努力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普及和中华文化走出去贡献力量,推动中华文化瑰宝活起来、火起来。
多年来,韩再芬一直坚守在安徽安庆,倾力打造黄梅戏传承发展四大平台,探索形成唱起来、走下去、走出去的“一唱两走”品牌,并取得了丰硕成果。韩再芬介绍,在安庆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他们持续高水平办节办展,按照“三年一大节、每年一小周”模式举办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和展演周,打造黄梅戏展演展示平台。
2022年6月,安庆市出台了全国首部保护传承黄梅戏的地方性法规,为更好地保护传承黄梅戏艺术提供了法治保障。去年,安徽(安庆)“四季有戏”黄梅戏展演百千万工程正式启动。在安庆市有效的政策支持和良好的文化氛围下,作为第一轮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亲历者和实践者,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积极探索和实践优秀传统戏曲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连续创作演出了《徽州女人》《徽州往事》《邓稼先》《鸭儿嫂》《不朽的骄杨》等一大批具有一流艺术水准和紧跟时代步伐的精品力作;培养并推出了具有行业标杆的青年表演、创作人才团队——“再芬黄梅青年团”,成功搭建老、中、青、少四层次人才梯队,并建设院团自主创作团队,激发内生动力;以演出为中心环节统筹全局工作,构建了立体化演出格局,每年引进来、走出去演出共计400余场。同时,安庆再芬黄梅艺术剧院开辟线上剧场,打造“再芬黄梅公馆·看戏”直播栏目,单场观看人数达到235万人,构建出适应市场要求和时代特点的艺术传播平台。
2023年5月,安徽省委书记韩俊来到再芬剧院调研黄梅戏传承发展情况,强调要把黄梅戏创作根植于生活、根植于百姓,推出更多脍炙人口的精品力作,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2023年11月,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扎实推进繁荣兴盛的文化强省建设大会,明确了文化强省建设“六强”目标,出台了一系列相关实施方案,绘制出文化大省向强图强的“路线图”,让文艺工作者倍感振奋、倍增干劲。
韩再芬表示,过去的几年中,我们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就;未来,在建设文化强国的道路上,我们任重道远,还要不断潜心前行。
针对目前发展现状和行业实践,韩再芬提出了以下建议:
一是引导行业内做好基础工作。韩再芬认为,创新的前提是打下坚实的基本功,以戏剧舞台的包装和审美为例,现在江浙沪在这方面走在前列,他们拥有比较前卫的设计理念和出圈作品,而这一切都建立在他们扎实牢固的基础工作之上。“所以不能只看到光鲜亮丽的一面,背后基础的工作纷繁复杂,更需要有人去做。希望政府在这方面能够加以引导,引导大家沉下心来做好基础工作,为创新赋能,从而形成戏剧生态的良性循环。”韩再芬说。
二是深入挖掘“大黄山”文化内涵。充分彰显徽风皖韵,推进黄山、黄梅戏“两黄”融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当前,“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建设已经如火如荼展开。但黄山一直没有一家标准剧院。韩再芬在调研时发现,以屯溪为中心的黄山区域(徽州地区)每年有7000多万人次的游客。她期待能够在屯溪建设一家符合国家标准的徽州往事大剧院,并逐渐形成多个剧院的戏剧板块,实现大规模的“山景-民居-戏剧”文旅相融超稳定的“铁三角”结构,以“共振式”互动,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了加快推进戏曲与曲艺领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重点支持戏曲与曲艺学科建设。韩再芬希望建设戏曲与曲艺领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这样可以有效实现戏曲与曲艺等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加强优质数字文化产品和文化资源供给,助推以戏曲和曲艺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推动中华文化瑰宝活起来、火起来。
2023年的冬天,哈尔滨不仅迎来了皑皑白雪,更迎来了众多热情洋溢的游客。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黑龙江省作协主席迟子建表示,自己对今年哈尔滨旅游热也有着切身的体会,“双休日时我去哈尔滨外滩公园散步,常碰见向我问路的南方‘小土豆’。”
迟子建认为,人文交流最能深入人心。她介绍,他们最近策划了黑龙江冰雪文学周的活动,以哈尔滨为中心,各地市作协联动的冰雪文学周,也是一道风景线。在黑龙江文学馆举办的冰雪文学周的主题展览,吸引了不少游客,从除夕到初八,观众达15919人次。
提到热销近60万册《额尔古纳河右岸》,迟子建觉得作家首要还是要写好作品,有外延效应当然好,没有也很踏实。“对我来说,如果没有写作,生活缺乏光彩。而进入虚构的世界,会觉得五光十色的。对文学,我始终抱有敬畏感、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迟子建表示,她会继续把另外几篇东北故事写出来,也就是说,新年刚推出的《东北故事集》还会有续集。
近年来,美术界以大美之艺绘传世之作,频频“出圈”,充分展现文化软实力,扛鼎力作不断涌现,“爆款”设计厚积薄发,学术策展引领全国,科技艺术大放异彩。
在全国两会上,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林茂围绕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建言献策。
林茂指出,要让面向未来的新时代全学科型的“大美术”成为新质生产力,深入研究涵盖造型艺术、设计艺术、建筑艺术、艺术人文等“大美术”的新质生产力功能,充分发挥“大美术”在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突出作用。
林茂还就美术和美术教育工作者如何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谈了自己的感受,并结合政府工作报告,介绍了自己在今年两会上“关于推动美术与现代化产业体系相融合的提案”。
林茂表示,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做好文化工作的根本遵循,其明确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目标,提出了“两个结合”,指出了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文化铸魂这三大基石。作为政协委员和美术工作者,他结合自己的工作,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针对个人所熟悉的美术领域进行了调研。
林茂介绍,他所在的中央美术学院以引领中国美术事业和美术教育事业发展的自觉,启动实施了“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作贡献”和“推动美术与现代化产业体系相融合”两大行动计划。他希望充分发挥美术所具有的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优势,提高艺术品质和人文情怀,把美术融入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壮大新型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等现代化产业体系中。
林茂从为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美术智慧与力量的角度,提出了推动美术与现代化产业体系相融合的举措建议。
让面向未来的新时代全学科型的“大美术”成为新质生产力。林茂委员认为,“大美术”所蕴含的原创力和创新性,对于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探索其方法和路径是美术和美术教育工作者应肩负起的时代使命。
林茂建议组织全国美术界、美术教育界和工业与信息系统及相关行业专家学者深入研究涵盖造型艺术、设计艺术、建筑艺术、艺术人文等“大美术”的新质生产力功能。对美术与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有机融合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奠定学术根基与理论动力成果。
充分发挥现代审美与艺术设计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的不可替代作用。林茂委员指出,要以加快重点行业智能升级、大力发展智能产品、推动企业专业化差异化特色化、质量管理数字化等遇到的问题为导向,由国家设立专项资金和产学研专门项目,推进“双一流”美术院校与研发人工智能的机构和以智能制造的企业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协同国家科研机构、科技院校及领军企业等创新载体,生成联合培养、艺术家驻场等智能孵化空间。
用美术赋能新增长点,助力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林茂建议由国家建立合作平台,围绕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艺术设计专业与新能源汽车、绿色航空制造相关企业、虚拟现实应用研发机构等开展多种形式合作。支持推动设立一批聚焦新兴产业产品设计、以艺术提振传统电子消费升级、助力虚拟现实及视听产业发展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在为新兴产业充实设计力量、创新传统电子产品形态、增强虚拟现实体验并创造独特视听资源、构建数字艺术产业等方面形成系列成果。
用艺术品质和人文精神为布局未来产业注入持续动力。林茂希望从国家层面设立专门项目,支持由艺术家与相关专业科学家发起跨学科研究,探讨如何利用艺术思维改善科技产品以及如何用新技术、新观念、新方法创作与研究美术作品。聚焦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等核心领域,拓展科技艺术、创新设计、生态建筑等学科建设标准,开发探索艺术特色专利池。相关院校与企业合作策划有关九大未来产业的科普宣传展览、学术研讨会、美育论坛和设计大赛等。
以艺术设计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助推传统制造升级计划。“建立相关艺术院校及机构与迈向价值链中高端的企业、智能制造企业、实施节能降碳改造的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平台,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数字化赋能、绿色低碳发展、产业融合互促等方向,为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服务,为促进行业耦合发展、持续优化产业布局服务,定期举办艺术与产业融合的最新成果展览”,林茂说。
加强美术与乡村振兴、城市发展的深度融合。“建立建筑设计和评议平台,推动高端文旅活动的标志性场景打造,以及智能化、高端化、成套化的文旅设备开发。”林茂希望,推动国家标准《城市色彩设计指南》落地实施,明确具体牵头部委及司局,针对各地方政府的决策及管理人员开展相关培训,促进城乡建设适应自然地理条件、传承历史文脉和文化特质,统筹考虑城乡空间结构与景观格局。
林茂表示,他将进一步深入调研,跟进各项举措的实施,不断完善举措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