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三农”问题一直是全国两会的关注焦点。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参加今年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纷纷就如何助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发表真知灼见。
甲辰龙年,中原大地人勤春早,万物复苏。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大黄村的田园里,春风拂面,麦苗青青,一派勃勃生机。村庄里人欢马鸣,男女老少忙忙碌碌,欢声笑语不断,气氛和美向上。市场上,南来北往客商如织,车水马龙川流不息,一派兴旺发达气象。
近年来,第十三届、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大黄村党支部书记马豹子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第一引擎”,带领大黄村群众大力发展园林花卉、药材种植、观光农业和文化产业园,让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大黄村荣获“国家级乡村振兴实践示范交流基地”“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先进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河南省乡村旅游特色村”“河南省最美乡村”“省级卫生村”“省级生态村”、河南省首批“五星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与此同时,大黄村村党支部书记马豹子先后当选十三届、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河南省第十次、第十一次党代表,中共平顶山市委第十届委员会候补委员,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全国致富榜样、“中国好人”“感动中原十大人物”等荣誉称号。
铸就基层坚实堡垒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曾经的大黄村党支部组织涣散,群众基础差,自马豹子任党支部书记以来,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常态化推进抓党建、大抓基层、强基固本,带动村两委班子,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领导干部的骨干带头作用,集中精力引领和保证各项事业健康发展,为建设魔术特色文化重点镇提供重要支持。
据悉,大黄村已经建成了宝丰县最大的党员培训基地,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并在党群服务中心一楼设立一站式大厅,实行全日制值班制度,保证服务中心高效运行,让居民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一站式大厅尽快得到受理和解决。大黄村党支部结合本村实际,在做好各项日常服务的同时,突出开展“用工信息”服务和“商业信息”服务,既帮助企业商户解决了用工问题,也让在家的群众实现了“家门口就业赚钱”。
不仅如此,大黄村党支部还积极为广大企业商户提供商业信息查询服务和咨询服务,主动为外来经贸人员和企业提供引导服务。据统计,自大黄村党群综合服务中心运行以来,先后服务群众3000多人次,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1000多件。在深化便民服务中全面提升基层党建水平,在加强基层党建中深化便民服务,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党的温暖和关怀。
大黄村在党群服务中心设置了“党员教育培训长廊”,对外来流动党员和外出经商演艺回乡党员开展政策党建“培训服务”,利用二楼“党员活动室”开展“魔术演艺技术交流培训”“图书市场管理经营培训”“消防安全知识培训”“现代农业技术指导培训”等学习交流。
此外,大黄村还建成了孝文化广场、标准化灯光篮球场、农耕展览馆、中心幼儿园、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社区文化大戏台、爱心救助超市、23.8米高的观景台、人工湖、小商品批发市场、27000平方米的中国农村最大图书批发市场、仓储物流园区等配套设施。
近年来,在全体党员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大黄村实现了“三治融合”,制定了村规民约,不断健全完善制度管理建设,发挥乡村村民议事会、监事会等村民自治机构的监督管理作用,通过这些村民自治机构,充分尊重村民们的发言权,有效地激发了村民们参与自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成立了精神文明实践站,组织村里的党员干部、老教师等。开展各种各样的宣讲活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新时代的乡风文明风尚观,大力开展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2023年,大黄村成立了“乡贤说事屋”,以“听民声、暖民心、平民事、宣民策”为核心目标,以“五老”乡贤为主要群体,充分发挥“五老”乡贤在村内的威信和亲和力,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约访,切实把矛盾问题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
大黄村“乡贤说事屋”,为群众提供说事、议事、调事平台,让群众及时方便反映矛盾纠纷、困难诉求等,把“三零”创建与新时代“枫桥经验”有机结合,加强村庄安全防控,切实增强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创新“魔术+”新营销模式
发展才是硬道理。2009年,马豹子刚担任大黄村支部书记时,积极组织村两委班子成员研究制定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经济发展规划,同时带领群众大力推进新农村社区建设。截至目前,大黄村已建成新居370套,建设文体广场1万多平方米,铺设了村主干道5条,户户通上了自来水。全村553户居民,目前已有260多户搬入新村。
宝丰县赵庄镇是全国闻名的“魔术之乡”,大黄村则是赵庄镇魔术文化发祥中心地和闻名遐迩的魔术演艺专业村,魔术演艺传统已经延续了上千年,老人小孩都会变魔术,大多数家庭靠外出表演魔术为生。最多时村里曾有170多个演出团队、1000多名农民从事魔术演艺。
然而近年来,由于受电视、网络的冲击,魔术演艺事业不景气、赚钱难。面对这种现象,大黄村支部另辟蹊径,以土地流转、解放农村劳动力为切入口,拉长魔术文化产业链条,打造“以演艺为抓手,不卖门票卖产品”的新营销模式,通过“魔术演艺+销售”独特的文化传播与商品销售相结合的新业态,带动了小商品贸易和魔术文化市场的繁荣发展。
因此,2013年,大黄村文化产业园在赵庄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应运而生。大黄文化产业园始建于2013年10月,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现入驻商家200多家,年创经济收入15.6亿元,带动村民人均收入达3万余元,辐射带动了全国各地13万人就业。
值得骄傲的是,大黄村已经创造了中国最大的农村图书批发市场、中国最大的农村小商品批发市场,成为名副其实的“魔术之乡”。
据了解,大黄图书批发市场是经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批准设立的全国农村最大的图书批发市场,总投资2756万元,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涵括16个图书经销区,拥有商户23家、店面46套,成立有图书批发管理办公室,并与北京30多家出版社实时对接;销售网络覆盖全国各地,每天的图书销售量达4万多册,仅用于运输、销售图书的车辆就达1700余台,年销售图书占全国年图书销售量的一半以上。
小商品批发市场和图书批发市场每天人潮涌动、车辆络绎不绝,建学校、开饭店、建工厂、办物流,干一样成一样,大黄村产业多点开花齐头并进。
在大黄村流传一句话,叫做:“国南门,国北门,到处都有咱大黄人。”从三亚到漠河,各地都能看到大黄村的流动销售车辆。
大黄村人把文化产业作为致富和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结合点,走出了一条“农民创造文化,文化造福农民”的创新之路,实现了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齐头并进。
危机中开新局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然而至,大黄村图书批发市场和小商品批发市场也按下了“暂停键”。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大黄村党支部鼓励大家有序复工复产,充分发挥大黄人脑子活、见识广的优势,高起点推进经济恢复。
大黄村小商品市场货品资源丰富,商品种类达到几千种,村民外出经商的多,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能拿话筒、表演能力强。
马豹子坦言,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大黄村的图书批发市场和小商品批发市场也停了下来。后来,他们带领村民多次到浙江、河北、山东等地学习先进经验,建成了电商直播创业园。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万购网络直播、逆流渔具、星光文化传媒等电商直播公司入驻,同时,建立了渔具类、手串类等全产业链供应基地,为村民提供完善的产品培训、促销方案、一件代发等服务,先后培育自主品牌15个,初步形成了产业集群效应。
2022年,随着电商产业的发展,大黄村成立了电商产业党建联合体,将优秀的电商人才吸收到党组织中,激发党建活力,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量,同时通过党建引领,强化电商从业者的凝聚力和归属感,探索打造集培训、加工、物流仓储、运营为一体的全链条发展模式,推动了电商产业向科技化、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将大黄村建设成全国最大的农村直播电商产业基地,实现了乡村振兴、共同富裕。
现在大黄村有直播间120多个,带货主播180多名,日均货物吞吐量大约500吨,日均快递单量4万单左右,创造过主播单场最高销售额125万元的记录,建成渔具电商供应链基地5个,渔具产品生产线20条,培育渔具电商企业120余家、自主品牌18个,带动2万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谈及大黄村下一步如何发展,马豹子表示:“我们将围绕‘五星’支部创建,针对支部建设、产业发展、集体经济、乡村振兴、环境整治、为民服务等中心工作,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以村庄家园、主次干道为重点,全面清理农村垃圾杂物等。深入实施‘党群连心’工程,组织党员、村干部入村开展帮扶,落实好‘村报告、乡处理、县办结’机制。科学谋划本村产业布局,积极探索村集体经济多元增收模式,建设宝丰县魔术道具加工产业园项目和赵庄镇生态康养中心项目,全力打造互联网+魔术文化产业园项目,辐射带动周边村镇,组成集电商直播、产品交易、仓储物流配送等于一体的商贸物流集散地,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村民收入。”
展望未来,大黄村人充满信心。他们将充分利用魔术文化的魅力,进一步发挥优势、整合资源,通过大村带小村、强村带弱村,带动周边村庄百姓共同致富,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构筑集魔术、电商、文旅、研学、康养、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打造“繁荣、宜居、魅力、幸福、富裕、活力”的升级版美丽乡村,一步一步将“十四五”宏伟蓝图变成现实,变成广大人民群众幸福美好的生活,奋力谱写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在大城市生活和工作,导致乡村地区人才流失严重,制约了乡村振兴的发展。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永泰县希安油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卢玉胜建议,鼓励年轻人返乡参与乡村振兴。
目前,农村在家的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居多,导致发展产业和乡村振兴步履维艰。年轻人宁可留在县城、市区打零工,也不愿意回乡就业创业。
卢玉胜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因为年轻人担心经济收入的不可持续。
另一方面是年轻人担心被人误会在城市混得不好才返乡,怕被人看不起。各级政府应加大对青年人返乡创业给予正向引导和激励机制,鼓励年轻人返乡参与乡村振兴。
对此,卢玉胜还提出以下四点具体建议:
一是政策引导。由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如提供创业贷款、税收优惠、土地租赁等,鼓励年轻人返乡创业。要树立乡村振兴的人才导向,营造青年成长发展的良好环境,鼓励、支持、吸引大学毕业生、外出创业成功人士等青年返乡回乡发展,建功立业。同时,加强政策宣传,提高年轻人对政策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二是培训与教育。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提供培训和实习的机会,帮助返乡年轻人提升技能和素质,增强其就业竞争力。将乡村振兴工作纳入培训内容,选拔培养农业农村领域青年骨干。可与农林高校、农科院所等合作建设返乡青年培训基地,推荐生产经营好、技术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返乡青年免费入学,甚至可以聘请特别优秀的返乡青年到学院当兼职老师,给他们以更高的荣誉激励,让他们影响更多的优秀人才返乡。
三是搭建平台。由政府牵头建立返乡年轻人创业孵化基地、众创空间等平台,提供一站式服务,包括项目对接、融资支持、市场开拓等,降低创业门槛和风险。如持续开展农村青年电商培育工程,依托合作企业的区域电商平台和青年创业示范园区,培育青年电商“村播”人才培养。优化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招募志愿者到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从事乡村教育、乡村建设、乡村社会治理等服务工作。开展“乡村振兴青年返乡创业”专项服务,帮助创业项目申请资金扶持,以及各种荣誉激励,促进人才回归。
四是宣传与推广。由政府建立返乡年轻人服务网络,提供心理咨询、法律援助、职业规划指导等服务,帮助其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困难。卢玉胜认为,通过媒体、社交网络等渠道,宣传返乡年轻人的典型事迹和成功经验,树立榜样,激发更多人的返乡意愿。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和支持返乡年轻人工作,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江苏固城湖青松水产专业合作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邢青松,同时也是高淳区砖墙镇茅城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他建议国家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大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螃蟹养殖是高淳区农业产业中极具特色与影响力的优势产业,为解决全区农业农村就业创业、农业转型提效升级及农民增收致富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富民产业之一。“固城湖螃蟹”品牌已形成产值规模超35亿元、全产业链产值超百亿、跨越20余个行业、惠及10多万农民的全产业链。然而,随着时代发展与诸多内外因素变化,全区河蟹养殖产业也出现了系列问题,突出表现为部分经营主体出现效益偏低甚至亏损。
如何支持乡村产业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邢青松表示,要全面支持农业特色产业链发展,推动产业富民。“抓乡村产业发展,不能单独以农业思维来谋划发展,而要以工业化思维来抓现代农业发展,发展全产业链模式,推进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加快农业与现代产业要素跨界配置。”邢青松以高淳螃蟹养殖为例,建议在产学研合作和种业发展方面,支持高淳与国家、省市科研院所合作,积极推广示范养殖新模式、新技术,全力提升螃蟹种业育繁推一体化水平,建成辐射周边、影响全省乃至全国的高品质种源基地。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邢青松建议,有关部门要支持培育更多乡村人才、乡土专家和农村能人,促进人才振兴。他认为,乡村本土人才长期扎根在农村,熟悉家乡人文环境和资源禀赋,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力量。要健全选拔培养使用机制,搭建干事创业平台,建设一支懂“三农”、懂市场、懂管理的本土人才队伍。同时,他还建议中央和省市层面尽快出台配套政策文件,加大乡村本土人才培育和外地人才集聚落户,有效加强农业技术队伍建设,培育一大批高素质农民、专业人才、乡土人才等各类农村人才,鼓励引导他们在农村广阔舞台干事创业。
乡村产业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和保障,特别是在产业发展起步阶段。邢青松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加大金融资源投入,助力乡村产业发展。具体来说,要落实奖补支持政策,建立健全财税奖补政策,加大产业专项资金保障。优化金融管理政策,提高涉农贷款投放比例,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在产品和服务创新、信贷资源配置、资金转移定价、挂牌上市等方面,对重点农业产业予以倾斜。同时,进一步完善风险分担机制。充分发挥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国家融资担保基金作用,深化政银担合作,进一步提高涉农贷款风险容忍度,增强投入“三农”领域的内生动力。
“虽然我国已是全球第一大水产品国,但渔业保险市场远不及美日韩等国家成熟健全。”对此,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工商联副主席、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建议中央财政补贴覆盖渔业保险,助力乡村振兴。
然而,刘汉元在调研时发现,与其他农业产业相比,渔业资金投入大、养殖品类繁多、生产方式复杂多样,易受自然灾害、疾病疫病和人为因素的影响,遇险后损失大,灾后复产难,且整体规模化程度偏低,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损失的特点,地方政府和从业人员对渔业保险有强烈需求。此外,渔业大都集中在乡村,从业人员收入普遍不高,容易因灾致贫、返贫,影响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成果。
根据《2023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22年由于渔业灾情造成水产品产量损失76.78万吨,同比增加40%,受灾养殖面积435.31千公顷,同比增加12%,直接经济损失97.93亿元。
对此,刘汉元表示,近年来,国家一直在鼓励并推动渔业保险发展。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指出要“鼓励发展渔业保险”,这是继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支持地方发展渔业保险后再次提及。
在国家的引导和支持下,2023年3月17日,中国渔业互助保险社在北京成立。目前,我国已形成捕捞渔业保险和水产养殖保险两个大类,推出的保险品种超过200个。其中,水产养殖保险于2013年开始在全国各地出现,现有17个省份开展了水产养殖保险试点,主要承保机构累计开发报备水产养殖保险产品超过700个,保险标的涵盖四大家鱼、对虾、牡蛎、海带等鱼虾贝藻主要水产养殖品种,有的还将渔排、网箱等养殖设施纳入保险范围。保险责任覆盖自然灾害、疾病病害、意外事故和市场风险等四大类;保险产品包括传统型保险、创新型指数保险等。
刘汉元表示,虽然市场对渔业保险有强烈需求,国家也积极支持鼓励,但由于信息不对称、出险原因界定难、损失评估难、赔付率高等原因,渔业保险一直未能得到较好发展。
纵观全球,渔业保险普遍发展难度大,需要高度依赖政府支持。
为促进我国渔业保险发展,提高渔业抗风险能力,减轻养殖户经济负担,助力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成果,推进我国渔业现代化进程,刘汉元代表建议:
一是在水产养殖大省选取先进养殖模式作为水产养殖保险发展试点,中央财政进行直接补贴或以奖代补,通过试点不断探索和完善水产养殖保险发展模式。水产养殖保险发展的主要难点是信息不对称、出险原因界定难和出险后损失评估难,而针对养殖标准化程度高、验标定损技术相对成熟的先进养殖模式,实施难度相对较小。通过持续有效试点,不断摸索积累相关经验,进而推进水产养殖保险持续健康发展。
二是中央财政将全国渔业保险纳入保费直接补贴范围,对渔业再保险进行补贴或提供兜底式再保险服务。通过中央财政补贴结合地方财政补贴,可以大幅降低渔业保险购买成本和承保机构亏损概率,从而促进渔业保险发展。实施上,可采用以奖代补方式。
三是中央财政对渔业再保险进行补贴,鼓励渔业再保险业务发展,或由中央提供兜底式再保险服务,超出一定赔付率的部分由中央财政提供赔付。
“科技创新仍是乡村振兴的坚实支撑。”日前,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好医生集团董事长耿福能表示,在今年两会上,他带来了关于以科技创新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建议。
“数智化”催生乡村未来新产业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中,再次关注了乡村全面振兴的“路线图”。这份文件提及优化农业科技创新战略布局,支持重大创新平台建设。还要求持续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发展智慧农业,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为了解乡村振兴的推进情况,耿福能做了深入的调研。他在四川凉山州调研时注意到,一些地方引进新农业人员,采用新模式、新技术,产生了乡村振兴的新业态、新产业链。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等农业院校的一群毕业生组成了一个新农人团队。他们在西昌等地,将高校科研成果进行转化,采用国际先进的灌溉设备和经验技术,通过智慧无土栽培的方式,将传统地栽蓝莓进行全方位升级。
对此,耿福能提出,要培育新技术、新模式,使用优质和新型生产要素,以“数智化”催生乡村未来新产业,要发展新质生产力助推乡村全面振兴。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应该瞄准乡村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以乡村康养为主要需求的大健康产业,发展农业全产业链。
同时,还要让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覆盖农业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整合新型生产要素。用好北斗导航、无人机等新型生产技术和工具,根据不同区域禀赋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乡村文旅、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探索出智能、融合、高效、绿色的发展路径,提升现代化水平,实现生产力跃迁。此外,政府也要落实细分产业帮扶政策,加大资金投入,推进企业在未来产业和颠覆性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发展,政策、税收、资源各要素向重点大健康龙头企业倾斜。
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
科技创新如何才能真正与乡村发展深度结合?耿福能建议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加强源头性技术储备,加强研制农业数智软硬件设施。农业、农村科技是直接保障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需要用新理念、新思路、新机制,充分整合政、产、研、学、用等各方面创新资源,提高科技成果的应用与转化率,破解科技和产业“两张皮”的问题。
耿福能认为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补强科技公共服务功能和信息资源供给能力,系统部署和体系化支持围绕生物育种技术、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再生农业技术、绿色生产技术、精准农业等前瞻性领域的基础研究,攻关关键核心技术,实施导向性源头性基础研究,产出原创性、颠覆性、填补空白性的创新成果。
技术推广离不开人的参与。耿福能建议,重点提升农业生产者数智技能,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塑造适应新质生产力的生产关系,激发乡村振兴主体的创新活力。
可以通过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村、搭建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等手段,吸引一大批农业科技推广人才在乡村施展才华。在他看来,那些人才能够把科研创新成果推广到田间地头,提高乡村整体科技创新水平,带动乡村振兴。同时,振兴乡村的主体是农民,他建议政府通过税收优惠、补贴、奖励等针对性的政策来支持农业发展,并完善现代农业科技培训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