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的由来

2024-04-29 00:00:00凌丽君
东方少年·阅读与作文 2024年1期

历史上,人们最初通过捕鱼、打猎、采集果实等方式获得食物。后来逐渐进入农耕社会,通过地里的劳动耕作收获食物。从本期开始,我们将借助汉字来解码古代农耕社会的各种奥秘。今天先来看看“农”字,为什么在地里耕作的人叫“农民”?“农”这个字又是怎么造出来的?

在现代简化字中,“农”和“衣”长得很像。但它们的繁体字差别可大了。“农”写作“農”,“衣”还是“衣”。繁体字“農”由“曲”和“辰”组成,这和在田地中干活儿有什么关系呢?让我们带着问题去追溯古老的文字,看看“農”字构造的秘密吧。

在甲骨文、金文中,“農”字有好几种写法, 。怎么识别这种古文字呢?我们可以先拆分字形,看看其中有没有之前认识的古文字。先说 ,仔细看,字形上面是两个“木”( ),下方则是一只手

。手里拿着 ,这是个陌生的符号。它像贝壳,在古代可以用作简单的农具,这就是“辰”字。整个字合起来表示有人在树木生长的地方,拿着农具干活。 更加凸显了在田地里干活,因为字形上方增加了“田”字,两边的 表示草,下方依然是表示农具的“辰”。

这些很像图画的古文字,慢慢发展到小篆,甲骨文、金文中的“草”“木”变成“手”,最终成为 ,这就是我们繁体字“農”的由来。所以,字形中“曲”是由“手”和“田”粘在一起变化而来的,可不是“弯曲”的意思。下面的“辰”也不是星辰、时辰的意思,而是一种耕种工具。后来为了方便书写,“農”简化为“农”。

所以,“农”字最初表示种地,“民”则是“人”,连起来就表示耕种的人,这就是“农民”的由来。

在中国历史传说中,有一些杰出的上古部落联盟首领,他们的命名都以“氏”结尾,如燧人氏、有巢氏等。其中有一位神农氏,又称炎帝。传说神农氏发明制作了耒、耜等农具,教人们耕作,推动了农业的兴起,因此他的命名中有“农”。

当然,神农氏还做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就是尝百草。中国的传统医术是中医,古代生病都是通过吃中药来治愈的。中药的重要材料就是各种药草,怎么辨识出草的药性、功能呢?需要人们亲自尝试。不过,这种实践是相当有风险的,因为有些草具有很强的毒性。当时可能没有解毒药,所以神农氏不惧危险,替百姓找到了治疗各种疾病的药草,真是令人肃然起敬。

湖北省有一个非常有名的风景区——神农架。这里崇山峻岭,树木葱郁,物种丰富,景色极其优美。传说在上古时代,有很多珍贵药材生长在此处的高峰绝壁之上,神农氏砍伐树木,在悬崖峭壁上搭好木架,为百姓采得珍贵的药草。因此,后人就将此地命名为“神农架”。

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人口越来越少,大家都向往城市的生活。可是,你有没有想过,如果没有农民,我们的生活会怎么样?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是一日三餐,米饭、包子、面包等各种主食,它们的原材料或是大米,或是面粉,这些物产都来自田地。北齐著名文学家、教育家颜之推在他的《颜氏家训》这本书中讲到了农业的重要性,就已经认识到“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食物就是百姓所赖以生存的重要对象,百姓如果不吃食物就没法生存了。这里的“天”,不是指上天、天空,而是指人们所依存或依靠的对象。我们现在常说的“民以食为天”就是这个意思。

所以,虽然城市的生活很繁华,但是农村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同学们来讲,从小要养成珍惜粮食的好习惯,这是对农民们的最大尊重。想必这两首家喻户晓的《悯农》诗,能时刻提醒着我们:“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每一粒粮食中,都蕴藏着农民们的汗水,即使社会发展到了如今,有了很多的技术支持,日晒雨淋依然是他们每天要面对的。而且,随着地球环境的污染,气候越来越不稳定,每年都会有水灾、旱灾,粮食的获取依然要有人类与自然的辛苦抗争。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

中国文字整理与规范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