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斌 韦文静
[摘 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快建设航天强国,为我国航天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提供了指引。深刻把握新时代建设航天强国的重要意义,有利于理解领会“航天梦”、航天事业对于创新型国家建设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新时代航天强国建设要在遵循加强党的领导、坚持自主创新、凝聚人才队伍、履行强军使命的原则基础上,形成打造完善的基础研究体系、发展中国特色航天经济、发挥航天精神力量、和平发展航天事业的总体布局,进而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航天力量。
[关键词] 新时代 航天强国 战略研究 科技自立
[中图分类号] D6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642(2024)01—0045—07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区域革命文化的生态与新时代传播实证研究”(项目编号:18YJAZH069)相关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3-09-27
作者简介:钱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理学博士;韦文静,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进入新时代以来,为寻求更加积极有效的国家安全和发展出路,努力实现中国由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的转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研判航天局势走向,把建设航天强国置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之中,紧紧围绕“新时代如何建设航天强国、怎样建设航天强国”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论断,为加强新时代航天工作、建设航天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当前,学界许多专家学者对新时代我国航天强国建设提出了自己的见解,阐释维度多样,主要有对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的梳理[1],对我国航天逐渐走上强国之路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2],对建设航天强国美好愿景的展望[3],基于习近平总书记相关论述对建设航天强国的当代意蕴进行剖析[4]等。从总体上看,学术界对新时代航天强国建设无论是宏观研究还是微观分析都已取得不少成果,然而从内容架构视角进行的探讨尚不多见。本文拟从我国发展实际出发,基于现有研究成果与资料,紧跟国家政策规划与布局,对新时代我国航天强国建设的内容建构展开探讨,以期为深入理解、贯彻和实施我国航天强国建设的战略部署提供新的视野和思路。
一、新时代航天强国建设的时代意蕴
新时代航天强国建设有以下四重时代意蕴:一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础上,以航天梦的美好愿景推动强国之路纵向发展;二是立于新型举国体制的生动实践,以航天事业成就不断坚定新一代航天人矢志奋斗、笃定前行的信心与决心;三是基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贯彻实施要求,以航天科技推动构建全社会协同创新的新局面;四是根据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以航天工程助力实现重要时期的技术大突破、能力大拓展、模式大创新。
(一)航天梦是强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5]建设新时代航天强国作为我国强国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时代意蕴首先体现在我国由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不断迈进的过程之中,以航天梦的生动实践为强国梦提供有力支撑,这是我国国家战略、大国地位和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
要实现强国梦,必然离不开航天梦。首先,实现“强国建设”不仅仅是近代全体中华儿女的美好愿景,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奋进的突出使命。强国必先强军,没有强大的航天国防,一切发展战略无从谈起。航天科技作为支撑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与民族命运休戚相关,有效地维护了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其次,科技不强,我国在系列领域只能说是“大国”而不是“强国”,而航天科技往往被列为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属于强国的重要参考指标。航天梦的实现将充分向世界展示我国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为我国赢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和赞誉,树立起我国强大的航天实力形象。最后,回顾中国近代以来饱受欺侮、任人宰割的屈辱历史,无数革命先烈舍生忘死、前赴后继,最终都是为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航天梦始终承载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拼搏不止的精神和“敢上九天揽月”的豪情壮志,与国家利益、民族命运和人民福祉紧密相连,是引领中国航天事业走向强国新征程的价值期盼。航天梦具体表现为我国在新形势下的航天目标,因此,实现航天梦是强国梦的题中应有之义,实现强国梦需要航天梦的力量支撑。航天梦在接续奋斗、砥砺前行的实现过程中不断汇聚发展新动能,对新时代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二)航天事业是探索建立新型举国体制的生动实践
新型举国体制作为我国高科技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一个根本性的制度设计,是协调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作用、强化航天科技战略力量的根本保证。航天强国建设过程中所取得的举世成就,是新时代探索新型举国体制的生动实践,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中国航天发展优势的典型代表。
首先,创新发展离不开新型举国体制的关键支撑。每次重大航天任务和尖端项目的成功,都是至少数千家单位跨部门、跨地区、跨专业的科技工作者协同攻关、共同奋斗的结果。正是由于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的充分发挥,中国航天事业才能在整体发展、人才队伍、组织管理等多个层面实现全面优化,扭转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不断为“富起来”发挥战略支柱作用。其次,航天活动的开展要求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傳统举国体制下“重技术、保成功,不计成本”的发展驱动模式已难以满足新时代全面、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新型举国体制的提出和施行推动了我国在关键技术领域“补短板”“强弱项”。因此,“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6],在制度层面为我国航天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供新动能。航天事业聚焦国家战略制高点,凝聚人民力量,能为我国其他领域的创新和发展提供经验借鉴,进一步推动新型举国体制的探索与发展。
(三)航天科技成果为全社会创新创造提供强大激励
航天是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强大引擎,我国航天科技持续取得的重要进展、重大成就,是国家科技整体水平和科技能力的重要标志,对于全社会创新创造具有重大示范与激励作用。
首先,航天科技发展需要全社会协同发力。“工程科技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发动机,是产业革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有力杠杆”[7],航天科技是我国重要战略科技力量和国家科技创新排头兵,人民群众是参与、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领域,航天领域的一次次突破都引发全国人民的关注。航天科技成就在助力国家富强的过程中将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其次,航天科技成就能激励和感召广大航天人乃至全体中国人。“建设科技强国,得有标志性科技成就”,伴随着航天科技的优化再造与转型升级,我们所取得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8],折射出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快速提升,增强了人民的民族自豪感、荣誉感和稳步踏上强国之路的坚定信念。对此,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指出“航天科技取得的创新成果极大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创新信念和信心,为全社会创新创造提供了强大激励”[9],要继续“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使蕴藏在亿万人民中间的创新智慧充分释放、创新力量充分涌流”[8]。新时代航天强国建设的有序推进,将营造全社会支持航天事业发展的浓厚氛围,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创新积极性。
(四)航天工程对奋斗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新征程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根本要求[10]。航天强国建设实践是对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在航天领域的贯彻落实,对于奋斗新时代、开启新征程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面向建设科技强国的历史使命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将是中国航天工程科技实现技术大突破、能力大拓展、模式大创新的关键时期。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需要着力解决当前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不可持续和技术瓶颈问题,不断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转化水平[11]。航天强国建设是党和政府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确保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的历史使命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有利于为实现航天技术创新的弯道超车与全面跨越做好前瞻规划。其次,我国航天工程紧紧围绕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新气象,着力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开启改革开放再出发新征程,打开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彰显了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展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伟力,见证着我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铿锵步伐,谱写着中华民族飞天梦想的崭新篇章。在中华民族奋斗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的特殊时期,深入实施航天重大科技工程,重视发挥高科技在新时代的带动作用,有利于进一步推动航天强国建设发展提速,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雄心壮志。
二、新时代航天强国建设的基本原则
伴随着中国综合实力与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我国对航天强国建设的构建理念也愈加明晰。“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自主创新”“凝聚人才队伍”“履行强军使命”的基本原则,能够透彻地回答建设航天强国的本质要求,并始终贯穿于实现强国目标的方方面面,成为践行新时代航天强国战略部署的重要指导。
(一)党的领导是建设航天强国的最大政治优势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推动中国航天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制胜法宝,也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光荣传统、独特优势、力量所在。我国航天是国家战略性产业、人民的事业,更是党的事业。建设航天强国,必须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一最大政治优势。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12]。一方面,党的领导是航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在我党百余年奋斗历程中,中国航天之所以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创立成长、发展壮大,关键在于党中央始终以长远的眼光和非凡的气魄,发挥自身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群众工作优势,为我国航天事业提供根本保证。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的科学决策与坚强领导,我国航天工程不可能在工业基础薄弱、科技水平落后的起步基础上迎头赶上、奋起直追,取得一系列重大创新成果。另一方面,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为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在浩瀚太空刷新中国高度注入巨大信心和无穷力量。航天事业是党一手缔造、一直关怀、一路领航的,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都高度重视航天事业改革发展,给予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指引航天事业持续发展,推动取得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探月探火”“北斗导航”为代表的辉煌成就。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亲临航天科研生产一线,会见参研参试人员代表并表示诚挚问候,授予航天人员荣誉称号并给予奖励,批准将每年4月24日设立为“中国航天日”,表达了党和国家对我国航天事业与科技人才的认可与肯定,为激发全民族探索创新热情、唱响“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的主旋律,凝聚起实现中国梦航天梦的强大力量。在“两个大局”背景下建设航天强国,中国航天必须继续毫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定不移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发挥制度优势,才能不断增强航天事业发展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成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排头兵、先行者。
(二)坚持自主创新是建设航天强国的不竭动力
自主创新是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首要任务,也是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建设航天强国,必须把自主创新作为发展战略主线,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基点,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航天发展之路。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一方面,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推动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我们加强自主创新。党的二十大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13],进一步深刻阐明了坚持创新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作用和意义。航天科技是国家实力和意志的重要体现。就现实发展情况而言,中国航天始终坚持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持续进入创新发展的“快车道”。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真正的核心技术是花钱买不来的,要想从“量的积累”转向“质的飞跃”,从“数量优势”转为“质量优势”,就必须牢牢掌握推动科技发展的战略主动,坚持自主创新的基本原则,只有这样才能推动航天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另一方面,自主创新是把握时代发展机遇的必然要求。在科技全球化和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国际环境中,大国之间围绕半导体、卫星互联网、航空航天等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我国发展面临新形势、新挑战。能否“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14]19,在新的时代环境下发挥航天对社会发展的牵引和促进作用,是我们制定战略目标的重要依据和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正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是决定我国发展未来的重大战略”[15]。进入新时代,中国航天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走求实扎实的创新路子,推动我国陆续实现从地月系到行星际探测的跨越,从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开通到探月工程“三步走”的圆满收官,从运载火箭升级换代到中国空间站建设的全面开启,不断收获前沿性、颠覆性技术成果。面向未来,我们要继续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将坚持自主创新作为航天强国建设的突破口与落脚点,打造更多质量制胜的航天科技装备,奋力抢占世界航天发展创新制高点。
(三)凝聚人才队伍是建设航天强国的有力支撑
人才队伍是航天事业发展的命脉与核心实力,也是推动我国科技发展的坚实基础。中国航天成就充分体现了“人才高度决定事业高度”,面向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任务,必须凝聚人才队伍,充分发挥高科技人才对于航天强国建设的战略支撑作用。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一方面,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队伍,是推进航天强国建设的必要条件。在当前的国际竞争中,人才是推动民族复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坚强保障,是衡量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核心要素[14]122。航天领域作为国家创新人才集聚高地,只有打造大批高水平创新创造团队、壮大航天战略科技人才力量,才能充分适应航天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需求。另一方面,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需要科技人才的引领带动。“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16],“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14]119。只有让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队伍各居其所、各展所能,才能盘活要素资源,牢固创新根基,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实现效应最大化,也正是因为有一批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和能力的领军人物,我国航天才打开了技术独立研制和创新发展的局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出席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全国代表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必须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时至今日,一大批朝气蓬勃、极富创新精神和创造活力的青年科技人才成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据统计,载人航天工程研制队伍中35岁以下的年轻人占80%以上。“北斗”团队的平均年龄35岁,“嫦娥”团队、“神舟”团队33岁,“东方红四号团队”29岁,而卫星应用团队仅有28岁。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队伍正在为实现中国航天新的突破积蓄强大力量,他们展现出的成熟技术能力和自信职业作风,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着不竭动力[17]。面对新时代新矛盾新任务,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充分用好人才这个“第一资源”。航天强国建设的推进要紧紧围绕事业发展需要,聚焦“高精尖缺”领域,注重在航天重大工程项目中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驱动中国航天高质量发展的高能量和活动能。
(四)履行强军使命是建设航天强国的时代要求
保证国家安全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提,也是维护全国各族人民利益的根本所在。国家安全的支柱是军事安全,巩固国防离不开强大的军队和武器装备,因此,履行强军使命,必须作为建设航天强国的时代要求摆在突出位置。
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而科技已经成为强军制胜的关键要素。一方面,武器装备是军队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军事斗争准备的重要基础[18]。以航天器为主要代表的国防高技术攻防装备,是连接军队的桥梁纽带、支撑打赢的强大后盾。要想建设世界一流军队,实现“能打仗、打胜仗”的目标,就要调整升级好执行国家航天任务载体和提升国家制天权能力的航天装备,为人民军队打造固我长城、壮我国威的现代化“国之重器”提供坚强保障。另一方面,航天防务装备是强军强国建设的重要力量。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伴随着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调整、世界新军事革命如火如荼地开展,军事科技正成为谋求军事优势、国际优势的“关键变量”,促使我们必须加强对“新国防”领域的关注。习近平总书记着眼战争形态之变、军事战略之变,指出“要贯彻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聚焦备战打仗,加快创新发展,全面提升履行使命任务能力,为建设世界一流军队、建设航天强国作出更大贡献”[19]。“东风”劲吹、“红旗”招展、“鹰击”长空、“长剑”啸天……中国航天不断根据世界军事科技发展最新动态,为保障国家安全提供现代化武器装备和高科技产品,在增强国家战争潜力和国防实力的基础上实现富国与强军相统一。聚焦科技给军事领域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新时代航天人要继续把“科技强军、航天报国”的使命要求作为事业发展的根脉所在、发展所向,坚定履行强军使命,坚持推进科技强军战略,确保高质量航天武器装备在国际战略格局和国家安全形势深刻变化的复杂局面中,为支撑世界一流军队建设和航天强国建设再立新功。
三、新时代航天强国建设的总体布局
新时代航天强国建设在各方面的基本原则,要具体落实到把握航天科技发展前沿、加强完善基础研究体系,描绘商业航天新蓝图、发展中国特色航天经济,传承发挥航天精神力量、推进实现复兴伟业,坚持和平发展航天事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工作中。
(一)把握航天科技发展前沿,加快完善基础研究体系
基础研究推动科技创新行稳致远,科技创新需要基础研究筑牢根基。建设航天强国,必须把重视并支持基础研究工作、把握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家战略发展需求作为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稳步推进。
一是以雄厚基础研究推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我国在从科技大国迈向科技强国的过程中面临着相对突出的问题,即引领性原创成果不足,尤其是在高技术产业基础研究领域的投入不高,导致我国在一些技术或产业中仍然面临尚需“补短板”“强弱项”的困境。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20]。二是把基础研究作为创新发展的根本。创新涵盖多种科学研究,如果没有高水平的基础研究持续支撑,就难以产生系统的核心技术体系。只有把握好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家战略发展需求,重视、支持基础研究工作稳步推进,才能回答好新时代如何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大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基础研究工作,先后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文件,基础研究投入在研发投入中的比例稳步提升,推动我国航天事业实现整体性发展、格局性变化。经过十多年部署规划,我国组织推进“载人航天”“探月探火”等重大基础研究任务,不断取得新突破。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为人类探索远距离量子通信提供了新平台,“天问一号”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人的印迹,月壤无人采样返回任务取得成功……可见,加强完善基础研究是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是无可替代的“源头供给”。为应对国际间高科技激烈竞争、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继续以把握科学前沿和瞄准国家战略目标为出发点,强化基础研究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大幅提升基础研究能力,助力我国昂首屹立于世界航天强国前列。
(二)描绘商业航天新蓝图,发展中国特色航天经济
商业航天是航天事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航天技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大航天背景下推动航天强国建设,需要充分利用商业航天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发展中国特色航天经济。
一是通过商业航天为强国建设注入强大动能。在国家“十四五”规划中,空天科技首次出现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内容中,航天产业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科技和工业发展的最前沿[21],其关联产业多、产品附加值高,具有显著的技术牵引和产业带动作用,有力支撑了我国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二是以商业航天加速带动航天产业新格局的形成。近年来,在政策扶持环境及资本的助推下,我国商业航天发展迅速,太空生物制药、智慧城市、空间实验等服务场景日趋丰富,卫星导航、商业运载火箭、航天运输等商业航天业务领域快速扩大,航天经济不仅成为推动航天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成为我国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补充。航天产业也从传统的以服务国家需求为主转为同时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技术辐射和带动的领域更加广泛,不断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展现新作为、贡献新力量。从2014年开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力描绘商业航天新蓝图,频繁推出利好商业航天发展的文件与规定。自我国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防科工局会同有关部门研究编制《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和《关于航天发射有关增值税政策的通知》以来,我国开启了“商业航天元年”,航天产业规模呈现逐年增长态势,资本、技术、人才源源不断地涌向商业航天领域。为承上启下描绘航天愿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明确要鼓励支持商业航天企业发展,不断优化商业航天在产业链中的布局,加快航天低成本、高效益发展,大力推动了我国航天经济的增长。随着商业航天产业创新发展环境持续向好、投融资环境不断优化,我国航天强国建设要继续充分发挥商业航天对发展航天事业的重要支撑作用,促进航天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推动航天产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开创航天新企业、开发新产品、形成新格局,统筹推进商业航天成为带动经济结构调整和支撑构建现代化市场经济体系的中坚力量。
(三)传承发挥航天精神力量,推进实现复兴大业
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百年奋斗光辉历程中形成了独特的精神财富[22]。航天精神是党领导航天队伍在接续奋斗中铸就和发展的一系列特色鲜明的具体精神形态的总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也是中华民族精神意志在当代高科技领域的集中表达。
一是以航天精神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在几代航天人投身中国航天伟大事业的探索与实践中,我们孕育催生了以“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为代表的精神财富,为全民族全社会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深沉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场合肯定航天队伍的奋斗与成就,宣传航天楷模的事迹与品格,准确阐释航天精神新的时代内涵,勉励大家要将航天精神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之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强大力量[23]。党中央不仅期望航天人传承弘扬航天精神,而且将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航天精神作为宝贵的民族财富,列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大力倡导全社会学习和践行航天精神,为推动航天强国战略实施、展示文化自信强化价值引领。二是基于航天文化科普弘扬航天精神。航天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航天事业相结合的时代产物,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具有深刻的引导教育作用。面对建设航天强国的布局筹划,我国不断加强提高全社会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对于航天文化的认知与理解,弘扬航天精神,提高公民素质。为做好创新发展的基础性工作,202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发挥科普对科技成果转化的促进作用,及时向公众普及科学新发现和技术创新成果。中国航天部门和有关机构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在航天领域开展科普宣传教育。例如,国家品牌“天宫课堂”结合载人飞行任务,在中国空间站通过天地协同互动方式,由多名航天员担任太空教师进行授课,依托视听新媒体平台开展太空科普,为全国青少年搭建起开启科学探索、实践科学梦想、开展科学实验的专属平台。新时代大力推动航天强国建设,只有继续构建以航天文化、航天事迹、航天队伍等为核心范畴的航天精神话语表达体系,激发广大航天科技工作者系牢感情纽带、涵养精神动力,在全社会营造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浓厚氛围,才能完成好由航天大国走向航天强国的新使命。
(四)坚持和平发展航天事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探索浩瀚宇宙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与追求。中国在注重自身航天建设的同时,始终将加强国际领域合作作为重要一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致力于让航天成果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一是在服务中国的前提下服务世界。中国共产党既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党,也是为世界谋大同的党。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航天主动承担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政治责任,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充分发挥航天特有的天地一体化优势,利用卫星导航、遥感通信等技术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推动国计民生健康发展。在造福好中国人民的基础上,中国航天积极服务“一带一路”等国家对外战略,为国家外交大局提供有力支撑,载人航天、深空探测、对地观测、空间科学等航天技术已成为中国以实际行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写照。以北斗应用为例,中国北斗系统始终致力于为全球用户提供优质服务,相关服务资源出口至120个国家和地区。基于北斗的国土测绘、精准农业、智慧港口等技术,已成功应用于东南亚、南亚、东欧、非洲多个国家和地区。二是不断拓展国际交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科学技术具有世界性、时代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16]201进入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共同面临能源安全、环境安全、空间安全等多重挑战,化解人类共同风险有赖于世界各国的共同行动。对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持续探索高水平国际合作模式,始终秉持平等互利、包容发展的原则,通过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中阿合作论坛、中非合作论坛等,将构建外空领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纳入中国外交的重大议题,“为世界各国人民共享航空航天技术发展成果作出贡献”[24],充分展现了中国在航天事务上开放、包容、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航天将持续着眼全人类的福祉和长远发展,坚持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包容发展的基础上,加强国际合作顶层设计和战略引领,加快中国航天产品与服务走出去的步伐,为在外空领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中国贡献。
参考文献:
[1] 熊若愚.新中国成立以来建设航天强国的历史探索与经验启示[J].国防,2019(11):20-25.
[2] 孙烈.中国航天事业的强国之路[J].人民论坛,2023(5):27-31.
[3] 沈海军.中国航天科技成就、成功经验与愿景[J].人民论坛,2021(29):62-65.
[4] 宋泽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航天强国的重要论述[J].毛泽东研究,2022(03):40-52.
[5] 为实现我国探月工程目标乘胜前进 为推动世界航天事业发展继续努力[N].人民日报,2019-2-21(1).
[6] 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5-29(2).
[7] 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29(2).
[8] 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6-06-01(2).
[9] 努力建设航天强国和世界科技强国[N].人民日报,2016-12-21(1).
[10] 在二十届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3-05-16(1).
[11] 王子琛,崔永进.习近平法治思想中的科技创新理论[J].理论导刊,2023(3):25-30.
[12]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85.
[13]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6(1).
[14] 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9.
[15] 努力建设航天强国和世界科技强国[N].人民日报,2016-12-21(1).
[16]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202.
[17] 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N].人民日报,2013-05-05(1).
[18] 袁洁.加快建设航天强国[J].红旗文稿,2021(12):7-10.
[19] 习近平在视察驻陕西部队某基地时强调:聚焦备战打仗 加快创新发展 全面提升履行使命任务能力[N].人民日报,2021-09-17(1).
[20] 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09-13(1).
[21] 张东,谭昕,汤墨阳,等.驱动商业航天创新引擎 共赴太空经济美好未来[J].中国航天,2023(3):10-13.
[22] 任丹丹.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演进脉络和实践路径[J].理论导刊,2023(2):37-44.
[23] 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5-29(2).
[24] 习近平致信祝贺第十二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开幕[N].人民日报,2018-11-07(1).
责任编辑:贺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