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弘扬: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思想遵循、实践方略与价值旨归

2024-04-29 00:44:03王翔蔚佳霖
青岛行政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王翔 蔚佳霖

[摘  要]  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民族在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应该围绕传承与弘扬这一主线,坚持在科学传承思想成果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思想遵循,恪守在充分弘扬文明特性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实践方略,在传承与弘扬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然创生出崭新的文明图景。中华文明历久弥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将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注入强大的文明滋养、贡献不竭的精神力量。

[关键词]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思想遵循  实践方略  价值旨归

[中图分类号]  D6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642(2024)01—0005—08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司法政策百年发展史研究”(项目编号:21ZDA120)、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专项研究)重大项目“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对党忠诚及其保障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718ZDA M01)、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价值意蕴研究”(项目编号:CX2023014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3-09-23

作者简介:王翔,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政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蔚佳霖,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1]担当且践行这一使命既需要高度的使命感,又需要科学的方法论。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可见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是传承与弘扬并重,这为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方法论依据。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应围绕传承与弘扬这一主线,坚持在科学传承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思想遵循,即科学传承中华文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社会主义文明的思想成果;同时,恪守在充分弘扬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实践方略,即充分弘扬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培铸根魂、激扬活力、凝聚力量、构筑格局并形塑道路;在传承与弘扬中,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然创生出崭新的文明图景,即文明进步图景、文明交往图景和文明人本图景。

一、科学传承: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思想遵循

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首先要坚定文化自信,科学传承中华文明的思想成果;其次要坚决解放思想,科学传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成果;再次要坚持实事求是,科学传承社会主义文明的思想成果。

(一)坚定文化自信:科学传承中华文明的思想成果

一方面要积极传承中华文明的思想成果。中华文明的思想成果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积累的,其中的优秀成分构成了中华民族不断成长的文明土壤。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3]241。具体来看,这些优秀成果包括礼乐思想、民本思想、均富思想以及“天人合一”“万物一体”“厚德载物”等思想,这些思想“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3]13,因而在今天仍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时代活力,并为当今中华民族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有效参考。可以说,优秀的中华文明传统思想成果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肥沃养料,新时代必须积极传承中华文明的思想成果,更好地推动中华文明进步。

另一方面也要理性传承中华文明的思想成果。中华文明既有着优秀的成分,又不可避免地有着相对落后的内容,因此需要秉持理性态度科学传承中华文明的思想成果。如马克思所言:“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4]470这就是说,即使在今天看来已然落后的思想成果也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生成并出现的,是历史必然的产物。因此,对待这些相对落后的思想成果,只有采取“去其糟粕”的理性态度才能达到“鉴古知今”的传承目的。具体来看,这些思想成果包括宗法等级观念、封建家长作风、信而好古习气、安贫乐道信仰以及男尊女卑习俗,等等。这些复古保守又不主动离场的思想成果是导致中华文明曾长期停滞的根源所在,因此要坚决加以摒弃。所以,对中华文明的思想成果要在摒弃中仔细甄别,即“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相当于文化上的沐浴,但沐浴完成后在倒洗澡水时不能把孩子也倒掉”[5]。这也要求我们立足当下,坚持需求导向,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需求出发,理性传承这些思想成果。

(二)坚决解放思想:科学传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成果

一方面要理性传承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的差异性内容。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表明,中国革命和实践需要马克思主义,现实问题的产生意味着传统思想的缺位,可见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的思想成果之间存在差异。当然,正是因为存在差异,马克思主义才能为中华文明进步提供至关重要的思想来源。具体来看,在历史上,马克思主义为中华民族应对资本主义文明冲击而实现救亡、为中华民族应对国家分崩离析而成功建立新中国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武器。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唯物主义精神、斗争精神乃至于革命精神均对中华文明传统的“修身克己”“中和中庸”“明心见性”“独善其身”这些过分重视自我修养、强调自我约束而对外部世界应对能力不足的理念起到正向补充的效用。同时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独到认识、对人类历史发展阶段的科学划分,也为中华文明的进步明确了历史方位。但是也要注意,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征程上,马克思主义也是“舶来品”,不加甄别地生搬硬套是不可取的,要积极引导其“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3]15,必须同中华文明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做到理性传承,“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3]15。

另一方面要积极传承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的同一性内容。在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存在差异性的同时更要认识到,如果二者关系只存在差异就一定谈不上“马克思主义行”。同一性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二者关系的主旋律,因此“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3]15,积极促成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征程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1]。具体来看,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思想成果的同一性内容极为丰富。例如,中华文明的“大同”理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理想高度契合,二者都憧憬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真正和谐;中华文明的“民本”思想也与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深度契合,二者都重视“人”“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这些“同一性”内容在中华文明进步的历程中熠熠生辉,无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还是“共同富裕”的思想,都蕴藏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二者同一的思想内核。因此,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积极传承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明的同一性内容,让其贡献更大的思想伟力。

(三)坚持实事求是:科学传承社会主义文明的思想成果

一方面要积极传承社会主义文明的成功经验。诚如亨廷顿所言:“人类的历史是文明的历史”“在整个历史上,文明为人们提供了最广泛的认同”[6]19,社会主义文明的进步历程大致可以凝练出三个方面的广泛认同或者可供传承的成功经验:第一,社会主义文明不断进步的领导力量是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文明的进步史是党领导中华民族团结奋斗、不断夺取伟大胜利的历史,在团结奋斗中成功捍卫了中华民族的生存空间,保全了中华文明的现实载体。第二,社会主义文明不断进步的主体力量来源于中华民族,来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各族人民,如毛泽东同志所言:“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7]1031。第三,社会主义文明不断进步的基本模式是系统协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既传承了中华文明的优秀思想成果,又汇通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成果,形成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高度协调的社会主义文明构式,可以说既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又在形塑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因此,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要坚持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8];又要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中华文明现代形态的建成必须依靠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华各民族。同时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候要坚持系统观念,让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成为一个物质、政治、精神、社会和生态全面协调的文明新形态。

另一方面也要理性传承社会主义文明的挫折经验。恩格斯曾言:“文明是实践的事情。”[9]97而实践是非常迂回曲折的,这就决定了文明进步的历程也必定充满挫折、遍布荆棘。与社会主义文明在进步中已然表现出来的璀璨成就随行的是,社会主义文明在中国持续进步的过程也面临着现实考验甚至是挑战。具体而言,这些考验大致有,物质文明向度的公平与效率关系问题、政治文明向度的民主与法治问题、精神文明向度的人的单向度发展与多维度发展关系问题、社会文明向度的社会公平与正义问题以及生态文明向度的发展与保护关系问题,等等。事实上,在社会主义文明进步史上,经受的考验甚至产生消极影响的案例比比皆是,无法正确应对这些考验就会造成分配正义、政治生态、人民主体地位、社会正义以及生态环境的缺失、缺位与恶化等现象。因此,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十分关注这些对历史、现实甚至未来仍存在巨大影响的问题,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创造公平正义的文明图景。

二、充分弘扬: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实践方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华文明具有“五个突出特性”,即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及和平性。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应该充分弘扬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培铸根魂、激扬活力、凝聚力量、构筑格局并形塑道路。

(一)弘扬“连续性”: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培铸根魂

一方面,新时代弘扬“连续性”就是要避免陷入历史虚无主义。马克思对人类的“文明时代”“野蛮时代”和“蒙昧时代”有着清楚的界定,在他看来,蒙昧时代的人类如动物一般,他们“以果实、坚果、根作为食物”[10]33,甚至存在“食人之风”[10]33;野蛮时代则以“动物的驯养、繁殖和植物的种植”为特有标志;但是“人类经过蒙昧时代和野蛮时代达到文明时代的开端”[10]38,并且即使落后如野蛮时代也产生了“艺术的建筑术的萌芽”[10]37,如“荷马的史诗以及全部神话”[10]38等等,也正是这些成就为希腊人“由这个文化阶段过渡到更高的阶段”[10]38创造了条件。因此,要充分认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和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史,认识到“文明是在历史中不断生成的、进步的”[11],即使中华文明的传统文明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有着时代局限,但是其构成了中华文明向着更高层次跃迁的历史基奠,如一味摒弃、剔除这些文明成果,就会陷入历史虚无主义,导致中华文明进步陷入无本无源的境地。因此,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弘扬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续写中华文明的历史新篇章。

另一方面,新时代弘扬“连续性”就是要致力于走好中国道路。在历史上,中华民族曾为“不可控制的力量的无意识的作用所左右”[12],因此无法自主选择文明进步道路,而是致力于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斗争中求取文明的生存空间,中华文明在这样的境域中实现了长久连续。在经济社会蓬勃发展的今天,中华民族的生存处境已经大为改善,就人与自然关系而言,中华民族已经做到“降服了自然力”[12];就人与人关系而言,中国社会已经初步建立如马克思所说的“一种有计划地生产和分配的自觉的社会生产组织”[13]422,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分配制度方面则致力于通过“三次分配”实现分配正义。因此,积极自主地选择文明的进步道路,让中华文明更好地延续下去,是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题中应有之义。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我们必须不断推进的伟大事业,又是我们开辟未来的根本保证。”[14]36可见,新时代开辟中华文明的未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首先需要致力于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持续推进中弘扬“连续性”,书写中华文明的崭新篇章。

(二)弘扬“创新性”: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激扬活力

一方面,新时代弘扬“创新性”就是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依靠人民群众而创新。西方文明在客观唯心主义的思维窘境中一贯推崇“神创文明观”,古希腊文明视宙斯为文明的创造者,基督教文明则认为上帝是造物主,即“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15]。西方文明在主观唯心主义的思维裹挟下也曾推崇“英雄史观”,认为文明的创造与进步是由人类世界那些有着非凡智慧的帝王将相、英雄豪杰的意志决定的,而人民群众则是“消极的、精神空虚的、非历史的、物质的因素”[9]293。中华文明则突出强调人民群众的重要价值,自古就有“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16]的主张。同时,马克思也将创造人类文明的主体地位交还给了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在他看来,“历史活动和思想就是‘群众的思想和活动”[9]286。由此可见,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民群众是创新的现实主体和力量源泉。故此,新时代建设中华文明现代文明要弘扬“创新性”,始终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依靠人民群众而创新,通过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创新成果为中华文明延续和演进注入新活力。

另一方面,新时代弘扬“创新性”就是要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为了人民群众而创新。在始终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依靠人民群众而创新的同时也必须认识到,只有能够回应人民群众需求的创新才能推动文明进步。无论是主观唯心主义者还是客观唯心主义者,都倾向于将“迅速前进的文明完全被归功于头脑,归功于脑的发展和活动”[13]557。在这一视域中,人民群众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创造的能够推动文明进步的成果也被“完全归功于头脑”,因而这些成果常为少数人所享有,对作为创新主体的人民群众而言却并无裨益。这就如同如恩格斯所说的:“精神的一切进步到现在为止都是损害人类群众的进步。”[9]290损害人民群众的进步在根本上是与“文明”相悖的。中华文明向来有“民惟邦本”的民本思想,恩格斯也曾指出:“要不是每一个人都得到解放,社会本身也不能得到解放。”[13]310所谓“每一个人都得到解放”就是指要在社会进步或是社会创新活动中回应作为推动进步、创新主体的人民群众的诉求,让人民群众受益,唯有如此才能实现“社会本身”解放和进步。可见,只有在创新中回应人民群众的需求,让创新成果为作为创造者的人民群众所享有,才能促成文明的真正进步。因此,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弘扬“创新性”,始终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为了人民群众而创新,在回应人民群众的多样需求中追求创新,为中华文明激扬新活力。

(三)弘扬“统一性”: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凝聚力量

一方面,新时代弘扬“统一性”,就是要积极铸牢“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强调团结进步。在思想载体上,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体现在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儒释道以及其他众多宗教、思想流派共同发展的“多元一体”构式。这一构式在最大程度上照顾到中华民族的每一个构成民族单元的传统、记忆与情感,最大程度上凝聚起中华民族的思想向心力,让各民族在维持“多元”的同时始终保持对“一体”的思想认同。在政治载体上,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体现于在历史演进中中华各民族交融共存,既有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主体民族,又有数量相当的少数民族,并以此民族格局建立了如汉、唐、宋、明等灿烂繁荣的大一统政权,其长期延续也在最大程度上凝聚起中华民族的政治向心力,这逐渐成为建立、维系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正是中华民族始终保持思想上和政治上的“多元一体”构式,中华文明才得以传承、发展、壮大。因此,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弘扬“统一性”,积极铸牢“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从增强思想凝聚力和政治凝聚力两个方面着力,最终凝聚起中华民族在思想上和政治上团结进步的合力。

另一方面,新时代弘扬“统一性”,就是要积极铸牢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强调多元共进。在费孝通看来,“多元一体格局中,56个民族是基层,中华民族是高层”[17],可见56个民族的个性寓于中华民族的共性之中。在共性的彰显中,也要认识到56个民族个性的极端重要性,即“多元一体”并不意味着“一体”优于“多元”。在思想上,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教文明等在历史上均有强行以“一体”代替“多元”的实践,不仅没有统一思想,还因此导致了纷乱的宗教战争,给人类文明带来灾难。在政治上,古代罗马、阿拉伯、马其顿等文明也曾试图通过强力手段以“一体”代替“多元”,对政权内部的少数民族采取对立、敌视、镇压的态度,导致这些文明建立的政权虽外在表现为国家统一,但内在的政治认同薄弱,以至于其政权的“统一”脆弱不堪。可见,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政治上,试图完全以“一体”代替“多元”均不可行。因此,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弘扬“统一性”,坚持“一体”与“多元”并重,积极引导中华民族的各民族围绕“一体”多样发展,最终凝聚起中华民族在思想上和政治上多元共进的合力。

(四)弘扬“包容性”: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构筑格局

一方面,新时代弘扬“包容性”,就是要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其他文明。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就有“行天下之大道”的思想主张,并不断与外来文化、文明交流交融。自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明的兴盛,西方文明中心主义者简单否定其他文明,并认为西方文明所具备的文明要素应该成为人类文明的唯一追求、普遍遵循,如在黑格尔看来,“历史的最后阶段,就是我们的世界、我们的时代”[18]。事实上,不同文明都有其独到之处,即使极度落后的文明也一定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可供借鉴之处。就资本主义文明而言,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文明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个社会经济运行环节都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存在昭示了资本主义文明必然走向灭亡,但是他也毫不吝啬地肯定了资本主义文明的先进成分,即“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4]36。因此,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弘扬“包容性”,摒弃文明优越论的思想,以开放包容的态度,积极发现、虚心借鉴其他文明的有益成分,构筑中华文明在交流互鉴中进步的格局。

另一方面,新时代弘扬“包容性”,就是要以理性包容的态度对待其他文明。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其他文明且在交流互鉴中实现进步,并不意味着无原则地吸收一切,也不意味着其他文明的文明成果一定对中华文明进步有利。追求文明进步应遵循中华文明的“和而不同”原则,立足于自身实际,采取理性包容的态度对待其他文明成果。如在恩格斯看来:“德国的文明已经很发达,除了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民主的和社会的德意志共和国这种形式,它不能以任何其他形式统治”[19]123,就是说即使其他统治形式相当先进,但其并不能与德国实际相适应。当然,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对国外的理论、概念、话语、方法,要有分析、有鉴别,适用的就拿来用,不适用的就不要生搬硬套”[14]341。因此,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弘扬“包容性”,在积极交流互鉴的同时保持理智,坚持以我为主、辩证取舍,构筑中华文明独具特色的进步格局。

(五)弘扬“和平性”: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探索道路

一方面,新时代弘扬“和平性”,就是要始终遵循和平相处之道。自近代以来,西方文明在全球范围内大肆扩张,通过剥削殖民地的资源、劳力的方式实现了物质文明进步。如马克思所言:“当我们把目光从资产阶级文明的故乡转向殖民地的时候,资产阶级文明的极端伪善和它的野蛮本性就赤裸裸地呈现在我们面前。”[4]690在他看来,西方文明的发迹史“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20]。当今,西方文明依然将“文明冲突”视为文明相处的主旋律。如在塞缪尔·亨廷顿看来:“不同文明集团之间的关系几乎从来就不是紧密的,它们通常是冷淡的并且常常是充满敌意的。”[6]228事实上,和平的外部环境对文明进步至关重要,中华文明向来秉持和平之道,从春秋时期就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传统,也有“化干戈为玉帛,止兵戎致和平”的政治主张,更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和平是发展的保障”[14]457,中华文明正是因为以“和平”为追求,才得以在和平的外部环境中不断传承、进步。因此,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弘扬“和平性”,致力于与不同文明和平相处,为文明进步营造和平的环境,探索中华文明在追求和平中前进的道路。

另一方面,新时代弘扬“和平性”,就是始终要在斗争中寻求和平。文明的进步需要和平,但是文明进步的环境注定不是只有和平,而是“同一性”与“斗争性”交织并存,因此不能因为向往和平而放弃斗争。质言之,放眼人类文明史,斗争也是推动文明进步的重要源泉。例如,在马克思看来,在阶级社会中“没有对抗就没有进步。这是文明直到今天所遵循的规律”[21]104。具体到资本主义文明而言,其也是在斗争中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即“资产阶级文明迟早总会征服封建的野蛮状态”[21]518。可以看到,斗争在人类文明史上曾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长久的斗争也“势必会把文明社会一时间抛进野蛮状态”[19]586。所以,在斗争中寻求和平应该是现代文明交往的主旋律,要遵循中华文明“止戈为武”的战争辩证法和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22]的宝贵思想,坚持在斗争中寻求和平。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弘扬“和平性”,既走在和平进步的道路上,也不能忘记必要的斗争对文明进步的重要价值,以正确的方式与不同文明相处,在斗争中争取和平,探索中华文明在斗争中进步的道路。

三、文明图景: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价值旨归

总体来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需要科学传承思想成果,又需要充分弘扬文明特性。因此,在传承与弘扬中,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然创生崭新的文明进步图景、文明交往图景与文明人本图景。

(一)文明进步图景:为人类文明进步积蓄磅礴动力

一方面,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人类文明整体性进步贡献动力。从人类文明史来看,人类文明构成单元的复兴、进步、转型推动着人类文明整体向着更高层次进步。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的复兴即文艺复兴运动结束了欧洲黑暗的中世纪,此后的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标志着西方文明的复兴与进步。在西方文明复兴历程中诞生的诸多文明成果构成了资本主义文明兴盛的思想基础,并伴随资本主义文明在世界范围的扩张而传播。这些文明成果的积极成分在世界范围的扩散与发展,推动人类文明整体实现了长足的进步,如马克思所说的“资产阶级文明迟早总会征服封建的野蛮状态”[4]36。就中华文明而言,随着文明进步步伐的加快和文明成果的丰富,尤其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所取得的文明成果的日益丰富,中华文明再度兴盛的条件已经具备。同时,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和平性”决定了中华文明的进步历程也是中华文明的最新成果在世界范围内以和平方式传播、交流和展示的历程。因此,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将作为先进文明推动人类文明整体向着更高层次进步。

另一方面,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也为人类文明多元化共进贡献动力。目前,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中华文明的引领性和示范性正在不断提高。与此同时,从当前人类文明的现状来看,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等古老文明的复兴势头已开始显露,南美、非洲内部的古老文明也逐渐走上进步的快车道;另外,直到今天,近代古希腊、古罗马文明复兴所创造的文明成果依然有其生命力,资本主义文明还有其存在的历史合理性,可以说,当前人类文明的进步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可以断言,伴随着中华文明复兴进程的推进,其引领性和示范性必将继续提高,中华文明进步的成功经验包括文明进步的道路选择、文明进步的形态建构等,都将为古印度、古埃及、南美、非洲等古老文明的进步提供有益借鉴,也将为当前资本主义文明克服其局限性、使其在一定历史场域内适当发挥其合理成分而提供有效补充。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将在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历程中,最大程度上凝聚起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合力”,促成人类文明的多元化共进。

(二)文明交往图景:为全球文明倡议培育践行主体

202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提出了“全球文明倡议”,该倡议为当前乃至未来人类文明交往秩序标识了正义范式,也寄托着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交往走向正义的愿景。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将为全球文明倡议培育践行主体。

在人类文明史上,多元多样的文明格局长期存在,即使是世界性的战争与冲突也未能使之改变。在多元多样的文明格局中也有相对兴盛的文明在发挥引领作用,主导着文明交往秩序。在中国历史上,中华文明在繁荣兴盛时就成为区域文明的主导者,并依据自己的意志建立起了“朝贡体系”,且将实力所能辐射到的文明主体都纳入这一体系之中,事实上就是一个以中华文明为主导的文明交往秩序。在欧洲历史上,古希腊、古罗马文明在繁荣时也在欧洲建立起由其为主导的文明交往秩序,为各文明提供了良好的生存、进步环境。近代在古希腊、古罗马文明复兴中诞生的资本主义文明则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以其为主导的文明交往秩序,但是充斥着压迫剥削,充斥着如马克思所说的“血与火”的交往秩序,这种秩序导致了文明交往的失义,而“全球文明倡议”的提出恰好为当代人类文明交往秩序标识了正义范式。

如人类文明交往秩序曾为资本主义文明所主导一样,“全球文明倡议”作为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交往愿景,也需要有一个正处于繁荣兴盛之中且有着勃勃生机的文明去主动践行,并在其中发挥引领作用,使之从应然转化向实然。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恰如其分地为“全球文明倡议”向实然的转化创生了践行主体。中华文明有着突出的“包容性”与“和平性”,因此,在弘扬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时,必将引领“全球文明倡议”成为人类文明交往的普遍遵循,即在世界范围内用“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23],开创相较于资本主义文明所主导的文明交往秩序更为正义的交往范式,“努力开创世界各国人文交流、文化交融、民心相通新局面,让世界文明百花园姹紫嫣红、生机盎然”[23]。

(三)文明人本图景: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培育时代新人

如马克思所说:“因为要多方面享受,他就必须有享受的能力,因此他必须是具有高度文明的人。”[24]由此可窥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文明进步的终极旨归。因此,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将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培育更多时代新人。

“新人”是一个多维度立体的概念,其诞生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高度协调发展之中。在弗洛姆看来,无论是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还是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两种体系都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它们的目标都是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和增加财富,它们两者都是由管理阶层和职业政治家来经营的社会”[25]。显而易见,如此这般的进步所造就的人只是“单向度”的“经济人”,其只表征着物质文明的单一进步。毋庸置疑,“单向度”的人绝不是马克思所说的“有享受的能力”的人。其简单的享受能力只表现在物欲满足、物质享受等金钱的消费上,这样的人一定谈不上是“新人”。

反观中华文明,事实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实践方略已然致力于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并始终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就人民群众首创精神的发挥而言,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弘扬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将让人民群众的个体价值得到深度彰显,即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乃至身体健康素质等个人价值的构成要素在其发挥首创精神的过程中得到充分锻炼,人民群众的综合素质得到显著提高。同时,就尊重人民群众主体而言,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始终在用弘扬“创新性”所取得的创新成果积极回应人民群众需求,并以此为价值导向追求文明进步,这也让人民群众的文明价值得到全面突显。因为文明进步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等各个文明向度系统而全面的进步,所以作为文明进步价值实现主体的人民群众,必将伴随着文明的全面进步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最终成为具有享受文明成果能力的“新人”,成为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6],成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N].人民日报.2023-06-03(1).

[2]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2).

[3] 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 陈学明.重读《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42.

[6]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3.

[7]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

[8]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13.

[9]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1] 李艳艳.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及其当代价值[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4.

[1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374.

[1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5] 黑格尔.美学:第2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93.

[16] 老子[M].饶尚宽,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7:119.

[17]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13.

[18] 黑格尔.历史哲学[M].王造时,译.上海:上海书店,2001:436.

[1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20]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22.

[2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22]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45.

[23]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2023年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23:276.

[2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0.

[25] 费洛姆.人的呼唤:费洛姆人道主义文集[M].王泽,刘莉,雷希,译.上海:三联书店,1991:97.

[26]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339.

责任编辑:顾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