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物质变换理论的生态意蕴

2024-04-29 23:16顾鹏
秦智 2024年2期
关键词:新时代马克思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物质变换理论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深刻的理论支持和启示。本文旨在对马克思物质变换理论进行深入探究,全面分析其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以及其在生态学领域的应用和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作用,并探究马克思关于物质变换理论的概念源起以及其深层次内涵;通过深入剖析马克思对物质变换的认识和理解,探讨其对当代自然、社会,经济学等领域的重要贡献;此外,还试图探究物质变换思想在生态学领域中的应用,探讨物质变换思想在解析和解决环境问题方面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物质变换;生态意蕴;新时代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4.02.025

一、马克思物质变换理论的概念溯源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经济学批判草案》《1857-1858年经济学笔记》和《资本论》无不体现这个概念,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和《自然辩证法》等著作也大体上引用了物质转化的思想。物质变换作为马克思在文章中不断提出的概念,他的成功离不开前人的理论基础,而在这之中,德国化学家李比希的“归还定律”、摩莱肖特的自然哲学立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李比希提出了“回归法则”,将土壤、作物、牲畜以及人类的日常需求紧密相连,明确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大规模地对自然环境进行开发,从而破坏了人类与土地之间的物质循环,给农业带来了严重破坏并妨碍了社会物质循环的正常进行;而摩莱肖特在李比希的理论基础上,更进一步地提出物质变换活动是地球上一切活动的核心要素;这些理论都为马克思的物质循环理论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始于1842年《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讨论》,马克思已经认识到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物资分配的不均匀性;而在《1844年经济学与哲学手稿》中,他更是明确提出了自然是人类的生命本质并非是生活的工具,并强调了“社会是人与自然的紧密结合”这一观念。可以观察到,在马克思的思想演进过程中,他继承了前人理论的思想遗产,但也在深入探讨资本主义社会前进时所产生的问题时逐渐塑造出了自己的物质变换思想,并将其应用范围扩展至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最终形成了自己的思想逻辑和理论体系。到了21世纪资本对于自然的迫害依旧存在,尤其在一些资本主义社会国家里尤为严重,而百年前诞生的马克思的物质变换理论则早就预见了资本对于自然的损害。因此,研究马克思物质变换理论的深层内涵,可以为我们寻找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提供答案。

二、马克思物质变换理论的深层内涵

(一)以人与自然为基础的物质变换思想

马克思在研究物质变换理论时,对当时社会的状况与社会生产等进行系统分析之后,意识到资本主义的发展对自然造成了不可逆的损害和破坏。由于资本主义追求无限的经济增长,在生产过程通常伴随着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气候变化、社会不平等和土地利用变化等一系列环境损害,大规模的自然资源开采、工业化生产、化学污染和大规模土地开发等行为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导致资源过度利用、生态系统崩溃和气候变化等问题。最近的福岛核污水排放事件,更是能证明资本主义社会为了资本利益忽视自然,从而对自然环境造成不可逆的负面影响。

马克思一直认为“自由王国”的制度建设必须以自然与社会和谐发展为前提,只有在发展的同时兼顾自然环境才能真正的实现“自由王国”;而忽视自然的疯狂发展最后只会导致各种生态问题,最终影响人类自己。马克思的物质变换理论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置于理论的核心位置,强调了物质生产过程,将人类劳动视为改变自然界物质形态以满足需求的关键因素,不仅关注了劳动和生产力的角度,还分析了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形式对人与自然的互动产生的影响;此外,也提供了考虑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强调资源有限性和环境影响,鼓励在物质生产和消费中实现平衡,以保护自然环境并满足未来世代的需求。所以,马克思物质变换理论是以人与自然为基礎的思想,不仅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还引导了对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深入思考。

(二)经济界域出发的物质变换思想

按照马克思的理论,人类社会的存在和进步都以物质生产为根基。物质变换理论探讨了生产过程中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转化,以及如何通过劳动来改变自然界的物质形态。由于资本主义产业生成,城市居民在各个重要区域的集结和优越性无疑使城市成为社会和历史进程的焦点,生产交换过程中物质变换断裂也使得生产和消费出现异化。资本主义社会中各个方面的物质变换皆“与自然代谢相脱离”,尤其随着生产力的提升和经济的不断发展,资本在促进工业进步的过程中对这些领域的物质交换也产生了越来越深刻的影响。对于经济界域的物质交换来说,需要进行资源配置,包括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等要素,更需要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进行有效的配置和利用以实现经济增长和发展。马克思的物质变换理论注意到了这点,并探讨了不同生产方式下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并强调自然资源合理分配对于经济稳定运行的重要性。

正如马克思所说,“市场的扩张跟不上生产的扩张。这种矛盾不断加剧,资本主义生产也不断呈现新的‘恶性循环”。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一直呈现出了定期循环的特征,这种周期性趋势一直在资本主义历史中反复出现,并带来了经济和社会的混乱。马克思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在他的物质变换理论里着重强调了经济基础对社会的影响,特别关注生产力、生产关系和资源配置等经济问题;并从劳动和价值的角度探讨了劳动力如何通过物质生产过程分析了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如私有制和公有制以及它们如何影响资源的利用、社会分配和财富的创造;为资本主义社会如何跳出恶性循环提供了解决方案,即合理的分配自然资源与正确协调人与经济自然的关系,这也使得物质变换理论在经济领域具有了重要意义。

(三)社会结构出发的物质变换思想

马克思提出:“物质变换”是自然必然性,是“一切社会形态”“一切可能的生产方式”的基础。人类未来产生的只是“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物质的互动和转化一直是我们现实世界的基础构成,它们深刻地塑造了社会的形态、政治的格局以及人们的思维体系等方面。在马克思深入探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时,他十分清楚物质转化规律在推动生产和社会变迁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主张“物质转变”的过程是自然规律,它构成了“各种社会结构”和“各种潜在的生产模式”的底层,人类唯一能做的就是“理智地调控自己与自然的物质交换”。因此,马克思认为,“物质形态的改变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并深入思考了这个过程的各个方面,认识到人类历史上的社会阶级斗争是这种变革的推动力量,因为这种斗争促进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正因为如此,物质变换被认为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和推动力量,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自然资源与社会生产一直紧密联系,并随着技术与科技的发展,社会的各个方面在生产发展方面越来越依赖于自然资源的运用,这导致人类和社会与自然条件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互动。因此,马克思的物质变换理论逐渐成为现代社会科学的基础之一,为我们深入理解社会结构的运作和变迁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

三、物质变换思想生态意蕴的理论意义

(一)为发展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思想提供理论基础

马克思的物质变换理论提供了一系列有助于维护生态环境的方法:首先,它强调资源管理和可持续性,通过合理的资源利用来减少过度开采和浪费,从而维护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其次,它促使制定环境保护政策,限制污染和环境破坏,以维护生态环境的美丽性;再次,它鼓励循环经济,推动废弃物的再利用,减少资源消耗,加强对环境问题的认识,鼓励人们积极参与环保活动;最后,考虑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而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取得平衡,维护了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和美丽性。马克思始终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强调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紧密相互依存关系,他指出,“自然界是人类身体和精神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此外,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需求和受自然环境影响的程度也愈加深远,马克思以唯物主义思想重新阐述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互动逻辑和价值意义,并提出了人类和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他警告人们,“如果人类不控制对自然的利用,将会导致环境破坏和资源耗尽,甚至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因此,人类必须以更加合理的方式来调整物质和自身的生产方式,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以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马克思的物质变换理论也使得我们意识到,人类不能无限制地利用和消耗自然资源,必须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以免资源枯竭和环境崩溃。

(二)为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点亮前进道路

2023年7月17日至18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召开。在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了一个观点,那就是接下来的五年将会是打造美丽中国的决定性阶段。我们有必要深入理解和践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方针,坚决支持并执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构建美丽中国的重任放在实现国家繁荣和民族复兴的主要目标上,致力于推动城乡人民居住环境的显著改变,让美丽中国的建设显著推进;借助优质生态环境助力高品质发展,有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进程。因此,我们要维护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和美丽性,以期解决当今社会的挑战和问题,始终坚守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哲学,并在实际的生态文明应用中贯彻这个观念,以实现社会进步的目标。

四、结语

对于新时代的生态文明,物质变换思想在提醒我们必须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关注后代子孙的生存与发展,为我们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内在联系、促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提供了重要帮助。简单来说,把物质转换为理念的思考方式,为新时代的生态文明观念奠定了理论的基础,它强调了持久发展、绿色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关键要素,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以及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53

[2]崔永杰.福斯特对马克思“新陈代谢断裂”理论的生态学重构[J].社会主义研究,2013(2):136+142.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26.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926-927.

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厅基本业务专项,项目名称: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新思想研究(项目编号:135209515)

2020年度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研究课题,项目名称:黑龙江生态文化资源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研究(项目编号:20514)

顾鹏,(1998.1-),男,汉族,江苏无锡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原理。

猜你喜欢
新时代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一个半世纪后的卡尔·马克思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媒体时代下的编辑工作研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