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好粮食储备 保障粮食安全

2024-04-29 00:44:03邓亦武
新安全 2024年1期
关键词:储备粮储粮储备

邓亦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强调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中国储备粮管理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储粮)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胸怀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守住管好大国粮仓,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筑牢国家粮食安全防线,切实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备者,国之重也。”立足新发展阶段,充裕的粮食储备是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的底气所在,也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作为涉及国家粮食安全和国计民生的国有大型重要骨干企业,中储粮立足职责使命,努力担当作为,厚实储备、优化结构、科学布局,管好大国粮仓,确保国家急需时调得动、供得上。

立足国内,厚实储备。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粮食库存消费比警戒线是17%,但我国幅员辽阔、人口基数大、发展不平衡,市场容易出现异常波动,粮食储备应当多存一些,安全系数高一些。中储粮作为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支撑力量,在中央政府储备管理和执行粮食调控任务中承担重要职责,通过中央政府储备吞吐运作和执行最低收购价政策,有效发挥粮食安全“压舱石”、服务调控“主力军”、保供稳链“顶梁柱”作用。经过20多年的建设,中储粮管理的中央事权粮食库存充裕,并且做到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完全有能力应对国内外各类突发事件。

产销结合,优化结构。贯彻落实新粮食安全观,优化储备粮品种结构,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中央事权粮棉油包括小麦、稻谷、玉米、大豆、豆油、菜油、葵花油、棉花八大品種,储备粮品种结构合理,与市场消费需求相匹配。粮食储备品种根据农业生产、市场需求、群众消费习惯而定,随粮食生产和消费变化而调整,随着区域经济发展,消费格局逐步融合,粮食储备呈现区域多元化特征。我国大豆对外依存度较高,近些年中储粮立足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开拓多元进口渠道,提升国际粮源掌控能力,不断提升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能力。

科学布局,高效协同。中央储备粮是用于全局平衡的粮食资源,中储粮的直属库点覆盖了全国90%的地级市和95%的粮食主产县,完全有能力应对全国任一区域的紧急供应和持续保障。中央储备粮在保障全局需要的同时,强化战略要地和重要粮食物流节点布局,能够做到一声令下、全网协同、高效执行、保障有力,编织起中国粮食安全保障网络。

数量真实、质量良好

中储粮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全面推进绿色储粮和现代粮库建设,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从严治企,确保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

藏粮于技,实施绿色储粮。聚焦安全储粮,全面推广粮情检测、机械通风、环流熏蒸、谷物冷却“四合一”储粮技术,显著提高了对储粮生态系统的综合调节能力,解决了高大平房仓、浅圆仓、立筒仓等大型粮仓的储粮技术难题。聚焦储粮品质,研发推广的氮气储粮技术被誉为“粮食储藏技术上的一次革命”,摆脱了储粮过程中对储粮化学药剂的依赖,有效防止储粮害虫滋生、抑制粮食呼吸代谢、保持粮食品质新鲜,为市场提供可靠优质原粮。聚焦绿色储粮,创新推广“秋冬季通风降温、春季密闭隔热、夏季环流控温”的内环流控温技术,利用纯天然冷气循环,达到控温、保水、防虫效果,实现了粮食储藏环节的绿色无污染。目前,中储粮建立北方内环流为主、南方空调氮气相辅的储粮技术框架,中央储备粮绿色储粮覆盖率达到98%,中央储备粮宜存率稳定在95%以上,储存周期粮食损耗控制在1%以内,相当于节省300万亩耕地,开垦了“无形良田”。

藏粮于库,建设智能粮库。运用智慧化、智能化、信息化技术,推进大国粮仓现代化建设,让农民卖“舒心粮”、为国家收“放心粮”。实施“互联网+粮食收储”,推进粮食收储数字化转型,建立电子商务平台、智能出入库系统、智能扦检设备,推广粮食收购“一卡通”、“惠三农”APP,实现农民售粮扦样、检验、称重、结算全流程信息控制,实时掌握粮食收购品种、数量、价格、质量等动态信息,让信息多跑路、农民少跑腿,防止“人情粮”和“转圈粮”。实施“互联网+仓储管理”,智能采集粮温、仓温、仓湿、虫害等储粮生态环境数据,智能分析粮情监测数据,实现智能通风、智能气调、空调控温等功能,实时监测储粮安全。实施“互联网+储备监管”,构建中央事权粮食“全口径”和“全流程”智慧监管平台,推动监管理念、监管方式、监管手段变革,利用射频识别、传感器、智能图像识别等技术,实现25种行为智能预警,发挥远程监控“千里眼”作用,确保数量真实。

藏粮于企,坚持严格管粮。坚持管粮和管人相结合,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从严治企,坚决守住管好大国粮仓。严格制度,坚持治理完善、经营合规、管理规范、守法诚信,构建“三横三纵”风险管控体系,健全了仓储管理、轮换购销、财务管理、内控管理、监督检查等制度体系,做到了依法管粮,为中央事权粮食管理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障。严格管理,建立风险防控“三道防线”,实行三级监督检查和两级专项巡查制度,实施“人防、技防、法防、经济防”四位一体风险防控措施,落实“两条线”整改,打出风险防控“组合拳”;构建质量监督垂直管理体系,实施以“标准仓、规范库”为基础、“包仓制”为激励、“标杆库”为引领的三位一体仓储管理框架,不断发挥企业管粮的效率优势和制度优势。严格责任,全面建立储备粮管理责任制,设定“两个确保”底线,建立直属企业权力运行清单,创立602个基层党支部监督小组,打通全面从严治党“最后一公里”,用力拧紧知责、履责、尽责、问责链条,扛稳服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

国家急需时调得动、供得上

中储粮坚定不移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发挥垂直体系全国一盘棋优势,畅通内循环、服务双循环,成为服务国家粮食宏观调控的“主力军”,确保国家急需时调得动、供得上。

全网协同,全国一盘棋。统筹发展和安全,从国家安全的根本性、战略性、前瞻性谋划布局,构建全国一盘棋。以服务大局为战略目标,建成全国最大的农产品储备集团,成为国内唯一可以辐射全部省份的大型粮油仓储企业。以国家安全为战略导向,着力做实垂直管理体系,做强储备保障能力,做优服务粮食调控机制,用好两个市场资源,筑牢国家粮食安全屏障。以立足国内为战略基点,聚焦“两带五区”,即沿海港口带、沿江经济带,东北产区、黄淮海产区、西北产区、东南沿海销区、西南销区,发挥区域协同功能,织密粮食安全防护网。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中储粮全网协同,用最短时间向36个乡镇投放64万吨粮油,保证灾区群众一人一天一斤口粮的供应。

储运衔接,内外一张网。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160个重要粮食物流节点布局,构建三大粮食流通通道,形成横贯东西、连通南北的粮食流通网络,保障粮食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围绕北粮南运线,以东北粮食资源为腹地,打造环渤海营口、盘锦等下海入关关键节点,扩大北粮南运的发运和中转能力。围绕东粮西送线,建设了一批中转设施、铁路专用线和粮食码头,打通沿长江流域、陇海铁路跨区直运通道。围绕外粮内转线,采取“前港、中仓、后厂”物流模式,在沿海主要港口建立枢纽型粮油储备基地,形成国际粮源“大进大出、集聚集散”的吞吐能力。抗疫三年期间,中储粮每年投放粮食超过1亿吨,有效保障国内粮油市场供应。拓宽多元化进口渠道,维护了重要农产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纪律严明,上下一条心。坚守为国储粮、储粮报国,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意图。垂直体系忠诚担当,始终弘扬“忠诚、团结、务实、高效”文化,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铁军队伍,国家需要时,敢于负重前行。连续19年执行政策性收储任务,累计收购政策性粮油超过10亿吨,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产,为实现“十九连丰”提供了强大支撑。垂直体系坚持操守,始终心系国家大局,坚决服务调控,勇担社会责任,坚守公益类企业定位,把“确保中央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确保国家急需时调得动、供得上”作为中储粮工作的根本任务。

中储粮成立24年的实践证明,中央建立中储粮垂直管理体制的决策是正确的,利用市场手段、通过企业化运作保障中央储备粮常储常新的轮换机制是成功的,中储粮在服务粮食宏观调控体系中的主力军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中储粮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以建成高质量服务保障粮食安全战略支撑力量和世界一流农产品储备集团为目标,牢记职责使命,忠诚履职尽责,勇于担当作为,扎实推进中储粮“二次创业”新征程,奋力谱写服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新篇章!

(本文配图均由中国储备粮管理集团有限公司提供)

猜你喜欢
储备粮储粮储备
黑龙江省省级储备粮管理办法
释放钾肥储备正当时
书法欣赏
国家储备林:为未来储备绿色宝藏
绿色中国(2019年19期)2019-11-26 07:13:20
绥化市粮食局 强化地方储备粮管理
渭南农户储粮的调查与分析
中储粮企业全面预算管理之我见
国内首座球形粮仓储粮效果及特性
外汇储备去哪儿了
支点(2017年3期)2017-03-29 08:31:38
储备粮安全管理的分析与研究
现代食品(2016年24期)2016-04-28 08: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