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2024-04-29 00:44:03
《学习方法报》语文高考版 2024年48期

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一)

1.B(“核心是科技创新”错,原文第四段是说“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工具就是智能制造,也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

2.B(“现在的中国已成为数字化制造领域的领导者”错,由材料第二段“我们可以期待看到更多的创新和进步,使中国成为数字化制造领域的领导者”可知,此项将未知说成已知。)

3.C(第四段第一句观点是新质生产力在制造业发展方面的作用。A、B、D三项都能作为论据来支撑这一观点。C项虽提到“新质生产力”,但主要是阐述了轻工业在我国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4.①将促进我国的生产模式向信息生产模式转换,更加注重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②加快推动中国产业转型升级,进而大幅提高工业产品的科技附加值。

5.①新质生产力必须强化数字技术创新、加快数字技术应用;②让智能制造成为工业界的主流模式;③形成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6.B(“瞧,这才是生活”指的是莫洛特科夫想回到从前欢乐酒宴、纵情狂饮的生活岁月。“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指的是别里科夫对一切没有被政府明令禁止的事物都觉得可疑、害怕,想法并不一致。)

7.D(“果断而又矛盾”错。“两眼放光”这一细节,写出了莫洛特科夫决心把衣袋里的一卢布全给侍者的自高自大的心理。)

8.①“服务都不会!莫洛特科夫想道,难道这是服务生吗”写出了莫洛特科夫的失望之情;②“我,或许是一个富甲一方的淘金者”“我会来把他们这里所有的镜子都砸碎”写出了莫洛特科夫虽不富有却要假装成有钱人的虚荣;③“也许,明天他们不得不揪着我的衣领,把我拖出去”写出了莫洛特科夫的担忧之情;④“鬼才知道,他们怎么晓得我只有一卢布,还是从佩图欣那儿借来买煤油的,而且必须在周四还,啊”写出了莫洛特科夫的心虚。

9.甲组答案示例:①莫洛特科夫糟糕的心情与天气有关,好天气使人心情愉快,坏天气使人的心情变得极为糟糕。②莫洛特科夫在酒吧想起了从前那些欢乐酒宴、纵情狂饮的岁月,面对眼前不如意的生活,常常使人想起自己过往的所谓幸福岁月,以期麻醉自己的心灵。③喝红菜汤也好,吃俄式虾也好,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生活方式,我们不必埋怨生活,也不必生活在虚幻之中。

乙组答案示例:①姿态在本文中指的是神情举止和气度。②其表现就是,看见一家小酒馆,莫洛特科夫沮丧的心情立刻变得愉快起来,在酒馆他被很好地服务着,他可以抓住侍者,可以埋怨别人,向别人建议,可以向周围的人冷笑,可以装着一副愤怒高傲的样子,甚至可以冒充有钱人。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尊严与生活的盼望。姿态与一个人的地位有联系,也决定着一个人的性格。

10.B、E、G

11.D(大牢,指祭祀时并用牛、羊、豖三牲。“少牢”是祭祀时只用羊、豕二牲。)

12.D(由材料二“知以身取节者,则知足矣”可知,子思是说明白以实际行动来恪守节操,就知道满足了,而不是说“就实现志向了”。)

13.(1)所以,学习,本是要学着做圣人,而不是要学做不守道的人。(2)有的人可以具有公侯一样的尊贵地位,但那些财物丰裕的人却无法达到,难道不是因为志向不同吗?

14.荀子认为圣人的标准是对礼能深思熟虑,坚定守禮,加上爱好礼。子思认为圣人的标准是品德美好。

15.B(“诗人对没有收到知音生前寄来的书信感到很痛心”错误,“地下无尺素”表明徐禧已战死,地下没有书信寄回来,并不是说知音生前寄来的书信。)

16.①对现实的无奈之情:时势跟我所想的不一样,自己却无力改变的无奈;②对为国杀敌的渴望之情:诗人时刻警惕着,决心为国杀敌。

17.(1)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2)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3)示例: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18.A:学写字也一样   B:教育一个孩子写好字

19.语句②可修改为:人们(或一个人)通过造型创造审美的意境。语句⑤可修改为:这与个人的性格、气节、学识、素养、境界是有很大关系的。语句⑧可修改为:抑或粗俗、杂乱、丑拙、怪异。

20.①语意更加明确;②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③保留“一朵一朵”展示出花开的具体过程,“满”突出了满园都是香蕉香味的状态。

21.两个逗号承接“每逢昙花盛开夜色中”一句,第一个逗号因“守”和“闻”是两个连续的动作之间,可以使用逗号。第二个逗号因最后一句属于句中插入的解释性、补充性的语言,前后可以用逗号表示停顿。

22.语言文字运用I中的“不然”表示否定对方前面所说的话,常用在句子的开头。语言文字运用Ⅱ中的“不然”表示如果不这样,那么就会出现不同的结果。

23.略。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礼的道理实在是深啊,“离坚白”“合同异”这类事物的辨别与分析一旦与礼相遇,立刻就被淹没;礼的道理真是伟大啊,那些擅自编造典章制度、邪僻浅陋的学说,一旦与礼相遇,立刻就会消亡;礼的道理实在是高明,那些胡作非为、放荡不羁、轻薄浅俗而又自命为高的人,一旦与礼相遇,立刻就会败倒。所以真正的绳墨标准在那里,就没法混淆曲直来欺骗人了;秤摆在前面,就没法混淆轻重来欺骗人了;规矩设立了,就没法混淆方圆来欺骗人了;君子明察于礼,奸诈不实的学说就没法欺骗人了。所以绳墨是最直的;秤是最公平的;规矩是方圆的最高标准;礼,则是为人、治国的最高准则。不遵守礼,不重视礼,就是不走正道的人;遵守礼,重视礼,就是走正道的人。在礼之中,能思考,叫作深思熟虑;在礼之中,能不变,叫作坚定。能深思熟虑、能不变,加上爱好礼,这就是圣人了。天,是高的极限;地,是低的极限;无穷,是广大的极限;圣人,则是道德的最高标准。所以,学习,本是要学着做圣人,而不是要学做不守道的人。

材料二:

子思到齐国,一个须眉俊美的宠臣站在齐国国君旁边,齐君指着那宠臣,笑着对子思说:“假如相貌可以改变,我不惜把这样美好的相貌易于先生您。”子思说:“这不是我想要的。我所希望看到您提倡礼仪,使百姓富裕,从而使我能够在您的国家做生意,互换所需,我想要的就这么多。没有这些看似美好的胡须,不是我所担忧的。帝尧身高十尺,眉毛有八种颜色,确实是圣人的相貌。帝舜身高八尺有余,面颔都没有毛发,也是圣人。禹、汤、文武、周公勤思为民,操劳伤形,有的胳膊折断、走路仰视,有的胫毛脱落、弯腰驼背,同样也是圣人。他们都不是因为相貌俊美才获得圣人的称号。一个人是否圣贤,在于其德行如何,怎么会在于相貌是俊美还是丑陋呢?况且,我先祖孔子生来就没有胡须,但天下王侯并未因此而减少对他的敬重。这样说来,我只忧虑我的品德是否美好,而不担心鬓发胡须是否稠密。”

子思对子上说:“有的人可以具有公侯一样的尊贵地位,但那些财物丰裕的人却无法达到,难道不是因为志向不同吗?而成就这种志向的,难道不是靠克制自身的欲望吗?色彩艳丽的织锦,穿在身上仅仅是用来保暖的;祭祀时用的牛、羊、猪三牲,吃了也不过用来填饱肚子,明白以实际行动来恪守节操,就知道满足了。只要满足于已经得到的,就不会拖累他实现志向了。”

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二)

1.A(“甚至形成真正伟大的作品”错。第6段明确告知读者“伟大的艺术作品都存在两难结构”,而根据第3段可知,两种常规选择之下,都有主题思想,也都有简明的结论,但其无法形成“最为难的结构”,故而无法形成“真正伟大的作品”。)

2.B(“其表意完全相同”错,原文第2段中的“拐杖”指的是后人为了讲解、分析伟大的艺术作品而强加给它们的明确的主题思想和结论,而第7段中的“调解方案”指的是评论家出于世俗心理而对原作的艺术思想所作的歪曲、窄化,二者表意并不完全相同。)

3.D(首先明确第7段的观点:“两难的调节方案”会让大量有可能问鼎伟大的作品与伟大无缘。D项不符合第7段的观点。)

4.示例一:贾宝玉“正邪两赋”的形象特点体现了“两难”。在一些人看来,贾宝玉是情痴情种,聪明灵秀,文采风流;而在另一些人看来,贾宝玉是不肖子孙,乖僻邪谬,不学无术。

示例二:王熙凤的人物形象特点体现了“两难”。一方面,她精明能干,八面玲珑,将贾府打理得井井有条,是“脂粉队里的英雄”;另一方面,她专权敛财,严苛待下,心狠手辣,“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这些特点让读者很难对王熙凤的形象特点形成统一的结论。

5.第一层(1-2段):通过否定人们对好作品的错误认知,提出并举例论证了“伟大的艺术作品,没有清晰的主题思想,也没有简明的结论”的中心观点。

第二层(3-6段):通过具体分析《伽利略传》和《老人与海》这两部作品,论述伟大的艺术作品都存在两难结构。

第三层(第7段):从评论者和创作者两个角度说明“两难的调解方案”会让大量有可能问鼎伟大的作品与伟大无缘,间接论证中心观点。

第四层(第8段):总结伟大作品的特点,重申观点。

(层次相近即可,第二、三层可以合并为一个层次,比如可以总结为“或直接或间接地举例论证伟大的艺术作品都存在两难结构”。)

6.C(“与文中老陈的出场关联不大”错误。由下文可知,老陈对当地的历史有所记录,也较为了解,因此,上文写“村子的名称及村中的堡垒,宁鲁堡曾是明代的卫戍要地”等内容,其实已为下文老陈的出场作了铺垫。)

7.D(D项中“既表现了他对考古的浓厚兴趣,也表现了他想成长为一个专业考古学家的强烈愿望”错误,句子④中老陈再次提到“带个考古学家来”,主要表现了老陈在缺少外部支持的窘境下想进一步了解当地历史的迫切愿望。A项,句子①中的三个“没有人”意义不相同,第一个“没有人”是指过去没有人,第二个“没有人”是指现在没有人,第三个“没有人”是指以后没有人。)

8.①第一次是老陈待客之道的表现,同时也表明当时环境的艰苦;②第二次表现了“我”与老陈继续交流的愿望。

9.①“客观真实性”:“我”和老陈交流的许多内容,不是从“我”的角度转述出来,而是让老陈直接“说”出来,作者只是如实记录,这样就能突出老陈所介绍的家乡风物、家乡历史的真实性。②“个体的独特性”:老陈对当地风物、历史十分了解,滔滔不绝地讲当地烽火台、古城墙以及村名的历史含义,如数家珍,体现出老陈作为农民“考古学家”的独特性。

10.C、E、G

11.B(A.“顾”在文中是“回头看”的意思,《鸿门宴》中“大行不顾细谨”的“顾”是“顾及”的意思,二者意思不同。B.“竟”在文中是“到底”的意思,《项脊轩志》中“何竟日默默在此”的“竟”是“整,全”的意思,二者意思不同。C.“用事”在文中是“当权”的意思。“意气用事”中“用事”的意思是“办事,做事”,二者意思不同。D.“笃”在文中是“病势沉重”的意思,“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笃”的意思是“坚定地,切实地”,二者意思不同。)

12.B(文中齐浣说“公可谓救时之相耳”,并且“崇喜”,认为“救时之相,岂易得乎”。这都说明齐浣只是客观评价姚崇作为宰相与古代“管晏”的不同而已,谈不上“觉得姚崇水平一般”,更不是“看不起他”。)

13.(1)昔日鲍叔牙对于管仲,子皮对于子产,都是前者职位在后者之上,因为前者能够了解后者的贤能而甘居其下。(2)但是在位的时间长了,近来对勤政逐渐有所懈怠,这时候往往就会有小人乘机接近讨好皇帝,你们两个人一定要记住啊。

14.材料一的最后一段是司马光的评论,最后给予了卢怀慎较高的评价:“崇,唐之贤相,怀慎与之同心戮力,以济明皇太平之政,夫何罪哉!”他认为唐明皇的盛世基业,是姚崇和卢怀慎两人齐心协力的结果,对卢怀慎给予了高度的肯定。

15.D(“语言明白如话”有误。文中多处用典,说明诗句有渊源,读者须有一定积累方可理解透彻,可见语言并非明白如话,应为“语言平实质朴、有底蕴”。)

16.安边御敌的见解:①推行仁政。通过使用孟子见梁惠王的典故,表达了对儒家仁政思想的推崇,表明守边应推行仁政。②重视农业生产(或“以耕养战”)。通过使用李牧在边关屯田的典故,表明发展农业生产才能使边军粮食充裕,边防稳固。③养民富民。通过推行善政,使边关民众衣食丰足,才能得到民众拥护,有利于守边御敌。④讲究谋略。通过使用张良的典故,表明需要像张良一样运筹帷幄,使用良谋妙策,方能有效御敌,使边关安宁。⑤重视良将的选拔和任用。认为士兵需要得到合适的统帅,这样才能抵御来犯之敌。

17.(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2)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3)秋月春风等闲度/来吾道夫先路

18.①面粉主要由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成分组成②使制品体积膨大

19.淀粉中所含的淀粉酶能将淀粉转化为麦芽糖,进而继续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供给酵母发酵所需要的能量。

20.①扼腕长叹/扼腕叹息   ②喜不自禁/欣喜若狂/喜形于色   ③倒背如流/滚瓜烂熟/烂熟于心

21.相同:两处均用一些代表人物的话语突出了教材对人的巨大影响力,具体可感,引发读者思索。

不同:前者是从教师的角度谈教材的内容给学生带来的巨大启发,并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后者是从学生家长的角度谈教材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深远影响,甚至可能会重塑学生的性格。

22.示例:史铁生《我与地坛》对我的影响较大。该文让我懂得,生老病死不过是上天的安排,我们可以做的就是努力完成自己的使命;该文让我懂得,苦难会使你更坚强更优秀,只要你不被它打倒;该文让我懂得,父母不易,我们应用自己的真心回报他们。

23.略。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姚崇曾有一次为儿子办丧事,请了十几天的假,从而使得应当处理的政务堆积成山,卢怀慎无法决断,感到十分惶恐,入朝向唐玄宗谢罪。唐玄宗对他说:“朕把天下之事委托给姚崇,让您对雅士俗人起镇抚作用罢了。”姚崇假满复出之后,很快便将未决之事处理完毕,不禁面有得意之色,回头对紫微舍人齐浣道:“我做宰相,可以与历史上哪些宰相相提并论?”齐浣没有回答,姚崇继续问道:“我与管仲、晏婴相比,谁更好些?”齐浣回答说:“管仲、晏婴所奉行的法度虽然未能传之后世,起码也做到终身实施。您所制定的法度则随时更改,似乎比不上他们。”姚崇又问道:“那么到底我是什么样的宰相呢?”齐浣回答说:“您可以说是一位救时之相。”姚崇听后十分高兴,将手中的笔扔在桌案上说:“一位救时宰相,也是不容易找到的呀!”

卢怀慎与姚崇同时担任宰相,自认为才能不及姚崇,所以每遇到一件事,都会推让给姚崇来处理,当时的人将他称为“伴食宰相”。

司马光评论说:昔日鲍叔牙对于管仲,子皮对于子产,都是前者职位在后者之上,因为前者能够了解后者的贤能而甘居其下,将治理国家的大权交给他们,这种做法受到了孔子的赞赏。汉朝丞相曹参自认为才能不及萧何,因而完全奉行萧何制定的法度,没有变化或修改的内容,汉家的功业即因此而得以成就。如果不贤的人当权,作为他的僚属,为了苟全性命保有禄位,无原则地秉承上司的旨意行事,不顾国家的安危得失,这种人真是国家的罪人。如果贤良明智的人当权,作为他的僚属,用欺诈蛊惑来扰乱他的部署,用独断固执来削弱他的权力,用百般嫉妒来诋毁他的功绩,用执拗乖僻来窃取他的名望,这种人也是国家的罪人。姚崇是唐朝的贤相,卢怀慎与他齐心协力,为的就是成就唐明皇太平盛世的基业,责备他什么呢!

材料二:

唐朝的卢怀慎,清正廉洁,不谋求钱产资财。他的住宅和家里的陈设用具都非常简陋。身份高贵以后,妻子和儿女仍免不了经常挨饿受冻,但是对待亲戚朋友,卢怀慎的帮助和接济非常大方。

后来他担任黄门监兼吏部尚书期间,病卧在床很久,宋璟和卢从愿经常一起去探望他。卢怀慎一直很器重宋璟和卢从愿,看到他们俩来了,心里非常高兴,留他们很长时间,并叫家里人准备饭菜。端上来的只有两瓦盆蒸豆和几根青菜,此外什么也没有。卢怀慎握着宋璟和卢从愿两个人的手说:“你们两个人一定会出将入相,做国家的藩篱、皇帝的辅臣,皇帝寻求天下大治的心思很急切,但是在位的时间长了,近来对勤政逐渐有所懈怠,这时候往往就会有小人乘机接近讨好皇帝,你们两个人一定要记住啊。”过了没几天,卢怀慎就死了。他在病危的时候,就亲手写了一封奏章,向皇帝推荐宋璟、卢从愿、李杰和李朝隐。皇帝看了奏章,对他的离世越发哀悼惋惜。

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三)

1.B(“更注重……”错,原文并不是递进关系。)

2.D(A.原文是说“似乎变成了一节‘文化慢直播课堂”;B.无中生有,曲解原意;C.“将取代”错,原文是“且不论……能否常青”。)

3.B(材料二观点为“规范直播带货”,A、C、D都是规范直播带货所采取的措施,B项为更多企业和商家走进直播间的原因。)

4.①例举、概括网络直播中存在的不规范现象,引出文章论点:为行业设路标、画红线,以除弊兴业。②接着从完善法律法规、多方协同共治两方面阐述了如何规范直播带货行业。③最后总结全文,强调了规范直播带货的意义。

5.①商家主播:主播要不断提升业务能力,努力成为有内涵、有温度的知识型主播;商家须遵纪守法,强化自律,诚信经营。②政府施策:充分利用好已有的法律法规护航行业发展;针对网络消费市场的新模式、新业态,及时完善规则制度,规范行业行为(若回答“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和“监管部门应对电商直播相关违法违规行为加大打击力度”也可)。

6.D(A.“幸灾乐祸”错,能一眼认出,可见李花开留给陆婧的记忆深刻,“也受过伤啊?”是内心的疑惑;B.“对物质生活的重视”错,是在那个特定时代背景下,内心的不安全感迫使她屈从现实;C.“都表现了……”错,第一次没有愤怒,原文“这是一个本身不含褒贬的感叹词,但在那刻,李花开喊出它来表达的是决不同意”。)

7.A(从丁香的“苦而甜”,可见陆婧的内心并非全是温暖愉悦,而是略带悲凉感慨。)

8.①女性的细腻笔触更易传达出细节的巨大张力,表现出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情感。如,陆婧被起子胁迫时的心理变化、摔电话的情景等,使人物形象更立体丰满。②女性的敏锐观察,既巧妙推动情节发展,又引人深入认识人物,如小说不止一次写到李花开的脖子、写到炉子等,以前后呼应,引人思考作者如此安排的深意。③女性视角更能真实自然地呈现女性的情感世界,表现出新世纪女性崭新的生命气象、健康的人格力量,使主旨更鲜明。

9.①信使是传达消息、递送信件的人,李花开夫妇曾是帮助陆婧和肖恩两人传递信件的爱情信使;②陆婧的爱情让李花开看清了起子的为人,重新理解了爱与人生的值与不值,毅然抛弃将就,选择了自己想要的生活,从这一意义说,陆婧是李花开命运、人生的信使;③李花开以诚实守信、一腔孤勇、绝不苟且的自我重生,传递给人们应该如何掌控情感、命运的启示,从而深化主旨,她又何尝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信使。

10.C、E、H

11.D(谥号多为褒,但也有贬。)

12.C(“一生共谏二百余事”错,原文是“所谏前后二百余事”,不一定是一生共谏二百余事。)

13.(1)你难道不知道黄金在矿石中多么珍贵?精心锻造成器物,人们都把它看作宝贝。(2)你曾有比管仲射中齐桓公的带钩更大的罪过,而我对你的信任却超过了齐桓公对管仲的信任,近代君臣间的融洽相处,难道有像我这样对你的吗?

14.①讲原则,执政公允;②有才志,忠诚奉国;③敢直谏,匡君之过。

15.D(“多处运用联想与夸张手法”错,本诗“迢迢见明星”是说遇见了明星仙子,后面描写见仙人的情形,应是想象多,没有多处用夸张。)

16.内容上,通过描绘美妙瑰丽而虚无缥缈的仙境,与现实世界形成鲜明对比,表现自己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对现实的憎恨与反抗;手法上,借助丰富的想象、神话传说,描述了一段游仙经历,表现了诗人的出世思想;风格上,与神仙的同游让抒情主人公蒙上了一层浓郁的谪仙味,使诗歌风格飘逸,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17.(1)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   (2)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3)示例: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18.第①句表示引用,引述不少人的错误看法,这些人因为甲骨文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而认为其无用;第②句表示否定,强调在一些人眼中的“无用之学”不是真的无用,而恰恰是有用的,它推动了中华文明的传承,让更多人从源远流长的文脉中感受到了力量。

19.A.也要在认识上做功课B.但殊不知“无用之用方为大用”C.也需要专业的普及者

20.(1)源远流长(2)生机勃勃(3)娓娓道来

21.C(原文中的“是”表示判断;A项指示代词;B项“是”表暗喻,相当于明喻中的“像”;D项加强语气,含确实之意。)

22.示例:这个“天”字,就像站立的人,上端用方框突出了人的头部,古人认为头顶之上便是天,因而它的本义是头顶或头顶上的天空。在先民的感知里,没有什么比天更高的了,所以天象征着威严尊贵,代表着支配与护佑。

示例:这个“生”字,犹如破土而出的幼苗,草木的嫩芽从无到有,突破地平面出现在这个世界上,向人显示着萌发的力量。后来虽被引申为活着、新鲜的、未成熟的等多重意思,但都需要突破原有的状态,向阳而发。

23.略。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魏征字玄成,是魏州曲城县人。幼丧双亲,落魄失意,扔下产业而不经营,胸怀大志,通晓诗书术数。贞观七年,任侍中,尚书省有长期积压无法决断的诉讼案件,皇上下诏让魏征去评判处理。魏征不大熟悉法律,只是凭原则照实处理,人人都心悦诚服。不久进封左光禄大夫、郑国公。因多病提出辞职。太宗说:“你难道不知道黄金在矿石中多么珍贵?精心锻造成器物,人们都把它看作宝贝。我正把自己比作黄金,把你比作良匠而加以磨砺。你虽有病,还未衰老,怎能就这样辞官呢?”魏征恳切请求,多次推辞,退意更坚。太宗便改任他为特进,知门下省事。

材料二:

魏征平素有治理国家的才能,性情又很刚强正直,不屈不挠。太宗每次与他谈论,没有不高兴的。魏征也很高兴遇到赏识自己的明主,用尽全力为太宗谋划。太宗又慰劳他说:“你所谏诤的事情前后有两百多件,都很称合我的心意。若不是你忠诚为国,哪里能够这样?”贞观三年,一直升为秘书监,参与朝政,深谋远虑,对朝廷有很大帮助。太宗曾对他说:“你曾有比管仲射中齐桓公的带钩更大的罪过,而我对你的信任却超过了齐桓公对管仲的信任,近代君臣间的融洽相处,难道有像我这样对你的吗?”后来魏征生病,去世。太宗亲自到他家哭悼,追赠魏征为司空,谥号文贞。太宗后来经常对左右的人说:“用铜做镜子,可以端正衣冠;用古事做镜子,可以知道兴衰;用人做镜子,可以明白得失。我过去常常注意保持这三面镜子,来谨防自己犯错误。如今魏征去世,我失去了一面镜子啊!”因而伤心地哭了很久。于是下诏说:“过去只有魏征能经常指出我的过错。自从他去世以后,我即使有什么过错也没有谁指出了。我难道只在过去会犯错误,而到了今天就变得都是正确了吗?所以还是群臣只求顺从我的心意,不敢冒险触犯我!因此我一方面虚心听取群臣意见,一方面排除假象反省过失。从今以后,各自竭尽忠诚;如果我有不对的地方,就直接说出来不要隐瞒。”

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四)

1.D(原文第四段中是说“近代以来,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或多或少强化了……自我中心意向”。该项表述为“极大地强化了”,说法绝对。)

2.B(原文第三段中是说“孟子……进一步提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理念”。该项表述为“直至荀子才以‘仁民爱物奠定其逻辑基础”,张冠李戴。)

3.B(第四段观点是“人对自然应持敬畏、尊重、顺应态度”,而A说的是“推己及人”,C说的是“官吏繁政扰民”,D说的是“劳动必须与物质资料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出物质财富”。)

4.①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前者主张自然为人所用,可征服、改造自然,而后者主张人与自然共生共存,要敬畏、尊重、顺应自然。②在对自然的利用方式上,前者肆意破坏和过度开发,而后者节用而为,适时而动。③在对自然和人自身产生的影响上,前者造成了自然环境的巨大损害,威胁到人类的存在、发展,而后者保护了自然万物的天性发展,促进人的持续发展。

5.①它可以佐证“天人合一”传统观念的科学性,从而夯实“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②它可以印证当代中国现代化发展方向的正确性,从而增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自信。

6.B(不是“对班里日后工作的担心”,而是“对班里新兵未来发展的关心”。)

7.D(象征意义无中生有。)

8.①这是“二班长”最后一次巡逻时产生的想象,表现了他即将退伍转业时的复杂心情。②对“麦地”的描写表现了“二班长”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吃着麦子长大的“二班长”要回报娘亲多年养育之恩和妻子辛苦持家之情。③对“雪山”的描写表现了“二班长”对军营的不舍,常年巡逻雪山的“二班长”深知其驻守边关的使命和职责,难以割舍倾注热血的哨位和朝夕相处的战友。(注意:①是从“景”与“情”的关系角度,②是从“小家”角度,③是从“大家”角度。)

9.①烘托人物。列兵是“二班长”带的兵,其立身行事从侧面烘托出“二班长”热爱、坚守边防的优秀品质和精神。②深化主旨。列兵有文化,爱学习,头脑灵,善创新,其良好素质标志着我军现代化建设正在进入新的阶段。③留下余韵。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列兵的未来之路,为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昭示着国防事业的发展前景。

10.B、D、G

11.C(B.“忧劳可以兴国”中的“国”意思是“国家”。C.“送之”中的“送”是为动用法,而“毕礼而归之”中的“归”是使动用法,使……回去”。)

12.D(D项涉及的关键信息:“王欲执之,子西曰:‘请听其辞,夫其有故。”“子西曰:‘使复其位,以无忘前败。王乃见之。”据此,可以得知:楚昭王是在蓝尹亹的痛陈和子西的规劝之下才作出改变的。故“自己主动从失败中吸取惨痛教训,痛改前非”的表述错误,曲解文意。)

13.(1)他们有一个对君王有礼,有一个对父亲有礼,我同样对待他们,不是可以的吗?(2)消除腹中和心里的病,把它移到大腿和胳膊上,有什么好处呢?如果我没有重大过错,上天为什么要让我早早死去呢?

14.①勇于担当,不将自己的过错和应承担的责任推卸给他人。②贤明仁厚,对因为孝敬父亲而不忠于君王之人同样赏赐。

15.C(“遗簪”不是端午节的习俗,它指人群非常拥挤,以致于不少女子的簪子都被挤掉了。)

16.①思想感情:诗人没有去写送别朋友的离愁别绪,而将之融化在端午节的美丽风物、热闹场面之中,感情基调明朗开怀。②表现手法:诗人没有正面描写竞渡的热烈场面,而以岸边游人系五彩绳,纷至观赛,城上观者兴高采烈,拥挤不堪,从侧面烘托出其盛况。

17.(1)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2)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3)示例一: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示例二: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示例三: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18.A:突破时间、空间限制    B:但“薪火”相传

19.语句:①;“缔造了”修改为“是”。语句:②;“首当其冲”修改为“首创”。语句:⑨;“终于”修改为“最终”。(①搭配不当。“缔造”是创立、建立之意,多指伟大的事业。它与“首次”动宾搭配不当,可将“缔造了”修改为“是”。②成语使用不当。“首当其冲”指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而“数字点火仪式”是在综合性国际体育大赛中最先创造出来的,可将“首当其冲”修改为“首创”。⑨副词使用不当。“终于”表示经过较长过程最后出现某种结果,较多用于希望达到的结果。而“数字火炬人”离别跑向夜空时“依依﹤不舍﹥”,可将“终于”修改为“最终”。)

20.示例:①称教师为“躬耕教坛”。②称公益活动为“播撒爱的种子”。

21.①对象不同:前者说的是“眼前的稻穗”,后者说的是“粮食”。②侧重点不同:前者赞叹眼前稻穗的颜色、光泽,后者强调粮食对农民生活的重要价值。

22.①内容上:“手中有粮”可触,“心中不慌”可感,形象真切、通俗易懂地表现出“粮食是民生的根本”。②形式上:运用单音节词,四字成句,尾字押韵,简洁明快,朗朗上口,易于广泛传播。

23.略。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吴国军队攻入楚国,楚昭王出逃,在成臼渡河,看见蓝尹亹用船载着妻子儿女。楚昭王对他说:“载我过河。”蓝尹亹回答说:“从先王以来没有一个国君失去国家的,到你在位的时候却失国出逃,这是你的罪过。”于是抛下楚昭王走了。楚昭王回国当政后,蓝尹亹又来求见,楚昭王想把他抓捕起来,子西规劝说:“请先听听他说些什么,他来总有缘故。”楚昭王派人对他说:“在成臼战役时,你抛下我,现在你还敢来,为什么呢?”蓝尹亹回答说:“以前囊瓦只会助长过去的怨恨,以致在柏举被打败,所以你才落到了这种狼狈的境地。如今你又效仿他,恐怕不行吧?我在成臼避开你,是为了警戒你,如此总该悔改了吧?现在我敢来求见,是为了观察你的德行,我说:总该回忆战败的可怕,把以前的过失作为借鉴了吧?你如果不以此为鉴,反而发展它,你实在是有了国家却不爱惜它,我对死又有什么惧怕的呢?”子西说:“让他官复原职,来使我们不要忘记以前的失败。”楚昭王于是接见了他。楚昭王逃到郧地,郧公的弟弟斗怀想要杀害昭王,郧公斗辛阻止他。斗怀说:“楚平王杀了我的父亲,在国都内昭王是国君,在国都外他就是我的仇人。见到仇人不杀,那就不算是人了。”郧公说:“侍奉君王,不能因为在国都内和国都外就改变自己的行为,不能因为国君的兴盛和衰亡就做出不同的举动,如果尊奉他为君王,尊卑就定下来了。下残害上称作弑,上侵凌下称作讨,更何况是国君呢?”斗怀不听,说:“我思念父亲,不能顾及这些了。”郧公便跟从昭王逃亡到随国。楚昭王回国当政后对郧公斗辛和斗怀都进行了赏赐,子西进谏说:“你有两个臣子,有一个应该赏赐,有一个应该杀死。君王却同样对待他们,群臣就要害怕了。”昭王说:“你说的是子期这两个儿子吗?我知道了。他们有一个对君王有礼,有一个对父亲有礼,我同样对待他们,不是可以的吗?”

材料二:

楚昭王遭到吴王阖庐的攻击,国家灭亡,自己也被迫出逃,楚国的父老们为他送行,楚昭王说:“父老们回去吧,何愁这里没有国君呢?”父老们说:“哪里还有像大王这么贤明的国君呢!”于是父老们就共同跟着楚昭王出逃,有人立即赶赴秦国奔忙,哭号着请求秦国相救,楚国最终因此得以复国。楚昭王末年,有块云彩像一群红色的鸟一样,围绕着太阳接连飞了三天。于是,周朝的太史说:“恐怕要应验在昭王身上吧?如果禳祭,就可以把灾难移到令尹、司马身上。”昭王说:“消除腹中和心里的病,把它移到大腿和胳膊上,有什么好处呢?如果我没有重大过错,上天为什么要让我早早死去呢?我既然有过错就应当自己受到惩罚,又何必推卸给他人呢?”就没有禳祭。孔子评价说:“楚昭王深知大道了,他不失去国家是应该的!”

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五)

1.B(根据材料一原文“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陌生人保持日常互动,确定彼此边界,须依赖一系列契约规则,底线是强制的法律”可知选项表述的内容应当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而非“阻碍”。)

2.D(A.“与有着‘圈子情结的乡土社会有相同之处”错,由材料可知,二者无相同之处。B.“对郑伯个人的投桃报李”错,烛之武的转变是爱国情怀的复归,是以国事为重、深明大义的表现。C.“距离和时间也不会减少亲戚间的情感联结”错,材料二第七段“距离和时间可能会让亲情变得疏远”,也就是说,距离和时间可能会减少亲戚间的情感联结。)

3.A(“举例论证”错,应是“引用论证”;“阐述费孝通著作中的观点”错,应是“引用费孝通著作中的观点”。)

4.不是一回事。①“圈子情结”,讲求的是投桃报李的个人情义,缺乏大义,不够正义,“去‘圈子化”实际是要否定人情关系至上的庸俗哲学。②大城市快节奏的生活压力让年轻人疲于应对,年轻人不爱走亲戚,不是有意突破“圈子情结”,而是他们感到无所适从、疲惫的表现,反映的是与父辈不同的文化圈层的差异。

5.①社会角度:可以借助舆论导向发扬我国乡土社会的良好传统,引导人们重视伦理亲情,为保持亲戚联系、维持亲情关系提供宏观层面的支持。②个人角度:年轻人群体需要自我调节,力争通过家庭成员之间舒服的相处状态来缓解自我压力,为保持亲戚联系、维持亲情关系贡献关键力量;长辈群体需要对年轻人多一些包容和理解,不过分苛责年轻人。③技术角度:互联网的发展,电话、短信、视频的广泛运用,为新形势下保持亲戚联系、维持亲情关系提供科技保障。

6.A(对原因的表述以偏概全。“上海是骚扰的寂寞”这种观点源于作者在上海的经历,选项忽略了“上海的繁华和文明”“使悟力薄弱的人受到很恶的影响”这一关键信息。)

7.D(“繁复浓丽”错。文中没有浓墨重彩去描摹,也没有铺排一些精美的意象,而是自然而然地去论述,故风格应是“淳朴自然”。)

8.①先以“总要出上海”为例,说明“因袭的奴隶”的思想外在表现。②再剖析这类话的思想所蕴含的几个要素。③接着明确指出“闭门造车”也是此种思想。④最后指出怀有此种思想的人就是因袭的奴隶及维持者。

9.第10段先树立批判的靶子“山水间生活,有利亦有弊”,该观点是“计较两方而取舍”的意思,然后用他人的话进行类比驳斥,说明该观点是乡愿的,是错误的。这是驳斥一。

第11段以明暗为喻继续就上一段的观点进行驳斥:先作出让步,然后用绘画进行类比驳斥,说明“断不是明面好,暗面不好”,这是驳斥二;继而运用归谬法进行驳斥:先假设“取明而弃暗”正确,然后就推理出了“在无荫的沙漠里烧死”的谬论,自然可见“取明而弃暗”错误。这是驳斥三。

10.B、D、F

11.C(A.文中“而毁几至灭性”中的“而”表示转折关系,译为“但是”;“吾尝跂而望矣”意思是“我曾经踮着脚尖远望”,“而”是连词,用在状语和谓语之间,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B.显崇,“使……显扬尊崇”,文中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吾得兄事之”中的“兄”是名词作状语,意思是“像对待兄长一样”。C.卒,在文中是“最终”的意思;《过秦论》“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中“卒”的意思是“士兵”。D.两个“先”都表示对死去的人的尊重,二者意思一样。)

12.C(“但与阮籍登广武城的慨叹明显不同”错。材料二中,于赋诗之后写道:“则犹此意也”,意思是苏轼所赋诗与阮籍登广武城之叹类似。)

13.(1)太尉蒋济听说后征辟他,后来他官至尚书郎、曹爽参军,因病辞官回到乡里。(2)阮籍从不谈论别人的过错,为人自然淳朴、高雅脱俗,所以深受遵循礼法的何曾等人的憎恨。

14.①阮籍做官是为了获取俸禄。材料一中“禄仕而已”可知,做官是为了生存,为了果腹。②阮籍经常纵酒大醉,有借此来回避世俗之事的意思。材料一中“籍以世多故”,意思是阮籍认为世事多变故;材料二结尾“本有意于世,以魏、晋间多故,故一放于酒”,意思是阮籍本来是有志于救世的,但魏晋之间颇多变故,所以他就借酒放纵了。二者说的都是世事繁杂,故阮籍常醉酒避之。

15.D(“前六句侧重于描写沿途的景物”错,前六句只是着力叙写旅途的经历。)

16.①诗人通过旅途中两次想见友人而不得见的经历,抒发了怅然若失的情感,引发了“人生万事不可期”的感慨。②诗人运用了层层铺垫、渲染等手法引发了“人生万事不可期”的感慨,首联写在苏州没有和石湖老相见,颔联写在无锡没有和尤梁溪相见,颈联进一步渲染,引出尾联的感慨。

17.(1)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2)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3)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8.①便/于是/就②却③而且

19.①原句使用排比的修辞,强调可以躲开暑热的地方多;②原句使用短句,语言简洁,活泼有趣。

20.D(A.引号表述特殊含义,B.引号表示强调,C.引号表示讽刺否定,D.引号属于引用名言,与“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中引号的用法一样。)

21.①古树名木有着重要的生态意义②可能蕴藏着一份令人魂牵梦萦的记忆③这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断的生动写照

22.苍劲古雅的树木,不仅成了福州的象征,也内化为当地人的精神气质。

(语病有两处。第一处,“优雅”使用不当,改为“古雅”,有其他意思接近搭配合理的词语均可;第二处,“不仅……也……”关联词后面的内容构不成递进关系,应先“成了福州的象征”,再“内化为当地人的精神气质”,这样由外及内,构成递进关系。)

23.略。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阮籍为人心胸开阔达观洒脱,不受礼仪习俗拘束。生性非常孝顺,服丧期间虽然不遵循寻常的约束,但是哀毁过度,几乎丢了性命。兖州刺史王昶请求和他见面,(竟然)整天无法和他说上一句话,王昶非常赞赏他,自认为无法揣测阮籍的想法。太尉蒋济听说后征辟他,后来他官至尚书郎、曹爽参军,因病辞官回到乡里。一年多以后,曹爽被诛杀,太傅和大将军就让他做从事中郎。后来朝廷上人们议论,认为他的名气大,想要使他得以显扬尊崇,(然而)阮籍认为世事多变故,只是为食俸禄而居官罢了,听说步兵校尉一职有空缺,那里厨房有很多美酒,军营的人善于酿酒,阮籍请求做校尉,于是常纵酒大醉,遗忘弃置世俗之事。阮籍曾经登上广武城,观看楚汉交战的地方,于是感叹说:“当今没有英雄,才使小子成就名声啊!”时常独自随意驾车,不按照道路乱走,走到车轮痕迹都没有的地方,就大声痛哭而返回。阮籍年轻时曾经游玩于苏门山,苏门山有个隐者,没有人知道他的姓名,居处只有几斛竹米、臼杵罢了。阮籍跟随他,和他谈论太古无为之道,以及谈论五帝三王的道义,苏门隐者悠悠然不以为意。阮籍于是对着他长啸,声音清雅和谐非常响亮,苏门隐者神态轻松淡淡一笑。阮籍下山后,苏门隐者也长啸起来,长啸声像凤凰的叫声。阮籍从不谈论别人的过错,为人自然淳朴、高雅脱俗,所以深受遵循礼法的何曾等人的憎恨。大将军司马昭常常保全扶持他,他最终得以寿终正寝。

材料二:

从前,亡友史经臣对我说:“阮籍登上广武城而慨叹说:‘当今没有英雄,才使小子成就自己的名声!难道说的是刘邦是小子?”我说:“不是,他是为当时没有刘邦、项羽而悲伤,小子,是指魏晋时期的人。”后来,我听说润州甘露寺有诸葛亮、孙权、梁武帝、李德裕遗留下来的痕迹,我有所感而赋诗,大意是说:“四位英雄都如龙虎,遗迹依然庄重而没有损毁。他们正值强盛时,多少争夺岂肯稍安?失败兴盛由天定,世事转变由谁掌控?何况那些无能庸碌之人,妄想冲破重重困难建立功业!当年阮籍登上广武城而发出慨叹,难像雍门周善弹古琴挑动王心。”这首诗反映的也是这个意思。今日读到李白《登古战场》一诗,诗中云:“醉时高呼刘邦是小子,酒癫乱评不公正!”才知李白也误会了阮籍的话,与亡友的意见相同。阮籍虽然放浪不羁,但本来是有志于救世的,因为魏晋之间颇多变故,所以借酒放纵,哪里至于会把刘邦当作小子呢?

2024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六)

1.D(A.“却严重滞后”,错,原文是“相比于文学创作,文学批评中的中国话语构建相对滞后”;B.“这表现为中国对各种西方文化思潮和学术话语的不断引进”错,原文“近现代以来,……中国不断引进各种西方文化思潮和学术话语,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处于相对开放多样的状态”,“不断引进各种西方文化思潮和学术话语”并非只是从改革开放以来,而且这只是“中国社会相对开放多样”的表现之一;C.“因而文学批评越来越呈现出技术化与匠气化色彩”,强加因果。)

2.B(“中国原有本土性文学批评话语体系的缺失”的原因除此之外,还有部分中国文学批评家对西方文化采取了错误的借鉴方式等原因。)

3.B(“论证了文学具有诗意之美这一中心论点”表述有误。材料二主体部分从文学的含义角度论证了文学的审美属性,从文学批评的角度论证了古代文论的诗性色彩。)

4.①“扩张”这里指自媒体平台的个人批评话语发展范围广、势力大;“消解”指消释,消除,“侵蚀”逐渐侵害使变坏,“消解”“侵蚀”凸显了来势汹涌的自媒体平台个人批评话语对精英批评话语的中心地位和批评体系造成的严重影响。②这些词语生动形象,既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原因和作用的过程,又对前文“众声喧哗”“相抵牾”等做了阐释,便于读者理解。

5.①“自觉承袭西方文学批评的制订标准和评价尺度”,这是一种错误的“自觉”意识,这种意识导致了中国文学作品批评中对西方文化全盘接受的做法;②学习借鉴外来文化,应该树立正确的思想觉悟,坚持“洋为中用”的原则,有分析、有批判地吸收外国的有用的东西;③“陆机……等理论观念的自觉”中的“自觉”,是陆机、钟嵘等人对文学审美特性的主动追求,表现出一种积极探索的精神。

④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离不开审美性的追求。陆机、钟嵘等人的“自觉”意识和做法,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6.C(林一男最后依了他父亲,文中并没有说原因,这里说是因为林一男为帮忙性质,显然错误。)

7.D(错在“为了做到段落、句子长短结合”,作者如此行文,一是为了强调“段”的重要性,二是为了突出林二爷病重说话不成句的状态。)

8.①将黑蟒白送给段少华,这个意见在林家家庭会议上遭到了否决,后来,重金出售,林二爷得以救治,但也留下了遗憾。②将黑蟒白送给段少华,这个意见在林家家庭会议上得以通过,隔天,林二爷醒来,得知黑蟒无偿送给段少华,林二爷心情大好,很快病愈。

9.①痴迷。林二爷一生痴迷汉剧,将汉剧名家吴天保的戏服——华丽的黑色大缎——黑蟒作为宝物精心收藏。②保守。他秉持一家人吃饱不饿,没有大的责任,也就没有大的负担的观点,为人保守,缺少进取心,自然店也做不大。③重德。他开店主张上不欠厂家,下不敛客户,求个心理安稳;对宝物黑蟒,绝对不用其换钱,只求为它找到心爱之人,并无偿赠送。

10.B、F、H

11.C(“意思不同”错误,应为意思相同,都是“临近”的意思。)

12.A(“出于皇帝自身安全和爱惜野生动物的考虑”错,司马相如写这篇奏疏,是出于武帝自身的安全和自己作为武帝随从这一身份。)

13.(1)即使一切安全不会有危险,但(这类事)本来不是天子应该接近的啊。

(2)太宗派太常少卿祖孝孙用乐律来教授宫中的乐人,因这些乐人的技能没有长进,孝孙多次被皇上责怪。

14.①材料一委婉劝谏。司马相如先用人有异才而兽有异兽的比喻,再把自己的观点隐藏在精炼的语言中,暗示明智的人不会让危险发生,最后用民间谚语来加强说服力,取得了委婉动人的效果。②材料二直接谏言。王珪毫不畏惧地直言,自己因报效皇上知遇之恩,且受命尽忠职守才这样做,过错不在自己而在皇上。

15.C(“向北飞去”错误。“一雁初晴下朔风”是指大雁在晴天里顺北风南下,方向理解错了。结合诗中“苍山”“寒树”也可判断是秋天,北雁南飞。)

16.①大唐日渐衰颓,韦应物此行内心产生了“哀情”:对自己前途渺茫的忧戚、对现实的忧虑、对经历战乱的人民的同情、对自己此行能否胜任职责的担忧;②诗人给诗中的“苍山”“寒树”“夕阳”“孤村”“朔风”等意象赋予了孤寂又暗淡忧伤的情感,让意象充满诗人的无奈、悲愁之情;③“不系舟”这一意象表面上似乎在说自己无所牵挂,听任自然,实际上诗人借庄子语来表示自己虽非饱食的庸人,但面对积重难返的现实,也觉得十分无奈。

17.(1)虽一毫而莫取/而吾与子之所共适(2)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3)《项脊轩志》: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归去来兮辞》: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18.①浓墨重彩   ②名不虚传   ③刚柔并济

19.①运用排比修辞手法,写出了杜鹃花漫山遍野地开放,句式整齐,语言有气势;运用反复手法,“一……一……”进行反复,展现杜鹃花漫山遍野,竞相绽放,的特点。排比、反复手法的运用使语言一唱三叹,韵味悠长。

②运用拟人手法,“挤”“叠”“重”“遮”拟人化词语赋予杜鹃花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龟峰山的杜鹃树多花繁、面积广阔。

20.C(原文“就像动物一样”中“像”表比较。A.表比喻,B.表想象,C.表比较,D.表举例。)

21.①很多陆地动物能游善跑(会游泳)   ②但能让它们在水中漂浮着   ③而为了让身体获得更大的浮力

22.相比在陆地上用四肢行走的动物而言,人类想在水中保持平衡,就需要学会适应脸部被淹没的状态。

23.略。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司马相如跟随皇上到长杨宫去打猎。这时,天子正喜欢亲自击杀熊和野猪,驰马追逐野兽,相如因此上疏加以劝谏:“臣子听说物有族类相同而能力不一样的,所以力气要称誉乌获,速度要说起庆忌,勇敢要数到孟贲、夏育。臣子愚蠢,私下认为人确实有这种力士勇士,兽类也应该是这样。现在陛下喜欢登险峻难行之处,射猎猛兽,要是突然遇到特别凶猛的野兽,它们因无藏身之地而惊起,冒犯了您圣驾车骑的正常前进,车子来不及掉头,人来不及随机应变,即使有乌获、逢蒙的技术也施展不开,枯树朽枝全都成了障碍。这就像胡人越人从车轮下窜出,羌人夷人紧跟在车子后面,岂不危险啊!即使一切安全不会有危险,但这类事本来不是皇上应该接近的啊。况且清扫了道路而后行车,驰骋在大路中间,尚且不时会出现拉断了马嚼子、滑出了车钩心之类的事故。何况在密层层的草丛里穿过,在小丘土堆里奔驰,前面有猎获野兽的快乐在引诱,心里却没有应付事故的准备,这样造成祸害也就不难了。看轻皇帝的贵重不以为安逸,乐于外出到可能发生万一的危险道路上去以为有趣,臣子以为陛下这样不可取。聪明的人在事端尚未萌生时就能预见到,智慧的人在危险还未露头时就能避开它,灾祸本来就多藏在隐蔽细微之处,而暴发在人忽视它的时候。所以俗语说:‘家里积聚了千金,就不坐在近屋檐的地方。这说的虽是小事,却可以引申到大的问题上。臣子希望陛下留意明察。”

材料二:

太宗派太常少卿祖孝孙用乐律来教授宫中的乐人,因这些乐人的技能没有长进,孝孙多次被皇上责怪。王珪与温彦博共同进言说:“孝孙是恭谨之士,陛下让他来教女乐,又责备他,国人岂不认为皇上太轻视士人了吗?”太宗十分愤怒地说:“你们这些人都是我心腹之臣,竟然附顺下人欺瞒我,替人游说说情吗?”彦博惧怕,谢罪,但王珪不谢罪,他说:“我本来侍奉前皇太子,罪当受死,陛下您怜惜我的性命,任用我,让我担任重要的职务,并要求我忠诚效力。现在陛下因私心而怀疑我,这是陛下对不起我,我没有辜负陛下。”皇上默不作声,感到惭愧,于是就不再追究了。

当时,王珪与玄龄等一同辅佐朝政。太宗对他说:“你给我评评玄龄等人的才干,并且说说,你与这些人相比谁更贤能?”王珪回答:“勤恳奉公为国,朝中事情没有不关心处理的,我不如玄龄;把谏诤作为自己的职责,以国君不及尧舜为耻辱,我不如魏征。至于打击坏人坏事奖励好人好事,疾恨邪恶喜好善美,我和他们相比有一点点长处。”太宗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