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茗沁
(中共湛江市委党校 广东湛江 524088)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我国的经济发展正从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鲜明主题,也是推进新时代县域发展的根本遵循。“城尾乡头”的特殊区位,决定了县城需要兼顾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凸显了县域在发展全局中具有战略性地位。近年来,党中央政府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措施,大幅度降低农民税费负担等,“三农”发展发生质的飞跃。当下县域经济已然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其发展速度、质量及效益对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新型现代化建设、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实现共同富裕举足轻重。
县域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阵地,但同时也是广东实现现代化和区域协调发展的突出短板,“区强县弱”特点显著。湛江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其县域面积占全市的87.2%,常住人口占到全市72%,县市生产总值达到全市50.67%,是湛江经济社会的半壁江山。在区域协调和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湛江县域经济要实现量质齐升,不光关乎自身实现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有利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也是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对于广东省区域协调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在新发展理念视域下,构建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针对性对湛江县域经济进行评价和比较分析,以期为地方发展决策提供参考。
从目前学术成果来看,国内学者从多角度构建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如任保平(2018)提出从指标、政策、标准、统计、绩效评价、政绩考核等六大体系涵盖高质量考核。王蔷等(2020)结合县域产业、要素、城乡制度等特点,构建了24 指标四个维度的县域经济参考体系。欧进峰等(2020)围绕五大发展理念20 个评价指标构建测度体系,运用熵权TOPSIS 法测度了广东省21 个地级市经济发展质量。王蔷(2021)基于产业、要素、生态和制度等方面综合考虑,构建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
本文在借鉴欧阳芳(2022)构建的福建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综合多篇文献对评价指标的选取做法,并结合湛江市县域经济特点与数据可得性,围绕新发展理念内涵,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目标层面具体选取了13 项可量化指标,构建了湛江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如表1 所示)。
表1:湛江市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以新发展理念为核心,选取13 个具体指标构建湛江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将湛江市五县(市)(遂溪县、徐闻县、吴川市、廉江市、雷州市)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熵值TOPSIS 法对其进行综合和分项评价分析,尝试找出五县市发展的动态变化趋势。其中数据均摘自官方公布,主要来源于《湛江统计年鉴》(2018-2022)、市政府工作报告和统计公报等,数据期间为2017—2021年。
1.权重变化与综合评价
综合评价结果显示,近五年来五个维度目标层的权重变化整体持稳。其中,创新和共享维度权重在整体中占比较大,基本稳定在27%水平,具有较大的权重地位。协调维度紧追其后,占比25%左右。绿色和开放维度的权重相对较小,维持在12%和8%左右。从动态视角观测,开放和绿色维度权重呈现逐年递增的变化趋势。
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廉江、吴川综合评价整体较前,雷州、遂溪次之,徐闻在评价体系中的分值则整体偏低。从动态发展角度观测,吴川、雷州、遂溪三地的综合发展评价呈现逐年上升的良好态势,各县市排名动态更替,展现出各地区经济发展活力与竞争变化。
2.分维度评价结果
(1)创新维度评价。湛江市县区内创新层面形成较明显的梯队划分。其中,廉江大体处于第一梯队,在创新实力和研发投入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吴川、雷州、遂溪在创新评价层级第二构成梯队,评价分值呈现出逐年递增态势。徐闻则在近五年的创新评价中一直处于排名末端,且与其他地区形成明显差距。
(2)协调维度评价。评定水平较高的是吴川市,评价分值基本处于0.8 左右,具有较明显的相对优势。处于第二梯队的是廉江和遂溪,其中遂溪县近五年协调评价逐年递增,呈现良好增长态势。而徐闻县和雷州市的协调评价较低,评价均值在0.2 左右,与其他地区存在较大差距。整体而言,近五年来各县市协调性发展处于较平稳的走势。
(3)绿色维度评价。廉江、吴川、徐闻整体稳定保持0.6 以上的评价分值,雷州和遂溪近年绿色维度指标表现一般,遂溪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而雷州整体水平较低,在未来发展中需引起关注并及时得到调整。
(4)开放维度评价。限于数据可得性,开放指标主要围绕实际利用外资额度展开,该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区对外资的吸引力和开放程度。在近五年的数据中,廉江(2017-2019)、徐闻(2020-2021)会出现全年额度为零的情况,其他区域的数据也不甚理想。这一状况需结合地区内外情况,强化提升县域对外开放和吸引力。
(5)共享维度评价。共享评价指标主要选取的是财政在教育、医疗、社保方面的支出强度,因此该项一定程度反映了地方政府在社会共享方面的决策力度和方向。遂溪近五年的表现较为突出,评价分值在0.6 左右,且基本呈增长态势。其他县市数据表现则更为平稳。
在实证结论基础上,为进一步把握湛江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差距,加入广东、广西、海南三地省(区)相关指标展开对比分析。经比较分析后发现,湛江市县域经济发展存在区域不协调、发展质量不高、动能不足等问题。
湛江作为欠发达的粤东西北地区代表,整体从经济体量上与珠三角地区,与海南广西均值水平存在一定差距。2022 年湛江市GDP 在广东省内排名第9,总量3712.56 亿元,与第一名深圳相差近8.7 倍。2022 年湛江全市县域实现生产总值1854.5 亿元,占全市49.95%。从2021 年人均GDP 数据上看,湛江县域人均GDP 明显低于湛江市人均GDP 及周边省份,如雷州人均量达不到市均的1/3。除此之外,湛江县域人均GDP 同样明显低于广西、海南均值水平,经济基础不具备相对优势。
此外,第一部分实证结果发现,近年湛江各县域间发展差异有扩大趋势。2019 年五县市的整体分值相差不大,但随后三年直至2021 年综合评价分值呈现出逐年扩大趋势(如图1 所示)。地区经济基础、人均财富水平、产业发展结构、财政投资强度等多项指标的水平差距会影响市场有机有序循环,进一步放大地区发展差异,并影响区域整体协调发展程度。
图1:2017 ~2021 年湛江市县域经济综合评价分值与排名
从产业结构上看,各县域产业普遍呈现“农重工弱”的特点。2022 年数据显示,湛江三大产业结构为18:39:42。但县域第二产业均未超过35%,而农业占比普遍较大。尽管从动态时间序列上看,各县市产业结构有持续优化态势,但各县工业发展仍处于相对落后的局面,存在第一产业占比偏大的情况,如徐闻和雷州的一二产比例分别是50.6%和10.6%,41.8%和12.1%,工业增加值占比均未超过20%。尽管是农业大市,湛江农业还存在大而不强、现代化程度低的问题。粮食、糖蔗和水果产量在主要农产品产量中占比大,对经济税收的贡献率偏低。
协调指标数据显示,湛江县域工业化程度不高,工业增加值占比小。2022 年,湛江市五县市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仅占全市占比为10.13%,2021 年占比为9.8%,规模工业基地较弱。从2021 年对比数据所示,徐闻、雷州的工业增加值占比在2021 年仅达到8%左右,不及广东省省均的1/4,广西省的1/3 左右,比海南省少了2 个百分点。目前县域工业存在对传统行业依赖较大的问题。例如食品、家电、羽绒等传统产业虽有较大市场份额,但品牌创建和技术创新投入不足,产品附加值不高。作为与海南相向而行相向发展的前沿阵地,工业基础没有展现出相对优势,对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发展的工业支撑能力需加快提高。
第二、三产业的滞后发展会直接影响整体税收总量提升,产业结构不协调导致财力疲软,进一步弱化产业扶持能力。相关数据整理后发现,近五年湛江市五县市财政自给率(收入/支出)平均水平在20%左右,财政收入总量较低。其中,雷州财政自给率一直未突破10%,2021 年第一次超过达到13%水平。
近年来,湛江县域范围本地科研资金投入、研发人员力量、政府科技财政投入力度指标都较低,经济的创新基础和后发驱动力存在明显缺口。如表2 所示,尽管广西、海南本身在科研创新的实力和投入与广东省也存在一定差距,但湛江尤其是县域创新投入与广西、海南均值科创力度尚存在显著差距。
表2:2021 年湛江县域创新指标对比数据
从绿色发展角度看,能源低耗是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有限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也是践行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2021 年湛江县域的单位GDP 能耗指标大都较低,独雷州的单位能耗0.4515(吨/每万元)超过了省均数值0.2961。湛江全市指标达到0.5290 超全省均值,需进一步持续关注。
在对外开放领域,近年来各县市的实际利用外资总量都相对较小,尤其徐闻县在近年来外资利用率几乎触底。2022 年吴川、徐闻的实际利用外资依旧为0,遂溪3400 万、雷州1200 万、廉江100 万。尽管湛江水产水果和小家电行业进出口有良好表现,有力推动了湛江经济“走出去”,但县域整体环境和产业对外资“走进来”的吸引力仍较弱。
县域产业锚定“精而特”,避免“小且全”。在县域镇域产业布局方面,借助现有区位优势,梳理整合优势特色产业,去粗存精,力争在细分领域的“单打冠军”或者“隐形冠军”的集中发力,聚力做强1—2 个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徐闻城区和曲界片区充分向海南靠齐,找准海南自贸港政策要点,借鉴“前店后厂”经济合作模式抓好产业联动,高质量构建琼州海峡经济带重要产业发展平台,在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港口物流、现代农业等产业方向发力,契合海南产业结构特点;乌石片区、奋勇城区在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力,进一步扎实工业基础;廉江片区强化传统优势产业,提升优势产业禀赋效益提质升级;吴川借助机场而生的湛江空港经济区,大力发展海洋生物药品、高端医疗器械制造等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力物流产业集群、全域旅游产业集群。
湛江县域产业整体呈现农业导向特点。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的基本思路,搭建优势农业产业支柱。围绕丝苗米、菠萝、火龙果、红橙、芒果及茶叶、南药、良姜等热带作物,强化品牌建设和标准化生产。采用以农为头,顺向向农产品加工、生产服务业延伸;也可依托现有农副产品加工制造业等,逆向融合农业,达到零散产业集聚、整合、规模化。同时,强化科技赋能,积极推进数字农业和精深加工生产,用技术创新、本地文化、品牌提升农产品价值链和附加值。积极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加快建设吴川、遂溪预制菜产业园。
在第二产业方面,利用全市重大产业联动连带作用,聚焦绿色钢铁、绿色石化、绿色能源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挖掘上下游关联、横向耦合发展。做好湛江市承接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明确县域各园区主导产业。加大闲置土地处置,争取重大产业项目用地指标,保证工业园区用地指标。同时以“七通一平”“七个一”工程标准完善各园区基建供给。同时,通过设立“双向飞地”“反向飞地”实现科技跨区域转移合作,解决小家电、羽绒、农海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技术升级瓶颈,促进优势产业更新换代、做大做强。
此外,基于湛江各县域丰富的自然文史资源,实施湛江特色乡村旅游提升行动,做好鲜美湛江品牌。强化龙头景点的拉动辐射作用,优化周边餐宿游买等服务供给,聘请专业机构对文旅资源评估整合,串联开发,以全域旅游为目标进行整体规划。推进一批休闲旅游、民族文化、电商贸易等特色镇建设,打造一批辨识度高、具有湛江特色的网红地、打卡点。
目前湛江海洋经济已形成了集饲料生产、生物药物、装备制造、包装运输、流通加工、休闲渔业等多行业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供应链。以海洋产业发展为契机,沿海各镇要积极培育海洋能源、海洋生物医药、海上风力发电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湛江湾实验室等科技力量,以龙王湾园区和渔业大数据中心启用,通过产学研用合作方式提高科研要素投入效率,推动创新成果转化和海洋产业转型升级。
积极推动传统水产业转型升级,注入发展新动力。依托广东海洋大学、湛江湾实验室等科研力量,大力开展良种研发和培育,加大基础研究和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全力推动生蚝、金鲳鱼、对虾等水产业提档升级,以新质生产力打造湛江传统水产产业,打造全产业链体系。着力在提升产品品质上下功夫,抓住水产预制菜新赛道,做强“吴川烤鱼”、海蜇等名品品牌,强化食品加工技术转型升级,突破带动农业水产产业链产值增加和链条延伸。积极打造“产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蚝业态”“虾业态”“鱼业态”。
县域高质量发展需要优质要素汇集,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渠道,营造具有吸引力的创业营商环境,需要在“引流”“护流”方面持续发力。一是持续聚焦县域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尤其提高农业供给内容和形式的灵活性、对市场需求的适应性,构建以适度规模为基础的经营体系,着力产业“小、散、弱”问题,提升农业整体效益,解决要素“引流”的关键。二是重点加大完善对本县域居民及返乡创业人才的激励机制、社会资金下乡的引导机制、普惠金融服务机制等,不断缩小城乡、城区—县域的公共资源差异,促进人财物良性循环。提高在技术创新、医疗、教育领域的财政支持力度,推动公共服务、市政公用、产业培育等设施提档升级,塑造要素“护流”的发展环境。
在抢抓海南自贸港建设、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机遇背景下,湛江县域经济更加面临来自境内外多方机遇与挑战。尽管外贸进出口逐年攀升,以廉江小家电、水海产品为代表的出口贸易在东南亚市场展现出优势潜力,但从海关数据可看出,2023 年1-8 月湛江进口累计金属矿及矿砂、煤等超过进口总量的40%,商品对外贸易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服务高质量发展仍迫在眉睫。
湛江各县域拥有大量优质自然生态资源,积极探索各县区内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经济优势。建立健全生态产品发展补偿、开发保障机制,挖掘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文化等不同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开发和实现。鼓励发展绿色金融,支持有条件的金融机构、企业发行绿色金融产品,加大对绿色环保产业。
大力推动各地创新要素汇集。在市级层面协调统筹各县市与广东海洋大学、湛江湾实验室、省农科院、南亚热带作物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合作力度,探索实施科技成果“转移支付”机制,建立“先用后转”成果池,促进科技成果在县域产品化规模化。鼓励建设小微企业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大力扶持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积极鼓励本地在外企业家回乡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