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友好视角下南京市老旧住区公共空间改造策略研究
——以东升沿一村等三个住区为例

2024-04-29 19:09蔡雨辰胡振宇宁娇荣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24年4期
关键词:住区新村设施

蔡雨辰, 胡振宇, 宁娇荣(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1 引言

“儿童友好型城市”(Child Friendly Cities,CFC)作为从1990年发展至今的全球性运动,倡导国际社会对儿童生存和成长的城市环境给予关注,并制定相应的规划,以保护儿童的权利[1]。在城市建设上,CFC 旨在为儿童提供安全、有保护和洁净的生活环境,让儿童拥有交朋友、游戏娱乐的空间。

本文根据当前老旧住区失衡的公共空间现状,结合相关文献、数据资料和实地调研,分析儿童空间行为特征,针对南京市三个老旧住区的具体情况,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公共空间改造策略。

2 儿童空间行为特征分析

在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1908-1970)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中,人的需求被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针对儿童的特殊性,文章重点分析儿童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与公共活动空间环境之间的关系。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因素对其行为产生重大影响,在公共空间环境中,儿童会因为其生理或心理因素作出与之相对应的行为,如嬉戏玩耍,或交流休息。文章以建设儿童友好社区为前提,将研究对象的年龄限制在0 岁~14 岁之间,分析儿童的生理状况和心理特征,并据此对公共空间环境进行改造和优化。

德国心理学家普莱尔(W.T.Preyer,1841-1897)是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他在其《儿童心理》一书中阐述了儿童心理研究的重要性。他认为儿童不同行为的产生来源于不同的心理情绪,儿童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对其智力有促进作用。研究表明,0 岁~2岁的儿童需要家长的陪伴,对光线、声音、颜色等更为敏感;3 岁~6 岁的孩子们喜爱与同伴一起玩,并参与游戏中的交互活动;7 岁~14 岁儿童喜欢集体活动,有广泛兴趣爱好[2]。

3 南京老旧住区公共空间现状及问题分析

选取南京市1970 年至1980 年建设的三个典型的老旧住区进行实地调研,这三个小区是东升沿一村(见图1a)、天津新村(见图1b)和瑞金新村(见图1c),分别位于建邺区、鼓楼区和秦淮区。因为年代较为久远,所以住区内的建筑质量及配套指数都比较低。而且在住区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公共空间缺少维护修缮和管理,甚至被违法占用。

图1 三个典型的老旧住区鸟瞰图(图片来源:笔者自摄)

文章运用PSPL(Public Space,Public Life)调研法中的实地考察法和访谈法,采集儿童需求、活动和满意度的相关数据。首先采用实地考察法在住区内了解公共空间的类型和分布情况以及儿童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分布;随后通过问卷访谈,对儿童游戏时间、空间、偏好、需求、活动空间评价、儿童友好满意度等六类问题进行调查。基于儿童参与性原则,相关调查问卷主要面向儿童发放。设计问卷的时候将0岁~14岁儿童分为3个年龄组(0岁~2岁,3岁~6岁,7岁~14岁),6岁以下儿童的问卷主要由家长辅助代答,7 至14 岁的儿童能够自主完成问卷。一共发放调查问卷150 份(每个住区50 份),回收有效问卷136份。

通过调查,笔者发现老旧住区的公共空间存在以下问题。

1)空间场地破碎

老旧住区中公共空间面积小,其服务人群是住区内的成人居民,并没有针对儿童的友好场地。儿童活动的发生需要在连续的空间中,小区广场、绿道、公园、各类公共设施的户外开放空间及其他非正式活动场地都有可能成为儿童玩耍的空间,儿童活动空间的分散影响到孩子们之间的互动交流。在调研中,大多数家长指出活动场地较小,未对不同年龄儿童做出相应分区,给儿童游戏带来诸多隐患。在天津新村内,广场、休憩亭、绿地三处公共空间呈现碎片化分布,其中,休憩亭空间被杂物堆放,严重闲置,还增加了儿童的活动风险(见图2)。

图2 闲置的空间(图片来源:笔者自摄)

2)公共绿地缺乏

在调研的老旧住区中,缺乏公共绿地是常见的问题,很少有面积较大、均衡布置的绿色空间。儿童偏向于自然的环境,绿色生态的环境能够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调研显示,天津新村和瑞金新村内绿地大多分布在宅前屋后,且有少量绿地被居民私自占有圈围作为种植所用。住区内缺少公共绿地,在天津新村内,虽然有公共绿地,但是绿地杂乱无人管理,缺少生态性,并没有对儿童活动起到积极作用(见图3)。

图3 破碎的绿地(图片来源:笔者自摄)

3)活动设施单一

老旧住区往往建设年限久远,场地中基础设施单一,对于使用者来说没有良好的体验感。设施边缘尖锐,也没有保护性措施,对于奔跑嬉闹的儿童是安全隐患。调研显示,在公共空间中的活动设施使用率不高,63%的儿童觉得空间无趣,活动设施不够多,年龄稍大的孩子更愿意自己携带跳绳、儿童自行车等活动器械玩耍。大多数家长也提出老旧住区内设施单一,不符合儿童的身体尺度,缺少像秋千、滑梯之类适宜儿童使用的设施(见图4、表1)。

表1 各住区现状情况 (表格来源:笔者根据现状自绘)

图4 单一的设施

4 儿童友好视角下老旧社区公共空间改造策略

4.1 安全的基础设施

公共空间中现有的基础设施适用人群不仅包括儿童,还有成年人、老人,并不是针对儿童的需求进行过特殊设计。儿童生性好动,喜爱追逐打闹,基础设施应加强对儿童活动的安全性建设。在天津新村改造时,对公共空间进行分区,设置不同年龄段儿童适宜的活动场地,采用不同材质地垫、不同样式彩绘进行区分;增加活动设施的多样性,例如加建滑梯、秋千等设施,并且对设施安全性进行评估,让儿童在社区中安全快乐地成长。

4.2 适宜的空间尺度

老旧住区中公共空间的设计要适应儿童的生理状况和心理特征,应区别于成人进行定制化设计,满足儿童在环境中舒适的体验感。在东升沿一村改造中,基于儿童友好的空间尺度布置场地设施,适合儿童活动,充分展现以儿童视角“一米高度看城市”的设计理念;在场地上用多样的彩绘吸引儿童活动玩耍,使用儿童容易懂的图形和符号作为标识,不仅让儿童在游戏中学习,而且满足儿童活动的多样性。

4.3 生态的环境场地

由于活动范围受限制,儿童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自然环境最主要的场所就是社区中有绿化的公共空间。营造多样化的住区绿地对于生态环境和儿童身心发展都有促进作用。在东升沿一村改造时,强调在场地设计中引入更多绿色空间,使得儿童更加亲近自然;选择丰富的植物品种,有趣的绿化设计,以创造生态的活动场地,激发孩子们对自然环境的探索[3]。

4.4 共存的交通系统

老旧住区中道路交通是儿童活动最大的障碍。由于道路交通系统的存在,公共空间在住区中被分散开来,儿童活动的可达性受到很大影响。在瑞金新村改造时,考虑人车分流,尽可能使车流不对公共空间造成干扰;将各个分散的公共空间串联起来,增加空间互动,提升住区活力,提高老旧住区步行的可达性,打造儿童友好的街区和街道。

5 结语

我国的城市发展已进入存量时代,许多老旧住区面临着更新改造的迫切任务。如何在改造中将儿童友好融入公共空间设计,是实现儿童友好住区的重点。文章得出结论如下。

①基于相关文献研究,对儿童的空间需求进行分析,并结合南京三个典型老旧住区的实地调研情况,提出了儿童友好视角下老旧住区公共空间改造策略。

②研究成果将为城市老旧住区的更新建设和儿童友好型城市的建设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设计方法。

猜你喜欢
住区新村设施
环境要素与住区户外活动影响机制研究
中国画《林涧·新村》
民生设施非“摆设”
警惕环保设施安全隐患
基于最小开发单元模型的住区紧凑度测算与评价
公共充电桩设施建设正当时
擅自启用已查封的设施设备该如何处罚?
住区适老化改造的困境与规划管理对策
被资本裹挟的“新村再造”
基于绿色建筑理念的住区建筑节能设计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