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王曙群现象说开去

2024-04-29 03:04阎梦华
上海工运 2024年2期
关键词:产业工人工匠职工

◎阎梦华

老上海一隅 ■来源 图虫网

王曙群的“出圈与走红”,可以说是一个现象级的存在。背后有哪些必然因素?又有什么深层含义?从历史溯源,到时代要求,再到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等,多个关键词的串联,笔者带你管窥一二。

百年辉煌的缔造者

上海,党的诞生地,近代工业的摇篮和中国工人阶级的发源地。一座拥有积淀百年的工业底蕴和大气磅礴的工人阶级力量的城市。

1843 年,上海开埠。自此,黄浦江中汽笛声不断,跑马路旁灯火长明。西方文明在这里首先登陆华夏大地,中西大汇融在这里上演,海派匠心在这里孕育。近代上海在短短百年间迅速崛起,上海制造是一块金字招牌。

在上个世纪,上海制造的东西不仅上海人用,还一度大量销售至全国各地。脚踏车是凤凰牌,皮鞋是登云、蓝棠,球鞋是回力,护肤品是百雀羚,零食是大白兔奶糖……那时候,“上海货”就是精致、洋气和美好的代名词。除了轻工业,上世纪70 年代的上海已经能制造年产150 万吨的炼钢设备、30 万千瓦的火力发电机组、年产15 万吨的化肥设备、年产75 万吨的煤矿设备以及大型电子计算机、高精度数控机床等精密产品。

上海制造繁盛一时的背后,有上海师傅们对产品的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逐完美,更有其对产品的兼收并蓄、洋为中用、不断创新。

匠心不改,匠人无悔,能工巧匠助推着历史的车轮。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心贴布、布贴心"的杨富珍、“灯听我的话,我听党的话”的蔡祖泉等为代表上海老师傅们,就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让“上海制造”蜚声全国、名扬天下。改革开放以后,以“抓斗大王”包起帆、“知识型职工”李斌、“汽车心脏守护者”徐小平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产业技术工人和职工技能人才,传承并发扬了老一辈上海工人师傅的技术品格,用自己的高招绝技和辛勤努力,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沧海桑田,一大批产业工人,经过日积月累的积淀,成长为上海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成长为上海百年辉煌的缔造者。

从“上海制造”迈向“上海智造”

一个现代大国,必定是制造业强国。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力和底气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建设制造强国的重大战略决策,推动制造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全球范围兴起。反观今天的上海,国产大飞机一飞冲天,国产大型邮轮乘风出海,新能源车抢滩全球,智能制造提质升级。汽车、钢铁、造船、核电、航天、集成电路等一大批装备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制造正在重塑“上海制造”的新辉煌。

新时期,想要“上海制造”的金字招牌依然闪亮,就需要进一步“擦亮”——上海必须向高端“智造”迈进,进而助推上海经济高质量发展。

上海师傅 ■来源 图虫网

其背后,产业工人特别是高素质、高技能的产业工人队伍便是支撑上海制造迈向上海智造的重要力量。举个例子,在C919大飞机研制群英谱中,既有顶尖科学家、高精尖技术研发人员,也有胡双钱、王伟等一批大国工匠、技术工人。又比如说,近期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正式启航,而攻克大型邮轮建造关键难题的,不仅有工程师、设计师,还有电焊工、管系工、装配工。可以说,集聚科技创新力量、攀登高端制造巅峰的上海,需要源源不断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目前,本市技能人才总量超过300 万人,高技能人才约占技能人才总量的35%,较前几年有所提升,但供给不足和结构性矛盾两大问题依旧存在。

一项深谋远虑的重大改革

关于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问题,事实上,早在几年前,党和国家已经关注到。

“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如是强调。

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是我国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对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更是高度重视,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2017 年2 月6 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走入公众视野。

在此背景下,2018 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发布《关于推进新时期上海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拉开了上海“产改”的序幕。在市委和全总领导下,市总工会切实履行“产改”牵头职责。

随后,上海针对提升产业工人政治地位、构建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完善产业工人评价培养和使用机制、优化资金保障机制、加强公共服务等方面,携手人社、教委等多个部门,不断出台细化措施方案,推动改革落地见效:在全国率先建立劳模学院、工匠学院,并在临港新片区等成立分院,基本形成了由“技能培训、学历教育、竞赛晋级、等级认定、技术创新、激励表彰”等重要环节构成的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推进校企合作,促成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全面对接。

这几年,伴随“产改”的纵深式发展,从技能提升到收入提高,上海产业工人的职业发展前景更加广阔。比如,上海电气集团将“收入增加向贡献突出的高技能工人倾斜”条款写入工资专项集体合同;又比如,上汽集团将荣获国家、上海市等荣誉的高技能人才纳入激励奖励范围。在航天、宝武、江南造船等大型企业,“新八级工”制度开始落地落实。此外,随着公共服务的不断完善,产业工人关心关注的住房保障、交通出行和教育医疗等问题也在逐一破题。

“上海师傅”受人追捧现象再度回归

新的产业工人时代正在走来■资料照片

诚如大国工匠王曙群,在人们的眼中,新时代的“上海师傅”不仅技术好,更重要的“特质”是懂发明、能创新。

无独有偶。2021 年11 月3 日,在2020 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上海一线技术工人又一次登上国家科技奖的最高舞台——上海隧道工程公司高级技师李鸿的《超大直径盾构掘进新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2020 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而自2006 年国家科技进步奖首次设立工人农民技术创新类评审组以来,上海共有7 位一线工人摘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近年来,为推动职工创新创造,上海各级工会多渠道积极搭建各类职工创新创造平台:命名劳模创新工作室,命名上海职工合理化建议和先进操作法优秀成果,举办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赛活动,举办上海职工科技节、职工劳动和技能竞赛、科普讲师团等活动……以包起帆、李斌、王曙群、孔利明、王军、徐小平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上海优秀工人发明家变得“家喻户晓”,“上海师傅”受人追捧现象再度回归。

自2019 年起,市总工会还特别设立了上海职工优秀创新成果奖,以鼓励职工创新创造,其荣誉、奖励等同于上海科技工作者的最高奖项“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市总工会还加大对获奖项目的后续培养和扶植力度,与市科委等共同推荐参评“国家科技进步奖”。

想要造就一支上海宏大的产业工人队伍,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也是重要一环。自2016 年开始,上海市总工会启动“上海工匠千人选树计划”,在社会上掀起争当工匠、学习工匠的高潮,目前上海已诞生了7批共计683 名“上海工匠”。

越来越多的“王曙群”站出来

一名技术工人,可以站得有多高?大国工匠王曙群作为工人阶级代表首获“何奖”,就是给广大产业工人立起了一个“高度”。

再谈王曙群“出圈与走红”现象,从前文分析来看,他的获奖,既是个人和团队努力的结果,更是历史与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产业工人的体现,也是上海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的重要标志。

趁着这一波热度,上海随即召开大国工匠王曙群先进事迹报告会,上海市总工会也向全市职工发出向大国工匠王曙群同志学习的号召。其意图显而易见——让更多人看到当技术工人的好!让更多产业工人有奔头!

一边是毕业生找工作难,另一边则是企业技术人才“用工荒”。当个工人好吗?王曙群现象的意义,更多地是在于打破人们对技能人才和职业教育的偏见,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只有整个社会技能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越来越完善,才能让更多技能人才有出路、有价值、有希望,才会有更多年轻人主动走上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道路,涌现出越来越多的“王曙群”。

未来,王曙群在今天所立的这一“高度”能否被打破?或许不得而知,但未来可期。

猜你喜欢
产业工人工匠职工
以职工之家为抓手 让职工享“家”温暖
为高精尖产业工人插上腾飞“翅膀”
职工书画
90后大工匠
组织推动 凝心聚力
——湖北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五周年
工匠风采
产业工人新时代
工匠神形
农民工许纪平:做一名有本领的新时代产业工人
职工“获得感”这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