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丽真,洪雅容,陈露蓉
厦门市第五医院,厦门 361000
混合痔是一种常见的肛肠疾病,手术治疗是治疗该病的常见方法,具有疗效确切等多种优势。然而,混合痔手术后常伴随着术后疼痛,从而对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1]。因此,在混合痔手术后积极采取有效的疼痛护理以更加高效的缓解术后疼痛疼痛、促进术后康复至关重要[2]。循证医学强调将最新、最可靠的临床研究结果与医疗实践相结合,从而为患者提供最佳的医疗护理。在混合痔手术后疼痛护理中,引入循证理论下的疼痛护理能够提供指导性的方法,从而更高效的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改善康复效果[3]。基于此,本研究选取我院2022 年2月至2023 年3 月的128 例混合痔手术患者进行研究分析。
1.1 研究对象 选取我院2022 年2 月至2023 年3 月的128 例混合痔手术患者。纳入标准:手术治疗的混合痔患者;近7 d 内未使用过镇痛药物;无精神障碍、意识障碍。排除标准:存在慢性疼痛史;患者配合度低下;存在全身感染性疾病;患者合并有心功能不全者。本研究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对照组中,男38 例(59.4%),平均年龄(42.15±6.17)岁;试验组中,男36 例(56.3%),平均年龄(42.08±6.25)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各64 例。
对照组仅采用基础护理。试验组实施基于循证理论下的疼痛护理:
(1)制订循证护理计划:①成立循证护理小组:小组由医生、护士、疼痛管理专家组成,制订和执行最优疼痛管理方案;通过培训等明确小组成员职责,医生负责术后疼痛状况的评估和手术方面的指导,护士参与术后护理和疼痛评估,疼痛管理专家提供最新的疼痛管理知识和建议,综合明确改善术后疼痛管理的目标和工作计划;②制订个性化护理方案:详细评估混合痔手术患者,包括术前疼痛程度、手术类型和并发症风险,根据患者疼痛程度、身体状态和手术特点制订个体化的疼痛管理方案;③循证实践指导:小组成员密切关注最新的循证医学研究和疼痛管理指南,定期进行文献回顾,确保护理方案基于最新、最可靠的临床证据;建立循证实践的流程,明确小组成员在实施护理方案时的操作步骤,确保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循证支持,并注重实践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并定期评估护理实践的质量和效果;④定期评估和调整:使用标准化的疼痛评估工具了解疼痛程度的变化和干预效果,根据评估结果,以及针对疼痛程度的变化和患者的反馈,对药物治疗、物理疗法、心理支持等方面进行调整和优化。
(2)循证护理策略:①遵医用药:严格按照医嘱,定期监测患者对药物的反应和疼痛程度的变化,积极关注药物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和合并症,特别是阿片类药物可能引发的便秘、恶心等问题,早期采取措施预防和处理不良反应,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②物理疗法实施:在术后适时进行局部冷敷或热敷,以减轻术后局部不适和疼痛感;积极利用低频电疗、超声波等物理疗法,减轻疼痛和促进组织康复;设计合适的康复运动方案,根据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进行指导,通过适当的运动加速康复,减少疼痛感;③心理支持:开展患者的情绪和心理状态评估,建立良好的医患沟通渠道,鼓励患者随时提出问题和表达担忧;提供行为治疗技术,如深呼吸、放松训练和正念减压法等,帮助患者缓解焦虑、减轻疼痛感知,并提升患者的心理抗压能力;④营养调整:开展患者的营养状况评估,包括体重、营养摄入情况和特殊饮食需求,根据评估结果,制订个体化的营养目标,提供合适的营养指导和饮食建议;⑤健康宣教:积极向患者提供关于术后护理和自我管理的详细指导,提供术后康复指导,鼓励逐步恢复活动,但同时提醒患者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影响伤口愈合;⑥并发症预防:向患者说明保持伤口清洁和干燥的重要性,提醒患者避免用手触摸伤口;积极向患者介绍预防血栓形成的方法,包括定期改变体位、进行床上活动、穿着弹力袜等,鼓励患者在术后尽早进行适度的运动;教育患者如何识别药物可能引发的不良反应和过敏反应,鼓励在发现异常情况时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3.1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1 h、24 h、48 h 疼痛程度 疼痛判定通过视觉模拟分析法(VAS)[4]进行,总分10 分,0 分为无痛,10 分表示最剧烈的疼痛。
1.3.2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首次排便时间、创伤愈合时间。
1.3.3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水肿、创面评分改善情况 水肿程度总分3 分,无水肿为0 分,肿块突出,距手术切缘距离>1.0 cm 表示最严重的水肿(3 分)[5]。创面评分范围0~4 分,4 分表示创面有严重水肿,患者存在剧烈的疼痛,需注射止痛药物,0 分表示无疼痛、水肿等反应[6]。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以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混合痔手术患者疼痛评分对比 两组术后1 h 疼痛评分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术后 24 h、术后48 h 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混合痔手术患者疼痛评分对比(分)
2.2 两组恢复时间对比 试验组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恢复时间对比
2.3 两组患者水肿情况、创面改善对比 试验组水肿情况、创面评分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混合痔手术患者水肿情况、创面改善对比(分)
混合痔是一种常见的直肠疾病,手术治疗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与此同时,混合痔手术后疼痛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延缓康复进程的重要因素。因此,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疼痛管理是临床研究的重点。而传统的护理多是依据医嘱应用相关药物,在疼痛护理方面则较为缺乏。循证医学理论是一种基于最新科学证据和临床实践的医疗决策方法,在混合痔手术后疼痛管理和康复中应用基于循证理论的疼痛护理是通过采取一系列个体化、综合性的护理措施,以提升护理的规范性、科学性,以最大限度地提升疼痛管理效果[7]。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术后1 h 疼痛评分相比无差异(P>0.05),试验组术后24 h、术后48 h 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术后排便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水肿情况、创面评分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可见基于循证理论下的疼痛护理能有效减轻疼痛,促进康复,且有利于促进水肿、创面改善,分析其原因,在降低疼痛程度方面:循证理论下的疼痛护理针对混合痔手术后的疼痛管理提供了更为综合和个体化的方案,相较于常规护理,循证护理更注重多种因素的综合干预,例如药物镇痛、物理疗法、心理支持等,从而产生显著的减轻疼痛的效果。张菊等[8]表明,在循证理论指导下的疼痛管理模式下,患者的疼痛能够更有效地缓解,主要是由于个性化的药物选择和合理用药,结合物理疗法如局部冷敷或热敷、电疗等,能够高效减轻手术后疼痛感。李士军等[9]表明,心理支持和疼痛教育使患者更能应对疼痛,减少痛觉敏感度,因此循证理论指导下的疼痛管理可显著降低术后疼痛程度,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生活质量。在缩短首次排便时间和创面愈合时间方面:在循证理论指导下的疼痛护理中,护理人员积极关注疼痛管理的同时,充分注重术后康复进程,通过加强并发症管理,督促患者开展康复训练,有效加速患者康复进程,缩短首次排便时间以及创面愈合时间。在改善创面评分方面:在循证理论指导下,护理人员采用最新的伤口护理技术,例如局部抗菌药物、生物敷料等,以促进伤口愈合。个体化的药物管理和物理疗法,结合创面护理,能够更有针对性地满足患者不同疼痛感受和伤口特点,这种综合性的创面管理有利于加速创面愈合,减少感染风险,改善创面愈合;在改善水肿方面:循证护理包含更为有效的物理疗法,如局部冷敷、床上抬高患者下肢等,以帮助减轻术后水肿,且循证护理注重患者的康复运动和身体活动,有助于促进淋巴循环,减轻水肿症状。
李军霞等[10]表明,混合痔手术患者在术后常常会面临疼痛和不适,疼痛也是影响患者术后康复和医疗体验的重要因素,循证理论下的疼痛护理则是针对这一问题提供了系统和综合的护理方案,相比常规护理,循证理论下的疼痛护理是基于最新科学研究和证据的护理方法,制订的护理方案更加个性化和精准,护理期间充分考虑了患者个体差异、手术类型和术后疼痛特点等因素,通过系统的评估和综合干预来应对术后疼痛。而常规护理仅提供通用的护理措施,可能无法满足患者的个体化特殊需求。循证理论下的疼痛护理通常采用多层次、多模式的疼痛管理策略,如药物治疗、物理疗法、心理支持、营养调整等,从而更有利于提升疼痛缓解效果,而常规护理更倾向于单纯依赖药物缓解疼痛,忽略了多元化的疼痛管理策略,使得护理效果相对较差。
综上所述,基于循证理论下的疼痛护理能有效减轻疼痛,且有利于促进水肿更有效缓解、创面更好改善,促进患者术后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