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情情,毛 菲
(衡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湖南衡阳 421000)
抗挫折心理能力,是指个体对挫折的可忍耐、可接受程度的大小,也叫挫折承受力[1]。高职师范生作为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正处于一个从未完全成熟走向成熟的阶段,也是“心理断乳期”“危机期”和“矛盾期”。这一时期,他们个性鲜明、自主性强、渴望成功,但在追求自我实现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一些曲折、坎坷、挑战和困难,抗挫折能力差的学生会因此产生很多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且高职师范生未来从事的是我国的基础教育,提升高职师范生抗挫折心理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前期通过问卷调查发现:高职师范生的抗挫折心理能力存在显著的城乡差异、学生干部与非学生干部差异,且在年级上具有边缘显著性;高职师范生抗挫折心理能力总体处于中等水平,上升的空间较大。因此,本研究基于团体辅导探索提升高职师范生抗挫折心理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的干预方案。
基于对高职师范生抗挫折心理能力的调查,在自愿的原则上,最后选取高职师范生抗挫折心理能力水平较低的60 人为实验对象,以衡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实验基地,通过设计、组织和实施团体辅导活动来改善和提升其抗挫折心理水平。
本研究采用张丽霞编制的“大学生挫折承受力问卷”。该问卷共34 道题目,包括6 个维度,分别为:生理因素、他人支持、情绪调控、个性特征、消极认知、积极认知。该问卷内部的一致性系数为0.90,项目之间的平均相关系数0.39,信度为0.89。问卷采用Likert 自评式5 点正向计分法,从“完全符合”到“完全不符合”记1 分到5 分,得分越高表明抗挫折心理能力越高[2]。
基于对高职师范生抗挫折心理能力的问卷调查,筛选出得分较低的高职师范生100 名,以自愿为原则,最后确定60名高职师范生为团体辅导实验成员。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学生各30 名。实验组按照团体辅导活动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干预;对照组则无任何干预。为保证研究的效度,尽量保持两组的男女比例相似且每次活动都能参与。
本次实验采用实验组和对照组前测、后测的组间实验设计。对实验组按照活动设计方案进行为期8 周的团体心理干预,而对照组,则没有任何处理,遵循学校正常教学任务。两个组都接受了前后测,并且前后测的间隔时间相同。自变量为实验处理(团体辅导活动),因变量为实验组抗挫折心理能力得分。为保证实验的效度,尽量保持两组的男女比例相似[3]。主要团体辅导活动过程为以下几点。
1.开始阶段。第一,团体辅导的领导者和助手做简单自我介绍,并对本次团体辅导活动的目的、计划、安排、时间以及参与者的来源等方面做简单介绍和说明。第二,全体成员讨论、形成、签订团体活动契约书。第三,进行团体成员间的“破冰行动”,目的是初步了解、熟悉团队成员。活动以滚雪球的方式让参与者了解团队成员的姓名、年龄、爱好等,帮助团体成员相互熟悉,以消除陌生感带来的担忧,通过游戏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形成融洽、轻松、舒适的活动氛围,为后续深入开展团体辅导活动做好基础和铺垫。第四,团队成员分享此次活动的感受以及对未来活动的期待。最后,布置作业“我的挫折故事”,要求团队成员回忆自己遇到的对自己人生影响较大、印象深刻的挫折事件,包括个人在事件中的经历、过程、自身感受、影响以及结果。挫折故事需真实、具体且可以书面的方式写下来,以便下次活动进行共同分享。
2.正式活动阶段。此阶段共六次活动时间,主题主要包括“我的挫折故事”“全面认识挫折”“合理归因”“情绪调控”“我的社会支持系统”“应对挫折有方法”,每次主题活动均以一种干预技术为主,多种方法为辅,主要针对如何认识挫折、分析挫折以及应对挫折三个方向进行设计,以“认识挫折”为导线,“分析挫折”为目标,以“应对挫折”为重点,综合团队成员实际情况最后形成相应的团体辅导活动方案。此阶段是整个团体辅导活动的中心阶段,也是检验团体辅导效果的关键阶段。因此,明确每次主题活动的目标显得至关重要,且活动目标层次要合理、有梯度、有层次,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一步一步、一层一层探索和解析挫折。
此阶段的实施既要有参与者的积极主动配合,也要有领导者的适当引导;既要保证活动过程的组织与实施,也要保证每次团体辅导活动的效果。因此,在这一阶段包括主题的选择、活动方案的确定、步骤的实施、组织的方式以及效果的评估等都是通过课题组成员间进行精心的筛选、策划、组织和安排,严格按照团体辅导的程序进行操作,确保团体辅导的效果。每次主题活动结束之前,团队成员均需要分享每次活动带来的变化、感受以及收获,一方面帮助团队成员梳理、总结实践的经验,另一方面需要检验主题活动的效果。
3.总结阶段。第八次活动时,是团体辅导活动的最后总结阶段。这一阶段程序主要如下:第一,参与者分享从参与团体活动开始到结束这一段时间的整体感受,需要参与者总结个人的收获与变化,特别是应对挫折的态度和方法,并对自己的活动表现进行自我评价——这是此阶段的重点部分。第二,由领导者总结本次活动的历程及每位同学的表现,对他们的进步和变化表示充分的肯定,鼓励他们重拾生活的信心,表达对他们的信任与期望。第三,填写调查问卷,完成实验后测。最后,让参与者相互留言、合影,处理好分离之情[4]。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0.0 软件进行录入、统计并进行数据处理,并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前测、后测所获得的各结果进行差异比较,探究团体辅导活动的干预研究效果是否显著。
1.前测组间比较。团体辅导干预活动前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前测结果进行独立样本t 检验,结果见表1。
表1 实验组和对照组前测结果比较(M±SD)
由表1 可知: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前测结果在抗挫折心理能力的各维度上均无显著差异(p>0.05),说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抗挫折心理能力在实验前各项指标处于同一水平,可以进行前后测的差异比较。
2.后测组间比较。团体辅导干预活动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后测,结果及差异比较见表2。
表2 实验组和对照组后测结果比较(M±SD)
由表2 可知:实施团体辅导干预活动方案后,实验组的抗挫折心理能力水平有了明显的变化,各维度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且情绪调控、个性认知、消极认知干预因子差异极显著(p<0.01),生理因素干预因子差异不显著(p>0.05);整体抗挫折心理能力水平也有了很大提升,且差异显著(p<0.05)。
1.对照组各变量的前后测比较。团体辅导活动结束后,对对照组实施后测,与活动干预的前测进行对比,结果见表3。
表3 对照组前测后测差异比较(M±SD)
由表3 可知:对照组前测后测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即没有进行任何干预的对照组随着时间的变化,抗挫折心理能力水平没有任何显著的改变。
2.实验组各变量的前后测比较。团体辅导活动结束后,对实验组实施后测,并与活动干预的前测进行对比,结果见表4。
表4 实验组前测后测差异比较(M±SD)
由表4 可知:实验组前测后测在抗挫折心理能力各因子水平上差异显著(p<0.05),且情绪调控和个性特征两因子差异极显著(p<0.01);实验组的抗挫折心理能力有了显著提高,且各因子差异显著(p<0.05)。说明团体辅导实验干预对高职师范生抗挫折心理能力有显著影响。
本研究在对高职师范生进行抗挫折心理能力干预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抗挫折心理能力各水平上不存在显著差异。通过设计团体辅导活动并对实验组的高职师范生实施干预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抗挫折心理能力各因子得分均有显著差异,实验组和对照组整体抗挫折心理能力差异也显著,都是实验组的得分高于对照组。因此,团体辅导干预方案的实施对高职师范生的抗挫折心理能力有显著的作用,并对整个抗挫折心理能力及各维度产生积极影响。
第一,干预具有针对性。首先,干预对象的针对性。本次的团体辅导干预活动方案的形成主要是针对高职师范生群体中抗挫折心理能力相对较低的人进行,选取100 人,在自愿的基础上,最后确定60 人为干预对象。其次,活动主题的针对性。每次活动方案的设计、主题的构想、内容的确定、组织与实施、效果的评估等具体过程和细节都是经过课题组内成员积极讨论,集思广益,头脑风暴,并寻求专业前辈进行指导,阅读相关文献资料,多次研究探讨,最后才确定本次团体辅导活动的所有方案。再次,活动目的的针对性。每次团体辅导都以“提升高职师范生抗挫折心理能力”这个中心主题进行设计,每设计一个活动或一次方案,都会反思这个活动或这个方案是否与主题相关,过程实施是否会遇到问题,活动效果是否可评估等,活动目的非常明确。最后,活动实施的针对性。方案的最终形成主要还是通过边操作边修改调整而成,如第二次主题辅导“我的挫折故事”原本预设为一次辅导即可完成,但是参与者准备较充分,分享较投入,氛围较好,效果很不错,因而每个人占用的时间都较长,但团体辅导活动又需要每个成员进行分享,说出自己真实的挫折故事,不能因为时间紧的缘故而不让他们一一分享,因此,最后临时调整团体辅导活动方案,顺利完成了本次主题活动的分享。正是因为团体辅导活动干预的针对性较强,所以较少出现偏离主题的现象,保证了团体辅导的效果[5]。
第二,参与者起了关键作用。团体辅导的主要对象是30名实验的参与者,进行为期8 周的团体辅导干预活动,且每次活动都能如期参与,因此参与者的积极配合与认真投入是本次团体辅导成功的重要因素。参与者起到关键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参与者想要改变现状的动机非常强烈。参与者的初衷是改变现在不良的心理状态,希望寻求更好的心理帮助和心理支持,主观动机强度较高。其次,参与者准备充分,认真投入。团体辅导活动的干预过程中,参与者根据每次的主题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如主题活动“我的挫折故事”参与者会写下他们遇到的挫折事件、经历及感受;活动过程中,他们会认真倾听领导者和团队成员的分享,做笔记,写感受;整个团体活动中他们都积极参与,主动思考,认真、出色地完成每次的任务。再次,参与者的积极配合。每次活动都是利用课余时间,参与者需要完成正常的学习任务后抽时间参与团体辅导活动,需要克服相应的困难,如休息时间或因班级活动、校级比赛有冲突等情况,几乎所有的参与者都能够按时参加,积极主动配合。可以说没有参与者多方面的鼎力支持与积极配合,本次的团体辅导活动无法进行下去。正是由于他们的积极配合才保证每次的活动准时且高效,参与者在本次团体辅导活动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第三,领导者的引导作用。领导者在本次团体辅导活动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在本次团体辅导开始前,领导者根据前期问卷调查的初测结果筛查出学生,并通过各种方式亲自联系到学生,在学生自愿的情况下邀请其参与本次团体辅导活动,签署团体辅导知情同意书;团体辅导活动过程中领导者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人格魅力、共情能力等方式拉近与参与者的距离,引导参与者展开各种活动,进行问题思考,进而在这个基础上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使参与者均能主动自愿参与该活动。同时,在认识挫折、分析挫折以及应对挫折的态度和方法上进行了专业的引领和指导,特别是价值引领,其作用是至关重要的,这使得参与者能在活动中有所思、有所悟,保证了团体辅导活动的顺利进行及活动效果;每次团体辅导活动后领导者及时邀请参与者分享此次活动的感受,反思自身行为,从而有所启发和顿悟。正是通过这些方式最终让参与者亲其师、信其师,在整个团体辅导活动中起到了引导的作用,为团体辅导的效果奠定了基础。
第四,团体辅导方式的多样性。本次团体辅导活动过程中避免了辅导方式的单一性,综合利用了团体心理学的各种辅导方式,例如观察学习(“我的挫折故事”)、榜样示范(身边的榜样——国家奖学金获得者xxx)、认知重构(埃利斯ABC 理论、“应对挫折有方法”)、行为治疗(“冥想”“渐进式躯体放松技巧”“心理放松操”)等。多样性的团体辅导方式,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参与团体活动的兴趣,另一方面加强了团体辅导效果。
1.在实验的操作上,由于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采用边做边反思边改进的行动研究方式,因此在操作上还存在对学生反馈不够及时、不够充分等问题,可能影响辅导的效果。
2.辅导次数少,时间短。
3.团体辅导活动干预成效的持久性、稳定性有待进一步的追踪研究。
综上所述,根据本次团体辅导实验干预活动的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基于团体辅导的实验干预能有效提升高职师范生抗挫折心理能力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