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之借古论今

2024-04-29 09:09张国勇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24年11期
关键词:王戎古人媒介

张国勇

美文引路

再尝“道旁苦李”

◎缪金星

“看人家的娃都很有出息,人家的娃总比自家的乖巧懂事,以至于人家的什么都是好的……”以前父亲每每讲起道旁苦李的故事,我总不免啧啧几下,一副极为羡慕感叹的样子。而我因着从小听了这样的故事,受着这样的教育,似乎也变得“聪明”起来,甚至自以为是了。

多年后,我也当了父亲,有了自己的娃,再重读这个故事时,便别有一番认识了。父亲当年屡屡讲起的这个故事,出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全文简短,不到六十个字: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王戎是“竹林七贤”之一,字濬冲,西晋琅玡人。书上说他自少神采秀美,长于清谈,以精辟的品评与识鉴而著称。《世说新语》里说到,七岁的王戎曾和小伙伴们一起外出玩耍,看到路边长着一棵李子树,上面挂满了沉甸甸的果子,连树枝都被压弯了,别的小孩跑过去爬树攀枝,争抢着摘李子吃,只有王戎站在边上一动不动地看着。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吃?王戎说:长在路边的李子树,还挂满果子,那一定是没人吃的苦李子,要不,早被人家摘完吃了。那些抢李子吃的孩子一尝,果真如此。

王戎这段“不取道旁苦李”的故事流传千年,想必被很多家庭当作经典讲授给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很多父母也一定与我父亲一样津津乐道于王戎的聪慧,却往往忽视了它带给孩子的负面影响。

或说人这一生,除了自身努力,还有机遇和运气,所谓“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这是指平日里有所准备,善于寻找机会、捕捉机会。故说机遇难求,稍纵即逝,谁能错过几回?很多时候,很多人总是带着怀疑的目光看待周边发生的一切,真要让他们挖掘出一枚金币,也往往错把它当作发光的玻璃片。也许,他们只是少了一次弯下腰尝试一下的耐心。而在现实生活中,若总是让孩子带着自以为是的“聪明”,面对机缘,再拿什么去把握和分辨?很多时候,我们一边教育孩子要踏踏实实,一边又做着投机取巧的示范,连尝试一下的勇气都没有。树在道边有苦李,摘来尝一口,未必就是笨呀,至少是让人多了一次筛选和甄别的机会,有什么不好?

人家的娃乖巧懂事,这也是很多中国父母的感叹,人家的孩子真比自己的孩子强过多少吗?体现在教育上,孩子哪门功课差,就找老师请家教,拼命补上那门课,反倒把孩子的特长给埋没了。可怜我们总是抱着既定的目标,守着既定的成功方式,还往往习惯于把所有的事情复杂化。

其实,我们根本不需要这样的“聪明”,尤其在对待学业和工作上,脚踏实地,别无捷径。谁也不曾告诉我们,当下这一刻,我们将遇上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最重要的人,谁也不曾敲锣打鼓地要引起我们注意,前面的路事关我们一生的成功,一切就这样悄然发生,一切都得靠自己的积累和把握。

我在与孩子一起整理上学的书包时,又想起父亲当年讲的这个经典故事,是该做些澄清了。

(选自《宁波日报》2023年11月17日)

◆技法提炼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借古论今是议论性文章中常见的一种论证方法,“古”,即古人古事,“今”,即今人观点,借古论今,是指为了论证关于现实中的人或事的观点,可以用古时候的人或事作为论据,增强观点的说服力。本文借古论今主要从两个方面着手:

1.古今结合。即在论证过程中,古人古事和现实生活相互参照。本文引述了王戎“不取道旁苦李”的故事,引导读者从家庭教育方面思考这一故事可能对孩子造成的负面影响。

2.反用其意。即从古代故事中反向发掘现代内涵。本文通过将古代故事与当下教育实际对照,列举和分析当下家庭教育中的怪现象,反向发掘故事内涵,明确告诉我们正确的教育之道和成功之法在于引导孩子脚踏实地而不是投机取巧,鼓励孩子勇于试错而不是自作聪明。

此外还有其他的一些借古论今的方法,恰当运用可以增强论证力度和表达效果。比如,将历史事件或者人物作为事实论据;引用古人古语,分析名言内涵;借古人古事抒怀言志,表达追求和态度等。

学子佳作

学习今说

◎闫芯蕊

白云苍狗,时移世易。从古至今,人类对于知识和真理的渴求始终不渝。虽同为求学,但与古代相比,如今学习的媒介、目的和内容等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从学习的媒介来看,古人获取知识主要来自于书籍。从青铜铭文、甲骨文到简牍、纸质书,知识的传播和扩展与书写材料的变革是密切相关的。同时古人求学的条件相对较差。车胤年少时家贫,苦学不倦,通过捕捉萤火虫来借光读书;孙康从小聪明好学,但家贫夜晚不能点灯,冬天利用雪地的反光来读书。无论学习环境多么困窘、媒介多么单一,都没有改变古人求学的志向。而今,我们学习的媒介大大扩展了,除了传统的纸质书,还有方便随心的电子书,除了在课堂上习得知识,还可以通过网上冲浪获取讯息。相比古人,我们学习的条件改善了,但是学习的精神却有所懈怠;学习的媒介拓宽了,但是学习的态度却不尽如人意。在信息时代,我们也要抓住一切时机,利用各种媒介,丰富自己的知识,充实自己的头脑,让自己的精神更为充盈。

从学习的目的来看,古人和今人也不可等量齐观。古语有云:“学而优则仕。”修齐治平,是古代文人士大夫的政治理想。读书求学,古人大多为的是一朝为臣,匡世济民。但是到了后期科举制积弊日剧,考取功名成为了飞黄腾达、出人头地的门径。范进中举,喜极而疯;严监生满脑子装的都是功名利禄;老秀才王玉辉迂腐可笑,失去了人性。那么,当下我们学习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很多人学习只是为了谋取大学文凭,为毕业求职提供敲门砖。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当有更高远的追求,于国家而言,我们学习是为了中华之崛起、民族之复兴;于个人而言,我们学习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实现自我价值。学习可以让我们心性和谐、智慧通达,从而对社会、人生有更为全面、深邃的思考。

从学习的内容来看,我们现在需要学习的内容非常广泛庞杂,范围也大大扩展。而在古代往往只局限于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将经世致用的学问以及工匠技艺等技能的学习降到了很低的位置。如今,除了书本知识的学习,我们还要应对信息时代的各种变化和挑战,掌握多方面的技能,全方位获取讯息,更加客观全面地认识世界。比如我的姥姥,她之前从没用过智能手机,但在我的鼓励下,她开始努力学习,跟上时代的步伐。现在她已经能很娴熟地利用手机购物、看新闻、听书、看戏了,家里人纷纷为她老骥伏枥、追赶潮流的行为点赞。

荀子说:“学不可以已。”《孙权劝学》中孙权说:“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即使生活再忙碌也要刻苦学习、认真读书。学习是一种保持旺盛生命力和创造欲的生活方式和生存姿态。我们只有不断学习、反思和沉淀,才能不断超越、笃定功成。

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被时代洪流所吞噬,才能勇立潮头、引领风骚。让我们一起做新时代的学习者吧!

【山西大同市煤矿第二中学校】

◆点评

本文通过对比,阐述了古今学习的差异性,引导广大青年立足当下,潜心学习,开拓思路,获取各方面信息,习得综合知识和技能,为个人進步和时代发展助力加油。在论述过程中,巧妙运用借古论今的手法,例证贴切,引用恰当,很好地剖析了学习的古今之别,指出了新时代的学习之道。

猜你喜欢
王戎古人媒介
神童王戎
神童王戎
好玩的古人
王戎识李
古人怎么洗澡?
王戎识李
古人到底姓什么?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古人如何睡眠养生?
书,最优雅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