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下“红匠育成”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2024-04-29 00:06:39张黎燕李伟张红延
河南教育·高教 2024年3期
关键词:岗课赛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张黎燕 李伟 张红延

基金项目:2021年度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立项项目“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校企协同‘三即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研究”(编号:2021SJGLX717);2022年河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基于‘校科企共建产业学院的‘四融合五阶段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编号:豫教〔2023〕02973);教育部第二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课题研究项目专业领域课题“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下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红匠育成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编号:ZI2021020202);2022年度虚拟仿真技术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创新应用“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研究”(编号:ZJXF2022002)

作者简介:张黎燕(1966— ),女,河南机电职业学院二级教授,研究方向为专业建设、产业学院建设、课程思政、智能装备集成;李伟(1984— ),男,河南机电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专业建设、课程思政、材料成型、智能制造;张红延(1970— ),女,河南机电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专业建设、校企合作、产业学院建设。

摘 要: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显著。然而如何将创新创业融入专业培养,如何有效实施“岗课赛证”场景教学,如何将思政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教学评价如何可评可测等问题,成为新时代职业教育“大有可为”的绊脚石。以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为例,以“三教”(教师、教材、教法)改革为核心,紧密围绕人才培养模式、“岗课赛证”课程体系、课程资源建设、人才评价机制等重点方面进行改革创新,有效互补校企双方资源优势,着力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灵活利用新工具、新技术、新工艺解决现场复杂问题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工业机器人技术;“三教”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岗课赛证”

在《中国制造2025》实施背景下,企业的发展趋势及对人才的需求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新兴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呈现井喷态势。《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为新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法宝,经过几年的飞速发展,虽然在体制、机制、模式、体系、培养、培训、创业、就业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体制、机制壁垒仍然存在,模式、体系融通不够深入,培养、培训不能满足企业需求,创业、就业比例仍然不高。

一、“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岗课赛证”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以岗位为核心、课程为载体、竞赛为助推器、证书为激励机制,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数字型、复合型人才。这一综合育人模式能够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畅通职业发展渠道,增强职业教育认可度和吸引力。河南机电职业学院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以智能制造产业链为依托,基于学校“三转”(生产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教学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源,人力资源转化为生产资源)与企业共同打造了众信智能产业学院,构建了集教学、训练、生产、研创于一体的“线场课堂”。以“三教”改革为核心、以思政为引领,构建与课程体系相匹配的一体化资源、多元化评价体系,打造“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下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育新时代职业教育红匠。

二、“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下“红匠育成”人才培养实施途径

(一)校企协同,制定“四段式三进阶”人才培养模式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综合协同育人、产研、创新的核心功能,将学生的培养聚焦在“德技融合、产教融合、专创融合、考评融合”上,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制定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四段式三进阶”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价值认知、岗位实战、回炉”赋能人才培养,运用科学技术创造性地解决工程应用问题,实现闲时上课,忙时实践的工学交替的“四段式三进阶”人才培养模式。

(二)思政引领,培育新时代职业教育“红匠”

结合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特点,河南机电职业学院积极进行人才培养思政体系改革,团队教师深入企业一线,挖掘企业思政元素,面向非标自动化产业链,将红色文化如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与爱岗敬业、精益求精、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相结合,构筑“德技融合”“红匠育成”的人才培养思政体系。以“红匠育成”为人才培养主线,以思政实训、显性评价为途径,培养有信仰、有情怀、有素养、有觉悟的技术技能人才。

(三)对标岗位,力促“岗课赛证”融通的“三教”改革

1.对岗开课,构建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课程体系

依托“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对接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岗位需求,构建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手机零部件精密贴合设备为项目载体、以设备全生命周期的岗位能力需求为目标,按照“项目引领课程之间的彼此协同,任务驱动课程内容的环环相扣”开发岗位课程体系。与合作企业共同开发了自动化生产线电工技术、自动化生产线PLC控制等13门线场课程。充分利用信息化、网络技术开发在线课程,并通过线场强国平台建立共享型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打造线上线下并行,校内校外开放的学习模式。

2.驻企跟线,强化“双师能力”的师资团队

对标“岗课赛证”综合育人课程体系,一线教师的教学、生产、实践能力迫切需要进一步提升。在教师团队建设方面,对接“三教改革”教师能力建设,打造了“产学研创”四导师团队,专业教师深度参与企业生产项目,解决了企业生产实际难题,并于2018年成功申报河南省超硬材料智能制造装备集成重点实验室。目前,教学团队结构合理,成绩突出,先后被评为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学创新团队、“河南省首批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

3.因材施教,打造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

专业教学团队从课程规划和安排、课程组织和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内涵式发掘。在企业的线场教学方面,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创新,线场教学的场景建立在生产线和工作岗位上,现场生产的产品就是教学的载体,将这些融入技能实践和岗位标准中,同时依靠线上网络课程的專属知识点进行补充;在常规教学方面,开发了“课程小学期、项目化”“第一课堂普及与第二课堂拔高相结合”“日常对抗与团队协作促成长”“课程学分与大赛成绩互兑换”等集教学、生产、训练高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融入企业资源,建成产学研创一体化生态圈

河南机电职业学院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同博众精工合作共建了众信智能产业学院,建设了能吃、能住、能学、能训、能生产的五好基地。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具备一流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条件,拥有国家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建设有智能工厂、创新生产实训基地、机器人焊接与拆装等实验实训室,实验仪器设备价值8000万元,其建筑面积达1.2万平方米,每学年可以完成近10万人次的教学任务。

(五)学分置换,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

基于“岗课赛证”综合育人要求,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基于“线场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围绕引入合作企业的真实项目,开展绩效考核,把对学生的考核与生产过程、学习过程、项目交付质量结合起来,制定了《学生绩效考核表》和《工程项目质量考核表》。同时取消了传统理论性的考核,统筹量化学生的工作能力、工作品质、工作纪律和工作素养,进行全方位、过程性的教学评价,构建有效的多元化教学考评体系。

三、“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模式下“红匠育成”人才培养成效

以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为例,探索了“红匠育成”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资源、创新人才运行体系、思政育人体系、多元化评价体系,依托“三转”形成了企业定制化、培训培养一体化和数字化的类型教育培养模式。近3年,学校60%以上的毕业生直接在合作企业入职,从事本专业的学生比例达90%以上。学生在校期间,先后斩获了国家级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省级大赛一等奖16项、二等奖19项等。学校为学生提供了高质量的教学,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专业素养,培养了更多又红又专的未来“红匠”。

参考文献:

[1]郭恒亚,陈贾乐.“校企协同、学练互补、产教融合”三级进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模具专业为例[J].职业技术,2023(4).

[2]魏显坤.基于“校企协同、岗课赛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J].汽车维护与修理,2023(6).

[3]杜红艳,梁婧,张颖.产教融合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思政改革探讨:以“品牌管理”课程为例[J].职业技术,2023(3).

[4]高丽华.职业院校课程设置匹配就业岗位素质结构研究[J].河北职业教育,2022(4).

[5]李亚.轨道交通建设对城市消费影响的实证分析[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3).

[6]韩媛媛.类型化改革背景下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发展探究[J].机械职业教育,2023(3).

[7]高芳,周佩秋.高职城市轨道交通类专业现代学徒制的教學运行管理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5(3).

责编:勉 耘

猜你喜欢
岗课赛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岗课赛证”融通的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科技风(2021年29期)2021-11-03 13:41:50
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岗课赛证”融通育人模式探索
基于“岗课赛证”融通的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模式研究与实践
电子商务专业“岗课赛证”融通的课程重构实践研究
电子商务(2020年5期)2020-05-26 12:03:37
改革之路
金桥(2019年10期)2019-08-13 07:15:20
改革备忘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6期)2016-10-19 03:45:34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1:19:55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0:56:58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