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施的成效、问题与对策

2024-04-29 10:50黄青霞
教育观察 2024年3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劳动技能

黄青霞

(梧州职业学院,广西梧州,543000)

一、引言

在加强内涵建设、促进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优化劳动教育实施路径,是实现劳动教育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深度融合的重要路径。在当代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劳动教育占据核心地位,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涵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工作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劳动教育从单纯的技能训练演变为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本研究聚焦于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实施现状,分析高职院校当前劳动教育的实施成效及存在问题,并进一步探索优化劳动教育的策略。

二、成效

(一)学生劳动素养逐步提高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在提升学生劳动素养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大多数学生已意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价值,主要体现在学生对劳动价值的认知提升、职业技能的系统掌握和职业道德的内化上。[1]部分高职院校通过实施综合劳动教育课程,强化学生对劳动价值和意义的认识,使学生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态度。同时,通过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的劳动教育模式,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不断熟练和掌握专业技能、劳动技巧。此外,部分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注重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通过课程教学、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的职业责任感和职业荣誉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行为规范。

(二)劳动教育教学工作有序推进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教学工作的有序推进体现在多个维度,包括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法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和评价体系完善等方面,有助于优化劳动教育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提高教育质量、促进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教学工作的有序推进。在课程体系建设维度,各高职院校紧密结合专业特色和市场需求,积极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确保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在教学方法维度,部分高职院校积极发掘和探索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新型劳动教育教学方法,如项目驱动教学、情境模拟教学等,能够有效增强劳动教育的互动性和实践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在师资队伍建设维度,部分高职院校高度重视协同育人师资队伍的建设,通过定期的教师培训、学术交流等,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保障劳动教育教学的质量。在评价体系维度,部分高职院校制定基于知识掌握、技能熟练度、职业素养等维度的评价标准,构建全面、客观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三)劳动教育实施途径不断拓宽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施途径的不断拓展是教学成效提升的重要体现。首先,在产教深度融合趋势下,各高职院校积极深化校企合作,通过构建校内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接近真实工作环境的实践平台,增强劳动教育的实践性和针对性。同时,通过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学生能够在实际工作场景中学习和应用专业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劳动过程和劳动价值。其次,部分高职院校在劳动教育中积极引入信息化教学资源,如在线课程、虚拟仿真实验等,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拓宽劳动教育的实施途径。最后,部分高职院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将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融入劳动教育,拓展学生的职业视野和职业能力。多元化、创新性的劳动教育实施途径,可以丰富劳动教育的内涵,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促进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目标的实现。[2]

三、问题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施整体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具体实践中仍存在问题。

(一)课程体系不健全

部分高职院校存在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不健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课程设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资源配置不足等方面。首先,部分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规划,课程设置零散,未能形成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知识体系。课程内容主要集中在传统的技能训练,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关注不足,偏重技术技能的课程设计,未能充分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和现代产业发展的需求,导致学生无法面对快速变化的职业环境。[3]其次,部分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方面结合不紧密,导致学生在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之间存在脱节。劳动教育的实践环节流于形式,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不能满足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的需求。在实践教学中,劳动教育主要采用传统的模拟操作方式,缺少与真实工作环境相对应的实训条件,难以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其知识和技能。而课程内容更新不及时,与行业最新技术标准和市场需求存在差距,也影响劳动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最后,部分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资源配置不足,如实训设备老旧、实训基地缺乏等,影响了学生实践操作的深度、广度以及劳动教育课程的整体质量。

(二)育人氛围不浓厚

部分高职院校在育人氛围营造上面临挑战。首先,劳动教育理念尚未在全校范围普及,导致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未能得到全面重视,缺乏将劳动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和日常教育的有效机制,导致劳动教育被边缘化或附加其他的教学内容。[4]同时,部分高职院校在营造劳动教育氛围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主要表现在劳动教育相关的活动和宣传不足等,导致劳动教育活动单一、缺乏吸引力。同时,劳动教育的宣传方式较为传统或不够引人注意,难以有效传递劳动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此外,劳动教育的实施过程缺乏创新性和吸引力,缺少与实际生活和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的内容,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部分高职院校在实施劳动教育过程中,存在师资力量薄弱的现实问题。第一,部分高职院校在劳动教育领域缺乏专业教师,现有的教师队伍在劳动技能、理论知识和教育方法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无法满足高质量劳动教育的需求。[5]第二,缺乏专门的劳动教育师资培训和发展计划,部分教师在劳动教育教学中缺少专业指导和实践经验,影响了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第三,部分教师在劳动教育理念和方法上更新较慢,导致教学内容和方法无法满足现代劳动市场需求。第四,在师资队伍结构方面,部分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师资队伍的年龄和专业背景结构单一,缺乏多元化和跨学科视角,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劳动教育的创新性和实效性。师资力量不足影响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完善和发展,也不利于学生对劳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四)评价机制不完善

部分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评价机制不完善,主要表现在评价体系的设计、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和评价过程的实施效率等方面。在评价体系方面,部分高职院校尚未形成全面、多元的评价机制,缺乏对学生劳动技能、劳动态度、团队协作等方面的综合评估。在评价指标方面,指标设定未能精确对应学生的具体劳动教育成果,评价结果无法准确反映出学生的实际劳动能力和劳动素养。在劳动教育评价过程中,部分高职院校缺乏有效的监测和反馈机制,评价结果很难用于指导教学过程的改进和学生能力的提升。在评价方式方面,部分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评价方式主要依赖于传统的笔试和操作考核,忽视对学生劳动过程的观察和评价,并且结果主导的评价方式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此外,评价机制的设置缺乏有效的奖励和激励机制,难以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劳动教育。

四、对策

(一)推进劳动教育课程建设

高职院校推进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关键在于建立一个系统的、实践的、与产业发展紧密相连的课程体系。[6]首先,高职院校需要进行系统性和科学性的课程规划,构建一个结构合理、内容丰富的课程体系。[7]具体而言,高职院校应强化劳动教育课程内容的实践性和创新性,不仅开展传统技能训练,还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此外,还应构建融合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强化案例分析和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等。

其次,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需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重视实践教学的质量和实效性,避免形式化操作,确保实践环节具有针对性和挑战性。通过建立校企合作模式,为学生提供实训机会,使学生在实际工作场景中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创新实践教学方法,如采用项目驱动学习、案例研究和模拟工作场景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增加课程互动和反馈环节,使学生能够及时获得指导和改进。此外,引进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技术,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提升学生的实践体验。

最后,加强课程资源的投入和更新至关重要。一方面,课程设计应与现代产业需求和职业发展趋势紧密结合,高职院校应建立动态更新的课程体系,定期邀请行业专家参与课程的开发和更新,及时审查和调整课程内容,确保与行业最新技术标准和市场需求保持一致,如引入新的技术、工具和理念,淘汰过时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积极更新实验实训设备,引进现代化教育技术和教学资源。例如,利用虚拟仿真实验技术,如3D建模、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AR)技术,构建模拟实际工作环境的实验平台,让学生进行操作训练。同时,建立在线互动教学平台,如大型开放在线课程、云课堂等,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二)创设劳动育人环境

创设劳动育人环境的关键在于营造一种全方位、多层次的劳动教育氛围,强化学生的劳动意识和职业技能,培育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技术技能人才。[8]首先,高职院校应在校园文化中融入劳动教育理念。例如,举办劳动技能竞赛、工艺展示、职业技能讲座等,增强学生对劳动的认识和尊重。同时,在校园内的公共区域设置劳动教育展板、劳动成果展示等,让劳动教育内容得以生动直观地展示。

其次,高职院校可以开展丰富多样的劳动实践活动,如社区服务、校园维护、行业实习等,增强学生对劳动技能的应用能力。同时,高职院校需要强化师资队伍在劳动教育中的引领作用,教师除了传授专业知识,还应成为劳动教育的实践者和示范者。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引导,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劳动的重要性和职业道德。

最后,高职院校应与企业、行业组织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将企业的实际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融入劳动教育。校企合作项目、企业导师制度等方式,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三)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双师型”劳动教育师资队伍需要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劳动实践经验、技能,在劳动教育中扮演理论导师与实践指导者的双重角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9]首先,高职院校需要筛选和培养一批熟悉专业理论、具备实际操作技能和现场工作经验的,能准确理解并传授与真实劳动环境相符的技能和知识的专业教师。

其次,高职院校应与行业企业合作,引进具有工作背景的专业人士加入教师队伍。来自行业前线的专家可以为学生提供最新的行业信息、技术动态和市场需求,使劳动教育更加贴近实际,以提高劳动教育的实用性和针对性。同时,高职院校可以组织教师参加行业技术研讨、技能提升培训等,对现有教师进行定期的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确保教师的专业知识和劳动技能与行业发展保持同步。

最后,高职院校应加强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模拟工作环境的实训基地训练,开展企业实习指导等。通过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高职院校可以提升劳动教育的质量和实效,使学生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中均衡发展。

(四)健全劳动教育评价机制

在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健全劳动教育评价机制是提升教育质量和效果的关键环节。高职院校应建立多维度、全方位的评价体系。具体包括学生操作技能、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的评价。[10]评价机制应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性评价注重过程监测和持续反馈,如通过课堂表现、实训表现、项目参与等实时记录学生的学习进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提升。终结性评价注重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最终评定,如通过操作考核、技能测试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劳动技能水平。此外,高职院校还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数字化评价系统、在线反馈平台等,提高评价过程的效率,促进劳动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

五、结语

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术技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高职院校应持续关注劳动教育的实施效果,积极调整和完善策略,确保劳动教育能够适应教育变革和市场需求,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劳动技能
高级技能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热爱劳动
秣马厉兵强技能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拼技能,享丰收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画唇技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