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体育赛事助力上海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建设的历程、经验及启示
——以上海赛艇公开赛为例

2024-04-29 05:22米中伟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苏州河赛艇公开赛

米中伟 ,张 盛

近些年来,一系列展现城市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的体育赛事开始在我国发达城市涌现,上海赛艇公开赛就是其中之一。上海市在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进程中,注重通过举办多种大型体育赛事提升城市形象,并制定了配套政策予以系统推进。2020 年10 月17 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的《上海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建设纲要》(沪府办发〔2020〕12 号)明确提出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的目标[1],从政策角度为上海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精品赛事提供了制度保障。上海赛艇公开赛是申城用品牌体育赛事驱动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建设的新举措,就其内涵而言,它是以体育赛事为媒介,促进城市更新,提升城市活力,宣传上海城市形象与文化的一种方式。研究通过对2021 年和2022 年举办的上海赛艇公开赛展开案例分析,总结相关经验,并提炼有价值的借鉴和启示。

1 从历史中传承:国内外赛艇赛事的发展历程

1.1 项目历史与特点

赛艇运动起源于18 世纪后叶,英国制订了世界上第一部赛艇竞赛规则并成立赛艇俱乐部。1829年,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在泰晤士河上举行了首次校际赛艇比赛,这被视为现代赛艇运动的起源。1892 年,国际赛艇联合会在意大利成立。1900年,巴黎奥运会将男子赛艇列为比赛项目。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将女子赛艇列为比赛项目,此后赛艇赛事日益多样化,并逐渐进入了大众的视野。19 世纪末20 世纪初,赛艇运动传入亚洲并逐步被当地人接受。

赛艇是由一名或多名桨手坐在舟艇上,运用自身肌肉力量,通过桨板与水面接触的阻力使舟艇前进的一项水上运动。赛艇比赛开始时,参赛的舟艇需要在起航线后排齐。当发令员发出指令以后,各艇以最快的速度划向终点,以艇首到达终点的先后判定比赛胜负[2]。该项赛事对环境条件要求较高,赛艇比赛一般被赛事举办方安排在较为平静的水域进行,从起点到终点,应是同样宽度的直航道。国际上的标准航道要求长为2 km,航道的宽度为13.5 m[3]。除有2 km 的比赛距离外,航道还需要配备有适当的准备活动水域和自由水域,分别位于航道起点与终点线外,长度至少100 m。为保证赛事的安全举办,航道两边应各留有一条航道宽度的安全警戒水域。

1.2 我国赛艇历史沿革

我国赛艇的历史沿革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划分标准主要依据掌握赛艇赛事举办权主体的不同。第一阶段为初步萌芽阶段,时间跨度为1852—1949 年。此时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1852 年,在上海外滩黄浦江上,外国侨民首次组织划船比赛。1863 年,在华英国商人组织侨民在苏州河岸建立“划船总会”。1906 年,划船总会又在上海闵行和江苏昆山青阳港建立分部。此时期参加划船总会的人大多是西方侨民,但也有少数的中国人参加活动。1935 年上海两江体育学校曾在昆山青阳港举行的8 人赛艇比赛中得过第一名,另有一名叫周家琪的上海青年曾在嘉兴南湖举行的男子单人双桨比赛中获得冠军。这时我国赛艇为西方传入,虽然有少数中国人参与,但赛艇比赛的举办权始终控制在外国人手中。第二阶段为全面发展阶段,时间跨度为1949 年至今。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各项事业百废待兴,赛艇的举办权回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手中。1956 年赛艇入选第一届全国运动会项目。2002 年苏州河赛艇公开赛在上海举行,成为了我国城市赛艇比赛的发端。2021 年上海赛艇公开赛首次举办,自此上海赛艇公开赛成为上海市重点打造的品牌赛事之一,并被视为我国城市水上赛事的代表。2022 年上海赛艇公开赛再次举办。经过两届赛事的实践,上海赛艇公开赛已形成较为规范的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上海赛艇公开赛的创办已然成为我国现代赛艇历史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1.3 上海赛艇公开赛的办赛实践

1.3.1 赛事举办背景

21 世纪,体育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课题之一,也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发展转型需要面对的问题[4]。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上海正在向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迈进[5]。上海是中国现代体育的孕育地,也是赛艇在中国的发源地,漫长的历史变迁中,赛艇运动与上海这座城市建立了渊源深厚的关系,最早的赛艇运动由上海传入我国,赛艇运动本身也在上海得到了蓬勃发展。2021 年10 月23日至24 日,第一届上海赛艇公开赛在苏州河水域举办,在上海的母亲河上,赛艇运动与这座城市迎来了一场跨越世纪的“约会”。这是上海着眼国际体育赛事之都建设,按照“一江一河”发展规划,精心创办的自主品牌赛事,旨在彰显城市文化的特质。2022 年10 月29 日至30 日,第二届上海赛艇公开赛举办,这是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举办的城市体育赛事,具有激活城市活力和打造体育赛事之都的双重意义。放眼世界,每座世界体育名城都有符合城市特质的体育赛事,如英国泰晤士河上跨越百年历史的亨利杯皇家赛艇比赛,美国波士顿的查尔斯河赛艇大赛等[6]。作为中国赛艇运动的发源地,上海市在苏州河上举办高品质赛艇赛事,充分展现了体育与城市历史特质、城市空间特色的完美结合。

1.3.2 赛事举办情况

2021 年上海赛艇公开赛参赛人员和主体众多,包括了来自东京2020 奥运会摘金夺银的优秀赛艇健儿、国内知名高校赛艇队以及部分社会性赛艇俱乐部,据官方统计,赛事有来自50 支参赛队伍的近650 人参与[7]。其中专业组为各省市赛艇队,参赛人员均在中国赛艇协会注册。高校组为国内高校参赛队,参赛人员为高校在读学生。国内各赛艇俱乐部、民间赛艇组织报名参加俱乐部组别的比赛。为使赛事更加具有观赏性和竞技性,赛事举办方设置了4.2 km 追逐赛和500 m 城市冲刺赛两个比赛类别,比赛的项目共分为3 种,分别是“男子八人单桨有舵手”“女子八人单桨有舵手”以及“男女混合八人单桨有舵手”。专业组的比赛队伍分别来自上海、广东、浙江等地。高校组有来自北京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的14 支赛艇队。新沪商赛艇会、沈阳清泉盛京赛艇俱乐部等20 支队伍在俱乐部组中进行对决[8]。比赛通过“上海体育”视频号等平台同步进行直播,全面展现上海城市景观文化。2022 年上海赛艇公开赛除保留了八人艇4.2 km 追逐赛和500 m 冲刺赛外,还增加了单人双桨男女500 m 冲刺赛。参赛组别与上一届相同,分别有专业组,高校组和俱乐部组,参赛队伍共计48 支[9]。专业组中,举办方邀请了上海、江苏、浙江、山东等地的赛艇队。高校组邀请了北京大学、同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山大学等赛艇队。俱乐部组的参赛队伍则是在首届上海赛艇公开赛俱乐部组获得名次的参赛队伍中以抽签的方式确定。比赛区域与首届上海赛艇公开赛相同,为长寿路桥至外白渡桥段,涉及黄浦、虹口、静安3 个行政区。2023 年8 月,2023 上海赛艇公开赛的报名工作启动,并于9 月中旬举办,本届赛事规模进一步扩大,赛事影响力也进一步提升。综上所述,上海赛艇公开赛的举办既有自上而下的政策推动,又有自下而上的社会参与,两者在赛事举办方、承办机构和相应赞助方的共同协作下实现了有效对接。

2 从经验中总结:上海赛艇公开赛成为自主品牌赛事

与世界其他著名水上体育赛事相比,上海赛艇公开赛仍是一项“年轻”的赛事。但是在助力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建设方面,上海赛艇公开赛已形成了一些独特的创新理念。

2.1 以人为本的赛事组织

上海赛艇公开赛在办赛过程中坚持人为本、服务大众的理念。赛事鼓励社会各界人士的参与,从参赛运动员的构成来看,既包括了专业运动员,也包括了高校在读学生,同时社会俱乐部成员也可以报名参加,多元化的参与主体充分体现了赛事的大众属性。举办方注重打造舒适的观赛体验,设置了不同观赛地点和观赛方式,河道两岸的所有地点都可以成为观赛台,并由专门工作人员负责引导和秩序维持。赛事的转播努力实现线上线下全覆盖,既满足观众居家观赛的需求,也满足现场观众观赛的需求,为展现上海城市形象提供了窗口。坚持“以人为本”的城市文化核心价值,对于丰富完善城市形象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10]。近年来,上海举办的大型体育赛事与群众休闲文化活动结合紧密,能够满足大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上海赛艇公开赛和上海马拉松等品牌赛事就是最好的证明。以人为本的赛事组织形式既能让市民享受优质体育资源,又能让各方参与者享有更多的获得感和体验感。

2.2 融赛于景的空间设计

空间的有效利用一直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议题,如何合理利用空间为体育赛事服务是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之一。对核心区域寸土寸金的一线城市而言,每一寸空间的使用都需要经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将比赛融入城市景观可以让城市空间获得超越原有价值的利用。上海赛艇公开赛选择苏州河作为赛道是经过充分考量论证的结果,融赛于景的空间设计主要体现在赛道的选取以及赛道的布局与利用。上海是一个水域资源丰富的城市,无论短途比赛,还是长途比赛,赛事举办方都在尽力利用现有河道资源,最大程度开发水域空间。虽然黄浦江的水域更加开阔,但由于赛艇的船身体积较小,不适合开展这项赛事。此外,由于黄浦江两岸是人员密集区,赛事的举办容易吸引更多的人流聚集,增加赛事管理风险。因此,选择苏州河作为赛事举办赛道,能够实现人群的分流,减小管理压力。而且,苏州河作为上海的母亲河,河畔两岸拥有各式现代与古老建筑,具有丰富的老上海元素,独特的风光是向外界展示上海的最佳机会。最重要的一点是,由于苏州河经过修葺和改造之后,其水位能够通过开闭闸实现调整,水面较为平静,从而更好地满足赛艇比赛的要求,这一点成为了其举办赛艇比赛的关键性因素,同时基于城市空间合理利用的考量,苏州河最终成为了上海赛艇公开赛的举办水域。上海赛艇公开赛的路线是在选定河流之后最重要的考虑因素。经由上海市体育局公布的办赛河道流域,是由苏州河长寿路桥至外白渡桥段的河道流域。比赛分为短途与长途两种,长途比赛最大程度地利用了苏州河,其经过的流域囊括了上海各种历史与经典建筑群落。纵观全球其他城市的办事经验,此类赛事都是安排在城市现有水域进行,通过比赛展现城市水域景观,宣传城市形象,上海赛艇公开赛赛道设置也体现了独具的巧思。苏州河道蜿蜒曲折,且流经整座城市,如何在这条城市母亲河上设定最佳赛道成为赛事能否成功的关键,上海赛艇公开赛的举办方进行多次勘察,将终点设在一览浦江风光的外白渡桥水域。终点确定后,举办方工作人员沿河回溯,将途经的划船总会、邮政博物馆、四行仓库、上海福新面粉厂等这些有代表性的上海地标尽收赛道水域,形成了串珠成链的景观效应。

2.3 以赛营城的形象塑造

城市形象就是指一个城市从内涵到外在整体展现给人们的一种印象[11],是一座城市内在历史底蕴和外在风貌的综合表现,塑造良好的形象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学界多种研究已经表明,体育赛事对于举办地形象具有积极的提升作用,相关实证性研究更是对体育赛事促进城市形象提升建立起因果关联[12]。举办体育赛事是打造城市形象的绝佳途径,历史上经典的赛事案例已经表明这一作用。例如,多哈世界杯的举办就改变了国际社会认为中东国家不能举办大型赛事的刻板印象,汉城奥运会改变了世界各国对亚洲国家举办大型赛事的质疑态度。上海赛艇公开赛的举办既拓展了城市赛事的品类,也拓展了体育赛事的文化内涵,通过全方位立体式的宣传和报道,赛事将历史与当下、空间与时间、地理与人文等多种元素相互交织,一幅海派的城市景观直观地展现在人们面前,让人感受到城市的独特气质与内在底蕴。历史上,上海是一座因海而生的城市,也是一座依海而兴的城市。海纳百川的城市地理人文环境与深厚的历史文脉,使帆船等现代水上运动得国内风气之先,形成了绵长的历史源流,城市徽标“五桅沙船”彰显着“海”的基因。上海赛艇公开赛是兼具专业竞技与公众参与的“海派”景观体育赛事,完美地嵌入城市现有建筑群中,连接苏州河两岸的各个桥梁成为天然的观景台,参与者能够从时空交错中感受一个更加立体的城市形象,而这一形象的塑造有助于激活城市的历史基因,更好地塑造和展现城市形象,使更多的市民和参与者感受城市发展的活力。

2.4 赛事效益的开发利用

上海赛艇公开赛的举办充分调动了社会各界的积极性,为上海的城市更新带来新机遇,赛事的多重效益得到有效挖掘和开发。在市民感受度方面,观众在家门口就可以十分人性化地观看国际化的品牌体育赛事,在点点帆影中感受城市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勃勃生机,在人与景的互动中蕴含传递着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人们心随帆动、驶向成功的美好期许。在文化认同度方面,上海赛艇公开赛的举办提升了城市文化的亲和力,集竞技性、观赏性、娱乐性于一体,赛事成为展示苏州河两岸历史文脉和滨水空间魅力的生动载体,在碧水蓝天间的赛艇、参赛者与观赏者共同体现了还江于民的参与性和共享性,市民在水清滩净、鱼鸥翔集的水域中体验时尚运动,感受城市中诗意的安居,成为人与城市和谐共生的最佳素材,为城市发展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发挥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城市发展等方面的作用[13]。在经济贡献度方面,赛事的举办方联合多家企业,通过赞助的方式从资金上助力了赛事的举办,而赛事的举办也扩大了这些企业的知名度,实现了互利共赢,以体育为媒介打造的运动休闲、文化娱乐、商业消费综合体,成为都市人气和烟火气的标志地。在赛事传播度方面,苏州河水道蜿蜒,但50 m 宽的水域能够让观赛者近距离捕捉比赛细节,新兴休闲运动的大众化参与构成了城市社群生活中最具共情力和感染力的场域,富含社交、情感、认同等表征意义,成为城市传播的重要场景,为城市增活力、赋能量、添气度。综上所述,上海赛艇公开赛的举办充分挖掘了民众口碑、文化、经济和社会传播等方面的效益,极大地释放了赛事的溢出效应。

3 在启示中发展:城市新兴体育赛事创新发展的新趋向

3.1 新兴体育赛事成为促进城市更新的手段

上海赛艇公开赛的创办为城市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开创了新的范式,时尚化,年轻化和大众化的新兴体育赛事也成为驱动城市更新的重要手段,具体来说,就是将具有先进办赛理念的体育赛事嵌入城市发展的大图景,利用嵌入式的方式解决大型体育赛事与城市空间使用之间的矛盾,使体育融入城市的自然与人文景观之中。以体育拓展和丰富城市营造的空间,是世界发达国家推动城市更新卓有成效的经验。巴黎、伦敦、墨尔本等全球著名城市都注重通过构造人本、绿色的体育空间,打造多姿多彩的赛事活动,培育新兴时尚的休闲运动,带动城市在经济、社会和生态层面的可持续发展,引领社区活力提升,激发产城融合动力,厚植城市文化软实力。尤其是一些世界主要都市水岸均已从仓库、工厂和码头转身为休憩、运动和娱乐空间,水上和水岸体育休闲空间成为不少全球知名城市的风景地标,而利用体育和赛事打造后工业时代更具吸引力的城市形象,充分吸纳游客、投资者和各方英才已经成为城市振兴的重要策略。随着上海赛艇公开赛的举办,苏州河两岸沉睡的建筑恢复了生机,各种商业契机也应运而生。现代体育本就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都有着密切联系,体育赛事不能脱离城市母体独自发展。因此,重新认识体育与城市的关系,既能拓展新兴体育赛事的创新空间,也有助于探寻更可持续的城市更新模式。利用体育赛事为城市发展赋能,就要坚持以体造景、以赛聚人,不断丰富都市群众体育活动的内容品类,将竞技、通勤、观光旅游、休闲健身串联为一体,创造更加具有参与性和互动性的机制来推动城市体育空间的更新,使赛事成为城市生态体系的一部分,成为践行绿色低碳等城市发展先进理念的创新实践。

3.2 景观体育赛事成为宣传城市形象的名片

近年来,国内景观体育赛事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其背后的一大动力就是以赛事营造城市形象。20 多岁的“上海马拉松”已经成为上海的城市名片,每年在这座城市最美的金秋时节,“上马”如约而至,带动全城迈开脚步,跑向希望,而旖旎的城市步道外,依江偎河的城市水域拥有丰富的景观,为发展水上运动提供了天然优势。上海马拉松运行团队在考察伦敦、波士顿等地的马拉松比赛时发现,这些全球知名体育城市均拥有历史悠久、口碑良好的水上赛事。在伦敦的泰晤士河,牛津和剑桥两所大学的赛艇对抗赛是这座城市每年的保留节目,波士顿的查尔斯河赛艇大赛和波士顿马拉松一样令全城期待。布局新兴水上运动,以体育聚集人气,营造充满活力的水域运动空间,不仅能提升城市生活品质,而且能够激活城市历史基因,彰显城市现代气质。上海赛艇公开赛的举办使上海的母亲河苏州河的治理成就与发展新貌得以一一展现,苏州河两岸步道贯通后的沿线景观和特色公共空间随着赛事的举办更加绚丽夺目,这些“可阅读”的景观也承载了展示城市形象、集纳文化信息、承办公共活动的多重功能。在上海赛艇公开赛举办期间,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融合,沿河的空间成为一条“有内容的、有记忆的、有活力的”海派风情博览带。比赛的转播与直播将古老的苏州河直观地展现于观众与游客面前,游客在欣赏比赛的同时品味着城市的魅力,一张新的城市名片已然形成。随着越来越多的新兴体育赛事在城市化进程中推出,越来越多的城市景观资源也将被开发利用。一项新兴赛事的成功举办且能得到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因地制宜,只有依托城市历史文脉和地理人文特色,深入挖掘赛事景观和赛事资源,才能打造更多宜乐宜游的城市体育新空间和休闲运动新高地。

3.3 人民体育赛事成为城市文化传承的中介

一个具有生命力的体育赛事需要有良好的群众基础,也需要符合市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人民体育赛事人民办,人民体育赛事的打造需要深入把握城市文化特点,遵循历史文脉特质,而人才是城市体育赛事发展的核心。城市是由空间、建筑、环境与人所共同形成的整体构成关系,它直接反映了生活在其中的人们的历史图式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孕育的文化特征。美国现代哲学家路易斯·芒福德曾在《城市发展史》中说:城市是一种特殊的构造,这种构造致密而紧凑,专门用来流传人类文明的成果[14]。作为人与城市链接的体育是人类经过多个时代积淀而形成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城市宛若人类身体,而体育赛事则展现为身体的灵魂,有了灵魂的注入,身体才具有活力与生机。近年来,“村BA”“村超”等“接地气”的赛事火爆出圈,展现了具有地方特色且贴近人民生活的品牌赛事的强大吸引力,其核心就是将人作为体育赛事发展的核心,通过挖掘本土特色资源,探索出了一条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赛事发展模式。上海赛艇公开赛的举办使这项有着深厚历史渊源的赛事真正走入人民大众中,进一步增添了这座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活力。钢筋水泥和摩天大厦不再是这座城市的唯一代表,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水域上,人们通过体育赛事感受着自我存在,并借此实现与这座城市的对话与交流。上海赛艇公开赛的经验告诉我们,打造人民体育赛事有利于城市文化的传承,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共休闲空间和都市文化生活的美好向往,积极发展市民期盼度和参与度高、市场活跃度明显、社会溢出效应显著的品牌体育赛事。在赛事策划、筹办和管理中,要将城市看作为一个有机体,努力实现体育与城市治理的良性循环,让市民喜闻乐见的体育赛事成为人们体验城市文化的乐园和感知城市记忆的窗口。

猜你喜欢
苏州河赛艇公开赛
赛艇队运动员运动损伤调查与分析
苏州河,悲莫悲兮奈若何
赛艇运动中运动员身体悬挂技术的运用
我们走进“2016中国陆上划船器公开赛”
苏州河
苏州河的现实与梦境
探析赛艇运动的体能训练
苏州河,百年的诉说——访上海苏州河底泥疏浚工程建设者们
猪猪侠·赛艇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