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程教育中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衔接刍议

2024-04-29 00:44陈旭东李星剑
河南教育·高教 2024年3期
关键词:工程教育产业链

陈旭东 李星剑

基金项目:2023年度民进河南省委会参政议政调研课题“职业教育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衔接机制研究”(编号:HNMJ23SH10)

作者简介:陈旭东(1987— ),男,河南机电职业学院人文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工商管理;李星剑(1986— ),男,河南机电职业学院体育健康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带来了更多的高技能人才需求。为更好地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有效衔接,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文献分析法、观察法等探讨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衔接的体制机制,以工程教育为抓手,从侧重培养应用型人才、创新实训模式、落实“三融”教育、推动工程教育发展等方面促进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衔接。

关键词:人才链;产业链;工程教育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才成为产业发展的战略资源。为适应新时代产业发展需求,高校必须高度重视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之间的联系,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良性互动。

一、我国人才链与产业链发展现状

(一)我国人才链发展现状

人才链是指人才的培养、流动、配置和使用的全过程,是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近年,我国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科技论文产出和专利申请量均位居世界前列,人才结构不断优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复合型人才比重逐年提高。

然而,我国人才链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一是人才供需矛盾突出。尤其是高端领军型、紧缺急需型、基础支撑型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关键领域的人才缺口较大。二是人才质量与国际水平仍有差距。尤其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还有待提高。三是人才激励机制不健全。对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基层工作等领域的人才激励措施不够,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高。四是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衔接不紧密,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不匹配。

(二)我国产业链发展现状

产业链是指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产业组成的链条,包括上游的原材料供应、中游的加工制造和下游的产品销售等。我国产业链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布局,具有强大的规模化生产能力和完善的产业配套能力,拥有一批支撑带动能力强的产业基地和先进制造业集群。尤其在电子信息、轨道交通、高端船舶、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现代农业机械、高端医疗器械等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实现了关键技术的突破。

一是结构日趋完善。涵盖从传统制造业到高新技术产业各领域,如电子信息、汽车、机械、化工、纺织、农产品等。二是水平不断提升。通过技术创新、品牌建设、质量管理等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如华为、小米、宁德时代、比亚迪等知名企业。三是布局日益优化。通过区域协调、产业转移、对外开放等策略,实现了产业链区域均衡化和国际化,如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经济区。四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通过政策支持、科研投入等推动了产业链的技术进步和模式创新,如5G通信、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

二、当前人才链与产业链衔接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链与产业链信息不对称

1.人才需求方。具体表现在对人才的需求不具体,对人才的需求与产业实际情况不匹配,招聘难度大,人才流失率高,人才培养成本高。

2.人才供给方。具体表现在对产业链中的创新需求缺乏了解,对创新需求的变化反应不够灵敏,导致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不匹配,人才就业率低。

3.人才本身。具体表现在对自身的能力和职业发展方向不明晰,对产业链提供的就业机会和发展前景缺少了解,职业发展能力受限。

(二)產业链创新需求与人才培养脱节

1.人才培养模式理论化、模式化。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往往与产业链创新需求不符合,不能及时体现市场变化和技术进步,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技能水平与产业链创新需求不匹配。

2.人才培养模式固化,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往往局限于某一专业领域,忽略了产业链创新需求的多元性和复合性,不能培养出具有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的职业教育人才。

3.人才培养模式封闭、孤立,缺乏开放性和协同性。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往往与产业链创新主体分离,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机制,不能充分利用产业链创新主体的资源和优势,也不能为产业链创新主体提供有效的支持和服务。

(三)缺乏有效的产业链创新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

1.人才需求与供给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产业链创新要求人才不仅掌握专业技能和知识,还需要具备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高校与产业链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缺乏有效的协调互融,导致双方的需求和利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2.人才引进与培养机制不够完善。在人才引进方面,缺乏特色鲜明的激励和保障机制,很难吸引到优秀的创新人才。在人才培养方面,缺乏与产业链创新相适应的教育体系和课程体系,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难以适应产业链创新发展的多元化需求。

3.人才引进与培养缺乏协同机制。我国产业链创新人才在引进与培养方面,缺乏政府、高校、科研机构、企业、行业等方面的协同配合,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机制,导致信息不够流畅,需求不够通畅,合作不够顺畅。同时,高校与产业链主体的合作效果缺乏有效的评估和监督机制,合作成果难以量化和评价,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合作中出现的问题。

三、实施工程教育模式,创新衔接人才链与产业链

工程教育是一种以工程实践为核心,以工程思维为指导,以工程能力为驱动,以工程项目和人才“双交付”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只有健全和完善工程师人才培育路径,注重系统性和有效性,才能全面提高人才的职业素质,共同助力“智造强国”建设。

(一)侧重培养应用型人才,满足产业链创新需求

高校要紧贴产业发展需求,培养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具体从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调整优化,与产业链创新需求保持一致。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如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

(二)创新实训模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技能水平

高校要突出实训教学的地位及作用,创新实训模式,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技能水平。加大对实训基地、实验室、工作坊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实训资源和实训平台。同时,改革实训教学方式方法,如采用项目驱动式、任务导向式、案例分析式教学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和工程能力。

(三)落实“三融”教育,搭建产业链创新平台

高校要积极与企业、行业寻求合作,落实“三融”(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教育,实施校企联合培养、定向培养等,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得到锻炼和指导。同时,也要广泛参与企业、行业安排的技术开发、技术转移、技术服务等项目,让教师和学生参与产业链创新全过程,提升教师和学生的研发能力和水平。

(四)推进工程教育,促进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衔接

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工程教育理念和模式,如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PBL(Problem-Based Learning)、EIP(Engineering Innovation and Practice)等,构建以工程为核心、以项目为载体、以问题为导向、以创新为目标的教学体系。同时,加强对工程教育质量的监测和评估,如参与国际工程教育认证、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认定等,提升工程教育的国际化水平和社会认可度。

四、高职院校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衔接的相关做法

近年,一些高职院校积极探索工程教育模式,取得了一些先进的经验和做法。河南机电职业学院以建设一流创业型大学为引领,历经“三式一型”“三融四境”“线场模式”等阶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双交付”工程教育模式,实现了工程教育化、教育工程化,在辦学模式方面的探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贡献了“机电智慧”和“机电方案”。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以“互联网+”为引领,打造了“互联网+智能制造”“互联网+智慧城市”“互联网+智慧农业”等产教融合平台,与企业共建了一批工程实训中心和工程实训基地,培养了一批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人才。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以“工匠精神”为导向,构建了“双师型教师+双证书学生+双创平台”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与企业共同研发了一批工程教育课程和工程教育教材,培养了一批具有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3-07-05).http://www.moe.

gov.cn/jyb_sjzl/sjzl_fztjgb/202307/t20230705_10

67278.html.

[2]张其仔.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新进展、新挑战、新路径[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

[3]苏娟丽,王琦.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2(30).

责编:勉 耘

猜你喜欢
工程教育产业链
筑牢产业链安全
打造藜麦全产业链稼祺从“芯”开始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产业链春之奏鸣
“卓越计划”背景下工程导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CDIO模式下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基于CDIO理念的计算机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法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早期发展
基于工程思维的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