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坝州生态文明建设回顾与展望

2024-04-29 00:44郭新磊邓祖烦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4年11期
关键词:阿坝州全州文明

□文/ 郭新磊 金 媛 邓祖烦

(1.阿坝州生态保护与发展研究院 四川·阿坝州;2.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提要]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之一。阿坝州生态文明建设演进历程,关键在变化,重点在调整,具有非常鲜明的阶段性特征。本研究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从经济发展、林业建设、自然保护区创建等多维度全方面地呈现阿坝州70年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和经验,并对阿坝州未来生态文明建设重点工作展望,以期完善我国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体系,并为更好地实施“一州两区三家园”战略新目标,加快构建“一屏四带、全域生态”发展新格局提供理论支撑。

引言

生态文明,人类社会文明发展中的全新形态。1978 年,德国学者欧文在《论人类生存的条件》中,首次使用了Ecological Civilization 一词,并将其视为超越“工业文明”的一种全新文明形态。1984 年,Ecological Civilization 再次出现在苏联自然保护与环境治理学家利彼茨基在《莫斯科大学学报》发表的《个体生态文明实现途径——以成熟社会主义条件为例》论文中,利彼茨基率先认为生态文明是人类自身对社会响应的结果,其主要着眼点在于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相互作用,生态文明研究包括但不限于经济发展、林业建设、水利设施、资源高效利用、绿色金融等研究方向,具有极大的外延空间。

知名生态学家叶谦吉于1986 年在国内率先提出生态文明,其主张“所谓生态文明,即人类-自然互利共生,和谐统一”。通常认为,德国欧文、苏联利彼茨基、中国叶谦吉三位学者都分别独立提出了“生态文明”的定义。1995 年,美国现代著名生态评论家罗伊在《生态民主》一书中,更进一步的提出了生态文明是后工业文明,即生态文明脱胎于工业文明,又超越了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概念的提出是学术界对于人类永续发展的又一重要贡献,但生态文明当时并未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国在2007 年十七大报告中首次写入“生态文明”,在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中率先将生态文明定为国策,极大地推动了全球范围内“生态文明”的谈论和关注,对全球范围内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阿坝州”),四川省级民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势险要,生态脆弱,是长江、黄河重要水源涵养区,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格局中“青藏高原生态屏障”,“黄土高原-川滇生态屏障”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全国生态保护红线最重要的区域之一。在应对气候变化、维护生态安全、水土保持、气候调节、维持生物多样性和促进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在四川省乃至全国都占有重要地位。建州70 年来,阿坝州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成效显著,阿坝州生产总值由1952 年的0.24 亿元,逐渐增长到2019年的390.08 亿元;拥有县级以上自然保护地62 个,林草覆盖率超过80%。阿坝州逐步探索出一条符合阿坝州实情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一、阿坝州生态文明建设回顾

(一)1953~1978 年,民生优先,林业采伐,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1953 年,四川藏族自治区正式宣布成立,随后更名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简称阿坝州。建州之前,阿坝州缺乏有效的森林管理措施,当地群众缺乏森林保护意识,毁林开荒,对当地原始森林造成了严重破坏。与此同时,以薪柴为主的能源利用方式也刺激着对森林资源的开采。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高度重视水利工程建设以及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相继实施了四大水利工程,发出了“绿化祖国”的号召,阿坝州积极响应中央的指示,在林业建设和水利工程发展方面成效显著,有效地推动了当地生产力的发展,保障了民生需求。

经济发展:1952 年,全州生产总值(GDP)0.24 亿元,人均GDP67 元,逐步增长到1978 年全州GDP14.01 亿元,人均GDP523 元,年均增长率分别是16.93%、8.22%。

交通发展:1955 年11 月,以成都为起点,阿坝为终点的成阿公路全程通车,结束阿坝州无公路的历史。

农业发展:粮食产量由1952 年的7.28 万吨逐步提升到1958 年的11.84 万吨,年平均增长率为8.44%;肉类产量由1952 年的0.27 万吨增长到1958 年的0.44 万吨,年平均增长率为8.43%;农林牧渔业产品产值由1952 年的0.24 亿元上升到1957 年的0.39 亿元,增长了62.5%,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0.2%。1978 年,粮食产量20.93 万吨,比1952 年增加了13.65万吨,增长187.5%,年平均增长率4.15%;农林牧渔业产品产值达到1.38 亿元,比1952 年增加了1.14 亿元,增长475%,年平均增长率6.96%。

林业建设:体制机制:州林业局、县林业工作站、重点林区林业工作组、重点林区乡村护林委员会和小组相继成立,形成了一套既有政策制定,又有制度落实的有效林业建设和治理体系。培训教育:1954 年,州林业局在重点森林县举办护林员训练班培养护林积极分子,以积极分子为纽带,推动爱林护林理念深入乡村。封山育林:1955 年,阿坝州封山育林约233.31 公顷,栽种各类树木75 万多株,拥有51.97 亩苗圃。林种收集:1954 年,阿坝州开展树木种子收集,全州共获得2.89 吨桦木种子、3.71 吨高山杉种子以及2.65 吨广叶杉种子,这批种子不仅有效满足了采伐迹地更新,更有效地支援了四川省林业的发展。

水利建设:1964 年州水利电力局成立,1978 年全州农机动力达到60,900 千瓦,相较于1958 年增加了6.08 万千瓦,年平均增长率37.79%。

然而,在社会发展中也出现了一定的生态问题。如,由于系统性自然资源开发规划的缺少,中长期森林经营管理政策的缺乏,盲目开展运动式原始森林大规模砍伐,重采轻造,川西林业局1960 年最高交材量为560,000m3,1985 年最低,只有40,000m3;1958 年除麻雀的运动,忽略了自然系统中自然食物链的重要性,造成了农田中的害虫泛滥,严重影响了粮食的产量。综上,建国后百废待兴,满足人民的基本物质(尤其是工业产品)生活,是当时主要发展目标,对阿坝州林业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可持续发展、承载力以及多功能性鲜有思考。这25 年可以概括为“绿水青山换金山银山”。

(二)1978~2012 年,经济优先,水利发展,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极其重视法制的体系化建设,将生态保护、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初步构建了中国环境保护体系;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党十五大报告中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实行持续发展战略,为经济社会的长久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党的十七大上首次将“生态文明”写入党代会报告,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理念和执政方式的重大变革。

经济建设:2012 年,全州生产总值(GDP)为203.74 亿元,是1978 年的14.54 倍,年平均增长率8.19%;2007 年,全州生产总值(GDP)为105.1 亿元,是1978 年全州生产总值的7.5倍,年平均增长率7.2%;2007 年人均收入为11,725 元,是1978 年人均收入的22.4 倍,年平均增长11.32%;三产结构由1978 年的40.4∶48.1∶11.5 逐渐优化为2007 年的18.6∶42.3∶39.7,对环境更加友好的第三产业得到快速发展;2007 年全州财政预算收入为8.78 亿元,是1978 年预算的33.77 倍,年平均增长12.9%。

农业发展:2012 年农林牧渔业产业产值是45.87 亿元,比2008 年增长7.49 亿元,年平均增长率4.6%;2007 年农林牧渔业产业产值是28.49 亿元,比1978 年增长27.11 亿元,年均增长11%。

交通发展:2003 年,九黄机场通航;2007 年,已建设公路里程达7,713km;2009 年,都汶高速公路通车;2011 年,成兰铁路项目于岷江上游松潘县誓师。

旅游产业:2007 年,海内外观光旅客881 万人次,旅游收入74.4 亿元;1978 年,九寨沟自然保护区批准成立,2012 年九寨沟县实现旅游总收入60.75 亿元,是1984 年旅游收入的20,000 余倍,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总收入70.04 亿元,超过当年全州生产总值的1/3。

水利建设:机制体制:1970~2001 年,先后成立了农机水电局、水电局、农机局等机构,2001 年水利局正式成立。水土流失治理:1998 年至今,完成小流域治理30 条,水土流失修复面积469.56km2。农田灌溉工程:“十一五”末,建成水利灌溉工程2,162 处。耕地有效灌溉面积:2011 年底,有效耕地灌溉面积1.9 万公顷,是20 世纪50 年代的4 倍。饮水工程:2011 年底,建设完成饮水工程3,378 处。防洪减灾:2011 年底,完成堤防工程共387.55km。农村水电发展:2011 年底,建设完成25,000千瓦以下水电站300 余座,年发电量约58.03 亿千瓦时,占全州总电量的38.67%。

林业建设:1998 年以来,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逐渐代替简单砍伐;2012 年全州建设公益林1,733.16 公顷,森林抚育16,131.72 公顷,森林覆盖率提升到24.2%;治理沙化面积2,333.33 公顷,退牧还草20 万公顷;1953 年,幼林抚育面积6公顷,2012 年为2,700 公顷,增长了450 倍;有效管护362.33万公顷国有林和69.67 万公顷集体林,兑现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金11,100 万元。城乡造林绿化:完成义务植树155.78 万株,改造低产低效商品林1,226.67 公顷。保护区建设:建立完成包括湿地治理、野生动物保护等类型自然保护地25 处,面积257.56 万km,约占全州土地面积的1/3。

(三)2012~2022 年,生态优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战略布局,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篇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迄今为止世界共产党人关于人与自然最系统、最全面、最开放的理论体系,主要由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以及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等8 项制度构成,标志着国家生态文明全过程治理体系初步构建。

经济发展:2021 年全州生产总值(GDP)449.63 亿元,比2016 年提高了59.83%,是2012 年的2.21 倍;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15.5∶50.1∶34.4,2016 年的15.7∶47.2∶37.1,逐步优化为2021年以旅游业为主要发展方向的19.6∶24.0∶56.4;2021 年全州财政预算收入31.85 亿元,较2012 年增长了6.03 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2.4%。

农业发展:2021 年农林牧渔业产品产值153.2 亿元,是2012 年的3.34 倍,年平均增长率为14.34%;2021 年末,有效耕地灌溉面积31,000 公顷,比2012 年增长了59.14%;2021 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77.09 万千瓦是2012 年的1.06 倍;2021年粮食播种面积49,900 公顷,粮食总产量163,900 吨,分别比2012 年减少了10.89%以及7.77%。

林业建设:2021 年阿坝州林地面积435.56 万公顷,常年有效管护天然林372.0 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6.48%,森林蓄积46,000 万立方米,巩固退耕还林成果5.11 万公顷;人工造林4,113.29 公顷,植树215.05 万株,沙化治理3,466.66 公顷,退化草原改良2.13 万公顷,虫害治理3.2 万公顷,毒害草治理667 公顷,黑土滩治理667 公顷,草原植被盖度85.5%。

环境治理:全州拥有县级和镇级污水处理厂各6 个,景区污水处理厂1 个;主要河流出州断面水质达到三类标准及以上;主要城市环境噪声声效等级小于等于55dB。

旅游发展:2021 年底,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1 个;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3 个,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3 个,地学研学旅行实践基地5 个;5A 级景区3 个,4A 级景区24 个。2021 年,全州共接待游客4,058.71 万人次,其中A 级景区游客2,127.96万人次,九寨沟景区接待游客224.3 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2.53 亿元;2016 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3,761.49 万人次,收入318.44 亿元。

二、阿坝州生态文明建设展望

(一)自然城市。在全州范围内保护和拓展阿坝州的自然资本,积极提升自然保护地内野生动植物保护和管理水平,为阿坝人创造一个绿色、低碳、宜居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活家园。

1、持续提升自然保护地保护力度。全州目前拥有县级以上包括湿地、森林、濒危动植物等各类保护区62 处,投影面积360 万公顷。2035 年前,阿坝州可通过生态恢复和栖息地改善计划努力使城市景观,自然景观尤其是河湖景观自然化,并努力保护自然保护区内的动植物;为了加强阿坝州的长江-黄河河岸保护措施,在阿坝州河岸沿线的公园中种植适宜的河边林,减轻降雨和河水上升带来的侵蚀影响。

2、发展自然疗养景观和自然游乐园。继续开发新的绿色空间,同时提升现有的绿色空间,并计划在2035 年前,阿坝州拥有1,000 公顷的自然疗养景观,以满足不同患者(注意力缺陷、痴呆、中风、心脏和情绪障碍等)的需求。同时,建造更多的自然游乐园,让不同年龄的孩子们可以亲近自然,热爱自然,并通过玩耍、探索和学习,从而与大自然建立更紧密的联系。

3、将绿色融入到城市景观中。打造阿坝州空中绿地。在城市的建筑和基础设施中增加空中绿地的实施(如垂直绿墙、绿色屋顶和屋顶花园),让建筑物降温的同时还能美化城市。2035年前,与各利益相关方合作,在成阿工业区种植至少10,000 棵树。绿化成阿工业园区有助于工业区降温,改善空气质量,以及美化周围环境。

4、加强阿坝州自然保护区之间的连通性。合理规划生态廊道以提供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连通性,将自然保护区和城市公园的栖息有效地连接起来。生态廊道两旁种植合适的原生林木,以更好地适应本地的气候,同时进行合理的高度配置,以模仿森林的垂直梯度结构。这将有助于保持阿坝州不同城市内街道凉爽舒适。生态廊道也可进一步与人行道和自行车道相结合,逐步构建能够贯通不同生态空间的绿色通道体系,持续增强阿坝各类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目标是在2035 年前拥有500 公里的生态廊道。让城市居民能在20 分钟内步行到公园,以亲近大自然。除此之外,阿坝州还建立了几条全州范围内的休闲路线,为来自不同国家的旅客提供更长距离的自然活动空间,已实现全域旅游。

5、提升野生动物保护和管理水平。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Judith 等在非洲肯尼亚地区长期封闭实验研究表明:中等密度牛群存在会减少活动区域内土壤的总碳和总氮,而大型食草动物(主要是大象)的存在会增加碳存储量,甚至会逆转牛的负面影响。他们的研究结果启示,只要野生食草动物的组合包括当地体型最大的物种,即中等密度的牛和野生食草动物的混合,那么这种“牛象共存”的模式下土壤碳可以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土地生产力不会降低。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持续提高野生动物健康、野生动物福利和管理方面的能力,不仅有利于保护公众健康、动物健康和福利,也加强了草地生态系统的气候变化韧性、自然恢复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绿色经济。在绿色经济中寻求机会以创造新的就业增长点并推动经济增长,让阿坝州能够以可持续性发展作为核心竞争优势。(1)拓展融资渠道,大力推动新技术发展,推动阿坝州能源/碳效率方面的改革;(2)推动汶川成为四川可持续能源和化学品园区之一,阿坝州成为全球可持续旅游最佳目的地之一;(3)推动马尔康成为省内领先的绿色金融和服务中心,以促进川西北向低碳和可持续过渡,推动马尔康成为四川碳中和服务技术中心之一,成为四川开发创新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的领先区域中心;(4)着重培养强大的本地企业集群,以抓住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转型机会。

(三)低碳能源。实现碳中和最重要的转变在于能源系统的变革。从以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为主导的能源体系转变为可再生能源(风、光、水),实现能源体系的零碳排放。(1)扩大激励措施(如Feed-in Tariff 新能源补贴政策)并简化审批流程。激励企业项目开发,推动可再生能源的转型;给予企业一定比例的高风险项目补贴;可视化项目流程和进度,推动立项项目落实到位。(2)建立有效的市场机制。建立相关行业的政府平台,扶持区域优势企业;提高招标中的产能分配,促进绿色能源企业规模化发电;提高相关政策透明度,减少政策的反复;配套相关的土地政策,建立土地利用类型、清理成本、地表风速、单位太阳辐射等数据集,以支持企业的合理项目规划。(3)推动电网现代化并合理补贴新型储能项目。优先推动区域电网的发展,加快电网传输系统的完善,如拓展传输系统连接拥有充足光能和风能的地区;制定并完善电网监管体系;加快制定全州新型储能补贴方案。

(四)韧性城市。增强阿坝州城市群的气候适应能力,并加强地区粮食安全风险的管理。(1)适应降雨增加,增强抗洪能力。设立1 亿~5 亿元的河湖滨岸带及洪水防护基金,用于河岸和排水防洪设施建设;到2035 年,为汶川县、松潘县、茂县等多个易受降雨增加影响的沿河城市制定保护计划。(2)提升全域食品生产能力以确保粮食供给。严格落实国家的耕地红线政策,确保全州高标准建设农田完全用于粮食保障,合理开辟更多的渔场,保障食品供应,到2035 年,生产出足够的优质农产品来满足本州人民饮食结构的改善。

三、几点思考

(一)宗教文化助推阿坝州生态文明建设。2015 年,联合国通过2030 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际社会已经规划出一条路径,确保全人类在地球自然承载力的基础上,得以有尊严地生活。这是联合国历史上首次推出的涉及人类、地球、繁荣、和平以及伙伴关系发展的全球行动计划。而宗教团队在国内外教育、医疗等社会公共服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也是社会公共价值观的重要来源之一。任何尊重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政策也应当尊重每一个人的世界观。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世界观主要是由其信仰塑造而成。数百年来,宗教团体一直在为满足人们的基本社会和精神需求作着实际的贡献。在许多东亚国家,尤其是东南亚地区如泰国、马来西亚等,宗教在国家教育和医疗体系的发展中做出了突出贡献。因此,宗教合理合法合情合规地参与到州生态文明的建设中,有助于助推阿坝州早日实现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宏伟目标。第一,宗教文化的合理回归有助于扭转目前社会上消费至上的错误观念,强化人们生态、生命、生存、宇宙等意识;第二,宗教文化中部分涉及整体论的观点有助于改变人类中心主义的错误主张,加强人们对人与自然的思考;第三,打造一寺一花一草,在充分尊重寺庙意愿的基础上,挖掘生态旅游价值;第四,完善宗教场所生态管理办法,加快生态寺庙立法工作;第五,引导宗教活动低碳化、绿色化,助推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补偿助推阿坝州生态文明建设。生态补偿,最早起源于自然生态系统自我补偿,主要强调自然生态系统对不同频度、强度干扰的敏感性和恢复能力。随后,生态补偿逐渐向人与自然相互作用方面拓展,通过人类的主动作为以促进国家和地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尤其是利用经济机制和金融手段。然而,不同自然生态系统具有高度的异质性,系统本身往往具有高度的复杂性,而生态系统与产品和服务之间的相关性也存在不确定性,再加上不同历史阶段的人类社会对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的偏好差异巨大,因此生态系统产品价值时常难以量化和简单计算。而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是实施生态补偿最直接的依据,对其价值的量化核算对生态补偿主客体界定、补偿标准核算及资金分配均具有重要意义。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需要首先开展区域生态系统服务调查,开展生态系统产品价值核算,探索价值实现与增值的潜力与机制。生态系统产品价值不仅包括产品供给、旅游休闲等直接产品价值,也包括水源涵养、生物栖息地等间接产品价值;可以分为供给产品、支持产品、调节产品和文化产品四大类,产品供应、供水、土壤保持、水源涵养、水质净化、空气净化、固碳释氧、生物栖息地、生态旅游等多种类型。厘清阿坝州生态和环境资源本底,测算生态产品和服务价值,制定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对进一步量化阿坝州在全省乃至全国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地位,促进全域高质量发展十分重要。第一,估算全州每一类主要生态系统类型生态系统产品的价值总量;第二,基于每一种生态系统类型主要服务价值类型及其潜在受益区域,结合阿坝州未来社会经济发展蓝图,提出纵向、横向以及有利于鼓励社会资源的综合生态补偿机制,促进阿坝州高质量发展。

(三)碳中和助推阿坝州生态文明建设。自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为满足自身需要,工厂大量燃烧化工燃料,如石油和煤炭,释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甲烷以及一氧化二氮等气体,导致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在短时间内急速增加,极大地增强了地球的温室效应。其中,CO2排放量最大,在大气中滞留时间也较长,因此被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认为是首要改善的温室气体。大多数气候变化学者均认为,只有在《巴黎协议》的框架下,努力在2050 年左右实现碳中和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最根本的举措。2020 年,习近平庄严宣布,中国CO2排放力争在2030 年前达峰,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作为发展速度最快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这一庄严承诺在世界各国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中具有表率作用,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也开启了中国以“双碳”目标驱动以氢能为代表的绿色能源系统,以水能、太阳能为代表的低碳经济系统以及以生态系统学、人工智能、脑科学为代表的科技创新系统协同合作的新时代。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进程中,会出现许多技术层面的困难以及管理方面的挑战,但同时也是技术创新、能源供给改革以及绿色经济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凭借优秀的区域优势,良好的生态本底,阿坝州在碳中和领域大有可为。第一,设立全州排放总量目标,加快建设碳税制度;第二,推动能源市场改革,建立低碳电力市场;第三,加快企业碳核算,建立州级碳管理中心;第四,完善以碳中和为目标的绿色金融体系,推动科技创新;第五,探索垂直农业、基因编辑、精准农业、生态系统碳汇等多途径碳减排与碳捕集新技术。

猜你喜欢
阿坝州全州文明
《全州三江口》
欧来荣作品
阿坝州动物防疫工作措施
请文明演绎
阿坝州:根治欠薪行动全力实现“两清零”目标
阿坝州黄河第一湾格萨尔岭国所在地探微
漫说文明
文山州总工会:全州工会维权维稳工作会议召开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