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姜 宏
(中交四航局第七工程有限公司 广东·广州)
[提要]建筑施工企业在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化和城市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为做好质量体系管理,施工企业应强化自律,提高管理水平,促进施工企业质量管理科学化、法制化、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实施全过程质量管理,建立符合国际通用标准和行业特定标准的质量管理体系,通过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进行过程控制、检查、改进的质量管理和绩效评价,不断提高顾客和相关方的满意度,为项目顺利履约保驾护航、增值增效。本文分析建筑施工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运行、评价和改进,提出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策略和应用要点,为类似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建筑施工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型企业,从业人员数量众多,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处于粗放式管理状态,工程质量的不稳定性和管理的随意性都易引发质量安全事故。建筑施工企业需要建立健全、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提高顾客满意,提升质量管理水平和企业经营绩效。基于过程方法和PDCA 循环思想,将质量管理融入组织各业务流程,运用现代移动通信技术、大数据、云计算等,构建信息化、动态化全方位管理平台,实现质量管控系统的在线化,加强公司本部、分(子)公司、项目部之间的实时互动,从而对施工现场、业务一线提供及时、有效的技术支持和服务。
在我国,建筑施工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标准是《质量管理体系要求》(GB/T 19001)和《工程建设施工企业质量管理规范》(GB/T 50430),管理体系的建立同样遵循质量管理七大原则,即:以顾客为关注焦点、领导作用、全员积极参与、过程方法、改进、循证决策、关系管理,建立过程包括启动策划、编制体系文件、试运行等。
(一)质量管理体系策划启动。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的有效性,直接取决于体系策划的科学性、系统性和适宜性。“欲行其事,先利其器”,最高管理者应对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一定认识,并将其纳入议事日程,全员统一认识,使全员参与意识在体系建立之初就打上烙印。成立体系工作组,赋予组长足够的资源和权限,成员组成应包括质量管理体系涉及的各业务领域,以确保体系在运行过程中是适宜的。开展培训,对建立标准和相关知识进行学习,结合企业自身情况,根据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要求制订策划方案。
(二)质量管理体系策划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七项:
1、理解组织所处环境及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通过PEST、SWOT 等战略分析方法与工具,确定影响质量管理体系预期结果实现的各种内外部因素。
2、确定质量管理体系范围。考虑内外部因素和相关方要求,确定体系范围覆盖的管理职能、运行单元和物理边界。
3、在质量管理体系范围内确定过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关系的确定至关重要,不仅关系到组织结构的设置和体系文件的复杂程度,还关系到体系运行的有效性和效率。
4、确定岗位、职责和权限。通过增加、减少或重组相关管理岗位,并赋予职责和权限,满足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要求。
5、策划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在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中整合并实施这些措施,以增强有利影响,避免或减少不利影响,持续改进。
6、评审质量管理体系所在领域的初始状况。通过评审,可清楚组织过程能力、产品和服务质量水平,更有利于采取应对风险和机遇的措施。
7、制定方针和目标。质量管理体系方针应与组织宗旨和所处环境相符,且支持其战略方向,方针为目标提供框架,目标与方针保持一致。
(三)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创建。企业质量管理的过程和活动应形成必要的文件化信息,文件化信息的多少与详略程度取决于组织规模,其活动、过程、产品和服务的类型;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复杂程度;人员能力等。大部分组织文件化信息构成类型分为纲领性、程序性、作业性和记录性。无论何种类型,发布前都应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对其进行评审,合理化修订评审中发现的问题。发布后,应全员范围内进行宣贯,尤其与文件要求直接相关的岗位人员,应清楚和理解文件要求。
质量管理体系建立阶段完成后,进入体系试运行阶段,目的是验证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有效性和协调性,并对过程中发现或暴露的问题予以纠正和改进,进一步完善体系建设。运行初期,组织应通过沟通和过程协调等方式,对过程、产品和服务进行连续性监视,对各项管理活动及其结果发生偏离标准的现象及时纠正,包括对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进一步修订。
(一)运行管理主要事项。体系稳定运行的保障是贯彻落实已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运行过程中,需关注的管理事项主要涉及:(1)过程的信息沟通,清楚过程之间的内在关系和相互作用,通过协调过程,最大限度实现预期结果;(2)资源合理配置,确定并提供为建立、实施、维持和改进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所需的资源和保障,如具备过程能力要求的人员,必要的信息化平台、仪器设备等基础设施,过程运行所需环境,监视、测量资源,必要的知识,以获得合格的产品和服务;(3)重视相关方关系管理,包括建设单位、监理单位、供应商和分包商等;(4)建筑工程质量控制,基于风险的方法,按照运行准则实施并控制实施的过程,加强外部提供过程、产品和服务的控制及外包方选择,严格质量管理;(5)过程变更管理,运行过程中,预期和非预期的变化都可能导致过程变更,必要时应采取措施规避或减轻不利影响。
(二)运行的策划和控制。运行的策划和控制在质量管理标准高层结构中属于条款8,是PDCA 循环的D 即实施环节,区别于条款6 的策划,属P 环节。运行的策划和控制为后续的条款落实提供准则,关系到风险和机遇的应对措施、目标及其实现的策划,以及二者的实现程度和有效性。组织应据此对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所需过程进行细化,并科学、合规、合身地对这些客观或主观的过程建立运行准则。
绩效评价在PDCA 循环中属于C 环节,不仅包含对管理体系整体预期结果的绩效评价,而且也包含对管理体系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的具体过程结果的绩效评价。
(一)日常绩效评价。为确定达到质量管理体系的预期结果,组织通过“监视、测量、分析和评价”来衡量,衡量依据是质量管理体系的所有要求,尤其是质量管理体系预期目的、运行准则和过程目标。基于PDCA 方法论,要实现“监视、测量、分析和评价”的过程,组织应首先对该过程进行策划;其次在实施过程中,应关注并适当保留输入和输出信息,既可作为符合性、合规性的证据,也可作为改进的输入;再次应关注并持续进行顾客满意的监视工作,用以确定和实施改进措施,不断提高顾客满意;最后通过分析和评价来自监测和测量结果的过程、产品和服务的数据,确定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绩效,从中发现趋势并识别改进机会。建筑施工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日常绩效评价有自查、职能部门检查、各类定期不定期的巡查等。
(二)定期绩效评价。就是指内部审核,即体系内审,是组织对其管理体系评价的一种方式。质量管理体系内审是对组织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全面评价的过程。组织通过内部审核,一方面收集相关信息和客观证据,评价管理体系运行的符合性和有效性,持续改进;另一方面识别风险和机遇,进一步采取应对措施,包括对质量管理体系策划结果的变更,不断提高管理体系绩效水平。内审宜证明质量管理体系符合GB/T 19001-2016 和GB/T 50430 的要求,但并不要求每年对标准的每个适用条款或过程进行审核。组织宜建立、实施和保持审核方案,确定审核准则、范围和频率,以及特定时段内策划的一个或多个审核安排,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三)管理评审。管理评审由企业最高管理者按规定时间间隔主持实施,是组织为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并与其战略方向保持一致所开展的最高级绩效评价活动。评审时间可与组织相关业务活动相协调,评审活动可单独开展,也可以与其他相关活动一起开展,如战略策划会、年度工作会、运营会议等。管理评审输入主要包括:以往管理评审所采取的措施;内外部因素的变化;应对风险和机遇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不合格及纠正措施、监视和测量结果、审核结果、合规性等管理绩效信息。管理评审的输出主要包括:作出有关识别改进机会的决策和措施;确定质量管理体系需要的变更;确定是否需要其他资源。通过评审,组织会发现其质量管理体系在保持其适宜、充分和有效性上的不足,促使其采取进一步改进措施,使体系运行呈螺旋上升的态势。
改进在PDCA 循环中属于A 环节,代表一个PDCA 循环的结束,其措施又成为下一个PDCA 循环的输入。改进既可以针对整个管理体系,也可以针对一个过程或活动,可以是宏观的,也可以是微观的。渐进性和突破性改进是组织实施改进的两条基本途径,通过改进,可以使组织某个过程或管理体系呈螺旋上升式的PDCA 大环套小环、小环滚大环、互推促共促的大循环状态。
(一)不合格和纠正措施。组织的自我纠正和自我完善。不合格是管理体系运行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对待不合格应遵循两步走,一是对不符合作出响应,决定处置不符合的层级;二是评价处置的结果。不符合即未能满足要求,体系、过程、产品和服务都可能存在不符合。不符合的处置分为三个层级:(1)控制不符合;(2)纠正不符合;(3)对不符合采取纠正措施。对不符合采取措施的层级取决于不合格所产生的影响和组织可承担的风险和机遇。无论不符合采取何种措施,都要求组织对措施实施结果的有效性进行评价。
(二)持续改进。持续改进的驱动力,内部来自组织的主动追求,外部来自相关方的要求和期望。企业应建立持续改进的长效机制,使改进工作辐射至组织的方方面面,在组织各层级建立改进目标,加强各层级教育、培训,使各级人员了解并掌握基本的工具和方法,确保有能力完成改进目标。持续改进是不断提高体系管理效能的循环活动,有助于组织提高过程绩效、顾客和相关方的满意度,推动组织健康、可持续发展,获取正面收益。
(一)优化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机制。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是战略性而非战术性的标准,企业推行质量管理体系,能够提升经营绩效,为高质量发展架构基础运行平台。企业应在战略和经营两个层面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系统策划,积极践行七大质量管理原则,重点关注风险和机遇与利润之间的关系。强化质量管理体系应用,完善体系架构,健全制度建设,提供组织保障,领导层统一思想,发挥“头雁”作用,各级领导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不断提高全员质量和体系参与意识,通过目标管理、平衡记分卡、乌龟图和流程图等质量管理方法和工具的实践,不断优化体系运行机制,提高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水平。
(二)合理进行资源配置质量管理。企业内外部资源合理、有效配置,是组织达成质量管理目标和提高企业经营质量、管理绩效的重要保障。管理的本质就是协调资源,组织应确定并提供为建立、实施、维持和改进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所需的支持和资源。随着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建筑行业也从增量时代趋向存量时代,企业间竞争加剧,对资源整合、供应链打造、产业协同、技术创新、科技赋能都提出了更高管理要求,如何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手段,是建筑企业提质增效、迈向高质量发展面临的课题,也是企业能否成功出圈的制胜法宝。
(三)提高质量管理体系信息化水平。随着信息化、数字化的发展,企业管理的工具和手段不断创新、丰富,大多数头部建筑企业都在不断寻求数字化赋能和数字化转型,而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信息化应用水平也随之不断提升,办公自动化系统、施工现场及生活营区的人脸识别系统、现场人员及车辆(船舶设备)移动识别系统、BIM、智慧工地等信息化、数字化手段正在走进并改变着建筑行业。企业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不断提升管理效能和经营绩效。如,应用劳务用工管理系统,将智能安全帽、物联网、传感、定位等技术应运于人员出勤管理,可实时显示现场人员的活动轨迹和在岗人数,查看人员信息,教育、培训和交底情况,进、退场记录,奖惩、工资发放等,打通了劳务作业人员全过程用工管理的各环节。
综上,建筑施工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采用质量管理方法和工具,应用信息化技术不断优化和持续改进。在策划、建立、实施、检查和改进质量管理体系时,应依据企业自身基础,不断提高体系运行和管理的有效性、预期性、完成性、结果性和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