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伦理建设思考

2024-04-29 00:44金华岭陈逸舟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4年11期
关键词:伦理道德功利德性

□文/ 金华岭 陈逸舟

(1.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2.绍兴仁抱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浙江·绍兴)

[提要]本文意在以企业经营者为核心探究商业伦理建设的价值与方法。从伦理对经营者的功利价值出发,对功利论伦理与德性论伦理对比分析,通过定性演绎的方法确定德性论伦理建设在当代相较于功利论伦理建设更为适合中国文化。基于德性论伦理建设角度对道家道教哲学中德性论伦理的哲学分析,以玄德为核心明确伦理的价值与表达“顺道之导”。最后确定经营者进行德性论伦理建设对于自身和企业的意义与基本方法。

对于社会而言,商业伦理对企业的规范至关重要。在已有的商业伦理研究中已经有了颇为丰厚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对商业伦理史的研究、从哲学与伦理学角度对商业伦理的研究、从企业经营者角度对商业伦理于自身的功利价值探究,以及从社会的角度对商业伦理的研究。本文选择以哲学角度为根本延伸于企业经营者的两个研究方向的交叉,以此做出有创新性的研究。

一、商业伦理建设角度对企业经营者自身的价值探究

(一)伦理建设对经营者的功利价值探究。韩非将社会伦理所衍生出的道德从“适宜”的角度来解释,韩非认为在当时的物质环境条件下诞生出这样的伦理道德是必然的、自然的,而秉持着这种伦理道德行事的本质在于适应这种环境条件。从社会角度而言,由于不同个体的分工合作形成了远比个体单独生产而高效的社会,而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守则,并且逐渐分化为强硬的法律与润物无声的伦理道德。如果抛开后天的守则对个体的教化,个体遵守此种守则的本质价值是依靠对守则的遵守从而加入社会至于借助社会资源对自身进行高效充分的开发利用,并通过自身在社会的相较于独立生产有着高效充分特点的生产工作向社会换取文明发展至于有着相较于独立生活的野蛮原始社会有着先进特点的回报。所以,可以说伦理道德的本质是一把打开社会之门的钥匙,对任何企图加入社会生活的个体皆是如此。

而对于掌握更多社会资源的经营者而言,经营者通过调动其社会资源进行以其意志为核心的模式的生产,这个模式的主要部分就是公司的规定,但又包括各种人情、潜规则等非明面的关系。而对于生产的模式而言,是否有伦理建设的核心就在于经营者是否持伦理建设的欲望在其进行公司规定的设定以及言行举止之中。

经营者与员工都是社会的存在部分,而公司就是一种社会关系的产物。那么,就可以说仅从功利的角度看来,对公司进行伦理建设的本质价值就是通过伦理建设使得以经营者为核心的公司借助于社会的契合获得更高利益。

(二)功利论与德性论的伦理理念与价值。功利论伦理学以行为为中心,德性伦理学以行为者为中心。

我们将视野投向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时期边沁和密尔的感性主义流派的功利主义学说。边沁对功利的解释是:所谓功利,是指一外物有利于当事者求福避祸的那种特性,由于这种特性,该外物就趋于产生福泽、利益、快乐、善或幸福,或者对利益攸关之当事者的祸患、痛苦、恶或不幸。这里,幸福和快乐、利益和善是同一个概念。功利主义的核心就是“最大的幸福原则”,而人们通过对快乐、幸福或痛苦、不幸逆反可以推导出基于受众价值判定的自觉得利与否。功利主义的伦理建设在于“基于伦理建设影响内,基于受众自身的价值观使得受众最大得利”。

与功利论的伦理建设不同,德性论的伦理建设重在对经营者本身的建设而非经营者通过精密的计算尽可能地使得受众得利最大。德性论的伦理建设在于通过伦理建设使得伦理道德的内容成为经营者本身的一部分,从而使得在包括公司规定的制定的一言一行中都遵循伦理道德观念,如果对伦理道德观念的理解完全透彻,那么德性论的伦理建设也必然使得经营者及其公司接近百分百的契合社会要求。

(三)功利与伦理的联系至于德性论转向对经营者的功利价值。对于自我的功利的概念为对自我的价值观所指导的需求的满足,也基于此延伸至功利论伦理在于最大化地满足所有人的价值所指导的需求,而与功利论伦理不同的德性论伦理,其核心在于将伦理道德完全内化,使得一言一行皆遵守伦理之规范,这也就意味着从自我角度而言,功利与德性论伦理有着充分的契合可能,也就是基于德性论伦理的伦理道德内化,使得遵守伦理道德的行为完全符合自身价值观念,也就在从大众角度而言损己利人的行为上获得功利价值。

再返回到完全不加入社会、完全不遵守伦理的视角看来,遵守功利论伦理代表着自身并不乐于解释伦理的规范,其目的在于为了打开社会之门、调动社会资源而获得更大的功利价值。而如果秉持德性论伦理的观念,那么就会自然地接受社会的教化,自然而乐于接受伦理的规范,获得相较于遵守功利论伦理更大的功利价值。所以,从功利价值的角度来看,德性论伦理的价值远大于功利论伦理。

(四)德性论伦理建设与功利论伦理建设的选择。德性论伦理的功利价值大于功利论伦理的原因在于德性论伦理建设比功利论伦理建设更加深刻,所以在行为上显得贴近社会需求,也就是一般所言的正义、诚实、爱国、敬业、勤奋等。而德性论伦理的价值虽然大于功利论伦理,但德性论伦理的弊端也更大,即难以更改。如果说进行德性论伦理建设之前的建设目的在于仅对自身的功利,那么由于德性论伦理的建设在行为上会逐渐偏向通过对大众的功利至于对自身的功利,那么在社会动荡,也就是先前的伦理道德不适应当前变化的社会时,伦理对社会的契合至于对社会资源的调动能力也就大大减弱,而已经以原先伦理规范对自身进行建设的个体必然难以一时间更改,而在适应新的伦理道德的规范前对社会资源调动的能力可能远远弱于有着相同能力但仅仅遵循功利论伦理的人。

也就是说,在进行伦理道德的建设前需要判断当前社会的稳定程度,乱世则选择功利论伦理,平和之世则更适合选择德性论伦理进行建设。而当前新中国不至百年,经济科技节节攀升,可以说是盛世之相,所以对于大部分中国人而言更适合进行德性论伦理建设。

二、玄德角度对经营者德性伦理的建设

(一)玄德的基本概念。德,升也。“德”的字形构造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告示了它的含义:“彳”与行走相关;“直”原指举目正视,“直心”意谓正视其心,即端正心思。可以说,从人的角度而言“德”便是“升”地对形而上的存在的追溯。在《庄子》中我由成心与凝形构成,心代表了庄子境界上升的根本功夫“吾丧我”的核心,在吾丧我中庄子要求以对形体的丧去而至于对心提到上升,以纯粹的自我与道合同,将神思寄托于完整的天地。心不仅能认识自身,同时又能超越自身。德,得也。基于心的重要性,可以说直心之德从人的角度而言便是一种对形而上的存在的本体的“得”。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是人从自身的角度追溯形而上至形而下的道之道(导)的观测,是对道的“有”“无”皆存的一种描述,有、无统一之玄,而玄在“有”的可验层面是对天地万物生成形式的一种描述,是老子对于复归于道的非逻辑的直觉体验。老庄玄学为察明知“道”而无思的真人独辟了“智”之批判之路。即所谓“绝圣弃智”,从其绝圣弃智的复归于道的功夫看来,玄这样的体验是对于人进行这样功夫的重要引路标识。

道家道教思想将生命产生的终极根源归结为“道”,此道既是道本体之道,又是道本体作用之导,其言:“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在科学认知远不如今天的当时,由于人与万物不同的高强度的思考能力,所以人之生命总是与其他生物的生命存在分割开来,被赋予了特殊的感“玄”明“德”的能力,同时衍生了许多理论是认同人可以从形而上的道本体以某种形式明德致德的形式而至于满足自身的某种需求,以及有许多根本的而非直接为了满足某种需求的德道方法。道超越物质存在的神圣是道家道教理论中重要的一部分,基于这样的性质,在想像中人也被赋予了与万物不同的特殊属性。

从老子所言“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切入探究,可见其“道生之”表达出了万物被赋予本身的存在属性,“物得以生谓之德”,则明确了从道的角度,“德”是“道”对存在形而下的赋予。道家之“德”主要是介于“道”与人及物之间的一种存在,它是指万物尤其是人得于“道”的生命力而形成的各自的内在特质。其根本内涵是万物和人从生命终极根源“道”那里获得的生命力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生命内在本质和个性特征。而对于人特殊的“德”而言,可以说其本质就是人从物质存在的角度(基于科学认知不足而自认为的)可以观测到形而上的道对实际存在的赋予并依照所观测到的赋予形式或是赋予路径从而归返本源至于达成德(得)道。

总的来说,“玄”代表了复归于道的直觉体验(神秘体验),而“德”是道对存在的形而下的赋予以及人作为特殊生命存在可以对赋予路径的观测与利用。而两者所构成的“玄德”代表了进入“复归于道,与道相合”的达致。

(二)基于物理科学对超验玄德的否定。真正存在超越物质的道会赋予万物存在和属性吗?万物都是宇宙存在本身的变化,那宇宙本身的存在又是从何而来呢?超验二字就指明了对超验存在的探究是注定不可能得到结果的问题,或许真的存在超验的道,但如同古代哲学重于本体论而现代哲学转向对认知论的研究重点变化一般,与其想像超验的存在并以此为基础,不如仅仅讨论可验的存在。对于生命体而言,凡生物都是由化学物质构成的。回归到最微观的层次而言,生命体更是与所有存在一般都是物质的运动变化,生命形成的本质就是物质存在的变化,这中间需要许多步骤,如各种化学元素的形成、分子的形成、生命所需复杂分子的形成、原始生命的形成等,其中任何一个步骤发生的情形不同,生命都不可能诞生。这样生命形成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宇宙的可验存在(物质存在)自然变化的过程,生命也只是从一种角度看来更为复杂的物质结构,而从形而上的超验存在的道获得存在属性甚至获得特殊的存在属性亦是没有根据的。

(三)基于德性伦理解释对于社会的顺道之导。德者,内也。得者,外也。上德不德,言其神不淫于外也。神不淫于外,则身全。身全之谓德。德者,得身也。韩非认为“德”从内部获得,而“得”从外部获得,基于前文对玄德的否定,人与外部并没有基于物质存在的划分,可以说从获得存在的角度而言“德”与“得”是无法划分内外的。但如果从伦理的角度解释“德”,那么德可以特指为对伦理之道的“得”。

何为伦理之道?在道家道教之中并没有特意强调伦理,如同大多宗教以神圣的名义,用“神意”“天命”“上帝的启示”“神律”之类把这些社会关系以及相应的伦理规范、律法规定和政治体制神圣化一般,只不过道教以与非人格化的道本体相合的形式使得伦理观念表达,以道对人的特殊赋予表达道家道教的伦理观念。而对玄德的否定就代表了对这样伦理观念的破坏,而如果想要探寻玄德在伦理上的价值,可以发现玄德在伦理上最为重要的便是“顺道”。道家道教的观念中认为人作为特殊的生命存在可以明德入玄,从而致于德道,所以在此种观念的发展中也衍生出了许多顺道之德,如“五德更运,应录受符”的五行之德、阴阳的阴德阳德,而这样有着具体应用的德有共同的特点为从本体下降到可验存在,如阴阳、五行一类都是对事物存在的归纳,但这样的归纳又是道所支配的形而下的表达,是万物对道的“德”,而人们对于这样万物对道的德进行模仿,从而有了对应于人之身上的道德,也是道家道教的很大一部分伦理道德的制定来源。“道可道,非常道”,有学者指出在古文中“导”与“道”通假,道可“道”的“道(导)”的确切含义,是指宇宙万物本原之作用;“常道”指的是宇宙万物本原之本体,对于这样对“道之导,物之德”的模仿的伦理道德的制定方式可以说就是“顺道之导”。

三、企业经营者自身进行德性伦理建设对企业商业伦理建设的意义

(一)顺道之导的功利。对于经营者而言,从自身的角度来说进行德性论伦理建设便是顺道之导,由于进行德性论伦理建设后自身价值观贴合社会需求,也就会在看似损利的社会奉献中获得更大的利益。

对于企业而言,企业本身也是社会的一部分,企业员工往往也更喜欢拥有德性的经营者,因为在此种公司中往往福利更高,不会受到压榨,而基于此企业员工也会更加努力工作,员工作为一种资源被更大程度地调动,也就能创造更多价值,返回经营者时就拥有更大的资源进行基于德性的功利行为,也就逐渐好上加好,如如今河南许昌的胖东来。

(二)德性论建设对他人的感染。由于企业经营者自身选择德性论伦理建设而非功利论伦理建设,也就不会出现有时遵守伦理规范、有时不遵守的情况,由于德性的支配经营者的手段也往往会选择同样遵守伦理规范的人上位,也由此在作为企业中最上位的经营者表达出现象时,为了契合公司的“伦理”,作为员工的下位者也往往会下意识的朝着德性论伦理建设的方向发展,久而久之就将对企业员工自然地进行有深度而非表面逢迎的伦理建设。(通讯作者:陈逸舟)

猜你喜欢
伦理道德功利德性
论亚里士多德的道德德性与实践智慧
柳亚子书法
企业伦理道德视角下的安全生产
从德性内在到审慎行动:一种立法者的方法论
新高考改革选科制下功利取向分析
从古典到功利:“公民美德”的立法化拯救
突发新闻采访中新闻记者的职业道德和伦理道德平衡
对新闻摄影伦理道德的研究
托马斯·阿奎那的德性论
伦理道德在清代借贷契约中的约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