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长江文明 探寻文化基因

2024-04-28 18:29方勤
职工法律天地·上半月 2024年2期
关键词:长江流域中华文明起源

方勤

1992年,季羡林先生曾到湖北武汉参观黄鹤楼和湖北省博物馆,又到荆州参观了当地博物馆,随后发出了“中国古史应当重写”的感叹。先生认为,在公众的认知里,乃至学者们的历史著作中,南方仍然是蛮荒之地,在文化上上不得台盘,这是非常不公平的,也是不符合实情的。30多年过去了,随着长江流域考古实践成果的丰富和发展,重写中国古史的社会共识已逐渐达成,长江流域的文明进程与文化进步在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正得到更加充分的认识。

以长江中游为例,这里是古人类生存繁衍的重要区域之一,是稻作农业的重要起源地之一,是最早的陶器发现区域之一,也是最早步入早期文明阶段的区域。国家启动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深化了我们对长江流域文明进程的认识,进一步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实证了在漫长文明发展史中,中国人民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皮曙初是一位学者型的新华社高级记者,他较早敏锐地察觉到历史文化研究的时代意义,近十年来他走访考古工地,采访专家学者,阅读文献资料,做了大量的积累和思考,采写了不少关于这方面的新闻报道。此次,他将多年来的积累和思考撰写成《文明的韧性:溯源长江文明带》,是对长江文明研究的进一步普及。

本书分为上篇、中篇、下篇三个部分。上篇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新成果切入,通过人工水稻的起源、史前城址的兴起、文字符号的创造、音乐文明的发生等专题的探讨,追溯了长江文明从萌芽到发生的过程;中篇以春秋战国时期的楚文化为重点,从文化、哲学、文学、经济等领域切入,分别探讨历史上长江文明“高光时刻”的开放、融合属性;下篇则从商业文明、制度文明、诗歌文明以及移民流动和生态智慧等不同维度,追寻长江文明在秦汉至明清时期的传承与发展。作者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提出了一些具有创新性和创造性的观点。比如,他对文明内涵的理解,对汉字起源的探讨,对屈原文学和道德哲学的认识,对长江流域商业文明、制度文明发展的研究等,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在作者看来,长江是关系国家发展命脉的“经济带”,更是关系民族最深沉、最持久力量的“文化带”,关系民生福祉的“生态带”,是一条关系民族复兴大业的“文明带”。作者从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视角,梳理长江文明起源、发展及其生生不息的历史传承,追溯“经济带”“文化带”“生态带”三带合一的长江文明带形成和发展历程,提出长江文明的主要特征和成长基因是“开放”和“融合”。这是作者提出“文明的韧性”之内涵。

民族复兴不只是经济的崛起,更是文化的繁盛、文明的复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古老中华文明的再崛起、再辉煌。长江,是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见证,也是五千年文明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支撑。今天,她将以全新的文明姿态,成为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不竭动力,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引擎。

(《文明的韌性:溯源长江文明带》,作者:皮曙初,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猜你喜欢
长江流域中华文明起源
4000年前的中华文明什么样儿?
圣诞节的起源
追寻“华胥氏”——中华文明的早期开垦者
奥运会的起源
走遍长江流域的英国小伙
清明节的起源
把中华文明的底色铺陈好
万物起源
长江流域园区的府际合作研究
长江流域径流演变规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