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 云南寻“龙”

2024-04-28 12:12顾颖闵杉梁东婕李晓佳
云南画报 2024年3期
关键词:恐龙

顾颖 闵杉 梁东婕 李晓佳

2024年,是中国的龙年,甲辰年。龙年话“龙”,据了解,云南有超2万个“龙”字地名。本期专题重点介绍云南各地有关“龙”的地名,一起跟随“龙”的足迹,体验云南的大美河山吧。

一座山:玉龙雪山

丽江,地处云贵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连接处。“茶马古道”和“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使丽江成为独特的人文自然景观,成为国际知名的旅游城市。丽江有很多热门景点。除了三大古镇(大研古镇、束河古镇、白沙古镇),玉龙雪山是丽江必去的景点。

说起玉龙雪山,很多人都不陌生。即使你从未去过玉龙雪山,你也曾在网上或朋友圈看到过它的雄伟模样。玉龙雪山位于丽江古城以北约15公里处。它的规模非常大,占地960平方公里。其主峰为扇子陡,海拔高达5596米。

在当地纳西语中,玉龙雪山被称为“奥卢”,意为“天山”。山顶有13座雪峰,终年白雪皑皑。站在山脚不远处,远远望去,玉龙雪山就像一条腾飞的“巨龙”,所以玉龙雪山也有“玉龙”的美誉。

早在唐代,南诏国有“五岳四渎”一说。当时玉龙雪山被命名为“北岳”,其余为南岳无量山、西岳高黎贡山、东岳轿子雪山、中岳点苍山,“四渎”指澜沧江、怒江、金沙江和黑惠江。

玉龙雪山的峰峦起伏,山势连绵不断,从北向南呈排列状。每个山峰都独具特色,高耸入云,犹如刺破天际。这些峰峦之间被云雾围绕,营造出一种奇特而壮美的氛围。在玉龙雪山的北部,蓝天白云与雪山相互辉映,形成了一幅壮美的风景画。而南部的山脉则逐步消逝在云雾之中,似乎通向了另一个未知的世界。

这片壮美的雪山区域吸引着无数的探险家和旅行者,他们来到这里,目睹大自然的壮美景观,并感受高山雪域的奇特与宏伟。玉龙雪山作为自然界的杰作之一,向人们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宏伟,为来访者带来了难以忘怀的体验。即使在一天之中,玉龙雪山也是变化无穷的。清晨,山村尚在酣眠,而雪山却已峰顶染上晨曦,朝霞映着雪峰,霞光雪光相互辉映;傍晚,夕阳西下,雪山像一位披着红纱中的少女,亭亭玉立。如愿环山一游,奇景迭现:步入白沙玉湖,雪峰杉林、草地畜群、玉壁金川,构成一幅令人销魂夺魄的画面;转到雪山西面,是惊心动魄的虎跳奇景;再往上行,可观赏动植物宝库。

乘坐大巴抵达山脚,沿着用木板铺成的山间小道,穿过原始森林区,只见多处木牌上写有“小心蚂蟥”等字样。沿途长满苔藓的参天古木林立;倒地的古松横七竖八,枯枝腐叶,苔藓遍布,林間氤氲着潮湿霉变的气息。

继续前行,前面开阔处就是牦牛坪了,是由三面大山一面森林围住的一块草坪。随后乘索道游览玉龙雪山,可尽情欣赏和领略雪山独特的植物景观。坐在豪华吊箱内,上可瞻仰终年积雪不化、宛若一条玉龙当空飞舞的雪山主峰;下可俯瞰千姿百态的冰川奇观;还可远眺甘海子、白水河、黑水河、云杉坪等著名景点。索道上部站建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玉龙雪山主峰扇子陡,这里终年积雪。乘索道时,与冰川近在咫尺。仔细观看,像刀戟一样直刺苍穹的冰林呈现出淡淡的绿色,晶莹剔透、万分绚丽。这就是玉龙雪山著名的“绿雪奇峰”景观。

面向玉龙雪山,你会被它所散发的神圣和纯洁所触动。它让你产生敬畏之情,这座雪山是如此的威严而庄重。

一条河:曾经澎湃如“龙”的盘龙江

昆明是一座因水而生的城市,假设没有盘龙江和滇池,就不会有昆明城。盘龙江之所以得名“盘龙”,是因为河道“蜿蜒滂湃,犹如盘龙”,且雨季江水汹涌,势若游龙。在漫长的发展中,昆明城与盘龙江相互成全、相互影响。

如今,盘龙江已成为昆明的一条美丽风景带,春赏樱花、秋赏滇朴,沿着盘龙江由北向南,一座座古桥,在岁月斑驳中,江与桥见证了昆明的时代更迭,留下城市发展的岁月痕迹,被昆明人视为“母亲河”的盘龙江赋予了这座城市独特的河流文化与人文气息。

一河见证城市历史

通常意义上的盘龙江,是指从松华坝到滇池的河段,自北向南穿昆明城而过,全长26千米。据记载,在古时的昆明城,水运是重要的交通方式,因为盘龙江穿城而过,使其成为主要船运通道。盘龙江及各条入滇河道的水在滇池汇集后,从西边的海口流出,汇入螳螂川,这是滇池唯一的出水口。

昆明人对盘龙江有着特殊的情感,千百年来盘龙江奔流不息,灌溉了万亩良田,还是昆明百姓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昆明人,是昆明名副其实的“母亲河”。如今盘龙江更兼具航运、景观、休闲等综合功能。

现在我们看到的盘龙江,江岸几乎笔直如线,偶有弯道,弧度也十分小,这是因为历史上曾多次进行过将盘龙江“改弯为直”的工程。

相传元代云南平章政事赛典赤·赡思丁在修筑松华坝治理水患时,建造了龙川桥和滚龙坝,以减缓水势,让盘龙江水分流到金汁河,既灌溉了万顷良田,又减小了汛期下泻洪峰对昆明城的威胁。东风路段上的南太桥不仅见证了昆明城的发展变迁,桥旁的“铜犴”作为历史文物,成为记录昆明人治水兴城的历史见证。传说,铜犴形似牛而实非牛,顶具独角,铸造于盘龙江边,目的在于镇压水患和预警水患。铜犴底座下方有口水井,井壁上有孔通盘龙江,当盘龙江水涨到井孔时,空气便从铜犴背孔排出,发出翁鸣声报警。这便是民谚所说的“铜犴叫三声,水淹东大门”。

盘龙江既是一条有固定河道的河流,同时也有许多支流子河,共同形成了严密的水网,它们之于昆明,如同人身体内纵横交错的血管之于人的生命。

赏昆明四时风景

盘龙江流经盘龙、五华、西山、官渡等区域,一年四季,亦可沿盘龙江由北往南,欣赏沿途风景。昆明盘龙江上有很多桥梁,都很有历史,记录着一段老昆明的发展变迁、风土人情。

春天,盘龙江畔的樱花、垂丝海棠竞相开放,绿树参天,与一江清水相依相伴。初夏,蓝花楹盛开,紫色浪漫点缀下的盘龙江畔,水清岸美,蓝花楹与河道充满别样的美!

昆明自从1984年从国外引进蓝花楹后,河道两岸便在每年春夏交替之時变为蓝紫色花海,特别是从五华区的南太桥一路沿江北上至盘龙区的油管桥一带可欣赏到较多蓝花楹。每年“五一”恰逢蓝花楹盛开,市民和游客可约上亲友,乘上盘龙江游船,欣赏两岸盛放的蓝花楹。乘客从桃源广场中心码头登船,逆流而上,过油管桥,在米轨铁路桥附近调头回程,越过桃源广场,到达南太桥上游调头返航,再回到桃源广场中心码头,往返航程约5公里。

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任何一个季节,傍晚都有市民在盘龙江畔散步、游玩。夜色清柔,乐声悠悠。缓缓流动的河水倒映着两岸灯火阑珊,旖旎动人,繁华静美。

沿盘龙江亦可一窥昆明古今桥梁文化。据《云南省城六河图说》记载,盘龙江及其支流上的大小桥就有30余座,霖雨桥、龙川桥、登龙桥、五桂桥、白鹤桥、云津桥、双龙桥、迎仙桥……

在盘龙江上游盘龙区龙泉街道办事处上坝村东段,有一座南北横跨盘龙江上游的“盘龙江第一桥”——龙川桥,始建于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3—1278年),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重修。桥之北有“滚龙坝”,坝高河低,洪水直泻如“滚龙”分三股穿桥而过,故名龙川桥。

盘龙江上游有一座盘龙江上最长的古桥——霖雨桥,始建于明代,清嘉庆四十九年(1710年)重修,现保存状况基本完好。霖雨桥为三孔圆拱石桥,长45米、宽10米、高10余米,造型古朴、坡度平缓、孔拱匀称,是昆明古桥建筑的佳作。

护国桥架于盘龙江护国路与东风路交叉口段,是由白鹤桥于1919年修整后改称的,是为纪念1915年云南首义讨伐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护国运动而得名。护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云南发起,护国桥的存在,向世人展示着护国起义的历史勋绩。

这一座座桥,一面是追随城市化进程的车水马龙,另一面是为历史沉淀留出空间的缓缓水流。

一个湖:异龙湖

“香稻花轻玉露稠,月明渔话满船头,小蛮打浆溟蒙里,海菜腔尖醒睡鸥”,这是清代诗人胡瀛笔下的异龙湖。古往今来,幻境般恬静优美的异龙湖,引得历代文人留下不少诗文。如今它已成为滇南的游览胜地之一。

异龙湖是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之一,也是红河州最大的湖泊,面积31平方公里,平均水深2.93米。据史书记载,早在秦汉时期就有此湖,湖水流经建水、开远经泸江进入珠江水系,为珠江西源头。唐代石屏本地的民族乌么蛮,曾经在异龙湖中的末束岛上筑城居住。当时异龙湖湖面将近60平方公里,海河与建水西庄的草海相连,湖中有大瑞城、小瑞城、马堡龙三大岛屿,还有高家湾、青鱼湾、白浪湾等九大湖湾和七十二个小湖湾,俗称“三岛、九曲、七十二湾”,造就了异龙湖美丽的山水风景。碧波浩瀚的异龙湖如幻境般恬静优美,堪称“第二西湖”。大小瑞城间,见证着一代又一代的历史,战事也曾几度发生于此,多灾多难间却从未影响异龙湖之美。

相传,异龙湖因白日见异龙升天而得名。异龙湖原名叫玉龙湖,以湖南岸的玉龙山得名。明朝崇祯时期的一天中午,原本风和日丽的玉龙湖上空突然乌云密布,雷声大作,接着就下起了倾盆大雨,在湖面上的渔民突然看见从湖里飞升起一条巨龙,直冲天际,令人惊叹不已。清康熙《石屏州志》记载:“石屏见白日龙升天,因感到奇异,而把玉龙湖更名为异龙湖。”据说这条直冲天际的巨龙飞到了石屏北部山区哨冲镇、龙武镇,成了当地彝族花腰人崇敬的龙神。

异龙湖及湖畔,风景名胜极多。湖畔遍植花木,环境清幽,四周良田绵延,荷池飘香。大瑞城上的海潮寺,小瑞城上的后乐亭以及来鹤亭、白浪水月寺、龙港广胤寺、五爪山罗色庙,还有湖北边的乾阳山等都是佳景,其中以来鹤亭为最。一年四季,异龙湖风景名胜区游人不绝,全凭小船飞渡。

乘木舟行于湖上,微风拂面,水波荡漾,莺歌燕舞,夕阳的余晖撒入湖中,泛起层层金浪,如珍珠装点,似孩童般的笑脸。远看青山为屏,湖光山色,相得益彰。弃舟登亭,渔歌阵阵,鸥鹭纷飞,远处炊烟袅袅,云卷云舒,自得其乐。亭上楹联甚多,均为明清骚客韵士的遗墨。

近年来,随着异龙湖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异龙湖畔建设了许多生态湿地,除了净化水质,还为异龙湖增添了许多美景,成为一个集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科普宣教于一身的大型公园。公园内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大面积的浅滩和湖面为鸟类的生存提供了充足的食物资源和栖息之所,也使异龙湖湿地公园成为候鸟及其他鸟类的越冬地和繁殖地。每年冬季,从遥远的北方远道而来的红嘴鸥也停留在异龙湖,为冬季的异龙湖增添了景致。2014年12月10日,异龙湖湿地公园获批为国家级湿地公园。2019年申报成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异龙湖四季美景皆如画。春季,柳树吐翠迎新,紫红的三角梅欣然怒放,春的气息在这里舒展。夏季,荷花并蒂开千亩,“荷上露,灼灼如明珠”的光景在这里也能觅得几分意境。秋季,村民们摇船入湖,嬉笑着钻入荷塘,在墨绿色的大莲蓬上摘得满筐碧绿的莲子,催动湖边芦苇跟随采莲女的歌声恣意摇摆。冬季,异龙湖上白雾披盖,似轻纱漫舞,如曼妙女子若隐若现,成千上万的海鸥飞抵,为平静的湖面增添冬日的温馨。

一个潭:“滇中第一古祠”昆明黑龙潭

昆明黑龙潭位于昆明北郊龙泉山五老峰下,黑龙潭分两池,一池水清,一池水浑,“两水相交、鱼不往来”被视为奇观。这里古木参天,泉壑幽邃,茂林修竹,潭深水碧。龙潭水旱年不涸,传说有黑龙潜藏在这里,故称为黑龙潭。

黑龙潭公园的古泉、古木、古祠荟萃,景色幽深,古韵悠长,清代文人硕庆则为黑龙潭题写了对联“两树梅花一潭水,四时烟雨半山云”,淡墨山水画卷的古朴园林景色使黑龙潭成为昆明山水文化精髓的代表。

观黑白两水泾渭分明之奇

黑龙潭,又名龙泉观,山称龙泉山,又名太极山、五老山。据《汉书·地理志》记载,益州郡滇池县西北有黑水祠。黑龙潭公园是由最早建于西汉的黑水祠历经千百年各朝代的维修和改建演变而来。距今有2000多年历史,比昆明唐永泰元年(765年)建拓东城早870多年,被誉为“滇中第一古祠”。

公园内还有龙泉探梅、龙潭问谜、鹃谷闹春、蕉林听雨、古塔吟枫、汉祠溯古、碧溪流韵、松涛疏影、紫极玄都、英烈遗芳等景观。四季举办花展,从入冬举办蜡梅、梅花节开始“龙泉探梅”,到春醉杜鹃、仲夏花园、秋观红叶,形成了四季花枝不断、四时风光不同的良好景观,为国家AAA级风景名胜区。“龙泉探梅”被列入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类保护名录。

步入公园就可见有深浅两潭,深潭水清却深不见底,浅潭则水浑泛白,但深淺两潭水却从不往来。深潭即黑龙潭,呈圆形,如今四周镶石堤,围着石栏,面积600平方米,潭深11米,泉水由底涌出,漫出的水沿沟道向东南潺潺环流而去。

有民间故事相传,龙泉观内有个道人,苦练修行,人们都叫他“秤砣仙人”,得到曾云游至此的张三丰点化成仙,并留给他一口铁锅,这铁锅如今被“挂”在一棵树上,俗称“背锅树”。

园内碑亭东面,有一梅园,白梅、红梅、绿梅、腊梅,老态龙钟,枝干横蜷,都是几百年的古梅,冬末春初,幽香一园,是昆明市民及外地游客传统的赏梅佳处。黑龙潭公园除梅园之外,还有桂花园、杜鹃谷、红枫林以及竹园、松园和苗圃等园地。园中的唐梅、宋柏、明茶,合称为“三异木”,郭沫若游黑龙潭时赞不绝口,写下了“黑水祠中三异木,千年万代颂东风”的诗句。

寻明清建筑古迹之踪

黑龙宫紧靠龙潭边的古建筑群,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明景泰四年(1454年)世袭黔国公沐氏重修黑龙宫。黑龙宫三进四院,古朴幽雅,正殿供龙王,配殿供水族等塑像。黑龙宫正殿墙上镶有清康熙年间云贵总督范承勋游黑龙潭题咏碑记。黑龙宫已恢复为古迹游览区。

黑龙潭上观分为雷神殿、北极殿、玉皇殿、三清殿、长春真人祠、通妙真人祠等5进13所大小院落,整个建筑群顺山势由南向北层层升高。第一层紫极玄都山门,第二层雷神殿,第三层北极殿(即祖师殿,侧面为斗姆阁),第四层玉皇殿,第五层三清殿,重重殿宇有配殿和厢房。

雷神殿前通道两侧有两株植于元代的孔雀杉,东面一株尤为茂盛,树高约26米,树径约1米,西面一株于1979年被雷击后枯萎,现仅存约10米的树身及新发的树枝。甬道两侧近“紫极玄都”牌坊的两株是奇异的扭柏树,一株左扭,一株右扭,俗称“左扭柏和右扭柏”,两株柏树树径均在1米以上,右侧一株于1984年被雪压倒折断,仅剩6米高的枯树桩。碑亭东面,有一梅园,俗称东花园,有白梅、红梅、绿梅和腊梅等多个品种,梅树枝干横蜷,百年树龄的古梅,冬末春初幽香一园。

龙泉观碑亭内,保存着历代大量珍贵的碑褐,除唐梅碑、凸字碑外,还有宋柏碑、张三丰画像碑、阮元诗碑、黑龙潭全景图碑及历代兴修黑龙潭的碑记。诗词、书法、绘画、刻工荟萃一亭,不仅是珍贵的文物,也是艺术珍品。

坐落于黑龙潭东面苍松翠柏中的烈士陵园,安葬着王德三、吴澄、马登云以及王复生、张舫和刘平楷等烈士。墓园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一个瀑布:曲靖九龙瀑布

云南省,这片多彩的土地上,不仅孕育了丰富的民族文化,还拥有着无数让人叹为观止的自然景观。在曲靖市罗平县,一个不为大众所熟知的自然奇观静静流淌——九龙瀑布群。罗平处于滇、黔、桂三省区交界,素有“鸡鸣三省”之称,罗平还是中国的“油菜之乡”,油菜花开的时节放眼望去全是金黄的油菜花梯田。九龙瀑布周围群山环绕,阡陌纵横,呈现一派田园风光。九龙十瀑之间,以浅滩或深潭相连,形成了一串辉映太阳光芒的明珠彩带。

“瀑布半天上,飞响落人间。” 九龙瀑布群坐落于九龙河上,河流在这里经过亿万年的侵蚀与雕琢,在长约4公里的河道上,形成了十级高低宽窄不等、形态各异的瀑布群,如同九龙在山间嬉戏,因而得名。瀑布群或雄伟,或险峻,或秀美,或舒缓,美不胜收,绝伦无比。这里距离罗平的油菜花海仅十余公里,却有着迥异的自然风光。

如果说黄果树瀑布以其单体的宽阔和高度震撼人心,而九龙瀑布群则以群体的方式呈现,瀑布群的密集程度和层次感是其独特魅力所在。这里的瀑布群,更像是大自然精心布置的一场视觉盛宴,每一级瀑布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故事。观九龙瀑布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碧日滩,清澄平静,滩下有河心小岛,将水分成三股,形成三个宽窄不等、高约2米的小叠水,这是九龙十瀑中的第一瀑。此瀑细柔若丝,仿佛一根根丝线在随风飘舞,河心岛上芦苇丛生,时有鱼群弄瀑抢水,景致十分迷人。由此拾级而上,是一座钙化天生桥,潺潺细流从桥两侧漫入潭内,与桥下的叠水汇成一个月牙形钙化滩,呈扇形均匀地散开,水花翻滚,波光闪烁,这是“戏水滩”。顺戏水滩上行,涉过4个高低不一的钙化叠水,便是十瀑中最为壮观的以堵勒大瀑布,它便是声名远播的“九龙第一瀑”,也称神龙瀑布。

九龙神瀑是九龙瀑布群中规模最大的一级瀑布,号称九龙第一瀑,宽112米,高56米,水势雄浑,蔚为壮观,仿佛九条巨龙从天而降,融入壮美的山林之中。站在观景台上,望着这九龙神瀑倾泻而下,那震耳欲聋的水声和腾起的水雾,会让人深刻感受到大自然力量的震撼。仰望瀑布,上部瀑帘呈扇形撒开,帘后有一直径10米的水帘洞,瀑下为一半圆形脚潭,深不见底。丰水季节水流湍急、瀑面宽阔,河水从悬崖泻出,以雷霆万钧之势倾入崖底脚潭,响声如雷,轰振河谷,宛如天河倾泻;脚潭上空玉絮飞花、溅珠结雾,水雾弥漫空中,化为蒙蒙细雨撒下,在艳阳中化成五彩长虹。登上瀑顶回头远眺,碧日潭、月牙湖、戏水滩、钙华台阶、蝙蝠洞,两岸峰丛,河边金色稻浪、绿草、灌木等跃入眼帘,组成了一幅绝美的水墨山水画,美妙绝伦。

除了九龙神瀑,情人瀑、石龙瀑等其他瀑布也各不相同,它们或细柔若丝,仿佛一根根丝线在随风飘舞,或水花翻滚、波光闪烁,或似天河泻落,势如雷霆万钧,震撼山河,或鱼群弄瀑抢水,景致迷人,每一级都像是自然母亲的杰作。瀑间浅滩深潭千姿百态、异彩纷呈,裂帛般的白瀑,绿玉般的流水,层层叠叠阶梯状的水台绕着水瀑蜿蜓而下,从不同的角度审视都会给人惊喜。雾气升腾间,似有千道金光,飛花碎玉,闪烁炫目。水流滔滔中,壮阔如雷霆万钧,呼啸奔腾,声势浩荡,在这青山碧水间,形态各异的瀑布群又随四季更迭而景致各异,曼妙的山色和水景交织辉映,倾泻于群山玉潭之中。

九龙瀑布群以其独特的旅游体验,吸引着每一位追求自然与探险的游客。这里不仅是壮观,更多的是一种原始与野性的美,一种让人心灵得以洗涤的纯净之美。在这里,旅行不仅是观光,更是一次与自然的亲密接触。

如要想快速地欣赏瀑布群全貌,可以选择乘坐缆车从山脚缓缓升起,穿梭于山峦之间,从高空中鸟瞰这一片壮丽景象,缆车的每一次停顿,都是一次视觉上的惊喜,给人以全新的视觉体验。对于爱好徒步的游客,沿九龙河铺设的栈道徒步是一条理想的路线。沿着栈道行走,可以近距离感受到瀑布的气势,听到水流击打岩石的轰鸣,触摸到潮湿的空气中水珠带来的清凉。面对瀑布而行时,可以直接感受到瀑布的壮阔和力量,那种震撼人心的场景,让人不禁感慨大自然的伟大。而背对瀑布而行时,又会有一种别样的感受,仿佛将瀑布的壮丽景象留在了背后,心中充满了期待与惊喜,每个转角都可能迎来新的风景。

一座桥:建水双龙桥

一江烟柳卧双龙。在云南建水县城西5公里的地方,有一座三阁十七孔大石拱桥横跨于双龙蜿蜒的泸江和塌冲河交汇处,故有“一桥锁双龙”之意,得名双龙桥。

在建水,除了逛千年临安古城,看规模仅次于山东文庙的建水文庙,还不能错过这座有着400多年历史的双龙桥。建水县内文物古迹荟萃,风景名胜众多,具有元、明、清历代建筑特点的寺、庙、塔、楼、桥和民居百余处,有“古建筑博物馆”之称,双龙桥就是其中之一,它也是云南古桥梁中规模最大、艺术价值最高的多孔连拱桥。

双龙桥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清乾隆年间重修,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桥梁建造史上的一座宝藏。

双龙桥原有三孔,后因泸江河、塌冲河河水泛滥,河床变宽,原建的三拱石桥孤零零地悬于河半腰,当地居民只得在石桥南端以木架桥,使之能供人通行。然而,每当夏秋雨季,木桥极易被洪水冲毁,影响通行,当地人叫苦不迭。于是,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便续建了十四孔,与原建的三孔桥首尾相连,共十七孔,而新桥与老桥的结合处也巧夺天工,丝毫看不出后来衔接的痕迹,当地人便把此桥称为“十七孔桥”。该桥远看犹如一艘楼船,近观似长虹卧波。

双龙桥为典型的廊桥建筑,桥面两侧各有两个石雕的龙头和龙尾,龙头在溪流上方。初建三孔宽5米,后建十四孔宽3米,全长148米,桥高和桥宽均为8.6米,桥基高5.3米。双龙桥为单孔桥,径跨达13.5米。整座桥的桥梁是由6根直径约60厘米、长25.7米的大木柱构成,桥身用约500块平整的石块砌成,基石上叠放圆木当作挑梁,纵横交错向中间延伸,这种独具匠心的设计有效地分散了桥梁的承重,保证了整座廊桥的稳固,使桥梁负巨重而能岿然不动。

桥南北中央各有三座亭阁,两端阁楼略小,居中一座大而壮观。大阁位于桥的正中央,是一座三层檐的方形主阁,为坊式结构,屋顶为琉璃黄瓦、歇山顶,上面的彩绘装饰极具滇南特色。南端规模较小的双层八角攒尖顶桥亭,高约10米,玲珑秀丽,与大阁互相辉映。

据史料记载,清咸丰六年(1856年),建水双龙桥遭战火破坏,桥上的阁楼化为灰烬,所幸桥梁未被损毁。光绪十九年(1893年),当地乡绅商定,凡是西庄坝在个旧经商开矿的人,按照锡块、厂尖抽取银两,作为修桥费用。短短4年间,共筹得白银3000余两。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秋,修桥工程动工,到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九月落成。

重建的阁楼比原建的更为气势恢宏,层檐重叠、檐角交错,楼内四面可开窗,漏窗屏门镂刻着“三顾茅庐”“八仙过海”等传说故事。建桥碑文记载:“桥上建有飞阁三座,中间一阁层累为二,高接云霄。更加左右两阁,互相辉映,巍巍乎西望大观也。”可惜的是,在1916年的护国运动中,拥袁势力在滇南发动叛乱,纠集土匪武装攻打建水城,叛贼溃逃时,肆意焚毁了北端桥亭。

历经多次修缮的双龙桥,如今已有460余年的历史。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曾亲自考察建水双龙桥,并将之列入全国最著名的古桥代表作之中。远观双龙桥,十七个桥孔一字排开、孔孔相连,桥身倒映在碧波上,形成“珠链圆环一半在水上,一半在水中央”的奇景。

通过巍峨华丽的桥廊阁楼走上双龙桥,凭窗远眺,山光野色、万顷田畴尽收眼底。桥面上巨大的青石板已锃光发亮,历史的沧桑与印痕,弥漫在整个双龙桥上。百年来双龙桥屹立在此,无声地见证着古城变迁,见证着人来人往,承载着一代代人的乡愁。

如今,便利的交通已取代双龙桥的核心地位,但其历史价值更吸引着四方游客前来打卡。每日清晨,当第一轮日照洒向水面,桥上就变得热闹起来,南来北往的行人从桥上经过,迎着日出,与一泓碧水为幕,开启一天的惬意时光。中午时分,附近的村民闲暇时会倚靠在桥亭内的石基上聊天、小憩,恰有“林径微风看燕度,石桥细雨听莺回”的意境。日暮时,一道残阳铺水中,桥身与余晖明暗交织,恰似一幅静默的山水画。若是运气好时,还可能看到“金光穿洞”的奇观。为了留住步履匆忙的人,双龙桥的每一个时刻都让人留恋。

远道而来的朋友,如果乘坐建水古城的小火车,可以在此停靠30分钟。但要拍摄双龙桥最美的风景,建议日出或日落时分自行前往,不妨多留一点时间,和这座古老而浪漫的石拱桥来个亲密接触,静听阁楼上铜铃的悦耳之声,触摸时光留下的痕迹。

一座城:云龙县

滇西云岭大山深处淌出一条不算很长的江水,叫沘江,沘江悠悠南流170多公里后汇入澜沧江。沘江中下游交界的地方,江水绕出一个“S”形的大弯子,形成一个类似中国道教文化符号“太极图”的天然地貌奇观。在这“沘江中间有一条细细的小河叫诺水河,沿河往上4公里有一个名叫“诺邓”的古村。诺邓和沘江,记载着大理白族自治州西陲的云龙县2000多年历史与人文故事。

古书记载:云龙“其名得于澜沧江……曰:江上夜覆云雾,晨则渐以升起,如龙”。这个记载是直观和真实的,至今云龙旧州一带,清早打开窗户一看,在高山深峡中的江面上覆盖着一片白茫茫的大雾,随着晨光透入,水汽上升,江面的大雾渐渐聚拢收成一条条长长的云带向高空升腾,恰如一条白色的长龙在山中游绕,取其名为“云龙”可谓名副其实。

让云龙引以为傲的是它悠久的历史长河。如今云龙县分布着白族、汉族、彝族、苗族、回族、傣族、傈僳族、阿昌族等民族,溯根追源,他们的祖先在这块土地上至少已生活了2300多年。

那些古老的部族发现这里产盐。自汉朝开始,盐、铁的生产、经营直接受国家管控。史书记载,汉代云南有三口盐井,其一为比苏盐井,比苏井就是后来的诺邓井。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征滇后在澜沧江以东置比苏县,在澜沧江以西置嶲唐县,云龙历史由此而明朗。

旧称云龙为“五云”,是指云龙有“五井”,即五个盐井。明初五井专指诺邓、顺荡、山井、师井和大井;到清代至民国则把诺邓、天耳、大井、石门、宝丰称为“小五井”,全县实有八个盐井。明清以来,大量内地移民进入五井地区,云龙各家族祖先不少于70%的人迁入此地原因都与井盐生产和经营有关,云龙的古代史也是云南移民文化史、云南工业文明史,建立在盐业经济基础上的云龙文化遗产无一不与古代工业文明的繁荣有关。

历史上的云龙留存下风格多样异彩缤纷的文化现象。有别于洱海周围平坝地区的白族文明,云龙白族文化更多地体现着山地民族的特征。在云龙,佛教、道教及传统儒学文化思想使得它同中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息息相关的联系,而本主文化、图腾文化、山地巫俗文化等地域色彩在这里又十分浓厚,至今云龙各地还流传着大量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还有众多白族、彝族、苗族、傈僳族的音乐、山歌、舞蹈以及雕刻、刺绣、编织等工艺美术和传统食品工艺等,而古村古镇、古桥古道、古庙宇、古墓葬、古碑刻和白剧“吹吹腔”、五井洞经乐以及澡塘会、春牛舞、耳子歌、五井花灯等众多的文化遗存更令人流连忘返。云龙物质与非物质的历史遗产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它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云南边远地区生根发芽的最好诠释。

清初以来,云龙涌现出重要的历史人物如康熙时期的贡生董善庆,有乾隆时期的亚元(举人)黄桂和进士马锦文、黄绍魁,有道光进士黄云书以及嘉庆中举后供职陕西巡抚的杨名飏等人;民国时期,还有曾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的王九龄,有对怒江发展颇多奉献的原讲武堂教官杨润兰和对云南教育、交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东陆大学校长董泽等,他们是云龙引以为荣的地方精英人杰。

云龙的社会风俗文化如盐业生产习俗、农业生产习俗、马帮交运习俗和以儒家意识为核心的礼仪风俗、诞育风俗、婚姻风俗、丧葬风俗、节庆风俗、饮食风俗等,随着上千年历史的演变,它们都与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一同发展进步着。

在云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石雕工艺和竹、藤、草编等工艺很有特色,而最有特点的当属山地白族妇女的刺绣品:朴实勤劳的山区妇女在生产劳作或山野放牧之余,手里总有一个活计,那就是刺绣。她们绣出的围腰、抱裙、坎肩、花鞋、挎包、抱被、背带等,其工艺和特色有别于坝区和集镇地区,底料都是深色的,或深蓝,或深绿,或大红,更多的是黑色;绣出的图案色彩鲜明、艳丽多姿,是一種源于自然出于劳动的完全地道的原生态文化产品。

风光优美的自然山水,生态盎然的高山、湖泊、森林、草甸、温泉、溶洞、溪流、地貌等景观,把美丽的云龙呈现在世人面前,那古风依旧的诺邓村,那浑然天成的太极图,那秀美天池、桥梁古道、山水森林等,无处不见云龙天生丽质的原真魅力。

云龙的山水自然,总体可归纳为天然太极的延伸;云龙的人文景致,今天依然可从诺邓古村管窥。所谓太极文化,无论易道阴阳还是宋元理学,归结的仍然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历史长河中发现天人合一的奇妙之处,这才是文化云龙的真谛与内涵。

一座寺:姚安龙华寺

在楚雄姚安光禄古镇龙华山上,隐藏着一处不太为人所知的龙华寺。寺庙碑石记载,寺庙始建于后唐天佑年间(904—907年)。仅看牌楼门口的多块碑帖就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感,它是云南规模较大、最古老的寺庙之一,也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华寺的古老不仅体现在年代久远上,更因为寺庙本身的威望。在明代,商崖禅师在这里开设佛堂念佛,各地名僧纷至沓来,700余僧人云集于此。姚安龙华寺便成了滇西地区的佛教圣地之一,因此龙华寺大殿匾额提名:东亚大雄。

龙华寺依山形而建,坐西向东,从山门进入,依次可见照壁、钟鼓楼、碑亭、大雄宝殿、圆通楼、后轩北院等历史建筑,其中圆通楼和后轩北院为明代建筑。整个寺庙的布局具有明显中轴线,宫殿式建筑既有北方建筑的特色,也有浓郁的云南地方色彩。

牌楼式的山门是入寺必经的第一道门,主体为砖石结构,门框为雕花木结构,上面的壁画被历史褪去繁华,留下寂静。仅看牌楼,丝毫没有其他古寺院般披红戴黄的高高在上的辉煌感,而是一种洗去浮华的苍劲,与世无争又积极入世的宏大。主体为砖石结构,门框为雕花木结构。屋顶一高两低,有花格正垂脊和兽饰,门两侧大理石砖雕楹联“佛生极乐世,山辟大唐年”为清代云南盐运使代理省长由云龙题写。

一面照壁,隔开两个院落,从其两侧入内,可看到位于二进院落两侧的钟楼和鼓楼,中间是藏经楼。穿过藏经楼的过厅,在护栏之外有一水池,池外依山形建有一个半亭式佛龛,和碑亭连成一体。亭内塑像被称为菩提女,相传是为纪念高太祥的女儿而造。

钟楼下层摆放了一尊高奣映的铜铸卧像。《楚雄史话》记载,铜像本有两尊,一个呈“平”字形,已被毁,另一个就是现存的“安”字形铜像。铜像为明代装束,髻发、头枕葫芦,两手自然折叠搭于两肩,两腿卷曲相搭,处于闭目酣睡状态,神态显得安逸而自在。

他的一生著述颇丰,内容庞杂,涉及哲学、文学、教育、养生等,有《金刚慧解》《太极明辨》《鸡足山志》《滇鉴》《妙香国草》等80余种。后人评价其学术成就可与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并列,不过其身后影响所及,并未出滇。

当地百姓都流传着这样的说法,自己哪里不舒服,就摸一摸这尊铜像的相应部位,据说有奇特的治疗功效,而摸一摸其头枕的葫芦,还能获得福禄寿的增益。

沿水池两侧台阶拾级而上,就到了大雄宝殿前的第三进院落。在这里可以看到碑亭和菩提女佛亭错落相连的独特构造。

大殿的斗拱装饰木雕,亦是少见的龙凤交替立体雕刻。大殿内供奉的三世佛置于精雕细刻的木质佛龛内,彩画也是原有彩画,可以说是原汁原味地展现了清代云南地方工匠的高超技艺。

整个龙华寺的建筑群既有北方布局严谨、中轴对称的特点,又依南方山地特点对空间做了灵活布局,虽然占地面积并不庞大,但空间转换灵巧而不显局促,给人秀气精致之感。

据史书记载,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在云南境内游历的时候,曾在楚雄的两处寺庙留宿,一处是大姚妙峰山的德云寺,另一处就是姚安的龙华寺。在《滇游日记五》中,徐霞客留下了在崇祯十一年(1638年)十二月十二日,行走到龙华寺,受到寂空法师接待,并留宿寺庙的记录:“寺号龙华,僧号寂空。是日下午,寂空留止后轩东厢。”

一条古街:保山青龙街

阳春三月,田野间夹带着微微薄雾,绿草吐露着淡淡的清香,整个保山坝沉浸在一幅美丽的画卷中。漫步在板桥镇长长的一条巷子里,古驿商铺连排成片,宽长石板铺成的路面,让人顿生几分怀旧的心情,这就是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游保山时称之为“板桥孔道”的板桥青龙街。

青龙街长840米、宽7.2米,青石铺路,古风盎然,大年初五的清晨,商户们还没有开门营业,整条街略显寂寥,无意间闯入这里的我们,被清晨的阳光拉成长长的斜影。上午10点之后,一家家小店次第开门,“赶街”的老乡也云集而来,青龙街瞬间被唤醒,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青龙街是板桥街的代称,据说,很久以前,有两个名叫丘梁玉、董胡子的人从内地顺“西南丝绸之路”来边疆做生意,到此后便把“三家村”四周的人们引来板桥进行贸易交往,约定每5日货物交换一次,方圆数十里的人们都来板桥“赶街”,再加上来往客商也常停留在此贸易交往,陆续定居,从此板桥形成了集市。据史书记载,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遣发江南数十万大军临滇,边乱戡定后,遣送江南民户前来实边,南京应天府、桃花流、柳树湾等地来板桥安家落业者多。乾隆时期以前,这里火灾频发,请相士看过以后,认为板桥的街道像一“火”字。于是全镇捐款,在街中段建魁阁,以斷火源;又扎一条青龙,每年七月初七当街舞龙,以龙治火。说来也怪,从此这里再也没有发生过火灾,青龙街这一名称也就沿用了下来。

随着交通和贸易的发展变化,民国时期板桥集镇逐步形成了区域性的商品加工集散中心,青龙街也十分繁华,各行“堂”“店”“号”“记”悬挂铺面,马帮商旅不绝于道,曾有“为迤西一大集市”之称,“逢甲已五日一街,入市约四万余人,繁盛为全县之冠”之说。当时的青龙街,名气最大的莫过于“万家的顶子(顶子指官员)、马家的银子、赵家的牌子、戈家的饼子、董家的包子、丁家的馆子”和“板桥米线”。“芝兰轩”和“桂香楼”的糕点面对面竞争,各有千秋。万家的麒麟面条和林家的皮鞋闻名遐迩。“三和号”“德兴号”“静昌布庄”等店铺在昆明、下关、镇康甚至缅甸都开有商号。

过去,作为南方丝绸古道进入永昌城(保山城)前的最后一个驿站,板桥街形成集市的历史至少已有1000年。以驿站为依托,人们在道路两边建起了鳞次栉比的店铺,店铺一律青瓦灰墙,青石板铺地,滇缅公路开通以前,这里一直是古道西渡澜沧江霁虹桥后的第一大集市。如今,板桥仍是赶街的地方,“街子天”往往水泄不通。商旅的发达,就有了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很多店铺已经营了四五代人,斜斜的阳光照着店主苍老的身躯,时光似乎已经停滞,但“老掌柜”们依然精明强干,不仅接客算账对答如流,里里外外的活计也从不离手。青龙街上这样的老人很多,做鞋的、刻碑的、打马掌的、卖杂货的,祖祖辈辈一代一代地传下来。不可想象的是,如果那些空阔的大屋里,没有了这些老人,会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

来到青龙街,就不得不尝尝街边的小吃。简简单单的摊位上是保山的特色小吃,酸甜的木瓜水是夏天的解暑神器,素糕点是保山的特色甜食,浆饺是两种不同食物的神奇搭配,猪脚更是有多种烹饪方式,总有一款适合你。

吃腻了,就到百年老茶馆坐坐。历经百年的老茶馆依旧保持原来的营业方式,为来往的中外游客提供了一处宁静的歇脚点。几张古董般的木桌,配着几条被无数人磨得油亮光滑的长凳,一切都显得那么简单质朴。点一壶清茶,细品其中滋味,茶馆里的一张张老照片也向不同的客人诉说着过往,讲述百年来的风雨。如果想感受当年马帮煮茶历史,就品一品板桥马帮烤茶,传统的马帮煮茶方式与围炉煮茶的新中式饮茶相结合,在烤米煮茶的烟雾中可看到曾经的马帮生活。

如今的板桥古镇,在青龙街的基础上,新增北津街、老320国道、北大街、梅花大街等四条大街,现代花园、通光路正在建设当中,古道花园、古道博物馆正在进行规划……物换星移,沧桑巨变,漫步板桥街道,但见古楼林立,商店成排,新老大街交相辉映,镇容店貌焕然一新,作为一个南来北往、文化汇聚交融的场所,各种文化在这里嬗变、沉淀,青龙街在保山人的心中不仅是板桥的地标建筑,也承载了一代又一代保山人的记忆,成为保山市对外的一张靓丽名片。今天,当人们漫步走在青龙街上时,恍惚间似能看到千年前的永昌人的生活……

一道门:西山龙门

在昆明,滇池和西山是一对天然的伴侣,登临西山龙门,可鸟瞰昆明城,特别是俯瞰滇池,感受“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的壮阔无边。而登西山龙门也因为“鱼跃龙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好寓意,成为昆明人和海内外游客到昆明最值得去亲身体验的“滇中胜境”。每年,云南的学子都会有登临龙门以期达成学业有成的美好心愿。人工凿于罗汉峰悬崖峭壁上的西山龙门,远观山崖险峻、松柏苍翠,亲临令人惊心动魄。大观楼长联中的“仰笑宛离天尺五,凭临恰在水中央”,这句诗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西山龙门山高水长的奇险和壮美。

鬼斧神工皆是人凿

在中国古代神话傳说中,黄河鲤鱼跳过鱼跃龙门(指的是黄河从壶口咆哮而下的晋陕大峡谷的最窄处的龙门,今称禹门口),就会变化成龙。龙门在古代科举文化中,指代科举试场的正门,中进士被称为“登龙门”。

而昆明西山龙门,位于几乎垂直高出滇池水面300多米的罗汉崖断壁之上,天造地设的真山真水,构造世间绝妙美景。远望西山,真如一条巨龙匍匐,登临它的头部龙门,犹如腾空出世,气象万千。

近看,西山龙门则是一组雕凿于西山罗汉崖悬崖绝壁上的石雕工程,包括旧石室、慈云洞新石室、龙门石坊、达天阁石室,以及连接各石室的隧道,是一个集元、清时期众多的道家阁楼亭台石窟壁画等为一体的景点(包括三清阁、灵官殿、玉皇阁、孝牛泉、凤凰岩、慈云洞等景点),而龙门石坊也有“鲤鱼跃龙门”的美好寓意。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至乾隆六十年(1795年),生于下渔村的贫穷道士吴来清,先开凿由“别有洞天”至旧石室的通道,这条石道“径折路旋”,到旧石室豁然开朗,再完成慈云洞的雕凿,工程历时15年,全凭一个人一锤一敲凿成。

至今游客仍能体验到从沿着仅容两人来回擦肩侧身而过的栈道逐渐上行,最后一段路是开有侧窗的隧道,人须低头行走,望窗外万丈深渊,感受西山的雄伟险峻和石崖边的惊心动魄。

吴来清之后,还有杨汝兰、杨际泰父子的锲而不舍,凿出云华洞,跨凌空伸挑的“龙门”石坊,便到“达天阁”,三人共前后历时72年终于完工。这里是龙门最高处,“龙门”石坊上石雕成龙头,状如木柱衔梁,涂金傅彩,金碧生辉。门内为石室,宽、深各一丈五尺。石室外北侧刻有“揽海处”三个大字,南侧刻有明末傅宗龙草书联:“一径飞红雨;千林散绿荫。”石室内南北壁上刻“云海”“石林”四个大字。正壁上嵌“提滇池饯别图”等诗碑六方。一个石香炉上镌刻着《赠吴道人》诗二首,赞颂吴道人开山凿洞的不朽功绩 。

登龙门一览滇池壮阔

清代“昆明八景”中“滇池夜月”,一般说的是在昆明西山龙门赏月,位置在三清阁南面,距今已有千年历史,被誉为“云南第一风景名山”。

西山的美景在龙门,龙门胜景也是以“奇、险、绝、幽”为特色,雄踞西山众多名胜之首,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登上西山无论是欣赏日出还是日落,俯瞰整个昆明城,都令人心旷神怡。

1986年10月英国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登临西山犹如“空中楼阁”的三清阁,举目眺望烟波浩渺的滇池,鸟瞰春城,并在此专门设置的茶桌前品尝了云南普洱茶。

龙门石窟的石像不知是自然风化还是人为破坏,已经所剩无几了,但这些创伤更增添历史沧桑感、厚重感。其中一处露天大佛还算精品,体态庞大、雕工精美,吸引了众多游人。石窟尽头还有一座桥连接两岸,过了桥来到对岸,回望龙门石窟,更加惊叹它的宏伟。

一处“龙”化石地:禄丰恐龙谷

虽然我们无法走进两亿年前的世界,但化石可以呈现;虽然我们无法看到曾经作为陆地霸主的恐龙是何等的威风,但禄丰恐龙谷可以,在那些身形巨大、青面獠牙的恐龙化石上,能依稀找到它独霸一方的缘由。正值甲辰龙年,虽不能一睹神龙风姿,但与龙相关的动物就成了团宠,“世界恐龙之乡”——禄丰恐龙谷绝对是今年必打卡之地。

1938年,被称为“中国第一龙”的“许氏禄丰龙”完整恐龙骨骼化石,在楚雄州禄丰市被首次发现,禄丰也因此声名鹊起,成为世界闻名的“中国恐龙原乡”“中国古生物研究学者心中的圣地”。

楚雄州作为中国恐龙原乡、世界恐龙之乡,除了有“中国第一龙”许氏禄丰龙外,还给世人留下了“恐龙密集之谜、跨越时空之谜、集体灭绝之谜、头向东方之谜、有龙无蛋之谜”五大千古之谜,令世人不得其解,使学术界众说纷纭。

禄丰恐龙谷是中国最大的恐龙化石遗址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恐龙化石产地之一。从1938年开始,中外古生物学家不断到禄丰进行考察、发掘,发现超过38种的古脊椎动物,建立起当今世界最原始、最古老的脊椎动物化石群——禄丰蜥龙动物群,禄丰盆地因此在古生物学上占一席之地,成为研究爬行动物特别是原蜥脚类恐龙的早期演化,以及哺乳动物起源的重要地点。

一直以来,禄丰陆续出土的都是早期(晚三叠纪至早侏罗纪)的恐龙化石,而较晚期的地层里,也就是在比下禄丰组还要高的上禄丰组层位里却从未发现过恐龙。这样的“怪象”在1995年被打破:川街恐龙山一位青年农民在锄地时,发现了这个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中侏罗纪晚期恐龙大遗址,一个曾在1.6亿年前真实存在的“侏罗纪世界”。该遗址范围达1万平方米,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恐龙大遗址。据专家推测,其中掩埋的恐龙数量多达400余具,尤其让人叹为观止的是龙和龟同埋一穴、植食性恐龙和肉食性恐龙同眠一处的自然奇观。调查还发现,在川街盆地内的早、中、晚侏罗纪地层都有恐龙化石及恐龙遗迹化石分布,晚侏罗纪地层发现的是恐龙脚印化石。这些发现也证明了从侏罗纪期的6000万年间,禄丰都是恐龙生活的乐园。

目前,云南禄丰已发现较为完整的恐龙骨架化石超过120具,零散恐龙化石不计其数。曾有学者推测,10万只恐龙死去之后,仅有一只能保存成为化石;100万只恐龙死去之后,仅有一只能完整地保存成为化石,按此推测,曾经在这里的禄丰恐龙家族是何其庞大。

依托本地顶级的恐龙化石资源,禄丰市建成世界恐龙谷景区并于2008年4月18日对外开放。至此,云南无旅游娱乐主题公园的历史一去不复返,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游客可以在这里“走进失落的恐龙王国,穿越再现的侏罗纪世界,解读地球生灵的兴衰演化,共享留存地球亿万年的世界奇观” 。

世界恐龙谷景区的核心景区由“恐龙遗址科考观光区”和“侏罗纪世界游览区”两大区域组成。

“恐龙遗址科考观光区”面积约为3.5万平方米,由“中国禄丰恐龙遗址馆(序馆、主馆)”和“科考营地”两大区块组成。其中,序馆面积3500平方米,是目前国内恐龙知识展示最为全面、专业,且最具地方特色、科技含量最高、互动性最强的恐龙科普知识馆。主馆是一座集遗址保护、科研交流、科普教育、观光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自然遗址保护建筑。室内原址保护大厅里展示出极具震撼力的两大世界级奇观:一是震惊世界的恐龙大墓地,即1.6亿年前的中侏罗纪晚期的地质剖面和恐龙掩埋、发掘原址现场;二是创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恐龙骨骼化石装架展示。遗址馆外约2万平方米的山峦缓坡则是科考营地,是青少年朋友们享受野外科考乐趣和获取古生物及地质知识的科普乐园。

另一大區域“侏罗纪世界游览区”则由“重返侏罗纪”“侏罗纪历险”“阿纳湖休闲观光带”“侏罗纪嘉年华”等区块组成,是世界恐龙谷中最刺激的游乐项目。

未进入景区,在世界恐龙谷景区广场,就已传递出“一代霸主”的氛围感。广场上黑色的大理石基座上,一只恐龙前爪化石模型托起一个侏罗纪时期的地球模型,向世人传达出恐龙作为中生代地球霸主的王者之气。边上四根拔地而起、气势恢宏的青铜门柱,称为“龙柱擎天”,龙柱上雕刻着240条惟妙惟肖、形态各异的恐龙,是由各国科学家根据出土的恐龙化石复原的恐龙模型。

进入景区,更是开启了探秘之旅。在这里,游客可以平视、仰视、俯瞰等多角度、近距离观看禄丰恐龙化石骨架,了解恐龙的起源、进化和灭绝等知识,还可以探索恐龙生活的痕迹。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有一条呈25度角倾斜、高15米、宽40米,长达130米的1.6亿年前的中侏罗纪晚期的地质剖面被完整地保留在馆内,为世界最大的室内恐龙化石原址保护大遗址。

禄丰世界恐龙谷大遗址馆不仅为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工作者永久保留了一方探究和解读生命密码的科考天地,也为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提供了“穿越时空”走进侏罗纪世界的机会,让大家能够走进侏罗纪,共享世界奇观。

猜你喜欢
恐龙
发现恐龙
迷你恐龙
恐龙馆
好饿的恐龙
恐龙笨笨
恐龙跑的快吗?
这些恐龙为什么老是吃个不停?
恐龙大逃亡
第十二章 再见,恐龙!
最后的“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