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校音乐教学中,传统的音乐文化日益被排斥,这对继承和发展我国本土音乐文化十分不利,也影响着高校音乐教学的深化。本文通过对本土音乐文化和高校音乐教育的整合研究,探讨本土音乐文化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高等教育的发展逐渐向个体化迈进,这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在此过程中,教育机构不断扩张,数量日益增多,竞争日趋激烈。在此背景下,一个专业的建设是否具备自身的特点对一所大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当前,我国高校的音乐教学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引入本土音乐文化必然会给高校的音乐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大学要想迅速创建自身独特的地方专业,就必须加强品牌建设,挖掘本地民间文化与音乐教学的融合点,使自身的核心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同时要从音乐文化内涵的视角来建设具有特点的音乐教学品牌,从提高学生整体素养的高度出发,以本地的风土人情和音乐文化作为切入点,对本土的音乐文化进行继承和发展。
普通高等学校要加强对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使其与时俱进。今天的音乐教学改革应当立足于学生的真正需求,基于本土的音乐文化,在对传统音乐艺术和当地音乐艺术进行继承的同时,加入更多符合当下趋势的元素,并且根据现代音乐发展的趋势,将中国和西方音乐的唱法、姿态、形式等进行有机结合。与时俱进是推进高校音乐教学改革的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高校的音乐教学既应注重技术的传授,又应注重对其进行文化的传承。在当前的音乐教学改革过程中,强调地方音乐文化的教学价值能提高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是一件非常必要的工作,它还可以使我国的音乐教学资源更加多样化,从而更好地推进大学音乐教学改革。
教学方法过于传统
现在,大学的发展越来越快,面临新的发展形势,即音乐教学的变革,而在校园中,将本土音乐文化与音乐教学相结合的现象并不多,许多探索都还在起步阶段。在课堂上,教师以理论知识为主,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更多的是拓展理论知识,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空间,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传统的教学方式不能营造出探究型教学气氛,也不能传达丰富的人文内涵,难以将本土音乐文化有效引入教学中。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音樂教育,使文化内涵真正融入我国的音乐教育中,需要完善相应的教学手段,并对其进行科学的结构调整。
教师自身素养不足
在如今这个流行歌曲盛行的年代,大部分音乐教师都乐于在教学中融入流行乐,却不了解什么是本土的音乐内容、什么是地方的民间音乐。教师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对提高自身的音乐文化素养缺乏积极的认识。许多教师对民俗音乐或者民族音乐文化只有一些浅显的认识,因为缺少对地方音乐文化的了解,所以在进行音乐教学时无法对学生进行更好的指导,这是大学继承与发展地方音乐文化的一大障碍,也是大学音乐教学改革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如果音乐教师自身的音乐文化素养较低,并且缺少积累有关文化知识的动机,就会妨碍地方音乐文化与高校音乐教学的成功结合,从而延缓我国音乐教学改革的进程,这种不利的后果有可能导致学生对本土的音乐文化失去兴趣,从而制约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调整教育观念
大学音乐教师要主动改变传统教学观念,与时俱进,加强对地方音乐的关注,增强对本土音乐的传承,推进地方音乐发展。普通高校应与艺术院校、政府等相关机构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整合各种资源,促进本土音乐教育与高校音乐教育的结合。在我国音乐教学改革的实际进程中,大学应注重对教学方式进行优化,以保证办学的特色得到凸显,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一套有利于本土音乐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动力机制。在此进程中,大学要营造一种多元荟萃、尊重传统、崇尚创新的音乐教学气氛,对整个学校的音乐教育观念进行全方位的革新,将本土音乐文化的弘扬放在首位。
提高教师招聘条件
学校在选拔新一代音乐教师的过程中,应该把本土音乐文化作为考量的内容,把学校的发展和本土音乐文化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提高学校音乐教育者的音乐文化素养,建立一支具有优秀技术、良好素质的教师队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本土音乐的关注,培养学生对本土和民族文化的兴趣,促进本土音乐文化的发展。教师还要与时俱进,积极主动地接受新事物,既要提高自身的音乐素质,又要提高学生的素养,从而推动本土音乐文化与高校音乐教学的深度结合。
全国各地的地方音乐文化都是我们国家的宝贵财富,同时是对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一种继承,把本土音乐文化融入高校的音乐教学中,既可以推动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又可以增进当代大学生对社会建设责任的认识,真正培养青年大学生的优良品质。
作者简介:付渤淮,男,汉族,福建厦门人,厦门大学艺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非遗项目古埙(含陶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