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荣 贺志超 李佳佳
传承和发展非遗是推进中华文化自信自强,增强文化认同的重要手段。文旅融合是推动非遗保护和开发的重要契机,是促进非遗传承和发展的新途径,是彰显文旅育人价值的新载体。山西作为非遗大省,只有做好文旅融合大文章,才能跻身文化强省行列,推动非遗实现高质量发展。文旅融合背景下,山西必须坚持“形”“神”统一原则,做到“形散”而“神不散”;探索“动”“静”结合模式,实现“双向旅游”谋创新;构建“内”“外”联动机制,协同各方力量共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1]。他还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2]。研究文旅融合背景下非遗的传承和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利于做好非遗的外宣工作,实现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有利于讲好山西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推动山西实现从“非遗大省”向“非遗强省”的转变;有利于彰显非遗的时代价值,推动山西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传承和发展非遗对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意义
非遗既是人民创造的精神产品,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象征符号,其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对新时代的发展意义非凡,具体表现为传承和发展非遗能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展示中国梦的文化内蕴,弘扬工匠精神,增强国民的文化自信,是培育“时代新人”优秀的品格、正确的政治立场、坚定的政治信仰、高尚的道德情操的重要且宝贵的教育资源。
非遗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取得的发展成就的重要标志,体现着国家、民族的文化软实力。非遗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本的技艺、经验、精神。非遗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创新过程,具有以文化人的作用。我国的非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体现,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中华文明有着5000年的发展史,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出现断代、发展至今的古代文明,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我国的非遗是一代又一代人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历程中所创造的文化的魅力的展现:文化是民族分野的标志,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非遗作为民族文化的精髓,其中凝结着各族人民创造过的辉煌,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非遗能够培育“时代新人”的工匠精神:我国的非遗反映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对某种事物、技艺等精益求精的追求,其中包含着难以言传的意义、情感表达和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和审美习惯。这些精湛的技艺、意义、情感和思想等共同凝结在有形或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能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激励“时代新人”弘扬工匠精神,展现民族文化魅力,铭记民族文化历史,认同民族文化价值,使人民群众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保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生状态,使其不被外来文化所污染。非遗是增强国民文化自信最深厚的根源:文化兴则国兴,文化衰则国衰,推动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传承好、发展好非遗,能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共识,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在文明交流互鉴中拓展文化空间,发展文化新形态,推动文化创新,增强国民的文化自信自强意识和担当意识。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3]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挖掘好、传承好、发展好非遗,进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发展相适应,才能培养好“时代新人”优秀的品格、正确的政治立场、坚定的政治信仰、高尚的道德情操,从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锤炼“时代新人”,在文化传承发展中培育“时代新人”,在“时代新人”的乐业奉献中推进非遗发展和民族复兴。
文旅融合促进山西非遗传承发展的重要性与挑战
山西非遗是山西人民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出的极具地方特色、富有人文气息的文化遗产,它是山西人民智慧的结晶、创新精神的体现和精神生产的凝结,是中华民族非遗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山西非遗作为山西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和精髓,“包含了深刻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及社会价值,是加深人民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实现文化国际输出的重要内容”[4]。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山西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文旅融合是推动非遗保护和开发、实现非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新契机。
文旅融合是促进非遗传承和发展的新模式
文旅融合是适合中国现有国情的富有中国特色的新名词。它反映了新时代以来文化和旅游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经济发展新模式。文旅融合发展背景下,文化是旅游的核心和灵魂,旅游的实质是文化游;旅游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文化人、以文养人、以文塑人价值的实现载体,文化的价值实现依托旅游的发展。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是文旅融合的实质。文旅融合是推动非遗保护和开发的重要契机,旅游的过程就是文化交流与传播的过程。旅游能够为非遗的挖掘、保护和开发提供新平台,促使非遗得到民众的重视和关切,从而解决非遗传承后继无人的问题,同时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文旅融合是促进非遗传承和发展的新模式,非遗的传承和发展既是非遗传承人的使命担当,也是每一位国民的职责所在,非遗的传承、发展和传播以及被民众的认知、认可和认同,解决的是文化宣介落地难、落实难的问题。文旅融合是展现非遗魅力的时代表达,文化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每一种文化都有自身的时代表达,非遗作为一种活态文化遗产,必须在新时代找到适合自身的表达方式,如此才能拥有蓬勃的生命力。旅游作为国民休闲的主要方式,为彰显非遗魅力提供了恰当的宣介渠道,是符合时代要求的文化传播和交流路径。文旅融合是彰显文旅育人价值的新载体,以文化人、以文塑人是文旅融合的必然結果。非遗加强了旅游景观以及旅游实践中的人文“关照”,是促进新时代旅游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资源;旅游是文化育人的新载体,是非遗发展的新形态,为非遗价值的实现提供了新平台。
山西非遗在文旅融合背景下面临的挑战
旅游是非遗传承和发展的新载体,文旅融合是非遗传承和发展的新途径。山西作为非遗大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范围非常广泛,涉及门类很多。近年来,山西非遗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但在传承和发展方面仍然存在非遗外宣力度不足、非遗时代表达的审美性欠佳、非遗传承人较少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山西文旅的高质量发展。
其一,山西非遗外宣力度不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着地方社会发展过程中劳动人民的智慧或信仰。非遗需要借助一定的宣介载体或手段才能实现技艺的传承、经验的流传以及智慧的彰显。山西是非遗大省,却不是非遗强省,受思想观念束缚,山西的非遗一度鲜为人知,人们满足于在陈列馆展示非遗,追求非遗在地方的发展,没有做到将“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非遗的宣介也仅限于拉横幅、做版面、开铺面等,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非遗借助互联网“走出去”的力度不够,也未能借助互联网“引进来”新元素,数字赋能力度和文化外宣力度不强。旅游是文化传播和交流的新载体,但目前山西旅游业的深度发展还不够,欠缺对深度游资源的挖掘,这不仅制约了文旅融合的发展,也影响了山西非遗的外宣效果。
其二,山西非遗时代表达的审美性欠佳。文化是时代思想的表达,是美的鉴赏,具有育人作用。非遗蕴含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民间技艺、理想信仰等,能够帮助人们实现美的创造和超越,增强人们对美的享受,使人们的思想不断向“真、善、美”迈进。非遗具有以文化人的作用,其必须展现自身的美,彰显自身的魅力,才能吸引人、感染人、教育人。目前,山西非遗产品在外形塑造上存在审美性欠佳等问题,如包装粗糙,外观设计不精细,宣传载体的美感不够等,非遗产品的外形与人们对美的追求存在一定差距,未能很好地刺激人们的审美感官,无法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此外,文旅结合得不够紧密,旅游业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服务环境等都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这些都影响着人们对非遗的进一步探究和传播。
其三,政府对文旅融合的支持不足。非遗是地方历史文化的精髓,对其进行挖掘、传承和发展,不仅是非遗传承人的责任,更离不开政府和社会的推动作用。没有政府、社会和全体人民的协同发力,文化的发扬光大难以实现。近年来,山西省各级政府日益重视对山西非遗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山西非遗一改往日“默默无闻”的状态,而是通过直播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山西文化。但在借力文旅融合大势,助力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山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山西非遗的传播范围有限,山西旅游项目的外宣力度不够,以文促旅、以旅带文的集成优势未能彰显。作为一个文化大省,山西必须学会打好文旅组合拳,把准文旅融合时代脉搏,如此才能促进文旅深度融合,落实文化强省战略,实现文旅高质量发展。
把握文旅融合新契机,做好山西非遗传承和发展大文章
山西作为非遗大省,要想实现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必须做好文旅融合大文章,如此才能增强山西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使山西跻身文化强省行列,实现非遗高质量发展,增强人民的文化自信,凝聚人民的共识和力量,助推山西高质量发展。文旅融合背景下,必须坚持“形”“神”统一原则,做到“形散”而“神不散”;探索“动”“静”结合模式,实现“双向旅游”谋创新;构建“内”“外”联动机制,协同各方力量共发展。
要坚持“形”“神”统一原则,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非遗是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智慧的结晶。文旅融合背景下,非遗的传承和发展既要注意表达形式的现代性,用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现非遗;又要注重保护内容的核心元素,做好非遗文化内核的有效守护和传承。山西非遗是山西独有的特色文化,是山西地域性历史文化的表现,山西非遗不论在新时代如何发展与创新,都必须坚守山西元素。山西的土地滋养了山西非遗,抛弃了山西非遗核心要素的非遗不是山西非遗,离开了山西省省情的非遗不是山西非遗,这是山西非遗传承和发展中的“神不散”,也是山西非遗需要传承的精髓。所谓形散就是山西非遗不论具有怎样的特色,如果不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就会在历史发展中黯然失色,失去生命力。因此,山西非遗必须适应时代发展潮流和趋势,在把握时代发展主动权的同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用别具一格的表现形式展现非遗的魅力,用独特的文化内核表达山西人的精神风貌,在文化的时代表达形式上不拘一格。
当前,我们必须把握好文旅融合新契机,以旅游带动非遗发展,以非遗提升旅游品质,实现旅游与非遗深度融合。要做好旅游开发,提升旅游景区的非遗文化品位,加强景区文化投入和人文关怀,提升景区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和管理意识,利用数字技术、大众传媒等做好旅游宣传工作,实现旅游的转型发展,为非遗传播创造契机;要做好非遗传承和发展工作,教育引导非遗传承人既要传承好非遗的技艺,又要传承好非遗的精神,还要打造好非遗的产品,通过多维度宣传提高非遗影响力、知名度,利用沉浸体验式、数字赋能式、情景模拟式等方式与旅游融合,与游客面对面接触,满足游客对美的追求,达到以文塑人、以旅彰文的效果。
要探索“动”“静”结合模式,实现“双向旅游”谋创新
非遗极具地方特色和人文气息。山西非遗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和精神价值,是一种静态的文化存在形态,具有历史保护性和传承性;山西非遗是随着时代发展不断丰富的产物,在数字经济条件下,是一种“可移动”的动态文化存在形态,具有现代开发性和发展性。“动”“静”结合是富有山西特色的非遗传播方式。所谓动,就是要让“静”态的山西非遗“活”起来,赋予非遗时代元素。这里的“动”既可以理解为用动画、动态等形式展现非遗,又可以理解为从历史发展脉络中挖掘非遗的“活态”演变和发展史,还可以理解为让非遗走进游客心里,实现非遗从“静”到“动”的位移。所谓静,既强调要对非遗进行合理保护和开发,不能让非遗“默默睡大觉”,也不能在时代发展大潮中销声匿迹;又强调非遗的存在形态,它是特定历史的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必须做好非遗传承和发展工作。
文旅融合背景下,“动”“静”结合模式是非遗得以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非遗既要体现地方特色和地方文化精髓,又要借力旅游业实现创造性转化,积极主动“走出去”,让更多人了解山西,了解山西文化,助力山西文化繁荣发展,更要借助数字化、拓片等现代或传统形式带着山西非遗“旅行”,在“行走”中推动“非遗旅游”,在全国甚至全世界宣介山西非遗,从而使山西非遗成为山西发展的鲜亮名片,助力山西非遗在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实现交流互鉴和创新性发展,达到文化强省的目的。
要构建“内”“外”联动机制,协同各方力量共发展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非遗的传承和发展也离不开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文旅融合背景下,旅游是形式,文化体验是内容,要使旅游与非遗“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非遗传承和发展既要做好“内功”,充分发挥传承人的创新精神,在开发好文旅产品和深度挖掘非遗文化价值的基础上实现非遗“外形”与“内涵”的充分展现;又要借助政府和文旅部门的“外力”,获得更多的资金技术扶持,打造更广阔的展示平台,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还要依靠非遗传承人和景区工作人员做好对景区的管理和对游客的服务,让游客在沉浸式体验中享受“精神大餐”,通过游客的口碑和数字赋能将山西非遗传播到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增强山西非遗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山西非遗的传承和发展是一项艰巨的伟大工程,在这项工程建设中,不论是非遗传承人还是政府,抑或是旅游景区管理者、服务者等,每一位社会成员都肩负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在数字化、信息化不断发展的今天,只要协同社会各方力量,不断实现非遗表达的推陈出新,挖掘旅游资源,促进文旅融合,创新非遗表达形式,丰富非遗内容,山西非遗一定能实现跨越式发展,绽放出绚烂的文化光彩,为山西高质量发展提供精神滋养。
本文系“文旅融合视域下山西非遗传承与发展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GZLFZ2329),山西师范大学(山西省高质量发展重大問题研究专项);“思想政治教育专题”(项目编号:2023YZ24),2023年山西省研究生优质课程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研究”(18YJC710058)。
(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