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天津方言中的形容词后缀“叽”

2024-04-27 15:17白墨
今古文创 2024年15期

白墨

【摘要】本文以天津方言中含“叽”的8个形容词后缀作为研究对象,从构词特征、语义特征和色彩特征的角度展开讨论。在构词特征上,后缀“叽”具有独特性,“不叽”“不叽叽”和“不拉叽”具有一致性;“了巴叽”和“了呱叽”亦有高一致性;在语义特征上,除“叽”外的7个后缀都给成词增加了状态义和感觉义;在色彩特征上,8个后缀都给词根增加了一定的感情色彩,并且不受词根色彩的影响。

【关键词】天津方言;形容词后缀;“叽”;感情色彩

【中图分类号】H1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15-0116-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15.035

天津方言隶属北方区域性方言,狭义的天津方言指天津市内六区的土著居民所使用的语言。“纵观改革开放以来天津方言的相关研究成果,针对语音方面,尤其是声调的研究最为全面深入,而针对词汇方面的研究则略显不足。”[1]

词缀是表示附加意义的词素,附着在词根上可构成附加式合成词。天津方言同许多北方方言一样,具有丰富的词缀系统。例如:名词前缀“老”可构成“老鹤”(指蜻蜓)、“老坦儿”(指没见识的粗人,与“乡巴佬”类似);动词后缀“呲”可构成“翻呲”(指争吵、抱怨)、“搭呲”(指搭理)。此外,天津方言中还有很多形容词、动词兼形容词词缀。本文从词汇研究的角度,主要探讨天津方言中含“叽”的形容词后缀,根据谭汝为《天津方言词典》[2]中的词缀收录情况来看,最终聚焦的研究对象有8个,分别为“叽”“不叽”“不叽叽”“不拉叽”“不叽儿”“了巴叽”“了呱叽”“了咯叽” ①。

由于天津是北方的水陆交通枢纽、商贸重镇,而且天津方言与京、冀、鲁、东北方言皆属北方方言,语言接触非常密切,存在相互渗透、影响、吸收的情况,所以天津方言中的不少词语和表达在北京话、河北话、山东话、东北话里同样存在。以本文的研究对象为例,天津方言中的后缀“了巴叽”,在东北方言中有与之对应的“吧唧”(常与“了”连用)[3];天津方言中的后缀“不拉叽”,在山东方言中则有形式相同的“不拉唧”[4];而在唐山方言中,既存在“了巴唧”,又存在“不拉唧”[5]。虽然表面上这些词缀并无二致,但是各方言中形式相似的词缀在使用中以及表达上存在不少差异,因此天津方言中的形容词后缀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和研究价值。例如:山东方言的“不唧唧”意为“稍微有点儿超过所希望、要求的限度,但可以接受”[4];而天津方言中的“不叽叽”则无“超过”之义,而且在感情色彩上带有贬义。

一、含“叽”的形容词后缀

下面对天津方言中这8个含“叽”的形容词后缀作简要的梳理与介绍。根据词缀的内部构成,可以将它们分成三类:内部无其他成分的词缀,即“叽”与“不”合用的词缀,即“不叽”“不叽叽”“不拉叽”“不叽儿”;与“了”合用的词缀,即“了巴叽”“了呱叽”“了咯叽”。

(一)叽

天津方言中的“叽”是一个比较独特的后缀,附在单音节词根后可构成形容词。“嘰”在成词后有加深程度的效果,而且在感情色彩上带有贬义。后缀“叽”的能产性很弱,可以构成的形容词主要有:“离叽”“走叽”。

1.离叽。也作“离激”,有重叠形式“离离叽叽”,主要有以下两个义项。[2]

(1)神色慌张,不知所措。

①你们两口子别吵了,看把孩子都吓离叽了。

②他这人离离叽叽的,一天到晚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2)眼神慌乱,一时眼花。

③老刘一看见美女,眼神都离叽了。

2.走叽。也作“走畸”“走基”,主要有以下四个义项。[2]

(1)形容物体变形。

④这几个窗户风吹雨淋得都走叽了。

(2)形容人失去原本的模样。

⑤本来挺好一孩子,怎么越长越走叽了。

⑥她自打生完老二,身材就走叽了。

(3)形容邪门歪道,犹言“岔道儿”。

⑦这人办事儿真走叽。

(4)形容艺人演出时黄腔走板。

⑧谁叫你平时不练功的,唱走叽了吧。

从上述义项和例句中不难发现,能够与后缀“叽”结合的词根“离”和“走”存在共性,它们在成词后都有“情况异常、偏离正轨”之意。“眼神离叽”表示的是神态呆滞、虚焦,“身材走叽”表示的是体型走样、难看。

(二)与“不”合用

天津方言中的“叽”可以和“不”一起使用,进而构成一个新的词缀—“不叽”。与上面的“叽”相比,“不叽”虽然为双音节后缀,但依旧只能附在单音节词根上。不同的是,“不叽”的贬义感情色彩有所减弱,其构成形容词的语气不像“离叽”“走叽”那般强烈生硬,但作为词缀的能产性更强。

“不叽”可以构成的形容词很多,成词的词义主要由词根提供,带有轻微的贬义色彩,具体使用中一般带有助词“的”,例如:“傻不叽、淡不叽、酸不叽、愣不叽。”

⑨这小子跟缺心眼似的,傻不叽的。

⑩今天的菜炒得淡不叽的,是不是换厨子了。

由“不”与“叽”构成的“不叽”,其内部还可以再次添加成分形成新的词缀,具体有三种:加上“叽”形成“不叽叽”、插入“拉”形成“不拉叽”、儿化形成“不叽儿”。下面针对这3个三音节词缀分别做出简要说明。

1.不叽叽。“不叽叽”可以看作是“不叽”的重叠形式,使用上与“不叽”大体相同,能产性较强,可以搭配单音节词根构成形容词,经常与助词“的”一起使用,例如:“傻不叽叽、淡不叽叽、酸不叽叽、愣不叽叽。”

?这牛奶怎么酸不叽叽的,是不是坏了?

?他进来也不敲门,愣不叽叽的。

但是与“不叽”不同的是,“不叽叽”经过重叠,其贬义色彩的程度加深了。词语重叠主要是让它向加大的维度变化,表达“程度加深”[6]。在例句“这小子跟缺心眼似的,傻不叽的”中,“傻不叽”意为“调侃、嘲讽小子的傻气和愚蠢”,虽带有贬义,但语气比较温和,如果将“傻不叽”换为“傻不叽叽”,则有程度较深的咒骂意味。

2.不拉叽。在“不叽”中间插入“拉”可构成形容词后缀“不拉叽”,与上述重叠手段的功能相似,“不拉叽”的贬义色彩比较“不叽”有所加深,同时有较好的能产性,在使用和表达效果上则基本与“不叽叽”一致,“不拉叽”同样搭配单音节词根构成形容词,一般使用中会带上助词“的”,例如:“傻不拉叽、淡不拉叽、湿不拉叽、土不拉叽。”

?别整天傻不拉叽的,什么心事都和别人讲。

?洗完手记得擦干,别湿不拉叽的。

3.不叽儿。除了添加语素,“不叽”还可以儿化进而构成后缀“不叽儿”。与“不叽叽”“不拉叽”的情况不同,“不叽儿”和“不叽”相比有很大区别,儿化没有加深贬义的感情色彩。相反,词缀儿化后,“不叽儿”不仅不再带有贬义色彩,甚至还给形容词添加上了一些轻微的褒义。祁淑玲(2015)提道:“儿缀可以表示喜爱的感情色彩,这在很多方言中都存在……儿缀表现亲切、轻松的语气是不少方言的共同特征。”[7]同时,“不叽儿”表达的程度也与“不叽叽”和“不拉叽”不同,它不表示程度很深,而表示“有一点儿”。“不叽儿”同样附在单音节词根后,能产性较强,例如:“甜不叽儿、酸不叽儿、辣不叽儿、红不叽儿、美不叽儿。”

?这种苹果酸不叽儿的,味道不错!

?你看他的小脸儿红不叽儿的,真爱人儿②。

在例句?中,“酸不叽儿”不带有贬义的感情色彩,而表示说话人认为“这种苹果”味道甜中带酸,比较好吃。例句?中的“红不叽儿”则类似“红扑扑”“粉嘟嘟”的说法,表示亲切、可爱。

(三)与“了”合用

上述都是后缀“叽”与“不”共同使用的情况,下面则开始介绍“叽”与“了”构成的3个词缀,即:“了巴叽、了呱叽、了咯叽。”

与前文提及的大部分词缀相似,“了巴叽”也带有贬义的感情色彩,使得词根表示的程度加深,同时能产性较强,可以和单音节词根构成形容词,使用中常带有“的”,例如:“淡了巴叽、猴了巴叽等。”

?你看人家孩子多给家大人③省心,不像咱们家这个整天猴了巴叽的。

“了呱叽”和“了咯叽”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类似的表现,一般可以与“了巴叽”互换使用。例如:“贫了巴叽”也可以说成“贫了呱叽”或“贫了咯叽”,而且在具体的例句中也可直接替换,无须更改句中的任何成分,如下例句:

?一天到晚嘴里也没个正文儿,贫了巴叽的。

除此之外,上述的6个三音节后缀还有补足音节的作用,使得话语自然流畅、音韵顿挫。虽说“了巴叽”“了呱叽”和“了咯叽”在表达效果和日常使用上十分类似,但从词根的选择性上说,它们之间依旧存在一些差异,下一节将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二、构词特征

为了进一步厘清、明确这8个形容词后缀的特性,我们选取了天津本土较为常用典型的9个词根尝试与之组合,可以成词的以“+”标识,详细情况见下表:

根据表内呈现情况,可得出如下初步結论:

首先,“叽”在这8个后缀中具有鲜明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两点:第一,“叽”作为词缀的能产性很低。可以附加词缀“叽”的词根只有“离”和“走”,而其余的7个词缀均具有较高能产性,可与多个词根组合成词,例如:“不拉叽”可以构成“湿不拉叽”等;第二,与“叽”组合的词根均为动词。从词根的词类上来看,形容词词缀附加的词根一般也是形容词,例如:“笨”“脏”“坏”等,但形容词后缀“叽”所附加的词根却是动词。

其次,在与“不”合用的词缀中,“不叽”“不叽叽”和“不拉叽”与词根的组合呈现出很高的一致性。从表中情况来看,这三个词缀都可以和“傻”“淡”“酸”组合成词,而“不叽儿”的情况则有所不同,这是由于它在感情色彩上带有轻微的褒义色彩,与上述三者或深或浅的贬义效果不同。所以当词根或语境呈现积极意味时,只能选用词缀“不叽儿”。例如:当说话人或作者表达喜爱含义的“酸”时,可以用“酸不叽儿”,而不能说“酸不叽”“酸不叽叽”或“酸不拉叽”。

最后,在与“了”合用的词缀中,“了巴叽”和“了呱叽”与词根的组合也呈现出很高的一致性。从表中情况来看,它们都可以和“傻”“神”“贫”组合成词,而“了咯叽”的情况则有所不同,其构成的形容词不仅可以用来形容人,还可以用来形容“物”。例如:“半了咯叽”可以指人的知识不牢固、技能不熟练,也可以指事情半途而废,没有完成。换句话说,“了巴叽”和“了呱叽”构成的词只能用于形容人,这导致某些含有指物性质的词根不能与它们组合。

三、语义特征

天津方言中的“叽”“不叽”“不叽叽”“不拉叽”“不叽儿”“了巴叽”“了呱叽”和“了咯叽”在构成形容词后,词义大体上与词根保持一致,但这些后缀在一定程度上都增加了状态义和感觉义。

(一)状态义

状态义,指词缀附着在词根上之后,整个词语增加了一种可以辨别的状态。例如:“稀”原本是性质形容词,表示事物本身的属性。当它加上词缀“了巴叽”或“不拉叽”后,就变成了状态形容词,表现出了“稀”的状态。与此同时,后缀的附加也使得词根所表示的程度有所变化,这种变化可能是程度加深,也有可能是程度减轻。例如:“稀了吧叽”是“很稀”的意思;而“甜不叽儿”则是“有点儿甜”的意思。

(二)感觉义

感觉义,指词缀附着在词根上之后,整个词语增加了一种比较直观的感觉。针对本文的研究内容来看,有些词根加上后缀“了吧叽”“不叽叽”等之后,可以让味觉、视觉、嗅觉等感觉变得更加直观、更加形象。例如:“苦了吧叽”“酸不叽叽”使得味觉更加生动形象;“紫了巴叽”“红不叽儿”则使颜色表现出来的视觉效果更加鲜明具体。

四、色彩特征

朱德熙(1982)曾说过:“普通话带后加成分的形容词所含的感情色彩由具体的后加成分决定。”[8]不仅仅是普通话,方言中也有相同的情况。本文探讨的这8个形容词后缀都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其构成形容词的感情色彩也都由这些后缀决定。结合上文的研究,“叽”“不叽”“不叽叽”“不拉叽”“了巴叽”“了呱叽”和“了咯叽”构成的形容词带有贬义;而“不叽儿”构成的形容词则带有褒义。而且这种附加的感情色彩不会受到词根自身的制约,下面根据词根的感情色彩分为三类进行解释:

1.词根原本表褒义,加上贬义词缀后感情色彩發生转变。例如:“美”原本为褒义词,加上词缀“了巴叽”构成“美了巴叽”后却有了“嘚瑟、炫耀、显摆、招摇”之意,使词根本来的褒义色彩变为贬义。

2.词根原本表中性,加上褒义或贬义词缀后感情色彩发生转变。例如:“红”和“紫”都是中性的,“红”加上“不叽儿”后有了喜爱、亲昵之意;“紫”加上“不拉叽”后则有了嫌弃、厌恶之意,使原本没有感情色彩的词根具有了感情色彩。

3.词根原本表贬义的,加上贬义词缀后感情色彩更加浓厚。例如:词根“傻”具有贬义色彩,加上后缀“了巴叽”或“不拉叽”后,有“很傻”之意,贬义的色彩变得更加鲜明了。

综上所述,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围绕天津方言中含“叽”的形容词后缀的构词特征、语义特征和色彩特征进行分析。我们认为这8个词缀都给成词带来一定的感情色彩,其中,后缀“叽”具有鲜明的独特性,表现为能产性低、只可与动词词根组合。“不叽”“不叽叽”和“不拉叽”在构词情况上有很高的一致性,“不叽儿”则由于自身带有的褒义色彩导致其构词情况有所不同。“了巴叽”和“了呱叽”也在构词情况上有很高的一致性,它们构成的词只能形容人,而“了咯叽”构成的词还可以形容“物”。除“叽”外的7个后缀还给成词增加了状态义和感觉义。

注释:

①用字与《天津方言词典》一致,本字问题不在本文研究之列。

②爱人儿:天津方言词汇,指招人喜欢,也作“耐人儿”。

③家大人:天津方言词汇,指孩子的父母、家长。

参考文献:

[1]祁淑玲.天津话研究述评[J].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5,(05):36.

[2]谭汝为.天津方言词典[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4.

[3]白利平.东北方言词缀“吧唧”的研究[J].语文建设,2012,(12).

[4]颜峰.山东郯城方言中的词缀[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02).

[5]刘欣宇.唐山话词缀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

[6]李宇明.论词语重叠的意义[J].世界汉语教学,1996,

(01).

[7]祁淑玲.汉语方言儿缀特点分布[J].红河学院学报,

2015,(05):13.

[8]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