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晨钰 周雯慧 李睿
【摘要】石刻《平江图》是传世最早的苏州城市地图,内雕“交龙”图案,正中刻有“平江图”三字,采用平面与立体相结合的表示方法,形象易读,是我国地图学和建筑艺术的珍品,同时也是研究苏州古城格局的重要史料。本文以城市史作为研究视角,对该石刻地图进行时空解读,在追溯其成碑时间和绘制者基础上,分析该图中所蕴含的苏州古城四大基本格局,即以政治军事为主导的府城规划、双棋盘式的城市格局、独特的坊巷结构和“前桥后寺”的信仰空间,并探讨其学术价值和地位,以期为苏州城市史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史;《平江图》;城市格局
【中图分类号】K242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15-0076-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15.023
基金项目:2023年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明代以来苏州平江历史街区的时空演变和保护利用研究”(项目编号:202310332075Y)。
石刻《平江图》在绘制技术上十分出色,它基本沿用西晋裴秀所创造的制图“六法”,因而方位、比例尺等都掌握的比较准确,具有较高的测绘水平。国内学者对《平江图》的研究主要始于1980年代,在这些研究中,学者们讨论得最热烈的是它的比例尺问题。其中,汪前进在《〈平江图〉的地图学研究》中指出,《平江图》上的相关图式已具有一定的现代性,经估算图中苏州城区的平均比例尺为1:2000,子城比例尺为1:170。钱玉成在《宋刻〈平江图〉的比例》一文中也聚焦其比例尺问题,指出其比例主要存在三个问题: 首先,对于除平江城以外的区域只是进行大致方位的示意,具体方向尚不明晰,并不存在统一的比例划分;其次,苏州城内的北部东西方向比例为1:3000,其余区域则比例为1:2500;最后,子城的区域刻画最为详细,根据计算可得出比例为1:6000。除从地图角度研究《平江图》之外,还有学者从城市史的研究视角去剖析《平江图》对苏州城市发展的意义,例如阮仪三《我国最早的城市平面图》指出,纵观《平江图》可以看出,平江府城内的道路一般都是南北、东西的直线,河街平行且一一对应。[1]必须注意到,学界虽然有不少从城市史角度去分析《平江图》对苏州发展的意义,但学者们在研究这一课题时往往更偏重“地理学”,较少从史学的角度去分析。本论文试图在整合各类前者研究的基础上,从历史的角度剖析宋平江城的规划设计思想与苏州古城的四大基本格局,分析石刻《平江图》的学术价值。
一、成碑时间与绘制者
北宋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苏州升为平江府,自此苏州便称为平江。南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金军南下,平江城近乎沦为废墟。之后历经半个世纪的惨淡经营,平江城方始现昔日繁华。现存于苏州碑刻博物馆的石刻《平江图》即为修缮图治后的苏州府城的城池全貌平面图。该碑刻地图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石刻地图,这块石刻在1917年8月重刻过,主要在原碑基础上加深,其余未做增减。
关于石刻《平江图》的成碑时间,近代学界对此讨论的观点主要分为两种:其一是绍定二年说。著名史地专家王謇在研治《平江图》后,写成《宋平江城坊考》。他在书中指出,《平江图》中刻绘的公署、寺观等建筑,均为绍定二年春夏之前建成,而平江城秋冬以后新建的建筑在图上却不曾刻画,所以得出了“《平江图》必是在绍定二年所刻”的推断。[2]除此以外,王謇还根据史料文书对绘制者进行了探索,由于绍定二年李寿朋担任平江府郡守,故王謇推断此碑应为其主持绘制。同时,《吴学复田记》中也有相关史料可辅以论证这一观点,“按吴郡图刻,建学,昉文正范公”[3],由此可以推断出此文记载的“吴郡图刻”就是指《平江图》。关于这块石刻地图的具体绘制时间,汪前进在《〈平江图〉的地图学研究》一文中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石刻《平江图》应是在绍定二年七月至八月之间绘制完成。[4]
其二是绍定三年说,张维明在《宋〈平江图〉年代考》一文中认为,虽然石刻《平江图》上刻有绍定二年冬新作的盘门城楼,但却没有绍定四年筹建的广惠坊、济民坊以及后来新建的公署,因此图碑的刻画时间应为绍定三年。并且因为李寿朋在绍定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调任荆湖北路担任转运判官一职,所以作者推断出图碑并非由李寿朋主持完成。[5]除此之外,绍定三年汪亨泰修著《吴郡志》,而《吴郡志》和《平江图》性质类似,因此,汪亨泰可能是《平江图》的监制者。
二、石刻《平江图》与苏州城市布局
石刻《平江图》刻绘了苏州古城在南宋战乱重建后的空间形态。碑刻上的布局设计奠定了明清时期苏州城市的基本布局,为研究苏州城市史提供了有益的参考资料。该图巧妙运用各种图式、标识,采用中国古代传统的地形、地物意象绘制方式,将苏州古城的地理、人文要素展现出来。同时,采用透视法以表现城墙的立体空间形态,给人以三维空间的直观感受。图中绘有人文景观、自然景观640多处,标注名称的有613处,其中军政机构93处,寺庙庵斋等111座,坊65个,桥梁303座,山、洲等23处,河、湖、荡等水体18处。[6]从城市布局的角度出发,该石刻地图主要奠定了苏州古城的四大基本布局,分别是政治军事为主导的府城规划、双棋盘式的城市格局、独特的坊巷结构和“前桥后寺”的信仰空间。
(一)政治军事为主导的府城规划
作为宋代江浙地区的重要军政驻地,平江府统辖吴地六县,地理区位优越。平江城向外通过海运从浏河口与海内外联系,向内沿着内河可直达太湖,且地处运河交汇点,交通便利。[7]为了更好地拱卫南方的临安都城,注重发挥政治军事的效能是府城规划的重中之重。
为了充分利用自然河道为护城河,平江城四周筑有高大但略微曲折的城墙,体现了因水制宜的原则。除了墙体的曲折,城墙筑有多处“马面”,既可起到加固防御的作用,又可战时增设火力。同时,整座城市只设5座水陆门和相应配套的门楼,更好地实现易守难攻。
平江城的治所位于平江府,位于东南方向的内城。出于安全和防御,小城只有南面开正门,其余方向设置偏门,护城河环绕城外起到保卫作用。在建筑整体布局上,城内布局并不是都处于中轴对称线上,例如小城的正门略偏离东南。然而,“平江府院”“平江兵戟门”及郡守驻地等建筑,均位于中轴线上,主次分明、层次清晰,体现了古代严格的封建等级观念。此外,城内主要建筑多具有行政、军事职能,如官署、兵营、仓库、府第等,更加体现出府城规划的以政治军事为主导的设计意图。[8]
(二)双棋盘式的城市格局
受礼制营国、顺应自然的思想影响,江浙地区的古城内部的路网规整,河流形态相对自由灵活,街巷往往沿河流走势布局。苏州古城内多是人工开凿的且形态规整的河道,街巷随水而行。苏州自春秋建城伊始,就结合自身的水乡条件定位为水城。隋唐时期,古城水网格局就已成规制,双棋盘城市格局在大体上基本定型。到了宋代,根据《平江图》可以推断,当时的古城已有开放的街坊,双棋盘格局得到进一步优化。城河围绕城墙,城内河道与陆路交织有序,构成城市的“经脉”,具有河街并行、临河成市的特点。[9]古城的骨干水网以及水陆交错的双棋盘城市格局至今仍然存在,已形成独具苏州风格的城市名片。
结合相关学者的研究,这种双棋盘式的格局在科学性和适用性上具有突出的成就。在科学性上,陆路和水路可以分别按照自身需要有序运行,互不干扰,实现交通运输的科学高效。在适用性上,这种城市格局不仅可以良好地适应江南水乡的水网密布的地理特征,而且可以提升水陆交通衔接的有效性,提升城市空间效能,符合现代城市规划思想,從而实现亲水共享、生态平衡的效果。[10]
(三)独特的坊巷结构
起源于先秦时期的“里坊制”是我国最早的正式居住形式,隋唐时期走向定型完善,是当时城市布局的常见模式。但到了宋元明时期,随着人口增加、经济繁荣,里坊制逐渐走向崩溃,受限于其封闭性而被取代,取而代之的是居住区与商业区灵活结合的“厢坊制”。这种模式突破了原有的时空限制,提升了街坊的开放性和灵活度,而《平江图》所展示的图示信息则生动反映了这种由封闭走向开放的坊巷变化。
平江城的坊巷区是受到城内双棋盘式的城市格局的影响形成的。在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整体布局下,多数街坊被规划成“前街后河”的形式,以此适应整体城市格局。在人口土地上,平江城人多地少,使得生活居住区的建筑非常密集,形成南北向的紧密相邻的连排式住宅。平江城的“水陆并行、前街后河”的独特布局,不仅很好地适应苏州水乡的自然环境,也方便了居民生活。柴草、粮食、蔬菜等居民生活所需的生活物资,可以通过水路直接送达宅前;一些货物也可以通过水运送达码头。[11]
(四)“前桥后寺”的信仰空间
苏州城内河网密布,水路交错,整体上为水陆并行的双棋盘格局,因此对于坛庙寺观类建筑的选址,也会依据这一特点因地制宜,顺应河道走向和临水布局,普遍具有“前桥后寺”的信仰空间特征。
首先是城内的坛庙寺观,如报恩寺、能仁寺等,为了协调规模与布局,大多选择利用河流的环绕形态,形成河流环寺的景观特色。这种布局一方面体现出中国古建筑的依山傍水、坐北朝南的传统,另一方面借助河流来包围建筑,从而展现出宗教建筑的独特氛围和神秘之感。除此以外,也是方便僧侣、香客等取水,以达到生活目的。其次,城市中的桥梁的命名也与宗教类建筑息息相关。一种是根据其位置关系而命名,如寺前桥、寺后桥、寺西桥、寺东桥等;另一种则是直接利用寺名来为桥梁取名,如广化寺桥、朱明寺桥等。同时,从这些桥梁中也可以发现坛庙寺观大多紧邻河道,地理位置多与河流相关。[12]
综上所述,石刻《平江图》中的平江城,上承春秋吴国阖闾城,下启明清时期的苏州城,奠定了苏州古城的基本格局,大体格局甚至沿用至今,闪耀着独特的时代光辉。该图中所蕴含的营造格局和设计规划,既具春秋时代都城的遗风,又呈现出封建时代下地方独特的城市形态,是苏州城市史中的里程碑事件,对于城市文脉传承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延续迭代作用。
三、石刻《平江图》的学术价值
《平江图》是我国现存的最大碑刻地图,也是中国地图学史上有重要地位、现存最精美详细的宋代城市地图,它在世界范围内也属于极为罕见的作品,现珍藏于苏州碑刻博物馆。[13]《平江图》在学术界有重要地位,具有极其丰富的学术价值。
(一)史料实证价值
在《平江图》中所绘注的数百个宋代建筑和近千个地名是研究宋代时期中国文学艺术与行政制度的重要史料。在城市史研究视角下,对研究宋时期苏州的城市历史变迁有重要意义。平江城的规划不仅反映了我国古代城市的一种基本规划思想,亦能从中看到水网苏州城市规划的独特成就。《平江图》准确形象记录了宋代苏州历史记忆,多处形象地反映出宋时期苏州城内独特水城景观,史料实证价值高,也为明代以来平江城发展奠定基础。《平江图》在宋代以后多个王朝频繁战乱与政权更迭中完整保存下来,并在今天学者的研究下得到足够重视,不断发现新的资料与其互相补充,史料的新价值会不断提升。[14]
(二)体现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水平
通过地图架构平江城的建设地址选择以及作为一个水乡城市如何用更好的创新来规划行政区。在城市规划方面产生重要作用的测绘技术工具到宋代已经发展得更加完善,为测绘平江图提供了科学技术条件。《平江图》严谨记录作为承袭吴国当时的都城阖闾的古城城市风貌,成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史中的样本。
(三)科学与艺术价值
《平江图》按照方向与比例进行制作,独立创作一套符号地图系统,运用许多测绘工具以提供技术条件,有科学基础。城市空间艺术在其中也得到很多诠释,它运用独特的表达方法,将立体与平面结合起来,在科学的基础上进行绘画的添加,这种独到的表达方法让整个地图既为科学作品,又是艺术珍藏,具有双重价值。
(四)多学科交互性
《平江图》中不仅有苏州城内的行政空间规划,还会只有苏州周围的一些地理环境。没有局限于城市本身,在研究过程中注意到周围地区与城市的关系,甚至还有包含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15] 《平江图》的绘制与保存是多学科融会贯通的结果,无论是在史料搜集还是地图绘制以及后续的留存方面,多学科互动下带来多样化的学术价值。
总而言之,《平江图》作为我国现有的最大城市碑刻地图,其丰富的学术价值在多学科研究视角下不断提升。无论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水平还是科学、艺术价值,在《平江图》当中可以清晰体现。《平江图》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中的独特范例,有利于人们深刻了解宋代平江城市规划的理论经验,明晰其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更加深刻认识到苏州城市之文脉传承。
四、小结
在中国城市史角度下精读石刻《平江图》并跨越时空,以其独特的符号地图系统与表达方式,将平江城中的城市布局以科学方式保存至今,使今人得以有严谨的研究资料。《平江圖》将苏州古城至今为止保存最为完整的一个区域记录下来,在这样的史料留存当中,足以窥见平江路至今依旧保持唐宋以来城坊格局。[16]市巷旧貌与今天的研究呼应,在史料中探寻城市发展,在历史的角度上分析苏州城营造历史以及平江城的城市规划。
《平江图》既是解读过去苏州古城的时空钥匙,也是当下保护利用的重要依据。作为中国古代城市史中的样本和缩影,《平江图》不仅代表中国古代城市文化的伟大成就,也是研究明清时期苏州古城的时空演变的重要参考资料。从城市史角度去解读《平江图》的时空信息,人们不仅可以感受古代平江城的意蕴风华,也看到城市布局应适应当时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需要,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城市设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阮仪三.我国最早的城市平面图[J].地理知识,1978,
(12).
[2]王謇.宋平江城坊考[M].扬州:广陵书社,2003:4.
[3]杨镜如编著.苏州府学志(上)[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3:690.
[4]汪前进. 《平江图》的地图学研究[J].地图,1989,(4).
[5]张维明.宋《平江图》年代考[J].东南文化,1987,(3).
[6]盛博.宋元古地图集成(上)[M].北京:星球地图出版社,2008:10.
[7]邵庆国.宋代科技成就[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354.
[8]耿曙生.从石刻《平江图》看宋代苏州城市的规划设计[J].城市规划,1992,(1).
[9]相秉军,狄文莉,刘岩.江浙水乡文化名城形成机制、特色基于18座历史城市的比较研究[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21:121.
[10]俞绳方.宋《平江图》与古代苏州城市的规划与布局[J].中国文化遗产,2016,(1).
[11]王枫.基于图文互证的《宋平江城坊考》坊巷研究[D].苏州科技大学,2022:19-20.
[12]张怀予.苏州城的坛庙寺观空间分布及其近代化特征研究[D].浙江大学,2022:25-26.
[13]陈雄.宋代城市地图《平江图》的来历[J].地图,
2000,(2).
[14]金应春,阎平.我国古代城市地图珍品——宋代平江图的研究[J].地图,1986,(2).
[15]许文刚. 《平江图》研究综述[J].江苏地方志,2015,(5).
[16]胡少言.水巷经典平江路[J].中国地名,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