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疑外套下的东北往事
——东北悬疑剧的兴起原因探究

2024-04-26 07:53于济铭左亚男
西部广播电视 2024年4期
关键词:悬疑剧影视剧东北地区

于济铭 左亚男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影视艺术学院)

1 背景概述

2024年,网红旅游地将锚点设置在了东北,而哈尔滨也接住了2024年的第一个“泼天的富贵”,抢抓冰雪旅游高质量发展重要机遇期,让这个东北城市走到聚光灯下,赢得国人的认可。当然,哈尔滨的走红绝非偶然,而是厚积薄发的结果,其自身优势加上国家政策对于东北地区振兴的正确引导,让这座城市得以“破圈”。东北地区资源条件较好,产业基础雄厚,区位优势独特,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新时代,东北地区的振兴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而哈尔滨的“突围”鼓舞了东北人民的士气,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东北文艺在历史上经过四次重大转折,为后续文艺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一次转折发生于东北解放初期;第二次转折发生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之际;第三次转折离我们较近,代表人物是当时风靡大街小巷的,以赵本山为首的二人转小品演员;第四次转折发生于当下的融媒体时代,且转折正在进行[1]。东北解放初期,当时东北地区面临大规模的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在20世纪末,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东北一些老工业面临较大的困境,如产业下滑、企业倒闭、工人下岗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模式的巨大转变也对东北地区当时的文艺工作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面对这些挑战,东北地区的一些文艺工作者开始通过文学、艺术等形式表达对地方社会问题的关切。他们旨在通过自己的创作,反映和记录东北地区的生活、文化和人文精神,于是一系列关于东北地区的文学作品、电影、音乐等开始涌现。这些作品通常关注工业化、城市化、农村生活、社会变迁等主题,反映了东北地区独特的历史和现实。一些文化团体和活动也在东北地区兴起,他们致力于推动文艺的发展和传播东北地区文化。东北文艺复兴的成功并非几个人的努力,而是多个个体和团体协作的成果。不同的文艺创作者可能有不同的创作风格和关注点,反映了东北地区多元的文化和社会面貌。

在中国东北地区,文艺复兴的理论概念成为推动该地影视剧产业崛起的关键因素之一。东北文艺复兴所呈现的文化振兴与经济复兴相辅相成,为东北地区的悬疑影视剧创作提供了独特的理论背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东北悬疑剧迎来了在中国影视剧市场崛起的时刻。悬疑剧这一影视剧题材近几年在中国影视市场不断走近大众视野,其以引人入胜的情节、扣人心弦的悬念和丰富的人物关系而备受观众喜爱,其中短剧化的架构、与其他题材的融合、多层次的人物塑造和非线性叙事为爆火的主要原因[2]。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指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长期而艰巨的伟大事业。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实现这个伟大事业,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2024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这一说法的第十年,在这关键的历史节点,双雪涛、班宇、郑执等“新东北作家”将创新的文学作品与影视剧结合(见表1),基于东北文艺复兴的理论背景,开创了东北悬疑剧的新纪元。在东北文艺复兴的大背景下,东北地区的影视剧制作方更加注重挖掘本土文化元素,使悬疑剧作品更具地域特色。东北地区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为创作者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创作灵感,也促进了东北文艺创作的崛起。这种崛起还受益于地方文化认同、产业发展的推动,以及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东北悬疑剧的崛起,既是对地方文艺复兴的积极回应,也为该地区的影视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表1 “新东北作家”作品与影视剧结合的实例

2 东北悬疑剧的兴起

追溯东北地区悬疑剧的发展不难发现,在21世纪初,这一类型的影视剧的发展较为缓慢,这与当时的经济状况和社会背景密不可分,当时东北地区悬疑剧的制作水平和题材创新相对滞后,导致作品难以脱颖而出。21世纪初是一个电视剧市场竞争激烈的时期,剧作者通过各种题材来吸引观众的眼球,而悬疑剧需要更多的时间来积累口碑和受众,因此悬疑剧相比其他题材的影视剧发展较慢。

而在2019年前后,众多“新东北作家群”兴起,带动着东北再次实现文艺复兴。悬疑网剧《无证之罪》于2017年第三季度上映,改编自紫金陈同名网络小说。值得注意的是,在原著小说中,故事的发生地点是时下小说常见的虚拟城市,而导演吕行将故事的社会背景设置为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这部影视剧可以说是在东北文艺复兴背景下的一次重大突破。在此之后,越来越多的导演将目光转移到中国东北地区,力争在这片土地上去找寻独特的悬疑创作灵感。2023年,张大磊执导的《平原上的摩西》更是成为首部入围柏林国际电影节的华语影视剧,也再一次让全世界认识了中国东北,认识了东北悬疑剧。

3 东北悬疑剧的成功之处

3.1 饱满的人物形象

东北悬疑剧中的人物性格呈现更多元,不再受限于传统的刻板印象。人物展现出更为真实、复杂和独特的性格特征,包括反传统、独立思考等。在电视剧《无证之罪》中,导演吕行不仅塑造了像严良、朱慧如等饱满的主角形象,对配角人物也赋予其鲜明的故事线和感情线,而不是草草了事。演员代旭饰演的郭羽作为反派人物,有着极其复杂的人物内心情感,他将人性的贪婪、虚荣、野心演绎得淋漓尽致。东北悬疑剧往往选择复杂的案件情节,通过真实的推理和解谜过程,使剧情跌宕起伏。剧情涉及社会问题,这就使得故事更具现实意义,能够引发观众对社会问题的关注。通过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情感线,剧集能够触动观众的情感,引发观众共鸣。人物之间的羁绊、友谊、家庭关系等元素使剧情更具感染力,且剧中涉及深刻的主题,如正义、家庭等,能够引发观众对生活、人性的思考,从而产生深层次的情感共鸣。东北悬疑剧注重人物塑造,刻画角色的性格特点、内心矛盾等,使角色更为真实立体。通过展示角色的日常生活细节,观众更容易感受到人物的真实性,这有助于建立观众与角色之间的情感联系。剧中的人物角色通常会被塑造得更加贴近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都有着普通百姓的生活困扰、家庭矛盾等,这使得观众更容易与之产生共鸣。

3.2 历史记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句话绝非空话,扎根于一方土地的地域文化符号,是留住一个地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地域文化是在特定地理区域内形成并传承的独特文化元素,包括地方的语言、习俗、传统艺术、饮食习惯、建筑风格、服饰等。地域文化反映了地区的历史、地理环境、社会结构等方面的特殊性,也促成了当地独有的文化氛围。地域文化通常是由当地居民在长时间内创造和发展的,它反映了人们对周围环境的适应和对自身身份认同的表达。地域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地区的文化在传统和现代的影响下形成了自身的特色。在艺术、文学、电影等创作中,地域文化常常被用来丰富故事情节、塑造人物性格,以及设定更为真实和引人入胜的背景。

作为“共和国长子”的东北地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作出了重要贡献。东北地区是中国的重要工业基地,尤其在20世纪中叶和后半段,鞍山、沈阳等重要的工业城市相继崛起。工业活动对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工业记忆承载了东北地区丰富的经济发展史,对了解该地区的经济演变和发展趋势具有重要意义。东北城市的崛起与工业化密切相关,工业记忆关联着这些城市的建设过程、城市规划和城市文化的形成,影响着东北人民的生活。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东北地区经历了从传统工业向现代产业的转型,有关工业的影视剧记录了这一过程中的挑战、努力和成就。

在《漫长的季节》中,铁路作为一个重要的意象贯穿剧情的始终。剧中的铁路是工业时代精神的延续,是集体记忆的赓续。它作为一个精神载体,记录了东北人民从自信到变得迷茫的历程。范伟在剧中饰演的王响是一名铁路工人,在20世纪的东北,这一职业的地位相当之高,可以说当时的铁路承载了王响的荣耀和当时东北地区的繁荣。而之后,伴随着桦钢的衰落,铁路也失去了以往的辉煌。在剧中,铁路既见证了王响的人生高光时刻,也目睹了其失去亲人的苦痛。铁路连通了过去、现在和未来,唤醒了老一辈东北人民的工业记忆,也时刻激励着东北人民不忘初心,始终充满理想和斗志[3]。

3.3 文化认同

美国政治学家萨缪尔·亨廷顿曾说过:“不同民族的人们常以对他们来说最有意义的事物来回答‘我们是谁’的问题,……并以某种象征物作为标志来表示自己的文化认同。”文化认同是人们在一个民族集合体中长期共同生存所形成的,对具有民族性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认可,其核心是对一个民族基本核心价值观的接受与自觉践行,而不仅仅是意识形态的接受。在中国,文化认同更多指最本质的文化自信,是广大人民最广泛的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牵涉个体对于共同文化价值观、信仰、习俗、语言、传统和历史等方面的认同感知。个体的文化认同并不是静态的,而是会因外部环境、个人经历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文化认同对于个体和社会的意义重大,它不仅影响个体的自我认知和归属感,还在跨文化交流、社会凝聚力增强和文化多样性的维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东北地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先锋地区,经济和工业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文化产业的进步,因而也孕育了丰厚的文化传统。东北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经历了多方面的发展。东北地区近年来涌现出一系列备受瞩目的电影和电视剧,其中东北悬疑剧更具代表性。这些作品通过媒介传播,成功地将东北地区独特的文化元素呈现给全国观众,推动了东北文化的传播,同时也带动了文学、音乐、美术等的蓬勃发展。一些东北作家的文学作品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了良好的口碑,被很多导演青睐[4]。基于其文学作品改编成的影视剧,为东北文艺的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东北喜剧这一艺术表现形式是近几年东北文化转型的一个主要方式,但东北喜剧并不是东北影视剧的全部。近些年,随着观众认知水平的提高,单纯搞笑的喜剧已经无法满足观众需求,东北地区正在以一个崭新的视角将自己的故事娓娓道来[5]。东北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给众多悬疑剧提供了合适的故事发生背景。影视剧中经常出现的东北元素,像废弃的炼钢炉、被冰雪覆盖的铁路和墙皮剥落的苏联式建筑,再加上东北地区的极致寒冷,造就了悬疑剧滋生的良好舞台。东北悬疑剧通常通过展现本地方言、民俗风情、地域特色等元素,使观众了解和感受东北地区的独特文化,弘扬和传承本地文化,促使观众对东北文化产生认同感。

张大磊导演的《平原上的摩西》以高度的年代还原感得到了业界的认可,其故事基于小说原作者双雪涛的童年展开,而他的童年就是在工业时期下岗浪潮冲击下的沈阳老工业区的街头度过的,《平原上的摩西》也诞生在那条名为“艳粉街”的街巷中。不同于其他悬疑剧的是,《平原上的摩西》将整个故事放到20世纪80年代来讲述,案件的侦破也采用有别于现代破案的手段和方法。该部悬疑剧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和独特的人物塑造,反映了东北地区的社会变迁、人文精神等,既增强了东北地区人民对自己家乡的文化自信,也侧面提高了其文化认同感。

4 结语

东北悬疑剧不仅为地区影视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通过展现东北地区的独特风景、地域文化和社会问题,为观众呈现出一个更加真实且富有深度的东北。悬疑剧的兴起在文化层面上促使东北地区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并在经济层面上响应国家号召,助力地区的振兴与发展。在未来,为了更好地推动悬疑剧产业健康发展,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加强合作,促进东北地区文化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悬疑剧影视剧东北地区
东北地区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的重要意义与主要举措
中美悬疑剧女性身份与小镇地域性的构建
迷雾剧场悬疑剧的认同机制研究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浅谈中国网络悬疑推理剧的创新发展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影视剧“烟雾缭绕”就该取消评优
从电视到网络我国悬疑剧发展新策略
被影视剧带火的“胜地”
试论影视剧中的第三者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