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鸣奋
(厦门大学 电影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5)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为我国文艺工作者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科学行动指南。我国科幻电影产业近年来取得可喜进展,弘扬主旋律、凝聚正能量、振奋精气神,是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所取得的具体成果。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促进科幻电影产业的繁荣、为实现建设文化强国的目标做出贡献,必须遵循习近平关于守正创新的指示,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为此,既要认识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文化自信对科幻电影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又要肯定科幻电影产业对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文化自信所能发挥的巨大作用,并且根据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文化自信的要求发展科幻电影产业。
文化传承是指人们通过口语、文字、图像等媒介实现历史、传统、价值观以及精神财富代代相传的过程。它帮助人类理解过去、把握现实、塑造未来,为建设文明社会所必需。我们在当前文化产业语境下探讨文化传承,所根据的是习近平提出的“研究和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和时代价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其宗旨在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科幻电影作为当代精神产品的一种重要形式,体现文化和科技的深度融合,具有独特的创作特征和美学价值。不仅具有娱乐功能,同时也承担着传承文化的责任。它的历史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文化传承决定的。
科幻电影与文化传承之间存在紧密联系。从历史渊源看,科幻电影的某些创意可以追溯到古代神话,如有关机器人的想象等。从现实基础看,科幻电影虽然强调放飞想象,但总是或隐或显地烙有所由产生的文化背景的印记。例如,西方科幻电影表现出扩张性地缘观念,原因可追溯至大航海时代帝国主义与冷战时期自由主义的意识形态;中国科幻电影表现出留守式乡土情结,原因可追溯至传统的地缘文化观念和家国情怀。[2]
文化传承对科幻电影产业具备哺育作用,其原因主要在于:其一,文化熏陶是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基本条件,相关教育与训练有助于科幻电影人才的培养。其二,文化认同积淀于民族的深层意识,相关情感与追求可以帮助科幻电影在受众群体中唤起归属感与亲切感。其三,文化组织为科幻电影的创作者、传播者与鉴赏者提供了交流思想、分享经验的平台,有利于他们形成共同体。其四,文化科技为科幻电影的制作、发行和放映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其五,文化历史为科幻电影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相关传说、记载与文艺作品可以转化为科幻电影的创作灵感与叙事背景。其五,文化传统包含了源远流长、根深蒂固的价值观念,相关范畴与命题可以启发科幻电影的主题定位和思想开掘。其六,文化成果是民族创造力的表征,相关艺术风格与艺术经验可供科幻电影主创人员借鉴。其七,文化智慧体现主体理解、适应、改造与建构世界的能力,可以转化为科幻电影的创作技巧或方法。其八,文化环境通过社会规范与审美观念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从而规制科幻电影生产的全过程。其九,文化生产具备一定历史规律。这些规律是科幻电影产业所遵循的,如社会需求转化为文化生产的驱力、技术进步革新了文化表达的形式、经济条件制约了文化资源的供给、意识形态左右了文化产品的倾向、国际政治影响了文化传播的格局,等等。
科幻电影产业对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拓展功能。从文化主体角度看,我国科幻电影反映了创作者的前瞻性视野和文化敏感性。他们努力把握时代脉搏,创作出符合时代特征的作品。从文化对象角度看,我国科幻电影通过对科学精神和想象力的创新表达,为观众提供了富于魅力的视听化体验和沉浸式场景。从文化中介的角度看,我国科幻电影产业所取的定位是“科普信息化提升工程”。[3]它有效地推动了科技的传播和应用。从文化手段的角度看,我国科幻电影努力应用先进科技,增强了本土文化元素的可见度和普及度。由于融入科幻电影产品的缘故,这些元素以新颖、吸引人的方式呈现给观众,一方面提升了它们的知名度,另一方面使得更多人有机会了解和欣赏相关文化遗产。从文化内容的角度,我国科幻电影不仅仅是文化价值的视听展示,而且承载着有关道德、伦理和哲学的新思考,有助于优秀文化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从文化本体的角度看,我国科幻电影不仅作为文化载体存在,而且形成文化系统的一部分,书写文化传承的科幻篇、电影篇。从文化方式的角度看,我国科幻电影引入现代技术和叙事手法,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诠释,使之为当代观众所喜闻乐见。从文化环境的角度看,我国科幻电影融科艺于一炉,成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不仅展示了科技硬实力,而且提升了文化软实力。从文化机制的角度看,我国科幻电影激发了人们对科学和未来世界的探索热情,使之将视野扩展到星辰大海。它有力地宣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等理念,富有教育意义。
如果将1925年位于上海的开心影业公司率先制作科幻片《隐身衣》作为开端的话,我国科幻电影产业已经拥有近百年的历史,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做出了显著贡献。尽管如此,它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缺乏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宝藏的能力,存在将传统文化表面化、简单化的现象,等等。某些电影企业将好莱坞科幻大片作为样板,忙于承接西方发达国家电影产业的转移,或者满足于在西方主导的世界电影生产体系中扮演角色,忽视了自身作为本民族文化传承主体的使命。因此,必须认真研读习近平关于文化传承的精辟论述,深刻理解“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4]并结合科幻电影产业的实际加以贯彻。
根据文化传承的要求发展科幻电影产业,至少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其一,加强对文化传统的发掘和利用。从文化传统中汲取灵感,提炼文化元素,将它们融入于科幻电影中,以增加影片的文化内涵,使之贴近观众的文化需求和审美习惯。
其二,打造科幻IP。科幻电影产业以创意为龙头。成功的科幻电影IP能够依托国家、民族或地区的优秀文化资源,经过创造性转化,延伸出多元化、系列化的科幻产品。我们应当致力于打造更多像《流浪地球》系列片这样的科幻IP,提升中国科幻在国内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其三,适应跨文化语境。主创人员需要深入探索如何运用全球观众所能接受的“科幻语言”将民族记忆转化为电影叙事。这不仅是我国历史再发现的过程,而且是让传统文化插上科幻翅膀翱翔世界的一种方式。
以上所说的文化传承对科幻电影产业的哺育作用、科幻电影产业对文化传承的拓展功能、根据文化传承要求发展科幻电影产业,要旨可以概括为“天道乃科技之本”。敬畏自然、服膺天道,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基因。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丰富的生态智慧,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认为自然界是芸芸众生的安身立命之地,人类应该将自然界的运行法则作为筹划国计民生的基点。即使到了科技昌明、有条件谈论“人类世”的今天,我们在以科技为参照系放飞想象的时候,依然必须继承和发扬这种优秀的文化基因,遵循自然规律,推动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们利用Matlab软件模拟了一个通电矩形线圈周围产生的磁感应强度分布,并讨论了数值上的离散对场点磁感应强度计算的误差和收敛问题。通过计算空间中各点的磁感应强度矢量,我们定量地分析了矩形线圈周围磁场的均匀性问题,并发现如果保持线圈周长不变,在临边相等时能够产生最大范围的均匀磁场。对于更为复杂的电流回路周围的磁场仿真模拟可以依照类似的方法进行。我们相信,随着今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值仿真模拟在科学研究、工业制造等各个领域将具有不可估量的应用前景。
习近平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要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5]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是相辅相成的。正如古代史家所言,“若无新变,不能代雄”。[6]因此,下文将进而探讨科幻电影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习近平多次谈到文化创新的重要性。他指出:“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7]文化创新是指通过创造、引入新的文化元素或者重新诠释现有文化以推动历史发展的过程,作为社会进步的重要驱力发挥作用,鼓励人们挑战和超越传统,探索新的可能性和价值。一方面,文化创新是文学艺术百花齐放的必要条件,也是科幻电影产业繁荣兴盛的历史前提。另一方面,科幻电影作为当代文化产品的一种独特形式具有鲜明的创新特性。它通过想象构建未来世界,挑战人们墨守成规的思维定势,激发人们对科技、社会、哲学等领域的探索欲望和创新精神,有助于文明的革故鼎新、辉光日新。根据文化创新的要求发展科幻电影产业,是历史赋予我国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文化创新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涵盖的范围很广,包括道路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艺术创新等。道路创新体现文化创新的取向,决定文化发展的归宿。理论创新促使人们深入思考文化的本质与作用,常伴随对现有文化现象的批判和反思。制度创新致力于建立与完善政策体系和社会规范,是文化创新的保障。科技创新可以推动文化产业的升级和发展,使之有条件创造新型文化产品。艺术创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表现形式,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体验。
文化创新之所以对科幻电影产业具有促进作用,主要有以下原因:(1)道路创新为科幻电影产业振兴创造机遇。“道路创新”的本意是采用新理念、新技术优化交通系统的布局,喻义是通过将新理论与具体国情结合起来开辟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开创的。中国电影学派建设、中国科幻电影产业振兴所走的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理论创新为科幻电影产业升华提供思路。科幻电影产业从总体上说运营于形而下领域,其丰富的实践经验有待提炼。理论创新意味着从形而上角度探索科幻电影产业的发展趋势、运营规律、类型特点、价值取向、文化内容的规律,以指导文化产业与科技产业、互联网产业等交叉领域的互动。(3)制度创新为科幻电影产业振兴提供社会保障。这主要是通过建立与完善有利于科幻电影产业繁荣的政策体系、法律制度和市场环境实现的。例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电影产业与科技、金融等行业的深度融合;有效保护知识产权,防止盗版、侵权等问题的发生;规范文化市场的秩序,推动科幻电影产业的转型升级。(4)科技创新助科幻电影产业实现多元发展。由于科技进步的引导,制片人、导演和编剧不断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和手法,尝试新的拍摄技巧和特效技术,从而为观众呈现更加精彩的艺术天地。通过将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相结合,科幻电影可以创造出全新的故事和角色,给观众带来新鲜感、惊奇感。由于信息技术不断推陈出新,观众的观影习惯随之改变。网络视频平台、流媒体平台兴起之后,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观看电影。智能家居设备的普及使用户可以在家中获得观影、游戏、社交等多种体验。这种多元化的体验方式为科幻电影产业提供了新的商机。(5)艺术创新向科幻电影产业注入强大驱力。科幻电影自身是包括文学、音乐、美术、舞蹈等要素的综合艺术,处在与电信艺术、电视艺术、游戏艺术、新媒体艺术等多种艺术样态的互动之中,而且其他类型电影彼此渗透。在超类型叙事、跨媒体叙事、想象力消费等视野下,艺术领域各个相关分支的创新都有助于驱动科幻电影的创新。
习近平指出:“青少年要敢于有梦。从西游记到凡尔纳科幻小说,飞船、潜艇今天不都有了吗?有梦想,还要脚踏实地,好好读书,才能梦想成真。”[8]他还说:“读凡尔纳的科幻小说,让我的头脑充满了无尽的想象。”[9]不仅科幻小说有引导读者放飞想象的功能,科幻电影对于观众也是如此。在这一意义上,科幻电影产业对文化创新具有显著的激励功能。之所以如此,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通过其产品的生产、传播与消费对既往历史提供了不同于已有观点的新解释,对现实生活提供了不同于刻板印象的新观察,对未来发展提供了不同于线性思维的多种可能性。相关创意由此出现了科幻历史主义、科幻现实主义、科幻未来主义的分化。
科幻电影通过展示超越现实的世界观、科技设想和未来场景,激发观众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它们提供了探索未来可能性的平台,有力地推动文化创新。对此,至少可从下述五种角度加以分析:(1)激励道路创新。科幻电影往往致力于构建超越现实的世界,描绘沿着不同方向前进所可能进入的乌托邦、恶托邦或技托邦,从而引导观众谨慎地对待现实生活所面临的各种选择。(2)激励理论创新。科幻电影既贯彻科学精神又不囿于科学教程,除公认的科学原理之外还兼容各种科学假说;既看重科学界对建设人类文明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又批判疯狂科学家、邪恶科学家或骗子科学家所可能造成的危害;既依托技术制作又不迷信技术拜物教,在揭示技术的“双刃剑”的同时提醒观众警惕实验失控、发明走偏、产品反噬的风险。这类创意往往可以转化为理论议题。(3)激励制度创新。某些科幻电影被当成思想实验,与社会变革紧密相关,试图反映当前的文化趋势和社会问题,并提出各种解决方案,从而激励人们对新的文化形态和社会结构进行思考和创新。(4)激励科技创新。科幻作品大胆地对未来科技展开想象,所预测的某些发明已经在现实生活中获得应用,如太空旅行、视频通话、人工智能等。与科幻小说相比,科幻电影所描绘的未来科技更为形象、更为直观,有时足以产生震撼性效果,在让普通观众难以忘怀的同时,激励了科技专家的研发动机。(5)激励艺术创新。科幻电影本身是视听艺术(科幻题材的特种电影还诉诸嗅觉、触觉、动觉等),融合了多种艺术元素,与文学、美术、音乐、戏剧、游戏等艺术门类构成互文关系,相互利用创作技巧、致敬经典作品。它们通常采用先进的特效技术,结合创新的艺术设计,为观众提供了全新的视听体验。科幻电影还对消费文化产生影响,其服装设计、产品设计有可能成为时尚,作为新潮流进入大众生活。
在历史上,电影最初只是欧美市场上杂耍式的小发明,其后由于被纳入工业化生产的轨道的缘故,才发展成为遍及世界各国的庞大产业。科幻电影最初只是艺术家探索动态图像艺术潜能的一种尝试,其后由于受到市场欢迎才发展为具备定型人物、情节模式的类型片。在该领域,文化创新首先是科幻电影本身打破思维定势和艺术套路的动机,在电影史上体现为跨类型、反类型的诉求;其次是利用科幻电影在社会上引领创新风气、提高公民创新素质的动机,在教育史上体现为进课堂、进教材的努力;然后是将科幻电影当成文化资源进行交互的动机,在传播史上表现为互动媒体兴盛之后通过拼贴、戏仿、再创作生成新内容的热情。
根据文化创新的要求发展科幻电影产业,至少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意能力的人才。这一目标可以通过开设科幻课程、举办科幻创意比赛、设立科幻奖学金、促进产学研结合等方式实现。(2)培育对创新努力具有宽容性的电影市场,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激发年轻一代对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的兴趣。(3)通过跨界沟通发挥创新积极性。鼓励对不同文化背景、科学观念和哲学思想的包容与融合,在多元文化交流和思想碰撞过程中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形成国际化视野,加强与国际科幻界的联系和合作。(4)追踪相关科技发明,努力发掘其艺术潜能。推动科技与艺术的深度融合,如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生成剧本、片断以至全片,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技术丰富表现形态,利用下一代互联网与移动通信拓展传播渠道等。(5)密切追踪新的科学发现、技术和理论,深入揭示科技应用所产生的复杂社会影响,将相关矛盾冲突转化为具备艺术魅力的故事和人物,探讨相关的伦理和哲学问题。(6)围绕科幻IP发展电影产业链,在跨媒体叙事的格局下建设电影宇宙,将媒体分化、媒体融合的对立统一作为类型电影发展的动力。(7)鼓励对新的创作技法或艺术手法的探索,强化品牌建设与市场推广,提高本土科幻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8)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社会氛围,鼓励和支持本土创作者开发原创科幻内容,争取资本支持,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9)通过加强区域间科幻创意产业的合作和联动,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幻创意产业集群(包括科幻主题公园、科幻影视基地、科幻创意设计园区等),形成完整的科幻产业链和产业生态系统。
以上所说的文化创新对科幻电影产业的促进作用、科幻电影产业对文化创新的激励功能、根据文化创新要求发展科幻电影产业,可以概括为“民情为创造之源”,与“天道乃科技之本”相辅相成。“民情”既是指民众的生活、生产、风尚习俗等客观情况,又是指民众的需要、愿望、动机等主观诉求。文化创新往往源于对民众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的深入理解和观察,就此而言,民情为科幻电影创意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文化创新往往以满足民众的需要和愿望为目标。就此而言,民情构成了科幻电影产业的旨归。文化创新有时可能影响世俗民风。就此而言,民情体现了科幻电影传播的功能。文化创新必须考虑民众的接受程度,与民众的传统观念和习惯相适应。过于前卫或与民众价值观相悖的创新可能难以被接受。就此而言,民情构成了科幻电影运营的规制。文化创新可以激励民众为改造世界行动起来。就此而言,民情体现了科幻电影价值的实现。
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两个重要推手。它们相互依赖、相互补充。文化传承为文化创新付诸实施提供了发展起点,文化创新则为传统文化焕发青春创造了必要条件。不过,过度强调文化传承可能导致僵化,过度追求文化创新则可能出现断层。理想的状态是在尊重和保护传统的同时,鼓励创新思维和实践。妥善处理二者的关系,有助于增长文化自信。
习近平多次强调:“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10]文化自信主要是对民族共同体、国家共同体而言,指对自身文化价值、文化生命力的认可和信心。它是民族与国家的精神基础,也是维护文化主权、文化独立性的重要条件,同时还是增强国家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在当代中国,文化自信主要是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推崇,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未来前景的信心。这种自信是广泛而深厚、持久而深沉的力量,推动我国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果。在科幻电影领域,我们见证了文化自信的引领作用。
科幻电影是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其创作是艺术家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的过程。它将科技原理融入到影片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之中,营造魅力四射的世界、展示耸动视听的奇观,从而表现人类对未来世界的探索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幻电影以当代科技为参照系放飞想象。它既是科学技术发展、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又是展示国家综合实力和国民创新素质的重要窗口。文化自信为科幻电影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基础,激励主创人员不断进行创新尝试,进而使创新精神在社会生活中蔚成风气。
文化自信体现一个国家或民族对其文化的信心和自豪感。就文艺界(特别是科幻电影领域)而言,可从以下角度把握其引领作用:(1)从生产的角度看,文化自信来源于生活实践,体现在文艺工作者的创作活动中。这种自信会激励更多的文艺家去挖掘和呈现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与丰富内涵,从而推动国产科幻电影进入更高远的艺术境界、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它引导科幻电影主创人员强化自身文化特有的视角,深入探索和表达本国、本民族、本地区的文化特色,促进其文化元素的创造性融合。(2)从流通的角度看,文化自信引领发行工作者自觉将国产科幻电影推向世界市场。科幻电影倘若反映出深厚的文化自信,便能够有效地塑造国家形象,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全球影响力。(3)从消费的角度看,文化自信引导观众公允地评价国外引入影片与本国出品影片的成就与缺陷,持开放的态度、豁达的心胸。他们既为国产科幻电影的成就感到振奋、由此激发民族自豪感,又看到与国外优秀影片的差距,油然而生进取之心,寻找更上一层楼的方法。
在好莱坞所出品的各种类型电影中,科幻片(特别是科幻大片)是制作难度相当高(甚至是最高)的一种,因为它在创意上必须融合科学与艺术,在技术上诉诸大量特效,具备高投资、高风险、高回报的特点。某些好莱坞科幻大片成为美国以其实力称雄世界的表征物,像致力于表现美国总统领导各国武装力量成功抗击外星人的《胜利日》(1996)及其续集(2016)就是如此。相比之下,科幻电影对于我国来说是舶来品,在相当长的时间不仅数量稀缺,制作水准也无法与好莱坞媲美。有人将这种遗憾归咎于我国科技水平落后等原因。上述状况近年来大有改观,这首先要归功于中国电影产业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疯狂的外星人》、《独行月球》等国产科幻片取得票房佳绩,特别是被视为“重工业美学”代表的《流浪地球》及其续集就制作水平而言攀上了可以和好莱坞相提并论的高峰,就思想倾向而言成功地宣传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流意识形态,提振了国人的自信心与自豪感,具备较高的国际能见度。
从理论角度看,科幻电影常常是出品国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的体现,可以成为国家科技进步和创新精神的象征,从而增强国民对本国科技发展的自信。从实践角度看,我国科幻电影正在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增长点,科幻电影产业对文化自信具有显著的支持功能。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就生产而言,科幻电影(特别是科幻大片)的制作不仅需要可观的资金、高超的技术,而且需要庞大剧组卓有成效的分工合作,甚至还得有电影界以外相关企业的鼎力相助。在《流浪地球2》拍摄期间,中核集团通过官方微博向剧组喊话:“你们尽管想象,我们负责实现!”[11]这是气壮山河、众志成城的宣言,令闻之者动容。影片本身对科技前沿的探索和展望无疑体现了国家实力的提升以及文化体系的强大支撑。(2)就流通而言,科幻电影不仅是一种娱乐形式,也是一种文化表达。它可以展示科技成就、国家形象以及本土文化的创造力。以《流浪地球2》为例,影片中的高科技设备如直通方舟的空间站、太空电梯、双足神经感应控制的作业机器人等,都代表了国之重器的水平。科幻大片所取得的经济效益是对于它们作为文化商品的价值的肯定、对巨额投资的回报,也是从事扩大再生产的有利条件,可以形成良性循环;所产生的社会效益是我国的价值观、美学观和世界观获得国内外观众认可的证明,能够激发民族自豪感、归属感和自信心。(3)就消费而言,科幻电影产业的繁荣有助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培养创新意识,提高科学素养,从而推动我国建设科技强国的伟大事业。科幻电影中的故事情节往往涉及到人类未来的发展前景,不仅可以激发观众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可以引导观众思考人类未来的发展方向。这种思考可以帮助人们实现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愿望,从而增强文化自信。作为一种国际化的艺术形式,科幻电影可以跨越语言和文化障碍,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理解与友谊。科幻电影往往融合了不同文化元素,创新性地表达故事和主题。这种创新不仅展示了文化的活力,也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对文化多样性的认可和尊重是文化自信的重要表现。
电影产业是由电影机械工业、电影制片工业、电影衍生工业为核心,由众多外围工商企业构成的复杂系统。它可以审时度势,根据市场需要生产不同类型的影片,或者根据所定制的类型电影调度企业力量、安排生产任务、实现社会目标。所谓“科幻电影产业”就是在这一意义上说的。若就具体企业而言,很少有专门制作科幻电影的厂商。不过,制作科幻电影(特别是大片)却是对企业实力乃至整个电影产业水准的一种有效检验。在这方面,我国科幻电影生产虽然已经有成功的范例,但依然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如缺乏拥有自主产权的大型电影制作软件,电影制片的水平和效益起伏不定,电影衍生品的潜能未充分发掘,等等。除科幻大片外,中小成本科幻片也是科幻电影产业的重要产品。网络大电影的流行曾经给中小成本科幻片创造了春天(2016-2018年国产网络科幻电影每年数量曾达到百部左右),如今它们的数量大为下降。原因既有2019年底爆发的新冠疫情的影响、近些年日益流行的短视频的竞争,也有国家主管部门加强调控、对网络电影实行与院线电影相同的评价标准等。由此看来,我国科幻电影产业虽然整体前景看好,但道路是曲折的。
习近平勉励我国文艺工作者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文化创造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12]根据文化自信的要求发展科幻电影产业,任重而道远。下述措施值得我们重视:一是鼓励更多电影工作者知难而上、迎接创作高水平科幻片的挑战,鼓励更多电影企业介入科幻电影的生产、建设具备高度活力的电影生态,并由政府牵线搭桥,帮助他们克服所遇到的困难,创造所需要的各种条件。二是吸引更多观众关心国产科幻片,避免苛责。上世纪末,西方科幻大片通过分账方式进入开放后的中国电影市场,其制作水平与当时国产科幻电影形成代差。国内有些观众因此认定好莱坞代表正宗科幻电影,对具备不同取向或范式的国产科幻片产生违和感。这种现象不利于我国从事科幻片拍摄的电影工作者增进自信心,亟待改变。三是加强电影共同体的建设。要调动国营企业与民营企业的积极性,发挥混合经济的优势,群策群力。要积极推动与国际优秀电影机构的交流合作,通过派遣国内人才到国外学习和交流等方式,迅速缩小在制作经验上的差距,甚至实现反超。四是加强科技赋能。例如,在创意环节运用先进科技手段构建未来世界、创造特殊效果;在制作环节运用先进技术设备保证产品质量、做到精益求精;在发行环节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把握市场需求、实现精准营销,等等。这些年崭露头角的虚拟拍摄技术有利于科幻电影生产,但需要解决用户体验、资金投入和行业配合等多方面的问题才能普及。我国已经公开的电影专利技术为数众多,但只有做好转化工作,才能产生实际效果,增强文化自信。五是密切关注我国科技事业所取得的可喜进展,使科幻电影的创意水平和科技含量实现“水涨船高”。在艺术上,既要将科技成就创造性地融入科幻电影的故事情节、角色设定和视觉设计中,以增加作品的原创性和吸引力;又要保持自觉性、理智性、前瞻性,运用大胆想象与批判思维,努力豁显科幻相对于科普的特色。六是坚持类型拓展。不断探索新的题材和表现形式,与科幻文学、科幻网剧、科幻游戏、科幻主题公园等艺术门类加强互动,通过正反馈增强文化自信。七是积极探索本土文化的表达方式。艺术界、新闻界、企业界已经积累了不少关于讲好中国故事的研究成果,可以将它们引入科幻电影的创作、传播和鉴赏的实践。故事讲得好,自信才充盈。故事讲得妙,精品才上道。八是通过展映、评奖、推介、撰史等途径肯定国产科幻电影所取得的成果,改变好花“寂寞开无主”的状态,为相关电影工作者的奋斗、成长创造良好的氛围。九是加强对中外科幻电影的比较研究,从历史和逻辑的角度认识它们之间的渊源关系、竞争态势和借鉴可能,扬长避短,增强自信。
以上所说的文化自信对科幻电影产业的引领作用、科幻电影产业对文化自信的支撑功能、根据文化自信要求发展科幻电影产业,可以概括为“自强乃艺术之魂”。我国科幻电影虽然是由不同企业出品的,但不约而同地禀承输出正能量的精神。在情节之内的故事层面,天崩地裂的危机彰显英雄人物本色;在情节之外的现实层面,知难而上的气概成就培根铸魂佳作。
习近平指出:“古今中外,文艺无不遵循这样一条规律:因时而兴,乘势而变,随时代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13]我国科幻电影是在西方影响下起步的,通过继承传统文化、立足本土现实、努力开拓创造等途径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与特色,在创意上体现为天道乃科技之本,民情为幻想之源,自强是艺术之魂。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科技的进步,近年来科幻电影的产业化取得重大进展,不仅以其实绩增强了我国观众的文化自信,而且丰富了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内容。虽然发展的道路不可能是一马平川,但是,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我国科幻电影将继续与时俱进,为观众奉献更多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