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琳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是提高学生品德素养的重要途径,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很难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导致教学效果与学习效果一般。所以,教师要走出课堂“零思维”,通过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以生活化、互动式、实践性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体现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价值,达成立德树人教育目标。
一、生活化课堂导入,提高知识的趣味性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单一枯燥的理论讲解让不少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堂学习缺少兴趣和探究动力。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不仅要关注教学内容的传授,还应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与自主性。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通过生活化情境的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提高道德与法治学习效果。
例如,在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课《网络生活新空间》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将课堂教学进行生活化设计:“请同学们回想一下生活中网络科技的应用场景,思考网络科技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改变与便捷。”这一话题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兴趣。“网络可以让我和远在外地上学的小姨进行视频通话。”“网络可以让我在家就能学习到北京名师的课程。”“网络可以让我随时了解全球各地的重大新闻。”……同学们的回答很快让课堂活跃起来。这让他们对网络影响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更多了解,不仅提高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程度,还拓展了学习思路,使课堂走出“零思维”困境。
二、设置互动环节,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是学生逻辑思维发展的具体表现。师生之间的高效互动可以有效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实现教与学的充分连接,能提升课堂学习的深度与广度,实现高质量课堂建设。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重要方式,教师应增加课堂提问环节,并且科学地设置问题内容与提问方式,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使学生在良好的沟通互动中,打开思路,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例如,在教学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第四课第一框“公民基本义务”时,教师举例:小明是一名六年级的学生,因为期中考试没考好,在放学回家路上经过广场时,对着健身器材一顿猛踹,发泄情绪。他这样的做法对吗?显然不对。再如:司机小王经常开夜车,但他看到某化工厂常在夜里偷偷排放污水。这件事与小王有关系吗?他应当举报这个化工厂吗?同学们展开激烈探讨,并说出自己的观点。小王应当举报此化工厂,履行公民义务。学生在与教师的积极互动中,提高知识掌握程度,促进自身思维能力提升,为思政课堂走出“零思维”提供渠道。
三、增加实践活动,创新教学模式
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已经成为各学科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以学生能力发展为根本,创新教学形式,可以通过增加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充分结合,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会涉及较多法治知识,单一的理论讲解很难调动学生参与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实践活动的形式为学生提供高效探究法治知識的途径,让学生充分思考相关内容。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政策演讲、法治内容调研、社会法律咨询服务等,深入生活实践,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巩固法治知识,提升自身法治意识。例如,在教学公民选举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入当地社区居委会、村委会等进行普法宣传。还可以以走访调研的形式深入村庄或社区,深入了解居民对基层管理组织的评价与认识,了解居民的真实想法,让学生真实了解基层群众自治情况,在有效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总而言之,课堂教学形式对学生学习效率有着重要影响,新颖生动的道德与法治课堂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完成思维逻辑的有效引导。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应积极改变传统教学理念和课堂形式,体现学生课堂主体性,加强思维能力培养,走出课堂“零思维”困境,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水平。